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32-5281(2015)1
【摘要】目的 探讨临床护理路径(CNP)在冠心病介入治疗(PCI)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2012年6月至2014年1月110例冠心病介入手术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55例)和对照组(55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模式,在此基础上给予观察组患者临床护理路径模式,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及护理质量评分。结果 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比对照组少,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护理路径模式能够保障冠心病患者顺利完成PCI手术治疗,减少并发症发生率,有助于患者预后,进而减少住院时间,对构建我院良好护患关系具有推动作用。
【关键词】临床护理路径;冠心病;PCI治疗
冠心病引发的心律失常是导致患者出现心脏性猝死的主要危险因素,严重威胁患者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目前,治疗冠心病的主要方法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权威文献显示,临床护理路径模式能够提高手术治疗效果,减少术后并发症[1]。为进一步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冠心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本文选择我院2012年6月至2014年1月110例冠心病行PCI介入治疗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2年6月至2014年1月110例冠心病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均择期实施PCI介入术进行治疗。其中男59例,女51例,年龄43~77岁,平均年龄(63.4±3.5)岁。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55例)和对照组(55例),观察组男31例,女24例,平均年龄(64.8±3.3)岁。其中陈旧性心肌梗死21例,稳定型心绞痛19例,不稳定型心绞痛15例。合并高血压6例,糖尿病8例;对照组男28例,女27例,平均年龄(62.9±3.6)岁。其中陈旧性心肌梗死19例,稳定型心绞痛1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18例。合并高血压7例,糖尿病7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疾病类型及合并症状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入院后,围术期实施常规护理模式。在此基础上给予观察组患者临床护理路径模式,具体方法如下:
1.2.1成立临床护理路径指导小组 成立临床护理路径指导小组,指定具体实施人员。对既往冠心病介入术相关护理资料进行检索,结合国内外权威文献研究结果和进展,根据我院临床护理经验及患者实际需求,为患者制定最佳护理方案。注意护理工作应以时间为序,并严格遵守“一切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
1.2.2制定护理路径计划表 为冠心病行PCI介入术的患者制定临床护理路径计划表,主要内容包括:①护理评估:对患者术前、术中、术后各项指标进行综合评估;②医疗措施:即实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术);③护理措施:术前、术中、术后全面护理干预措施;④检查化验:术前、术后各项常规检查;⑤生活指导:术前及术后活动、饮食等方面指导;⑥健康教育:术前讲解病区环境、检查项目以及注意事项,术后健康指导及出院后注意事项;⑦护理目标:帮助患者熟悉环境,掌握PCI手术治疗经过;减轻患者焦虑感,严格控制术后并发症;
1.2.3实施方法 对具体负责护理工作的护理人员开展集中培训,主要内容包括:临床护理路径概念、具体实施方法、记录方法、执行过程中要点及注意事项等。患者入院后,由责任护理人员根据临床护理路径开展护理服务,并记录每个服务项目的具体执行情况。根据临床护理路径实际反馈情况,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分析和讨论,发现问题后,及时进行纠正。
1.3评价指标
根据我院护理工作质量评分标准对患者护理质量进行评分,主要内容包括护理表格书写、基础护理及介入护理。对两组患者护理质量进行评价。
1.4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录入到SPSS 18.0统计软件中,数据均采用%表示,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值检验,检验标准为α=0.05,当P<0.05时,认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术后并发症比较
两组患者PIC介入术均获得成功,治疗及随访期间无死亡病例。经过不同护理模式,观察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9.5±1.5)d,而对照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18.2±3.0)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2例患者术后出现心律失常,2例心力衰竭,1例心源性休克。对照组1例心律失常,3例心力衰竭,2例心源性休克。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未出现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护理效果比较
观察组护理表格书写评分、基础护理评分及介入护理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质量评分比较
组别 例数 护理表格书写 基础护理 介入护理
观察组 55 93.4±4.7 94.8±4.0 95.1±5.1
对照组 55 77.2±3.7 71.4±4.1 76.2±3.9
t值 —— 7.457 7.843 7.579
P值 —— <0.01 <0.01 <0.01
3.讨论
临床路径护理模式是指根据某类疾病自身特征,建立一整套与之相符的治疗和护理模式,并对单一病种开展质量管理[2]。临床护理路径以循证医学护理作为指导,结合患者主观愿望和实际身体情况,制定科学严谨的护理方案。这种护理模式能够使医疗服务行为逐渐走向标准化和规范化,实现医疗共享信息,进一步减少医疗资源浪费,提高护理工作效率。
本研究结果显示,对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开展临床护理路径,能够规范护理流程,及时提示护理人员对患者各项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和记录,并对护理路径进行适当修改。说明加强我院心血管内科全体护理人员培训工作,使其掌握临床路径护理技能,并严格按照临指定流程开展服务,能够提高广大护理人员基础护理质量控制,对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何明菊.DE-CMR对心肌梗死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及对梗死范围评估的价值探讨[J].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14,5(9):101~102.
[2]李婧.临床护理路径实施效果[J].当代医学,2012,1(6):21~22.
作者简介:瞿晓芬(1972-7)女、汉族、江苏省常州市、主管护师、大专、研究方向:放射护理学 单位:常州市第三人民医院 地址:常州市兰陵北路50号、邮编:213000电话:15189751388 0591-83016123
【摘要】目的 探讨临床护理路径(CNP)在冠心病介入治疗(PCI)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2012年6月至2014年1月110例冠心病介入手术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55例)和对照组(55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模式,在此基础上给予观察组患者临床护理路径模式,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及护理质量评分。结果 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比对照组少,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护理路径模式能够保障冠心病患者顺利完成PCI手术治疗,减少并发症发生率,有助于患者预后,进而减少住院时间,对构建我院良好护患关系具有推动作用。
【关键词】临床护理路径;冠心病;PCI治疗
冠心病引发的心律失常是导致患者出现心脏性猝死的主要危险因素,严重威胁患者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目前,治疗冠心病的主要方法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权威文献显示,临床护理路径模式能够提高手术治疗效果,减少术后并发症[1]。为进一步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冠心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本文选择我院2012年6月至2014年1月110例冠心病行PCI介入治疗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2年6月至2014年1月110例冠心病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均择期实施PCI介入术进行治疗。其中男59例,女51例,年龄43~77岁,平均年龄(63.4±3.5)岁。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55例)和对照组(55例),观察组男31例,女24例,平均年龄(64.8±3.3)岁。其中陈旧性心肌梗死21例,稳定型心绞痛19例,不稳定型心绞痛15例。合并高血压6例,糖尿病8例;对照组男28例,女27例,平均年龄(62.9±3.6)岁。其中陈旧性心肌梗死19例,稳定型心绞痛1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18例。合并高血压7例,糖尿病7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疾病类型及合并症状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入院后,围术期实施常规护理模式。在此基础上给予观察组患者临床护理路径模式,具体方法如下:
1.2.1成立临床护理路径指导小组 成立临床护理路径指导小组,指定具体实施人员。对既往冠心病介入术相关护理资料进行检索,结合国内外权威文献研究结果和进展,根据我院临床护理经验及患者实际需求,为患者制定最佳护理方案。注意护理工作应以时间为序,并严格遵守“一切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
1.2.2制定护理路径计划表 为冠心病行PCI介入术的患者制定临床护理路径计划表,主要内容包括:①护理评估:对患者术前、术中、术后各项指标进行综合评估;②医疗措施:即实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术);③护理措施:术前、术中、术后全面护理干预措施;④检查化验:术前、术后各项常规检查;⑤生活指导:术前及术后活动、饮食等方面指导;⑥健康教育:术前讲解病区环境、检查项目以及注意事项,术后健康指导及出院后注意事项;⑦护理目标:帮助患者熟悉环境,掌握PCI手术治疗经过;减轻患者焦虑感,严格控制术后并发症;
1.2.3实施方法 对具体负责护理工作的护理人员开展集中培训,主要内容包括:临床护理路径概念、具体实施方法、记录方法、执行过程中要点及注意事项等。患者入院后,由责任护理人员根据临床护理路径开展护理服务,并记录每个服务项目的具体执行情况。根据临床护理路径实际反馈情况,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分析和讨论,发现问题后,及时进行纠正。
1.3评价指标
根据我院护理工作质量评分标准对患者护理质量进行评分,主要内容包括护理表格书写、基础护理及介入护理。对两组患者护理质量进行评价。
1.4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录入到SPSS 18.0统计软件中,数据均采用%表示,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值检验,检验标准为α=0.05,当P<0.05时,认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术后并发症比较
两组患者PIC介入术均获得成功,治疗及随访期间无死亡病例。经过不同护理模式,观察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9.5±1.5)d,而对照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18.2±3.0)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2例患者术后出现心律失常,2例心力衰竭,1例心源性休克。对照组1例心律失常,3例心力衰竭,2例心源性休克。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未出现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护理效果比较
观察组护理表格书写评分、基础护理评分及介入护理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质量评分比较
组别 例数 护理表格书写 基础护理 介入护理
观察组 55 93.4±4.7 94.8±4.0 95.1±5.1
对照组 55 77.2±3.7 71.4±4.1 76.2±3.9
t值 —— 7.457 7.843 7.579
P值 —— <0.01 <0.01 <0.01
3.讨论
临床路径护理模式是指根据某类疾病自身特征,建立一整套与之相符的治疗和护理模式,并对单一病种开展质量管理[2]。临床护理路径以循证医学护理作为指导,结合患者主观愿望和实际身体情况,制定科学严谨的护理方案。这种护理模式能够使医疗服务行为逐渐走向标准化和规范化,实现医疗共享信息,进一步减少医疗资源浪费,提高护理工作效率。
本研究结果显示,对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开展临床护理路径,能够规范护理流程,及时提示护理人员对患者各项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和记录,并对护理路径进行适当修改。说明加强我院心血管内科全体护理人员培训工作,使其掌握临床路径护理技能,并严格按照临指定流程开展服务,能够提高广大护理人员基础护理质量控制,对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何明菊.DE-CMR对心肌梗死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及对梗死范围评估的价值探讨[J].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14,5(9):101~102.
[2]李婧.临床护理路径实施效果[J].当代医学,2012,1(6):21~22.
作者简介:瞿晓芬(1972-7)女、汉族、江苏省常州市、主管护师、大专、研究方向:放射护理学 单位:常州市第三人民医院 地址:常州市兰陵北路50号、邮编:213000电话:15189751388 0591-83016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