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知是出于个人的爱好还是生计的必需,小个子提琴手鲁道夫总是独自驾小船在斯堪的纳维亚漫游,在那些小小的海港城市里举办个人音乐会。如果能找到伴奏者,那当然好;没有的时候他就演奏一些不需要伴奏的作品。偶尔他特别想要钢琴给他伴奏,他就在脑子里想象一架。这样,即使没有钢琴在眼前,他也可以把为提琴和钢琴谱写的奏鸣曲一口气拉下来。
有一年,鲁道夫跨海到了冰岛,沿着嶙峋的海岸,在一个个小城镇里做巡回演出。这是一块威严、冷峻的土地,可是这里的人民却从不忘却好客的规距。鲁道夫的听众并不太多,就是在他演奏得格外出色的时候,他们也往往不动声色。人们往往呆坐在那里,瞧着这位小个子琴师闹腾一番,最后表情庄严地返回家中,像接受了一次深刻的教诲。不过他们是付钱的。
一次,鲁道夫又驾起他的小船,从一个小城出发到另一个地方去。忽然东北方的天空变得昏暗吓人,一场暴风雨就要降临冰岛。他开始忧心忡忡起来,但忽然发现离岸边不到一英里的地方有个小石岛,岛上有座灯塔。他吃力地把船靠上小岛。灯塔下面是峭壁,岩石中开辟了一段台阶,拾级而上,便可以到达上面的灯塔。在飞渡的乱云的背景下,有一个人站立在高高的崖顶上。
“欢迎您!”声音在峭壁间轰鸣着,给像要把小岛席卷而去的波涛增加了声势。
天很快就黑了下来。小岛的唯一的主人带着来客顺着螺旋型的楼梯爬上灯塔的三层,然后就忙着去做应付暴风雨的准备了。他的主要任务就是看守灯塔。灯塔终年光华不灭,雄视着整个这一片海域,一丝不苟地向过往这片海域的船只传递着庄严的、无声的信息。
守灯人是个魁梧的老人,花白胡须垂在胸前。他的行动迟缓,笨重,不慌不忙,他在自己的天地里,有条不紊地做着一切。他不大讲话,比起其他那些构成他生活内容的因素——海洋、暴风、他平和的内心却和那狂暴的外部世界形成对照。
简单的晚餐之后,两人对坐着,各自想着对方的存在。灯塔在头顶上熠熠闪光,咆哮的风浪一下一下重重地撞击着灯塔的墙壁。为打破僵局,鲁道夫请对方抽烟,又忽然觉得这多少显得幼稚。老人微微笑了笑,摇头表示拒绝,好象他对鞭长莫及的东西没有任何企求。他坦然地坐在那里,沉思着什么,一双劳动的大手放在张开的两腿上。
鲁道夫觉得,守灯老人一定也能真切地感受到窗外那撞击着灯塔的惊涛骇浪,但他对这太熟悉了,好像什么也没发生,好像他的心跳和血液的不自觉的流动。尽管老人表面上对客人彬彬有礼,但实际上已经把鲁道夫神不知鬼不觉地变成了他的世界的一部分。
鲁道夫慢慢从老人嘴里得知了一点点他的身世。八十三年前他就在这座灯塔上出生,当时他的父亲也是守灯人。教他读《圣经》的母亲是他所认识的唯一的女人。他每天读《圣经》,再没有其他书可看。
当音乐家的鲁道夫也没多少时间读书,但他毕竟一直生活在城市里。他弯下腰,从琴盒里取出他那把心爱的提琴。
“您拿那家伙干什么用?”老人问。
起初鲁道夫以为主人在开玩笑,但看到对方泰然的表情,他才知道并非如此。
老人甚至丝毫没有表现出对乐器的好奇,而只有对他,包括他的那件“家什”在内的整个人的兴趣。在平时,鲁道夫决不相信有人居然不知提琴是何物。而现在他不想笑。他只感到世界太大、太深不可测,而自己太渺少,能力太有限。
“我用它来搞……音乐。”他结结巴巴地低声说。
“音乐?”老人缓缓地说,“噢,听说过,可是没见过。”
“音乐不是看的,是听的。”
“啊,对了。”老人同意道,话音里不无谦卑。这也是造物的一部分,世上所有事物都有各自的神奇之处。万物促使人们去永无休止地认识世界,每件事物在它的稍纵即逝的短暂存在中,给人们留下难以磨灭的光辉,老人的灰眼睛睁得大大的,注视着这位瘦小的提琴手,使他感受到了一个人所具有的全部存在价值。
风雨,灯塔和老人突然使鲁道夫兴奋起来,使他内心充满了怜爱之情,赋与他一个比他自身大无穷倍的广阔空间。他想为老人创造出一个烈火与繁星的杰作。他站起身,扬起琴弓,在涛声的伴奏下,演奏起来——贝多芬的克鲁采尔奏鸣曲。
分分秒秒在琴弦上流淌,一瞬间等于创造那个烈火与繁星的世界的数日;腾腾喷向天空的生命之火,缓缓注入心域的万物之泉;惊雷的呐喊,软风的抚慰;情感博斗的波峰浪谷、世界的大同、人类崇高精神光辉下的灿烂谐音……鲁道夫从未演奏得如此炉火纯青,也从未得到过这般不同凡响的伴奏。海浪和暴风用巨大的手指敲击着塔楼,熠熠的灯塔自信地持续着一明一暗的循环。最后一声音响消失了,鲁道夫把头垂在胸前,大口地喘着气。大海在小岛周围翻腾着,咆哮着,像鼎沸的人声,在给他喝彩。
老人自始至终都一动不动地坐在那里,宽大、粗糙的手放在大腿上,低着头,使劲地听着。曲终许久,他依然静静地坐着。然后他仰起脸,平静地、显得很有鉴赏力地抬起手,点点头。
“对,一点不假。”他说道。
(节选自《世界微型小说选》)
有一年,鲁道夫跨海到了冰岛,沿着嶙峋的海岸,在一个个小城镇里做巡回演出。这是一块威严、冷峻的土地,可是这里的人民却从不忘却好客的规距。鲁道夫的听众并不太多,就是在他演奏得格外出色的时候,他们也往往不动声色。人们往往呆坐在那里,瞧着这位小个子琴师闹腾一番,最后表情庄严地返回家中,像接受了一次深刻的教诲。不过他们是付钱的。
一次,鲁道夫又驾起他的小船,从一个小城出发到另一个地方去。忽然东北方的天空变得昏暗吓人,一场暴风雨就要降临冰岛。他开始忧心忡忡起来,但忽然发现离岸边不到一英里的地方有个小石岛,岛上有座灯塔。他吃力地把船靠上小岛。灯塔下面是峭壁,岩石中开辟了一段台阶,拾级而上,便可以到达上面的灯塔。在飞渡的乱云的背景下,有一个人站立在高高的崖顶上。
“欢迎您!”声音在峭壁间轰鸣着,给像要把小岛席卷而去的波涛增加了声势。
天很快就黑了下来。小岛的唯一的主人带着来客顺着螺旋型的楼梯爬上灯塔的三层,然后就忙着去做应付暴风雨的准备了。他的主要任务就是看守灯塔。灯塔终年光华不灭,雄视着整个这一片海域,一丝不苟地向过往这片海域的船只传递着庄严的、无声的信息。
守灯人是个魁梧的老人,花白胡须垂在胸前。他的行动迟缓,笨重,不慌不忙,他在自己的天地里,有条不紊地做着一切。他不大讲话,比起其他那些构成他生活内容的因素——海洋、暴风、他平和的内心却和那狂暴的外部世界形成对照。
简单的晚餐之后,两人对坐着,各自想着对方的存在。灯塔在头顶上熠熠闪光,咆哮的风浪一下一下重重地撞击着灯塔的墙壁。为打破僵局,鲁道夫请对方抽烟,又忽然觉得这多少显得幼稚。老人微微笑了笑,摇头表示拒绝,好象他对鞭长莫及的东西没有任何企求。他坦然地坐在那里,沉思着什么,一双劳动的大手放在张开的两腿上。
鲁道夫觉得,守灯老人一定也能真切地感受到窗外那撞击着灯塔的惊涛骇浪,但他对这太熟悉了,好像什么也没发生,好像他的心跳和血液的不自觉的流动。尽管老人表面上对客人彬彬有礼,但实际上已经把鲁道夫神不知鬼不觉地变成了他的世界的一部分。
鲁道夫慢慢从老人嘴里得知了一点点他的身世。八十三年前他就在这座灯塔上出生,当时他的父亲也是守灯人。教他读《圣经》的母亲是他所认识的唯一的女人。他每天读《圣经》,再没有其他书可看。
当音乐家的鲁道夫也没多少时间读书,但他毕竟一直生活在城市里。他弯下腰,从琴盒里取出他那把心爱的提琴。
“您拿那家伙干什么用?”老人问。
起初鲁道夫以为主人在开玩笑,但看到对方泰然的表情,他才知道并非如此。
老人甚至丝毫没有表现出对乐器的好奇,而只有对他,包括他的那件“家什”在内的整个人的兴趣。在平时,鲁道夫决不相信有人居然不知提琴是何物。而现在他不想笑。他只感到世界太大、太深不可测,而自己太渺少,能力太有限。
“我用它来搞……音乐。”他结结巴巴地低声说。
“音乐?”老人缓缓地说,“噢,听说过,可是没见过。”
“音乐不是看的,是听的。”
“啊,对了。”老人同意道,话音里不无谦卑。这也是造物的一部分,世上所有事物都有各自的神奇之处。万物促使人们去永无休止地认识世界,每件事物在它的稍纵即逝的短暂存在中,给人们留下难以磨灭的光辉,老人的灰眼睛睁得大大的,注视着这位瘦小的提琴手,使他感受到了一个人所具有的全部存在价值。
风雨,灯塔和老人突然使鲁道夫兴奋起来,使他内心充满了怜爱之情,赋与他一个比他自身大无穷倍的广阔空间。他想为老人创造出一个烈火与繁星的杰作。他站起身,扬起琴弓,在涛声的伴奏下,演奏起来——贝多芬的克鲁采尔奏鸣曲。
分分秒秒在琴弦上流淌,一瞬间等于创造那个烈火与繁星的世界的数日;腾腾喷向天空的生命之火,缓缓注入心域的万物之泉;惊雷的呐喊,软风的抚慰;情感博斗的波峰浪谷、世界的大同、人类崇高精神光辉下的灿烂谐音……鲁道夫从未演奏得如此炉火纯青,也从未得到过这般不同凡响的伴奏。海浪和暴风用巨大的手指敲击着塔楼,熠熠的灯塔自信地持续着一明一暗的循环。最后一声音响消失了,鲁道夫把头垂在胸前,大口地喘着气。大海在小岛周围翻腾着,咆哮着,像鼎沸的人声,在给他喝彩。
老人自始至终都一动不动地坐在那里,宽大、粗糙的手放在大腿上,低着头,使劲地听着。曲终许久,他依然静静地坐着。然后他仰起脸,平静地、显得很有鉴赏力地抬起手,点点头。
“对,一点不假。”他说道。
(节选自《世界微型小说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