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兵不死,只是凋零。”对于这句被麦克阿瑟引用的经典歌谣,或许孙春龙的体会最为深刻。从2008年至今,他通过自筹资金等方式让20多位生活在缅甸、云南的老兵找到了自己的亲人或是自愿照顾者,找到了自己的家。孙春龙将寻找和帮助远征军老兵回家的亲身经历,写成了《异域:1945》这本书。
2011年6月30日上午,孙春龙在他的微博上更新了这样一条信息:他已辞去《瞭望东方周刊》总编辑助理的工作,准备专职投入到“老兵回家”的公益活动中。他说:“从事记者12年,一个轮回之后转身公益,从监督强权到帮助弱势,岗位变化,梦想从未改变。”
“老兵不死,只是凋零。”对于这句被麦克阿瑟引用的经典歌谣,或许孙春龙的体会最为深刻。从2008年至今,他通过自筹资金等方式让20多位生活在缅甸、云南的老兵找到了自己的亲人或是自愿照顾者,找到了自己的家。孙春龙将寻找和帮助远征军老兵回家的亲身经历,写成了《异域:1945》这本书。
今年5月9日,身在缅甸南母丁的92岁的刘辉老人穿上了一身崭新的白色西装西裤、蓝白格子衬衫,因为孙春龙这天要过境来缅甸,接老人回家。他曾是中国远征军中的宪兵,由于战争原因而流落缅甸,70多年未曾回过家乡。老人随身携带的名片上写着繁体字:刘辉,江西清江。那是他的家乡,但清江的地名如今已经不存在了,属于江西樟树地区,这张名片竟然是1939年印制的,70余年的历史与现实,就这样瞬间交汇。
重回家园之痛
章东磐对滇西远征军老兵的田野式调查,无情地展示了他们的困顿处境。耐人寻味的是,章东磐调查的老人,多是生活在云南的崇山峻岭里,生活方式与择穴而居的原始人所差无几,他们同样是衣不遮体、食不果腹。每个月领几元钱的补贴,家里没通电,从来没见过手机,他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一辈子的贫穷和哀伤压得人更加伛偻、绝望。
而孙春龙的调查对象,则是流落而定居在缅甸的老兵,相对而言,他们有房甚至有车,膝下子孙一大群,即便贫穷到家徒四壁,因为地理环境的便捷,他们的神情和穿着也还像模像样。但是,那种对家乡和亲人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思念最让人揪心。
2005年夏天,那时的孙春龙已然是新闻行业内有名的“揭黑记者”,他来到缅甸的“金三角地区”采访,偶遇到一位国民党老兵,这位老人情绪激动地指着孙春龙的鼻子说:“你说我们不抗日,那么你去国殇墓园看一看,看看我们那么多兄弟是怎么死的?”这些话就像是针扎一样始终在他的心里作痛,因为像绝大多数人一样,在没有看过后来的电视剧的情况下,几乎想不起学生时代的历史教科书中曾提到过“国殇墓园”的名字。
刘辉老人还记得,他所在的远征军第22师首次赴缅作战,是大高角尖山战役。美国的武器、英国的装备,让远征军战士们士气倍增,飞机对地面日军狂轰滥炸,战车与步兵随后跟上,那一役,日军全军覆没,刘辉的部队高唱起:“中国不会亡,抗击日军,我们的红旗在空中飘扬……”
然而,22师的师长正是黄埔六期的优秀毕业生廖耀湘,很多人对他的印象,还停留在电影《辽沈战役》中那句“活捉廖耀湘”,不曾想到他还是中国远征军抗日战场上的一名良将。
刘辉老人回到家乡后,提出要给自己的父母上坟。他说,当年20岁的他与父母不辞而别,是因为“忠孝不能两全”,本来想着等抗战胜利了就回家照顾父母,没想到1945年抗战胜利后,他却因为种种原因流落在缅甸,自己内心的承诺没有兑现。最终抑制不住的他在坟前嚎啕大哭,边哭边说我早就想回家啊,妈妈,我回来了。92岁的老兵在那一刻就像一个孩子。
孙春龙找来了刘辉老人的亲人,说照一张全家福吧,亲人们都紧紧地靠在老人身边。孙春龙笑着说,你们高兴不啊,高兴就笑一下啊,一张张团聚的笑脸就写在了全家福上。
可惜的是,老人拿的是“外国人入境”的签证,他不得不看过家乡之后就立马飞云南回到缅甸。在机场,老人似乎突然想起了什么,问一位志愿者,这里有没有酱油卖?原来,老人在家乡吃饺子的时候吃到了酱油,缅甸是没有酱油卖的,当志愿者回答说候机大厅没有酱油卖时,老人有些怅然若失,最终,还是志愿者在候机大厅的餐厅商量半天才买了2瓶,老人快乐地抱着2瓶酱油照了张相。
回到缅甸的刘辉老人穿着背心、短裤在街上溜达,正巧碰到前来探访远征军老兵的中国志愿者,老人说由于家里没有可以打往中国的电话,他托志愿者向孙春龙等全程接送他返乡的人报个平安。
为老兵拉赞助被质问
这次刘辉回家的路费,是由北京“百年知行—老兵回家”论坛赞助的。今年5月,共有7名抗日老兵,分别从缅甸、云南回到自己的老家探亲,其中有5名老兵,和自己的亲人失散长达70年以上。而帮助这些老兵回家的爱心接力,全部是依靠网络、特别是微博来完成的。
2008年,孙春龙在缅甸密支那采访远征军老兵李锡全,老人说他自打抗战胜利后就再也没回到过湖南常德的老家。70余年的音讯全无,这让孙春龙感到很心痛,他没犹豫就说,“我帮你找家”。
孙春龙在博客上帮老人寻亲的帖子马上就有了网友回应,1天时间就找到了李锡全老人的家人,当孙春龙把消息告诉老人时,他本以为老人会激动和高兴,但他听到的,是老人的痛哭不止。
然而,事情并不像孙春龙想象得那般简单,全程的路费要2万块钱,从哪里来找人赞助呢?倒是有两家企业的老板起初愿意资助,可是当听孙春龙说那是国民党老兵之时,政治敏感立马跳了出来,生气地对孙春龙说:你到底想干嘛?幸好有媒体的朋友帮助了他,使得李锡全得以顺利回家。于是,有记者问了同为记者的孙春龙一个问题:在缅甸,像李锡全这样的老兵还有多少呢?
还有多少呢?孙春龙也很想知道,于是,他也踏上了自己的“远征”。随着《中国远征军》等远征军题材的电视剧的热播,国民党军队正面战场抗战的历史也逐渐被观众所了解和接受,但孙春龙认为:“创造这段历史的众多个体,依然在流着泪,依然生活在不安、贫困与期待之中。”这恰恰是他觉得任务并未完成的原因。
孙春龙在2010年10月得知,他在《异域:1945》中写道的远征军老兵吴远焯已在9月去世,他临终前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得到一枚抗战胜利60周年的纪念章,老人还曾派儿子专程到北京找孙春龙,希望拿到纪念章,但是由于制作数量有限,还是未能如愿。老人的儿子在见面的某个瞬间,曾小心翼翼地想塞给孙春龙200块钱,这个动作让孙春龙羞愧得无地自容,“一个远征军老兵的后代,竟然要去乞求最后的安慰和认同”。
老兵想要的真的很少。
在帮助了20多位远征军老兵回家或找到亲人之后,孙春龙又开始在博客上开始了一个新的项目:帮助老兵们实现心愿。
帮助参加过高黎贡山战斗的84岁老兵董成林找个保姆,预算每月600元;帮助参加过松山战役的84岁老兵王树勋找到他的美国教官舒尔;帮助93岁的老兵周仕源找到买画的人,老人尽管清贫,但不想接受直接的捐赠,希望有人买他的画来改善生活……
2011年6月30日上午,孙春龙在他的微博上更新了这样一条信息:他已辞去《瞭望东方周刊》总编辑助理的工作,准备专职投入到“老兵回家”的公益活动中。他说:“从事记者12年,一个轮回之后转身公益,从监督强权到帮助弱势,岗位变化,梦想从未改变。”
“老兵不死,只是凋零。”对于这句被麦克阿瑟引用的经典歌谣,或许孙春龙的体会最为深刻。从2008年至今,他通过自筹资金等方式让20多位生活在缅甸、云南的老兵找到了自己的亲人或是自愿照顾者,找到了自己的家。孙春龙将寻找和帮助远征军老兵回家的亲身经历,写成了《异域:1945》这本书。
今年5月9日,身在缅甸南母丁的92岁的刘辉老人穿上了一身崭新的白色西装西裤、蓝白格子衬衫,因为孙春龙这天要过境来缅甸,接老人回家。他曾是中国远征军中的宪兵,由于战争原因而流落缅甸,70多年未曾回过家乡。老人随身携带的名片上写着繁体字:刘辉,江西清江。那是他的家乡,但清江的地名如今已经不存在了,属于江西樟树地区,这张名片竟然是1939年印制的,70余年的历史与现实,就这样瞬间交汇。
重回家园之痛
章东磐对滇西远征军老兵的田野式调查,无情地展示了他们的困顿处境。耐人寻味的是,章东磐调查的老人,多是生活在云南的崇山峻岭里,生活方式与择穴而居的原始人所差无几,他们同样是衣不遮体、食不果腹。每个月领几元钱的补贴,家里没通电,从来没见过手机,他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一辈子的贫穷和哀伤压得人更加伛偻、绝望。
而孙春龙的调查对象,则是流落而定居在缅甸的老兵,相对而言,他们有房甚至有车,膝下子孙一大群,即便贫穷到家徒四壁,因为地理环境的便捷,他们的神情和穿着也还像模像样。但是,那种对家乡和亲人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思念最让人揪心。
2005年夏天,那时的孙春龙已然是新闻行业内有名的“揭黑记者”,他来到缅甸的“金三角地区”采访,偶遇到一位国民党老兵,这位老人情绪激动地指着孙春龙的鼻子说:“你说我们不抗日,那么你去国殇墓园看一看,看看我们那么多兄弟是怎么死的?”这些话就像是针扎一样始终在他的心里作痛,因为像绝大多数人一样,在没有看过后来的电视剧的情况下,几乎想不起学生时代的历史教科书中曾提到过“国殇墓园”的名字。
刘辉老人还记得,他所在的远征军第22师首次赴缅作战,是大高角尖山战役。美国的武器、英国的装备,让远征军战士们士气倍增,飞机对地面日军狂轰滥炸,战车与步兵随后跟上,那一役,日军全军覆没,刘辉的部队高唱起:“中国不会亡,抗击日军,我们的红旗在空中飘扬……”
然而,22师的师长正是黄埔六期的优秀毕业生廖耀湘,很多人对他的印象,还停留在电影《辽沈战役》中那句“活捉廖耀湘”,不曾想到他还是中国远征军抗日战场上的一名良将。
刘辉老人回到家乡后,提出要给自己的父母上坟。他说,当年20岁的他与父母不辞而别,是因为“忠孝不能两全”,本来想着等抗战胜利了就回家照顾父母,没想到1945年抗战胜利后,他却因为种种原因流落在缅甸,自己内心的承诺没有兑现。最终抑制不住的他在坟前嚎啕大哭,边哭边说我早就想回家啊,妈妈,我回来了。92岁的老兵在那一刻就像一个孩子。
孙春龙找来了刘辉老人的亲人,说照一张全家福吧,亲人们都紧紧地靠在老人身边。孙春龙笑着说,你们高兴不啊,高兴就笑一下啊,一张张团聚的笑脸就写在了全家福上。
可惜的是,老人拿的是“外国人入境”的签证,他不得不看过家乡之后就立马飞云南回到缅甸。在机场,老人似乎突然想起了什么,问一位志愿者,这里有没有酱油卖?原来,老人在家乡吃饺子的时候吃到了酱油,缅甸是没有酱油卖的,当志愿者回答说候机大厅没有酱油卖时,老人有些怅然若失,最终,还是志愿者在候机大厅的餐厅商量半天才买了2瓶,老人快乐地抱着2瓶酱油照了张相。
回到缅甸的刘辉老人穿着背心、短裤在街上溜达,正巧碰到前来探访远征军老兵的中国志愿者,老人说由于家里没有可以打往中国的电话,他托志愿者向孙春龙等全程接送他返乡的人报个平安。
为老兵拉赞助被质问
这次刘辉回家的路费,是由北京“百年知行—老兵回家”论坛赞助的。今年5月,共有7名抗日老兵,分别从缅甸、云南回到自己的老家探亲,其中有5名老兵,和自己的亲人失散长达70年以上。而帮助这些老兵回家的爱心接力,全部是依靠网络、特别是微博来完成的。
2008年,孙春龙在缅甸密支那采访远征军老兵李锡全,老人说他自打抗战胜利后就再也没回到过湖南常德的老家。70余年的音讯全无,这让孙春龙感到很心痛,他没犹豫就说,“我帮你找家”。
孙春龙在博客上帮老人寻亲的帖子马上就有了网友回应,1天时间就找到了李锡全老人的家人,当孙春龙把消息告诉老人时,他本以为老人会激动和高兴,但他听到的,是老人的痛哭不止。
然而,事情并不像孙春龙想象得那般简单,全程的路费要2万块钱,从哪里来找人赞助呢?倒是有两家企业的老板起初愿意资助,可是当听孙春龙说那是国民党老兵之时,政治敏感立马跳了出来,生气地对孙春龙说:你到底想干嘛?幸好有媒体的朋友帮助了他,使得李锡全得以顺利回家。于是,有记者问了同为记者的孙春龙一个问题:在缅甸,像李锡全这样的老兵还有多少呢?
还有多少呢?孙春龙也很想知道,于是,他也踏上了自己的“远征”。随着《中国远征军》等远征军题材的电视剧的热播,国民党军队正面战场抗战的历史也逐渐被观众所了解和接受,但孙春龙认为:“创造这段历史的众多个体,依然在流着泪,依然生活在不安、贫困与期待之中。”这恰恰是他觉得任务并未完成的原因。
孙春龙在2010年10月得知,他在《异域:1945》中写道的远征军老兵吴远焯已在9月去世,他临终前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得到一枚抗战胜利60周年的纪念章,老人还曾派儿子专程到北京找孙春龙,希望拿到纪念章,但是由于制作数量有限,还是未能如愿。老人的儿子在见面的某个瞬间,曾小心翼翼地想塞给孙春龙200块钱,这个动作让孙春龙羞愧得无地自容,“一个远征军老兵的后代,竟然要去乞求最后的安慰和认同”。
老兵想要的真的很少。
在帮助了20多位远征军老兵回家或找到亲人之后,孙春龙又开始在博客上开始了一个新的项目:帮助老兵们实现心愿。
帮助参加过高黎贡山战斗的84岁老兵董成林找个保姆,预算每月600元;帮助参加过松山战役的84岁老兵王树勋找到他的美国教官舒尔;帮助93岁的老兵周仕源找到买画的人,老人尽管清贫,但不想接受直接的捐赠,希望有人买他的画来改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