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下樓时就想起崔颢了,他曾在这里留下一首关于黄鹤樓的千古绝句: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于黄鹤樓。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去,烟波江上使人愁。
下樓时就想起崔颢了,他曾在这里留下一首关于黄鹤樓的千古绝句: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于黄鹤樓。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去,烟波江上使人愁。
曾经有一个趣闻,说是湖北、四川两地的客人相会在江上,攀谈间,竞相赞美自己的家乡,四川客人说:“四川有座峨眉山,离天只有三尺三”,湖北客人笑道:“湖北有座黄鹤樓,半截插在云里头。”惊得四川客人无言以对。
趣闻现在也只是茶余饭后的谈资而己,不过单凭这寥寥几句,黄鹤樓的雄伟之处已可见一斑。黄鹤樓与江西滕王阁、湖南岳阳樓齐名,并称为“江南三大樓阁”,坐落于蛇山西隅,蛇山也称黄鹤山,山形蜿蜒,缭绕如蛇,蛇山头临大江,尾盘东城,与汉阳龟山隔岸相峙,控险扼要,向来有“龟蛇锁大江”之说,民间传说“昔有仙人,控黄鹤于山”,也有人说这山的山形山色很像一只黄鹤扑向江心,“黄鹤飞腾于紫竹问”,因以为名。
黄鹤樓的历史之悠久,可以追朔到几千年以前,从古至今,中国历代诗人对黄鹤樓的吟诗诵赞从未断过,声名早己在外,黄鹤樓以其绝美的景色及浓郁的文化气息吸引着一拨又一拨的中外游人,本刊记者借着此次机会,也去武汉的黄鹤樓转了一圈。
从黄鹤樓南门进去,是长长的诗碑廊,碑刻内容为当代国内书画名家书写的历代名人吟咏黄鹤樓的诗词名句,导游称碑墙上共嵌有石碑124方,根据真迹描摹镌刻。诗碑廊环绕在那一方硕大的水池四周,此池命名为鹅池,传说书圣王羲之在黄鹤樓下养过鹅群,一日与人聊天论鹅,言鹅是“禽中豪杰,白如雪,洁如玉,一尘不染”,情不自禁写下“鹅”字。
在鹅池的左手边是落梅轩,唐代大诗人李白有名句:“黄鹤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这“落梅轩”想来也是受此启发,不但名字取得诗情画意,连建筑都一派的古色古香,“落梅”二字倒是应景,此行错过了花期,梅花已落枝头,大多碾作尘泥。下来的紫薇苑也是比较古典的门樓,因为还早,此处游客并不太多,曲径幽深,亭台樓阁,风味独特,如若紫薇花开,想来更是风光无限。
顺着路标的指引,上几十级台阶,就可以看到岳飞广场了,开阔的广场中间立了一座亭子及一尊巨型的岳飞雕像。岳飞这位北宋的抗金名将一直让后世敬仰,他一生戎马,曾在武昌囤兵,长达七年之久,并从这里四次率军北伐,取得抗金重大胜利。至于那首流传千古的《满江红》是不是在这个地点写出来的,几千年后也无法考据了。重点说说那座雕像,那座青铜铸造的岳飞雕像,高8米重16吨,建造得宏伟大气,雕像中的岳飞一身戎装,手握手卷,面上表情严肃庄重,不怒而威,果然壮怀激烈,颇有立马就驾长车去踏破贺兰山缺的气势,连他背后的战马,都一副卷蹄腾飞的模样。相较于这座巨型的岳飞雕像,后面那块刻着“还我河山”的大石头,就稍微显得有些耐人寻味了,石头上裂开了一道缝,这不仅让人暇思一片一一这条长缝是想告诉前来参观的人,此石经历风吹雨打年代久远了?还是以象征艺术,表示山河破碎,还我河山?
带着这种猜想离开岳飞广场,一路行来,路过几个“功在千秋”、“红叶林笼”的牌坊,没有注意到传说中的梅园,倒看到一棵奇怪的树,这树干细小,一圈一圈打着结儿,研究许久,也不知道是此树本来就长这个样子,还是像古时候的女人缠脚一下,从小用外力强迫着让它们纠结到一块,以至于慢慢长成畸形,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从小道绕下去,就到白云阁了,这里面陈列了很多名贵的山水风景画,当以齐白石的画为尊,每副都算上惟妙惟肖,很多游客都在这里驻足欣赏,只是道行不深的,恐怕一时半会体会不出其中韵味来,大厅中间摆了很大的橱窗,摆放的都是些古老的文物,像什么虎尊,铜鼎之类的,琳琅满目,不过许多东西的出土地点都是写的“陕西”,从陕西到武汉来看陕西出土的东西,就有些意兴阑珊了。白云阁的二樓不得了啦,满室挂的照片,细数从七八十年代至今到过黄鹤樓的中外名流,上至总统首相,成功商人,下至社会活动家、演员作家,一排一排的合影照片,首先从视觉上就给游客带来了震憾,由此也可见,黄鹤樓确是名樓,吸引了这么多有头有脸的人物。还有国内国外领导人的亲笔词字,也被平平整整摆放在玻璃橱窗里,能远观而不能近摸,话说回来,咱总理“温家宝”三字写得还真是不赖,饱满有型,天质自然。
出了白云阁,一路朝前向路标中的“千禧钟”去了,未见其形,倒先听到钟声了,近来一看,竟是如此庞大的一口钟,据说这千禧钟身重20吨,是明朝永乐大钟以后我国铸造的最大铜钟。大钟外形为裙边圆钟,口部直径3米,高约5米,钟面刻有龙纹,写着“千年吉祥”之类的字眼。有游客在撞钟,钟声深远而厚重,旁边还有工作人员,拿着大喇叭,随着钟声响一下,就喊出一句大吉大利的话,中国人向来看听这些,图个吉利,游客纷纷上来撞钟,人多以至于还要排队等候。
走过千禧钟,能看到一个葫芦形宝顶,这便是古铜顶了,据说是清朝时候的黄鹤樓被烧毁掉后,唯一留下来的遗物。此古铜项高3.4米,底径1.8米,壁厚4厘米,为青铜铸成,重约2吨,铜顶上端为宝顶攒尖顶,中部显球形,下部为莲花宝座。
至于此间,黄鹤樓已经在眼前了,不愧为天下第一樓,大气宏伟,需仰望方可得见全貌之感,站在黄鹤樓下,会觉得人一下子变得渺小,至于以前到过的其它各种名樓,拿来与黄鹤樓一比,都觉得都不值一提了。背面写着“云横九派”、“楚天极目”,转到它正面去——“气吞云梦”四个流金大字能烫伤眼帘,再一仰头,就看到“黄鹤樓”这个巨大的牌匾,碧瓦朱甍、雕梁画栋,有型有色。
随着众人上樓去了,站在黄鹤樓的第一层,视线豁然开朗,近看是那两只相依相偎的铜鹤雕像,瞰川和揽虹两座亭子分左右立于黄鹤樓前,成鼎足之势,远处风景尽收眼底,待上到第二层,能看到背后的白云阁与黄鹤樓遥遥对立,相守相望,居高临下去看那千禧钟时,又另有一番趣味,远处桎次鳞比的高樓大厦还还欲挡住游人的视线,不过有古话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樓”,更上一层樓时,目光顺着公路一直延伸出去,就看到长江大桥,烟雾迷蒙,气派壮观。
黄鹤樓第三层展出了唐宋元明清以及现代的黄鹤樓模型及简介,叫人印像深刻,历经千年,于战火中、岁月的打磨中几经破坏甚至损毁,面目早已全非,不过世人终究不肯让它退出历史的舞台,一朝接一朝地重修,一代接一代地重建,屹立不倒,终于成了现在这个模样,黄鹤樓也算是见证了沧海桑田的变换……
思绪上下五千年跳跃,想到那首有名的送别诗:“故人西辞黄鹤樓,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此时没能看到孤帆远影,不过放眼望去,果真是“江山入画”,立于黄鹤樓的最高层,能看到江天相连处烟气横生,大地雾蒙蒙一片,长久驻足,俱怀逸兴壮思飞,连思想境界都上到了另一个高度。
还专门有一个《崔颢题诗图》的浮雕,一块精美的墙壁上天马行空雕刻着他的这首七言律诗,与之相对的,还修建了一个“搁笔亭”,传说李白登黄鹤樓时,诗兴大发,正要题诗,看到崔颢的诗,就搁笔了,感叹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黄鹤樓果然是个风水宝地,引得一批又一批文人骚客前赴后继,挥毫泼墨。
曾经有一个趣闻,说是湖北、四川两地的客人相会在江上,攀谈间,竞相赞美自己的家乡,四川客人说:“四川有座峨眉山,离天只有三尺三”,湖北客人笑道:“湖北有座黄鹤樓,半截插在云里头。”惊得四川客人无言以对。
趣闻现在也只是茶余饭后的谈资而己,不过单凭这寥寥几句,黄鹤樓的雄伟之处已可见一斑。黄鹤樓与江西滕王阁、湖南岳阳樓齐名,并称为“江南三大樓阁”,坐落于蛇山西隅,蛇山也称黄鹤山,山形蜿蜒,缭绕如蛇,蛇山头临大江,尾盘东城,与汉阳龟山隔岸相峙,控险扼要,向来有“龟蛇锁大江”之说,民间传说“昔有仙人,控黄鹤于山”,也有人说这山的山形山色很像一只黄鹤扑向江心,“黄鹤飞腾于紫竹问”,因以为名。
黄鹤樓的历史之悠久,可以追朔到几千年以前,从古至今,中国历代诗人对黄鹤樓的吟诗诵赞从未断过,声名早己在外,黄鹤樓以其绝美的景色及浓郁的文化气息吸引着一拨又一拨的中外游人,本刊记者借着此次机会,也去武汉的黄鹤樓转了一圈。
从黄鹤樓南门进去,是长长的诗碑廊,碑刻内容为当代国内书画名家书写的历代名人吟咏黄鹤樓的诗词名句,导游称碑墙上共嵌有石碑124方,根据真迹描摹镌刻。诗碑廊环绕在那一方硕大的水池四周,此池命名为鹅池,传说书圣王羲之在黄鹤樓下养过鹅群,一日与人聊天论鹅,言鹅是“禽中豪杰,白如雪,洁如玉,一尘不染”,情不自禁写下“鹅”字。
在鹅池的左手边是落梅轩,唐代大诗人李白有名句:“黄鹤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这“落梅轩”想来也是受此启发,不但名字取得诗情画意,连建筑都一派的古色古香,“落梅”二字倒是应景,此行错过了花期,梅花已落枝头,大多碾作尘泥。下来的紫薇苑也是比较古典的门樓,因为还早,此处游客并不太多,曲径幽深,亭台樓阁,风味独特,如若紫薇花开,想来更是风光无限。
顺着路标的指引,上几十级台阶,就可以看到岳飞广场了,开阔的广场中间立了一座亭子及一尊巨型的岳飞雕像。岳飞这位北宋的抗金名将一直让后世敬仰,他一生戎马,曾在武昌囤兵,长达七年之久,并从这里四次率军北伐,取得抗金重大胜利。至于那首流传千古的《满江红》是不是在这个地点写出来的,几千年后也无法考据了。重点说说那座雕像,那座青铜铸造的岳飞雕像,高8米重16吨,建造得宏伟大气,雕像中的岳飞一身戎装,手握手卷,面上表情严肃庄重,不怒而威,果然壮怀激烈,颇有立马就驾长车去踏破贺兰山缺的气势,连他背后的战马,都一副卷蹄腾飞的模样。相较于这座巨型的岳飞雕像,后面那块刻着“还我河山”的大石头,就稍微显得有些耐人寻味了,石头上裂开了一道缝,这不仅让人暇思一片一一这条长缝是想告诉前来参观的人,此石经历风吹雨打年代久远了?还是以象征艺术,表示山河破碎,还我河山?
带着这种猜想离开岳飞广场,一路行来,路过几个“功在千秋”、“红叶林笼”的牌坊,没有注意到传说中的梅园,倒看到一棵奇怪的树,这树干细小,一圈一圈打着结儿,研究许久,也不知道是此树本来就长这个样子,还是像古时候的女人缠脚一下,从小用外力强迫着让它们纠结到一块,以至于慢慢长成畸形,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从小道绕下去,就到白云阁了,这里面陈列了很多名贵的山水风景画,当以齐白石的画为尊,每副都算上惟妙惟肖,很多游客都在这里驻足欣赏,只是道行不深的,恐怕一时半会体会不出其中韵味来,大厅中间摆了很大的橱窗,摆放的都是些古老的文物,像什么虎尊,铜鼎之类的,琳琅满目,不过许多东西的出土地点都是写的“陕西”,从陕西到武汉来看陕西出土的东西,就有些意兴阑珊了。白云阁的二樓不得了啦,满室挂的照片,细数从七八十年代至今到过黄鹤樓的中外名流,上至总统首相,成功商人,下至社会活动家、演员作家,一排一排的合影照片,首先从视觉上就给游客带来了震憾,由此也可见,黄鹤樓确是名樓,吸引了这么多有头有脸的人物。还有国内国外领导人的亲笔词字,也被平平整整摆放在玻璃橱窗里,能远观而不能近摸,话说回来,咱总理“温家宝”三字写得还真是不赖,饱满有型,天质自然。
出了白云阁,一路朝前向路标中的“千禧钟”去了,未见其形,倒先听到钟声了,近来一看,竟是如此庞大的一口钟,据说这千禧钟身重20吨,是明朝永乐大钟以后我国铸造的最大铜钟。大钟外形为裙边圆钟,口部直径3米,高约5米,钟面刻有龙纹,写着“千年吉祥”之类的字眼。有游客在撞钟,钟声深远而厚重,旁边还有工作人员,拿着大喇叭,随着钟声响一下,就喊出一句大吉大利的话,中国人向来看听这些,图个吉利,游客纷纷上来撞钟,人多以至于还要排队等候。
走过千禧钟,能看到一个葫芦形宝顶,这便是古铜顶了,据说是清朝时候的黄鹤樓被烧毁掉后,唯一留下来的遗物。此古铜项高3.4米,底径1.8米,壁厚4厘米,为青铜铸成,重约2吨,铜顶上端为宝顶攒尖顶,中部显球形,下部为莲花宝座。
至于此间,黄鹤樓已经在眼前了,不愧为天下第一樓,大气宏伟,需仰望方可得见全貌之感,站在黄鹤樓下,会觉得人一下子变得渺小,至于以前到过的其它各种名樓,拿来与黄鹤樓一比,都觉得都不值一提了。背面写着“云横九派”、“楚天极目”,转到它正面去——“气吞云梦”四个流金大字能烫伤眼帘,再一仰头,就看到“黄鹤樓”这个巨大的牌匾,碧瓦朱甍、雕梁画栋,有型有色。
随着众人上樓去了,站在黄鹤樓的第一层,视线豁然开朗,近看是那两只相依相偎的铜鹤雕像,瞰川和揽虹两座亭子分左右立于黄鹤樓前,成鼎足之势,远处风景尽收眼底,待上到第二层,能看到背后的白云阁与黄鹤樓遥遥对立,相守相望,居高临下去看那千禧钟时,又另有一番趣味,远处桎次鳞比的高樓大厦还还欲挡住游人的视线,不过有古话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樓”,更上一层樓时,目光顺着公路一直延伸出去,就看到长江大桥,烟雾迷蒙,气派壮观。
黄鹤樓第三层展出了唐宋元明清以及现代的黄鹤樓模型及简介,叫人印像深刻,历经千年,于战火中、岁月的打磨中几经破坏甚至损毁,面目早已全非,不过世人终究不肯让它退出历史的舞台,一朝接一朝地重修,一代接一代地重建,屹立不倒,终于成了现在这个模样,黄鹤樓也算是见证了沧海桑田的变换……
思绪上下五千年跳跃,想到那首有名的送别诗:“故人西辞黄鹤樓,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此时没能看到孤帆远影,不过放眼望去,果真是“江山入画”,立于黄鹤樓的最高层,能看到江天相连处烟气横生,大地雾蒙蒙一片,长久驻足,俱怀逸兴壮思飞,连思想境界都上到了另一个高度。
还专门有一个《崔颢题诗图》的浮雕,一块精美的墙壁上天马行空雕刻着他的这首七言律诗,与之相对的,还修建了一个“搁笔亭”,传说李白登黄鹤樓时,诗兴大发,正要题诗,看到崔颢的诗,就搁笔了,感叹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黄鹤樓果然是个风水宝地,引得一批又一批文人骚客前赴后继,挥毫泼墨。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于黄鹤樓。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去,烟波江上使人愁。
下樓时就想起崔颢了,他曾在这里留下一首关于黄鹤樓的千古绝句: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于黄鹤樓。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去,烟波江上使人愁。
曾经有一个趣闻,说是湖北、四川两地的客人相会在江上,攀谈间,竞相赞美自己的家乡,四川客人说:“四川有座峨眉山,离天只有三尺三”,湖北客人笑道:“湖北有座黄鹤樓,半截插在云里头。”惊得四川客人无言以对。
趣闻现在也只是茶余饭后的谈资而己,不过单凭这寥寥几句,黄鹤樓的雄伟之处已可见一斑。黄鹤樓与江西滕王阁、湖南岳阳樓齐名,并称为“江南三大樓阁”,坐落于蛇山西隅,蛇山也称黄鹤山,山形蜿蜒,缭绕如蛇,蛇山头临大江,尾盘东城,与汉阳龟山隔岸相峙,控险扼要,向来有“龟蛇锁大江”之说,民间传说“昔有仙人,控黄鹤于山”,也有人说这山的山形山色很像一只黄鹤扑向江心,“黄鹤飞腾于紫竹问”,因以为名。
黄鹤樓的历史之悠久,可以追朔到几千年以前,从古至今,中国历代诗人对黄鹤樓的吟诗诵赞从未断过,声名早己在外,黄鹤樓以其绝美的景色及浓郁的文化气息吸引着一拨又一拨的中外游人,本刊记者借着此次机会,也去武汉的黄鹤樓转了一圈。
从黄鹤樓南门进去,是长长的诗碑廊,碑刻内容为当代国内书画名家书写的历代名人吟咏黄鹤樓的诗词名句,导游称碑墙上共嵌有石碑124方,根据真迹描摹镌刻。诗碑廊环绕在那一方硕大的水池四周,此池命名为鹅池,传说书圣王羲之在黄鹤樓下养过鹅群,一日与人聊天论鹅,言鹅是“禽中豪杰,白如雪,洁如玉,一尘不染”,情不自禁写下“鹅”字。
在鹅池的左手边是落梅轩,唐代大诗人李白有名句:“黄鹤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这“落梅轩”想来也是受此启发,不但名字取得诗情画意,连建筑都一派的古色古香,“落梅”二字倒是应景,此行错过了花期,梅花已落枝头,大多碾作尘泥。下来的紫薇苑也是比较古典的门樓,因为还早,此处游客并不太多,曲径幽深,亭台樓阁,风味独特,如若紫薇花开,想来更是风光无限。
顺着路标的指引,上几十级台阶,就可以看到岳飞广场了,开阔的广场中间立了一座亭子及一尊巨型的岳飞雕像。岳飞这位北宋的抗金名将一直让后世敬仰,他一生戎马,曾在武昌囤兵,长达七年之久,并从这里四次率军北伐,取得抗金重大胜利。至于那首流传千古的《满江红》是不是在这个地点写出来的,几千年后也无法考据了。重点说说那座雕像,那座青铜铸造的岳飞雕像,高8米重16吨,建造得宏伟大气,雕像中的岳飞一身戎装,手握手卷,面上表情严肃庄重,不怒而威,果然壮怀激烈,颇有立马就驾长车去踏破贺兰山缺的气势,连他背后的战马,都一副卷蹄腾飞的模样。相较于这座巨型的岳飞雕像,后面那块刻着“还我河山”的大石头,就稍微显得有些耐人寻味了,石头上裂开了一道缝,这不仅让人暇思一片一一这条长缝是想告诉前来参观的人,此石经历风吹雨打年代久远了?还是以象征艺术,表示山河破碎,还我河山?
带着这种猜想离开岳飞广场,一路行来,路过几个“功在千秋”、“红叶林笼”的牌坊,没有注意到传说中的梅园,倒看到一棵奇怪的树,这树干细小,一圈一圈打着结儿,研究许久,也不知道是此树本来就长这个样子,还是像古时候的女人缠脚一下,从小用外力强迫着让它们纠结到一块,以至于慢慢长成畸形,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从小道绕下去,就到白云阁了,这里面陈列了很多名贵的山水风景画,当以齐白石的画为尊,每副都算上惟妙惟肖,很多游客都在这里驻足欣赏,只是道行不深的,恐怕一时半会体会不出其中韵味来,大厅中间摆了很大的橱窗,摆放的都是些古老的文物,像什么虎尊,铜鼎之类的,琳琅满目,不过许多东西的出土地点都是写的“陕西”,从陕西到武汉来看陕西出土的东西,就有些意兴阑珊了。白云阁的二樓不得了啦,满室挂的照片,细数从七八十年代至今到过黄鹤樓的中外名流,上至总统首相,成功商人,下至社会活动家、演员作家,一排一排的合影照片,首先从视觉上就给游客带来了震憾,由此也可见,黄鹤樓确是名樓,吸引了这么多有头有脸的人物。还有国内国外领导人的亲笔词字,也被平平整整摆放在玻璃橱窗里,能远观而不能近摸,话说回来,咱总理“温家宝”三字写得还真是不赖,饱满有型,天质自然。
出了白云阁,一路朝前向路标中的“千禧钟”去了,未见其形,倒先听到钟声了,近来一看,竟是如此庞大的一口钟,据说这千禧钟身重20吨,是明朝永乐大钟以后我国铸造的最大铜钟。大钟外形为裙边圆钟,口部直径3米,高约5米,钟面刻有龙纹,写着“千年吉祥”之类的字眼。有游客在撞钟,钟声深远而厚重,旁边还有工作人员,拿着大喇叭,随着钟声响一下,就喊出一句大吉大利的话,中国人向来看听这些,图个吉利,游客纷纷上来撞钟,人多以至于还要排队等候。
走过千禧钟,能看到一个葫芦形宝顶,这便是古铜顶了,据说是清朝时候的黄鹤樓被烧毁掉后,唯一留下来的遗物。此古铜项高3.4米,底径1.8米,壁厚4厘米,为青铜铸成,重约2吨,铜顶上端为宝顶攒尖顶,中部显球形,下部为莲花宝座。
至于此间,黄鹤樓已经在眼前了,不愧为天下第一樓,大气宏伟,需仰望方可得见全貌之感,站在黄鹤樓下,会觉得人一下子变得渺小,至于以前到过的其它各种名樓,拿来与黄鹤樓一比,都觉得都不值一提了。背面写着“云横九派”、“楚天极目”,转到它正面去——“气吞云梦”四个流金大字能烫伤眼帘,再一仰头,就看到“黄鹤樓”这个巨大的牌匾,碧瓦朱甍、雕梁画栋,有型有色。
随着众人上樓去了,站在黄鹤樓的第一层,视线豁然开朗,近看是那两只相依相偎的铜鹤雕像,瞰川和揽虹两座亭子分左右立于黄鹤樓前,成鼎足之势,远处风景尽收眼底,待上到第二层,能看到背后的白云阁与黄鹤樓遥遥对立,相守相望,居高临下去看那千禧钟时,又另有一番趣味,远处桎次鳞比的高樓大厦还还欲挡住游人的视线,不过有古话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樓”,更上一层樓时,目光顺着公路一直延伸出去,就看到长江大桥,烟雾迷蒙,气派壮观。
黄鹤樓第三层展出了唐宋元明清以及现代的黄鹤樓模型及简介,叫人印像深刻,历经千年,于战火中、岁月的打磨中几经破坏甚至损毁,面目早已全非,不过世人终究不肯让它退出历史的舞台,一朝接一朝地重修,一代接一代地重建,屹立不倒,终于成了现在这个模样,黄鹤樓也算是见证了沧海桑田的变换……
思绪上下五千年跳跃,想到那首有名的送别诗:“故人西辞黄鹤樓,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此时没能看到孤帆远影,不过放眼望去,果真是“江山入画”,立于黄鹤樓的最高层,能看到江天相连处烟气横生,大地雾蒙蒙一片,长久驻足,俱怀逸兴壮思飞,连思想境界都上到了另一个高度。
还专门有一个《崔颢题诗图》的浮雕,一块精美的墙壁上天马行空雕刻着他的这首七言律诗,与之相对的,还修建了一个“搁笔亭”,传说李白登黄鹤樓时,诗兴大发,正要题诗,看到崔颢的诗,就搁笔了,感叹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黄鹤樓果然是个风水宝地,引得一批又一批文人骚客前赴后继,挥毫泼墨。
曾经有一个趣闻,说是湖北、四川两地的客人相会在江上,攀谈间,竞相赞美自己的家乡,四川客人说:“四川有座峨眉山,离天只有三尺三”,湖北客人笑道:“湖北有座黄鹤樓,半截插在云里头。”惊得四川客人无言以对。
趣闻现在也只是茶余饭后的谈资而己,不过单凭这寥寥几句,黄鹤樓的雄伟之处已可见一斑。黄鹤樓与江西滕王阁、湖南岳阳樓齐名,并称为“江南三大樓阁”,坐落于蛇山西隅,蛇山也称黄鹤山,山形蜿蜒,缭绕如蛇,蛇山头临大江,尾盘东城,与汉阳龟山隔岸相峙,控险扼要,向来有“龟蛇锁大江”之说,民间传说“昔有仙人,控黄鹤于山”,也有人说这山的山形山色很像一只黄鹤扑向江心,“黄鹤飞腾于紫竹问”,因以为名。
黄鹤樓的历史之悠久,可以追朔到几千年以前,从古至今,中国历代诗人对黄鹤樓的吟诗诵赞从未断过,声名早己在外,黄鹤樓以其绝美的景色及浓郁的文化气息吸引着一拨又一拨的中外游人,本刊记者借着此次机会,也去武汉的黄鹤樓转了一圈。
从黄鹤樓南门进去,是长长的诗碑廊,碑刻内容为当代国内书画名家书写的历代名人吟咏黄鹤樓的诗词名句,导游称碑墙上共嵌有石碑124方,根据真迹描摹镌刻。诗碑廊环绕在那一方硕大的水池四周,此池命名为鹅池,传说书圣王羲之在黄鹤樓下养过鹅群,一日与人聊天论鹅,言鹅是“禽中豪杰,白如雪,洁如玉,一尘不染”,情不自禁写下“鹅”字。
在鹅池的左手边是落梅轩,唐代大诗人李白有名句:“黄鹤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这“落梅轩”想来也是受此启发,不但名字取得诗情画意,连建筑都一派的古色古香,“落梅”二字倒是应景,此行错过了花期,梅花已落枝头,大多碾作尘泥。下来的紫薇苑也是比较古典的门樓,因为还早,此处游客并不太多,曲径幽深,亭台樓阁,风味独特,如若紫薇花开,想来更是风光无限。
顺着路标的指引,上几十级台阶,就可以看到岳飞广场了,开阔的广场中间立了一座亭子及一尊巨型的岳飞雕像。岳飞这位北宋的抗金名将一直让后世敬仰,他一生戎马,曾在武昌囤兵,长达七年之久,并从这里四次率军北伐,取得抗金重大胜利。至于那首流传千古的《满江红》是不是在这个地点写出来的,几千年后也无法考据了。重点说说那座雕像,那座青铜铸造的岳飞雕像,高8米重16吨,建造得宏伟大气,雕像中的岳飞一身戎装,手握手卷,面上表情严肃庄重,不怒而威,果然壮怀激烈,颇有立马就驾长车去踏破贺兰山缺的气势,连他背后的战马,都一副卷蹄腾飞的模样。相较于这座巨型的岳飞雕像,后面那块刻着“还我河山”的大石头,就稍微显得有些耐人寻味了,石头上裂开了一道缝,这不仅让人暇思一片一一这条长缝是想告诉前来参观的人,此石经历风吹雨打年代久远了?还是以象征艺术,表示山河破碎,还我河山?
带着这种猜想离开岳飞广场,一路行来,路过几个“功在千秋”、“红叶林笼”的牌坊,没有注意到传说中的梅园,倒看到一棵奇怪的树,这树干细小,一圈一圈打着结儿,研究许久,也不知道是此树本来就长这个样子,还是像古时候的女人缠脚一下,从小用外力强迫着让它们纠结到一块,以至于慢慢长成畸形,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从小道绕下去,就到白云阁了,这里面陈列了很多名贵的山水风景画,当以齐白石的画为尊,每副都算上惟妙惟肖,很多游客都在这里驻足欣赏,只是道行不深的,恐怕一时半会体会不出其中韵味来,大厅中间摆了很大的橱窗,摆放的都是些古老的文物,像什么虎尊,铜鼎之类的,琳琅满目,不过许多东西的出土地点都是写的“陕西”,从陕西到武汉来看陕西出土的东西,就有些意兴阑珊了。白云阁的二樓不得了啦,满室挂的照片,细数从七八十年代至今到过黄鹤樓的中外名流,上至总统首相,成功商人,下至社会活动家、演员作家,一排一排的合影照片,首先从视觉上就给游客带来了震憾,由此也可见,黄鹤樓确是名樓,吸引了这么多有头有脸的人物。还有国内国外领导人的亲笔词字,也被平平整整摆放在玻璃橱窗里,能远观而不能近摸,话说回来,咱总理“温家宝”三字写得还真是不赖,饱满有型,天质自然。
出了白云阁,一路朝前向路标中的“千禧钟”去了,未见其形,倒先听到钟声了,近来一看,竟是如此庞大的一口钟,据说这千禧钟身重20吨,是明朝永乐大钟以后我国铸造的最大铜钟。大钟外形为裙边圆钟,口部直径3米,高约5米,钟面刻有龙纹,写着“千年吉祥”之类的字眼。有游客在撞钟,钟声深远而厚重,旁边还有工作人员,拿着大喇叭,随着钟声响一下,就喊出一句大吉大利的话,中国人向来看听这些,图个吉利,游客纷纷上来撞钟,人多以至于还要排队等候。
走过千禧钟,能看到一个葫芦形宝顶,这便是古铜顶了,据说是清朝时候的黄鹤樓被烧毁掉后,唯一留下来的遗物。此古铜项高3.4米,底径1.8米,壁厚4厘米,为青铜铸成,重约2吨,铜顶上端为宝顶攒尖顶,中部显球形,下部为莲花宝座。
至于此间,黄鹤樓已经在眼前了,不愧为天下第一樓,大气宏伟,需仰望方可得见全貌之感,站在黄鹤樓下,会觉得人一下子变得渺小,至于以前到过的其它各种名樓,拿来与黄鹤樓一比,都觉得都不值一提了。背面写着“云横九派”、“楚天极目”,转到它正面去——“气吞云梦”四个流金大字能烫伤眼帘,再一仰头,就看到“黄鹤樓”这个巨大的牌匾,碧瓦朱甍、雕梁画栋,有型有色。
随着众人上樓去了,站在黄鹤樓的第一层,视线豁然开朗,近看是那两只相依相偎的铜鹤雕像,瞰川和揽虹两座亭子分左右立于黄鹤樓前,成鼎足之势,远处风景尽收眼底,待上到第二层,能看到背后的白云阁与黄鹤樓遥遥对立,相守相望,居高临下去看那千禧钟时,又另有一番趣味,远处桎次鳞比的高樓大厦还还欲挡住游人的视线,不过有古话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樓”,更上一层樓时,目光顺着公路一直延伸出去,就看到长江大桥,烟雾迷蒙,气派壮观。
黄鹤樓第三层展出了唐宋元明清以及现代的黄鹤樓模型及简介,叫人印像深刻,历经千年,于战火中、岁月的打磨中几经破坏甚至损毁,面目早已全非,不过世人终究不肯让它退出历史的舞台,一朝接一朝地重修,一代接一代地重建,屹立不倒,终于成了现在这个模样,黄鹤樓也算是见证了沧海桑田的变换……
思绪上下五千年跳跃,想到那首有名的送别诗:“故人西辞黄鹤樓,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此时没能看到孤帆远影,不过放眼望去,果真是“江山入画”,立于黄鹤樓的最高层,能看到江天相连处烟气横生,大地雾蒙蒙一片,长久驻足,俱怀逸兴壮思飞,连思想境界都上到了另一个高度。
还专门有一个《崔颢题诗图》的浮雕,一块精美的墙壁上天马行空雕刻着他的这首七言律诗,与之相对的,还修建了一个“搁笔亭”,传说李白登黄鹤樓时,诗兴大发,正要题诗,看到崔颢的诗,就搁笔了,感叹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黄鹤樓果然是个风水宝地,引得一批又一批文人骚客前赴后继,挥毫泼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