试论高中汉语文阅读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tm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针对高中汉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围绕问题,通过学习、思考、讨论、交流、探究等方法得出结论、获取知识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阅读教学 提出问题 情境创设 和谐问答
  古语云:“学起源思,思起源疑。”高中汉语文阅读教学中问题情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培养理性思维,发展良好心理品质的重要源泉,是沟通现实生活与学习的桥梁。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使学生产生“疑而未解,又欲解之”的强烈愿望,进而转化为一种对知识的渴求,为课堂教学创设一种紧张、活跃、和谐、生动、张弛有道的理想氛围。而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对问题情境设计关注不够、认识模糊,认为只有生活实例才是情境,似乎每节课都要实际情境,因而频频出现低效、无效、多余,乃至干扰学习的“假情境”。那么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进行有效的“问题情境”的创设,使数学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呢? 汉语文阅读教学中,问题情境可使学生置身于特定的认知任务之中,激发他们的认知内驱力,从而引发其解决问题的行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创设问题情境,以提高阅读教学效果。那么如何在高中汉语文阅读教学中去创设问题情境呢?
  一、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有针对性
  问题情境的创设,必须基于深入分析和挖掘教材内容中蕴涵着的能力价值、情感价值,利用这些知识作为情境素材,创设问题情境,这样才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只有问题结构与学生的认知结构相匹配,才能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才能达到目的。在设置问题情境时,应考虑内容、方式上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让学生通过积极思索和探究,解决问题或得出正确结论,从而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提高学习的兴趣。对学生来说,“心求通而未得”的问题类似“跳一跳才摘到的果实”,最有价值。因此,所创设的问题情境处于学生“最近发展区”的范围内,才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唤起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欲。
  二、创设民主、和谐的问题探究情境
  在创设问题探究情境时,教师应为学生创设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应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使学生对教师的发问乐于思考,并能够各抒己见,在积极的思维中进行知识的习得、能力的提高。这样的教学活动大大增加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改变过去的单向度交往方式为多向度交往方式,师生关系更加亲密,课堂气氛更加活跃。
  三、通过学生生活体验创设问题情境
  认知心理学中的建构主义学说认为,学习者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经验构成了一种认知的预结构,教师应该把学习者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在课堂导入中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与课文内容进行比较沟通,可以水到渠成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和思路引入课文中,激发他们探究未知领域的兴趣。比如,在教學《我有一个梦想》一文时,教师充满感情地和同学们讨论交流了这样一个问题:请大家谈谈你的梦想是什么?学生各抒己见、各抒己梦,课堂气氛变得热烈起来。
  这样的设疑导入,既创设了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问题的指向性非常明确,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利用学生的典型错误创设问题情境
  在学生的作业、试卷和课堂回答、讨论中,经常有一些错误的观点,以这些观点创设问题情境,具有针对性强、易引起学生高度重视的作用。问题情境创设后提出问题,再通过学生自评、互评或教师点评等方法,引导学生分析理解问题,其教学效果较好。有时为了教学需要,甚至教师可故意设计一些错误观点供大家评述。在这个不断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
  五、通过课外资源创设问题情境
  如在教授鲁迅的《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时,向学生提供以下两则材料:美国学者采访过许多奥斯维辛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三分之一的人都表示“我想把这一切都忘掉”;巴金虽然多次建议建造“文革”博物馆,但是他也多次表示不愿意回忆“文革”经历。正是对于这些人的回忆和人类对于牺牲者长期所怀的负罪感,使一种无压抑的文明的前景暗淡下来了。然而鲁迅为什么要忍受两次悲愤,经受了一次又再来一次?学生通过对这两则与课文相类似的学习材料的解读,获得了关于制造屠杀者的残忍与承受迫害者的悲惨等多重情感体验,实现了课文内容的创造性构建,诸如“回忆是为了忘掉痛苦,燃起生的希望”、“重述一次是为了记住历史,引以为戒,防止历史的重演”、“以文章自责,解剖自己,让自己轻松一下”等。
  六、于无疑处创设问题情境
  例如,在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师生先共同对“柳树”这个传统意象进行了分析:“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柳谐音是“留”,是中国文化中传统的别离意象,古人早就有了折柳送别以表依恋与牵挂的习俗。接下来进一步提出能诱发学生发散思维的问题:这里的“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这样一个生动的比喻还有没有其它的意蕴?学生在充分诵读和讨论的基础上,做出了个性化的理解,比如有的认为:那在风中舒展的纤细的枝条,让他回想起那些偎依在她的身边宛若红袖添香伴读书的往昔。长长的柳枝所牵动的,不只是一种心绪,还是一串故事。
  总之,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使教学内容产生巨大的诱惑力,使学生的思维不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玉民,范天成.教师创设教学情境能力的培养与训练[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傅道春.情境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林强.汉语文教学中创设情境的实践[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1,8
其他文献
该文中引用大量事例说明,几十年来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导致了多种耐药菌株的选择,使R质粒迅速传递。同时,抗生素不仅抑制了机体的免疫应答,而且减弱了病原菌的免疫原性。利用抗生素
摘要:在我国现有的教育体系中,小学教学是个人受教育历程的起始阶段,小学教学质量与水平关系到个人学习兴趣的培养,关系到个人学习成绩的基础。小学数学作为小学教学的重要课程,受到学生、家长、学校以及教师的高度重视。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 存在的问题 相应技巧  一、前言  如何大面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新世纪的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怎样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和提升小学生的综合素质,
摘要:语文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教学科目,语文知识涉及的方面之广、教育功能之多是其他科目无法相比的,特别是对于学生人格、品德的培养教育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语文教学在人格塑造方面有着无以伦比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它能够融知识教育、能力训练、道德培养、情操陶冶于一体,采取理论灌输、耐心疏导、情感感染、榜样示范、实践锻炼等多种方法,使学生既获得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又受到情与理的潜移默化,从而陶
成份输血是指一血多用,按全血各种成份的不同特性,用物理方法加以分离提纯,制成单独的血液产品,包括红细胞、粒细胞、造血祖细胞、血小板、血浆及其衍生物等。此种制品能按病情需要予以输注,发挥血液治疗的最大效果,并尽量减少因输血带来不必要的并发症及危险性。由于成份输血能将全血综合利用,从而减少血液浪费现象,故可视为输血史上一个里程碑。本文就各种血液成份的制备及临床应用价值作一简单概述,以供参考。
摘要:“牛顿第二运动定律探究实验”是高中物理新课程必修模块中典型的探究实验之一。本文注重用“比值关系”进行对比实验,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根据改进实验目的,自选实验器材,制定改进实验方案,收集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估。  关键词:牛顿第二定律 比值法 探究实验  高中物理新课程实施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要求教师提供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而
该文重点介绍了通过热解技术将你品位、能量密度低的生物能转化成优质液体燃料和化学品的研究进展,并对其作了技术经济评价,指出了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高中数学的教学方法会因人而异,在提倡素质教育的时代,我们更应该在各个阶段,培养学生不同的学习能力,在高一到高三,不同的年纪阶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既适应于学生,又能让学生在高考中取的优异的成绩。本文主要对不同的年纪阶段的数学教学的方法做了简要分析,希望能为以后的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高中数学 教师 学生 教学方法  高中数学的教学,既突出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数学思想方法的考
摘要:文章通过文献法、推理逻辑法,对假期体育作业这一新兴事物的必要性进行分析,提出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应给予不同的教育方式。对于小学生应有相应的指导,加强管理;而对于中学生应给于充分自由,使之成为寒假生活中的“自留地”。  关键词:假期作业 自留地 责任田 体育  随着社会的进步,我国已经即将进入休闲时代,每年假期生活基本达到全年的三分之一强,如何利用寒假进行适当教育既是学校需要更是孩子生长发育
据监测,8月份,除小麦价格继续疲软外,山西省全省玉米、大豆价格持续小幅上扬;天气逐渐转凉,本地蔬菜上市量开始减少,蔬菜价格整体上扬,据对19种蔬菜监测显示,8月份,环比涨19.4%;猪及其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