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朗读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通过朗读,可以感知教材,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培养语感和审美情趣。教师应努力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
关键词:语文教学 朗读 审美情趣 意义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基础工具学科。更是一门情感学科;从某种意义上讲,又是一门德育教育学科。要提高语文学科的教学质量,让学生在学习、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受到情操的陶冶和品德的教育,除了教师渊博的知识、丰富的材料、善变的口才和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之外,情感朗读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因此,我们应当重视朗读,它不但是语文教学的一个“法宝”,也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能否抓好朗读这一环节,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首先,朗读是感知教材内容的重要手段
人们的认识规律是由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的。朗读课文,就是对语文学习内容的感性认识,朗读的遍数越多,感性认识越深,才越有可能发展到理性认识。心理学和教育学都特别强调“直观教学”,强调感性材料。而语文教学中的“直观”,最主要的就是语言的直观,包括对语文的范读、分析讲解和学生朗读。可以说,在课堂教学中,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胜于滔滔不绝地分析讲解。分析讲解是死的,是对课文肢体的解剖,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而朗读是活的,以有声语言完整再现作品的原情原景,如同给作品赋予了勃勃生机,使课堂教学中知识的传递和感情的交流融为一体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其次,朗读能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体会
朱熹曾说过:“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其中“口到”实际就是指朗读。在语文教学中,如果我们能够抓住朗读这一环节,并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参加活动,使学生“目视”、“口诵”、耳听“、”心维“,从多方面立体化地感知教材内容、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以及解释不清难以言传的长眼词语,就一定能够加深学生对教材的体会,领悟文章作者的神思匠心和文章的要义,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和艺术效果。李白的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千”,以奇特的想象、夸张的手法和磅礴的气势而成为千古绝唱,能有几人可以真正讲清其中蕴含的丰富意境与深挚情感?而一些本身比较简单、易于理解的作品,如李绅的《锄禾》诗,学生们一读就懂,教师又有何必要进行细致入微的分析讲解?再如一味地分析讲解蔺相如如何勇敢机智充满浩然正气,如何不畏强暴,为了国家利益而置个人生死于度外,未免有些抽象枯燥,学生也仅仅是可以记忆但不能很好理解把握;相反,只有在必要的点拨提示基础上抓住蔺相如与秦王的对话,运用朗读反复咏味,仔细揣摩,在头脑中再现意境,那么蔺相如的浩然形象在学生头脑中是否会直观些、丰满些、鲜明些?
再次,朗读是培养语感的主要方法
所谓语感,朱光潜先生说:“就是对于语言、文字 的敏感。”质言之,就是对于课文的言语形式及文字符号带有直觉和经验性质的,同时包含着理性积淀的领悟能力和分析能力。人们学习的每个词、每句话,并不都是经过老师教的,绝大部分是靠语感能力自然吸收的,是在日常生活中不知不觉地学得获得。巴金作品的文笔之所以那么流畅、优美、富于诗意和感染力,他自己作了很好的回答:“我是靠熟读、背诵《古文观止》起家的。
《古文观止》有二百二十二篇,幼年时代背出这么多文章,实在是件苦差事,但由于反复读它,熟读成诵,因此,‘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了”。
诚然,我们在看一篇文章或一首诗时也会受到感染,但往往由于默看时过于“冷静”而使这种感染显得肤浅平淡。如果要把一篇文章中的喜、怒、忧、思、悲、惧、惊等情感准确地表达出来,使听者通情,就非有很好的语感不可。而这要通过对文章的反复朗读,从特定的语境出发,准确把握文中语气和语调,才能产生好的语感效果。著名播音员夏青、方明,在朗读悲的内容时,能使我们潸然泪下,在朗读喜的内容时,能使我们手舞足蹈;赵忠祥老师在解说“动物世界”时常能给我们以亲切的感染和美的享受。这都是他们长期从事播音工作,有着极好的语感的结果。
第四,朗读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在语文教学中,正确地运用朗读,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积极、主动、正确地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理解作者的情感内涵。其中,“范读课文”是一个重要环节,之所以重要,我以为有三点:一是它的示范性,让学生明白怎样朗读才能读好课文。二是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这类文章一般不难,无须过多分析讲解,学生可以通过反复育读来把握其结构、内容及主题的整体。三是它的感染性,这是尤为重要的。可以想见,教师范读时那铿锵的节秦、抑扬的声调、丰富的内容、健康的感情,无疑给学生以感染和美的享受,激起学生的审美情趣;同时,教师认真指导学生朗读,也是丰富学生情感,对提高教学质量有着积极而深远的意义。我们试以诗歌鉴赏为例:我国最早的诗歌得以流传至今,起初就是靠朗读和传唱来把握外露于诗歌表层的意思,进而把握其深层内涵;可以更好地感受诗歌的节奏美和韵律美,为诗歌的鉴赏铺设一条入情之路。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积极作用。语文教师作为语文学科教学工作的组织者和“主持人”应当努力抓好朗读教学的这一重要环节,努力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寻回琅琅的书声,使得我们的教学有声有色,生动活泼。
关键词:语文教学 朗读 审美情趣 意义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基础工具学科。更是一门情感学科;从某种意义上讲,又是一门德育教育学科。要提高语文学科的教学质量,让学生在学习、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受到情操的陶冶和品德的教育,除了教师渊博的知识、丰富的材料、善变的口才和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之外,情感朗读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因此,我们应当重视朗读,它不但是语文教学的一个“法宝”,也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能否抓好朗读这一环节,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首先,朗读是感知教材内容的重要手段
人们的认识规律是由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的。朗读课文,就是对语文学习内容的感性认识,朗读的遍数越多,感性认识越深,才越有可能发展到理性认识。心理学和教育学都特别强调“直观教学”,强调感性材料。而语文教学中的“直观”,最主要的就是语言的直观,包括对语文的范读、分析讲解和学生朗读。可以说,在课堂教学中,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胜于滔滔不绝地分析讲解。分析讲解是死的,是对课文肢体的解剖,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而朗读是活的,以有声语言完整再现作品的原情原景,如同给作品赋予了勃勃生机,使课堂教学中知识的传递和感情的交流融为一体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其次,朗读能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体会
朱熹曾说过:“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其中“口到”实际就是指朗读。在语文教学中,如果我们能够抓住朗读这一环节,并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参加活动,使学生“目视”、“口诵”、耳听“、”心维“,从多方面立体化地感知教材内容、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以及解释不清难以言传的长眼词语,就一定能够加深学生对教材的体会,领悟文章作者的神思匠心和文章的要义,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和艺术效果。李白的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千”,以奇特的想象、夸张的手法和磅礴的气势而成为千古绝唱,能有几人可以真正讲清其中蕴含的丰富意境与深挚情感?而一些本身比较简单、易于理解的作品,如李绅的《锄禾》诗,学生们一读就懂,教师又有何必要进行细致入微的分析讲解?再如一味地分析讲解蔺相如如何勇敢机智充满浩然正气,如何不畏强暴,为了国家利益而置个人生死于度外,未免有些抽象枯燥,学生也仅仅是可以记忆但不能很好理解把握;相反,只有在必要的点拨提示基础上抓住蔺相如与秦王的对话,运用朗读反复咏味,仔细揣摩,在头脑中再现意境,那么蔺相如的浩然形象在学生头脑中是否会直观些、丰满些、鲜明些?
再次,朗读是培养语感的主要方法
所谓语感,朱光潜先生说:“就是对于语言、文字 的敏感。”质言之,就是对于课文的言语形式及文字符号带有直觉和经验性质的,同时包含着理性积淀的领悟能力和分析能力。人们学习的每个词、每句话,并不都是经过老师教的,绝大部分是靠语感能力自然吸收的,是在日常生活中不知不觉地学得获得。巴金作品的文笔之所以那么流畅、优美、富于诗意和感染力,他自己作了很好的回答:“我是靠熟读、背诵《古文观止》起家的。
《古文观止》有二百二十二篇,幼年时代背出这么多文章,实在是件苦差事,但由于反复读它,熟读成诵,因此,‘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了”。
诚然,我们在看一篇文章或一首诗时也会受到感染,但往往由于默看时过于“冷静”而使这种感染显得肤浅平淡。如果要把一篇文章中的喜、怒、忧、思、悲、惧、惊等情感准确地表达出来,使听者通情,就非有很好的语感不可。而这要通过对文章的反复朗读,从特定的语境出发,准确把握文中语气和语调,才能产生好的语感效果。著名播音员夏青、方明,在朗读悲的内容时,能使我们潸然泪下,在朗读喜的内容时,能使我们手舞足蹈;赵忠祥老师在解说“动物世界”时常能给我们以亲切的感染和美的享受。这都是他们长期从事播音工作,有着极好的语感的结果。
第四,朗读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在语文教学中,正确地运用朗读,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积极、主动、正确地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理解作者的情感内涵。其中,“范读课文”是一个重要环节,之所以重要,我以为有三点:一是它的示范性,让学生明白怎样朗读才能读好课文。二是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这类文章一般不难,无须过多分析讲解,学生可以通过反复育读来把握其结构、内容及主题的整体。三是它的感染性,这是尤为重要的。可以想见,教师范读时那铿锵的节秦、抑扬的声调、丰富的内容、健康的感情,无疑给学生以感染和美的享受,激起学生的审美情趣;同时,教师认真指导学生朗读,也是丰富学生情感,对提高教学质量有着积极而深远的意义。我们试以诗歌鉴赏为例:我国最早的诗歌得以流传至今,起初就是靠朗读和传唱来把握外露于诗歌表层的意思,进而把握其深层内涵;可以更好地感受诗歌的节奏美和韵律美,为诗歌的鉴赏铺设一条入情之路。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积极作用。语文教师作为语文学科教学工作的组织者和“主持人”应当努力抓好朗读教学的这一重要环节,努力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寻回琅琅的书声,使得我们的教学有声有色,生动活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