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成长、学校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起着重要作用。在总结和反思校园文化建设之后,高校应创新文化理念和文化制度,拓展文化领域,从而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关键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高校校园文化是学校本身形成和发展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是学校管理者和广大师生在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和环境育人过程中形成的,“完整意义上的高校校园文化从它产生之日起便显示着自己鲜明的个性,它寓历史文化社会背景于自身的学术建树中,用值得骄傲的成就凌然突兀于社会主导文化的整个层面,并以导向社会文化发展流向为自己的崇高历史责任”。 [1]和谐高雅的校园文化对学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熏陶,高校应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丰富多姿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
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问题
(一)注重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忽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从目前来看,许多高校过于强调实际的应用技能,重视专业课程和社会实践,轻视人文修养,导致校园文化建设中大学精神缺乏,文化底蕴单薄。在高校文化建设中,这种忽视校园精神文化使校园文化建设流于形式的问题大量存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主要是基于经济条件,精神文化建设隐含在物质文化建设中,更是校园文化存在的价值意义和职能作用所在,需要发扬传承与创新相结合的校园文化传统,营造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高校文化精神。
(二)重视学生活动开展,忽略思想理念教育。在一个良好和谐的文化氛围中,高品位、高层次的校园文化才能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提升学校的品位和声誉。校园文化建设需要有先进的思想理念做向导,提高到塑造人的灵魂高度来加以重视;对环境育人的重大意义有深刻认识 , 才能促进高校校园文化功能的实现。目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多附属于学生管理部门,把校园文化建设看作教学活动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没有放在整体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的大背景下来实施;多局限在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层次上,与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开设、师资配备等割裂开来,不能自觉地凸现办学特色;多等同于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开展大量节日活动及各类比赛活动,强调娱乐性和趣味性,缺乏学术性和知识性,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校园文化活动功能的拓展。
(三)组织管理混乱,制度有待完善。高校校园文化是由学校全体师生在教育、教学、科研和生活的发展过程中共同创造的。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学生人数剧增,教师教学科研任务难度增大,教学管理制度的科学性在一定程度上欠缺,高校的师生关系较以前逐渐疏远,直接导致教师在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影响力的下降。在市场经济铺天盖地的冲击下,高校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发生转变,作为娱乐的电影、电视和网络等为人们提供了广阔的选择空间,大众的审美趣味和思想观念日趋功利化、世俗化。以往作为休闲娱乐的大众文化占据了主流市场,喧嚣的感官享乐和盛行的娱乐消遣拒绝着精英文化的意义和深度,松散型校园文化兴起。
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举措
(一)创新理念文化。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在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中,创新文化理念,解放思想,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不仅要建设高品位的物质环境,而且要注重建设良好的人文环境。总结和反思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传统和现状之后,引入先进的理念文化,借鉴创新的思想观念,从而形成师生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和组织信念。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只有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高校教育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要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高校需坚持“以人为本”的观念,树立校园文化全员共建愈识,提高师生综合素质,强化环境育人机制,才能构建和谐校园。
(二)创新制度文化。大学校园的制度是高校实现教书育人不可缺少的途径,维护着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和生活秩序,促进学校良好的教风学风的形成,具有较大的强制性。大学校园文化的构建离不开制度的支持与制约,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高校发展的总体规划,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现代大学制度来保障和激励校园文化建设。结合各高校特点,学校施行完全学分制,加快教学制度的创新;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学生管理的相关制度;针对高校人事制度的改革,实现人事分配制度的创新,才能促进高校制度的创新和高校文化功能的实现。
(三)创新文化领域。在一个快餐文化盛行年代,高校学生的思想变得更加复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改变,出现了多元化的局面。一方面,新媒体拓展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空间,提高了师生参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自主性,另一方面新媒体环境容易引发大学生信任危机和心理障碍,使大学生价值观出现多元化。基于当下大学生这一特点,高校文化建设须结合传统媒体,正确认知新媒体环境,发挥新媒体优势,开辟校园文化的新领域;须积极鼓励学生在学校相关部门的指导下自主组织策划校园文化活动,注重学生的兴趣点,从实际出发,以寓教于乐的形式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从而形成校园文化建设合力。
参考文献:
[1] 卢美芬 、陈厥祥:《当代中国高校校园文化变迁的几点思考》,《青年研究》,1999年第11期。
关键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高校校园文化是学校本身形成和发展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是学校管理者和广大师生在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和环境育人过程中形成的,“完整意义上的高校校园文化从它产生之日起便显示着自己鲜明的个性,它寓历史文化社会背景于自身的学术建树中,用值得骄傲的成就凌然突兀于社会主导文化的整个层面,并以导向社会文化发展流向为自己的崇高历史责任”。 [1]和谐高雅的校园文化对学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熏陶,高校应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丰富多姿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
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问题
(一)注重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忽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从目前来看,许多高校过于强调实际的应用技能,重视专业课程和社会实践,轻视人文修养,导致校园文化建设中大学精神缺乏,文化底蕴单薄。在高校文化建设中,这种忽视校园精神文化使校园文化建设流于形式的问题大量存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主要是基于经济条件,精神文化建设隐含在物质文化建设中,更是校园文化存在的价值意义和职能作用所在,需要发扬传承与创新相结合的校园文化传统,营造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高校文化精神。
(二)重视学生活动开展,忽略思想理念教育。在一个良好和谐的文化氛围中,高品位、高层次的校园文化才能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提升学校的品位和声誉。校园文化建设需要有先进的思想理念做向导,提高到塑造人的灵魂高度来加以重视;对环境育人的重大意义有深刻认识 , 才能促进高校校园文化功能的实现。目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多附属于学生管理部门,把校园文化建设看作教学活动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没有放在整体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的大背景下来实施;多局限在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层次上,与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开设、师资配备等割裂开来,不能自觉地凸现办学特色;多等同于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开展大量节日活动及各类比赛活动,强调娱乐性和趣味性,缺乏学术性和知识性,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校园文化活动功能的拓展。
(三)组织管理混乱,制度有待完善。高校校园文化是由学校全体师生在教育、教学、科研和生活的发展过程中共同创造的。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学生人数剧增,教师教学科研任务难度增大,教学管理制度的科学性在一定程度上欠缺,高校的师生关系较以前逐渐疏远,直接导致教师在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影响力的下降。在市场经济铺天盖地的冲击下,高校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发生转变,作为娱乐的电影、电视和网络等为人们提供了广阔的选择空间,大众的审美趣味和思想观念日趋功利化、世俗化。以往作为休闲娱乐的大众文化占据了主流市场,喧嚣的感官享乐和盛行的娱乐消遣拒绝着精英文化的意义和深度,松散型校园文化兴起。
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举措
(一)创新理念文化。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在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中,创新文化理念,解放思想,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不仅要建设高品位的物质环境,而且要注重建设良好的人文环境。总结和反思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传统和现状之后,引入先进的理念文化,借鉴创新的思想观念,从而形成师生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和组织信念。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只有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高校教育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要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高校需坚持“以人为本”的观念,树立校园文化全员共建愈识,提高师生综合素质,强化环境育人机制,才能构建和谐校园。
(二)创新制度文化。大学校园的制度是高校实现教书育人不可缺少的途径,维护着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和生活秩序,促进学校良好的教风学风的形成,具有较大的强制性。大学校园文化的构建离不开制度的支持与制约,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高校发展的总体规划,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现代大学制度来保障和激励校园文化建设。结合各高校特点,学校施行完全学分制,加快教学制度的创新;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学生管理的相关制度;针对高校人事制度的改革,实现人事分配制度的创新,才能促进高校制度的创新和高校文化功能的实现。
(三)创新文化领域。在一个快餐文化盛行年代,高校学生的思想变得更加复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改变,出现了多元化的局面。一方面,新媒体拓展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空间,提高了师生参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自主性,另一方面新媒体环境容易引发大学生信任危机和心理障碍,使大学生价值观出现多元化。基于当下大学生这一特点,高校文化建设须结合传统媒体,正确认知新媒体环境,发挥新媒体优势,开辟校园文化的新领域;须积极鼓励学生在学校相关部门的指导下自主组织策划校园文化活动,注重学生的兴趣点,从实际出发,以寓教于乐的形式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从而形成校园文化建设合力。
参考文献:
[1] 卢美芬 、陈厥祥:《当代中国高校校园文化变迁的几点思考》,《青年研究》,1999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