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课改进一步深入,《数学课程标准》的提出,数学教材所含内容、教学方法、教师素质的要求等方面都有所转变。特别是在教学方法上,不再是以往的“传授式”教学,而是应该让学生在数学课中动起来,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在观察、实验中进行学习。我主要从“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解决问题——总结过程”四方面,谈谈观察、实验法在数学课中的使用情况。
关键词:观察 实验 兴趣 问题
一、观察、实验教学的重要性
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学生要学习许多数学概念。因为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的根基和精髓,是数学思维的基石和细胞,所以形成正确的概念是非常重要的。家长、教师和心理学家们早就知道儿童通过观察、实验得到的知识掌握得最牢固。当学生置身于观察、实验学习过程中,也就逐渐学会了数学的思维方法,并知道了如何学习数学知识,探究数学知识。知道如何学习也就意味着学生能够自己找到新的信息和数据来解答他们对于自然界的疑问,能够自己使用新技术来解决所遇到的疑难。根据小学生天生好动,对陌生食物好奇的心理特点,在教学中,我们更应满足学生好动的天性,让他们到实验中去。这样,得到的知识容易理解、掌握。
二、观察、实验的具体方法
观察、实验教学是以问题为中心,在整个实施过程中,始终围绕“发现问题——提出假设或解决方案——验证假设或解决问题——总结过程,获得真理”进行教学,下面,就从这四个方面加以说明:
1.通过观察,发现问题。观察,是学生认识世界的最好途径,也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前提。学生天生对周围事物好奇,依照学生的这种特点,教师就应该在课前或课中,创造条件,让学生进行观察,得出结论,或在观察过程中与一些所知内容产生矛盾,进而提高学生进行数学研究的兴趣,产生实验的欲望。如在教学单摆摆动的次数与什么有关时,教师可让学生观察两个单摆摆动的过程(质量不同)。学生可明显观察到,单摆摆动的次数和自身质量无关,而和单摆的摆长有关。但大部分学生认为物体自身质量重,单摆摆动的次数就多;物体自身质量轻,单摆摆动的次数就少。这就与学生的意志内容产生矛盾,激发学生求知欲望,迫切的想弄清原因。在这种情况下对学生进行教学,效果是最佳的。也可给学生一些课外观察任务,让学生通过观察,有所收获。
2.经过思考、提出假设。在学生通过上一步的观察,初步认识后所得到的结论,其中有一部分的知识是学生尚未知晓的,也有一部分与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产生了矛盾。在这种条件下,学生急切地想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可对这些问题做一些适当的提示和引导,然后让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以及自己对事物的观察、思考,大胆的猜想,发生这种情况的原因和相关知识。从而也充分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思维能力。这一过程也是学生认识事物必要的心理过程。在学生有了猜想之后,教师便可激发学生验证猜想的欲望,进而鼓励学生提出验证方案,考虑验证过程的可行性,做好实验准备。
3.进行实验、验证的猜想。实验是人类研究和认识自然的重要手段。小学生喜欢动手操作、实践。巴甫洛夫认为:一个人的认识活动及其认识兴趣的生理基础就是定向探究反射。这是进一步发现的基础。如:好动、好探究,充满幻想是孩子们的天性,实验活动教学正迎合了儿童的这一身心的特征。在实验过程中,孩子们的好动性得到了充分发挥,增强了孩子们的探究兴趣,在此过程中得到的结论,孩子们比较容易理解,掌握程度也比较牢,而且也容易应用,培养了孩子的动手操作能力,验证了孩子的猜想,获得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
4.总结实验过程,获得真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得到正确的知识,学会数学技能,提高数学素养。实验后,教师就应让学生进行实验过程总结,指出实验成功的原因和实验失败的原因,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所得和应注意的事项,避免学生以后再次出错。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以学生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调动学生多个感官,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数学探究能力,还能够提高学生对事物的感知能力。
三、观察、实验教学的优点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认识事物的重要途径。在观察事物的过程,教师适时加以引导,学生也从中可以得到一些观察方法,逐步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并使学生初步了解数学研究过程和方法,逐步产生对周围事物的兴趣,留心观察周围事物,通过多次观察,也能帮学生形成多种观察方法。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能力的培养必须以学习活动为载体和凭借。在实验过程中,学生的兴趣、感官充分调动了起来,又迎合了学生好动的天性。这样一来,学生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实验中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
学生在进行实验之前,有一个对结果的猜测过程,学生会在实验之前对众多因素进行考虑、分析。学生学会全面考虑问题,进而提高实验的可行性。通过猜想后,学生就会产生检测的行为,也加强了学生对实验的兴趣,从多方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观察 实验 兴趣 问题
一、观察、实验教学的重要性
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学生要学习许多数学概念。因为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的根基和精髓,是数学思维的基石和细胞,所以形成正确的概念是非常重要的。家长、教师和心理学家们早就知道儿童通过观察、实验得到的知识掌握得最牢固。当学生置身于观察、实验学习过程中,也就逐渐学会了数学的思维方法,并知道了如何学习数学知识,探究数学知识。知道如何学习也就意味着学生能够自己找到新的信息和数据来解答他们对于自然界的疑问,能够自己使用新技术来解决所遇到的疑难。根据小学生天生好动,对陌生食物好奇的心理特点,在教学中,我们更应满足学生好动的天性,让他们到实验中去。这样,得到的知识容易理解、掌握。
二、观察、实验的具体方法
观察、实验教学是以问题为中心,在整个实施过程中,始终围绕“发现问题——提出假设或解决方案——验证假设或解决问题——总结过程,获得真理”进行教学,下面,就从这四个方面加以说明:
1.通过观察,发现问题。观察,是学生认识世界的最好途径,也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前提。学生天生对周围事物好奇,依照学生的这种特点,教师就应该在课前或课中,创造条件,让学生进行观察,得出结论,或在观察过程中与一些所知内容产生矛盾,进而提高学生进行数学研究的兴趣,产生实验的欲望。如在教学单摆摆动的次数与什么有关时,教师可让学生观察两个单摆摆动的过程(质量不同)。学生可明显观察到,单摆摆动的次数和自身质量无关,而和单摆的摆长有关。但大部分学生认为物体自身质量重,单摆摆动的次数就多;物体自身质量轻,单摆摆动的次数就少。这就与学生的意志内容产生矛盾,激发学生求知欲望,迫切的想弄清原因。在这种情况下对学生进行教学,效果是最佳的。也可给学生一些课外观察任务,让学生通过观察,有所收获。
2.经过思考、提出假设。在学生通过上一步的观察,初步认识后所得到的结论,其中有一部分的知识是学生尚未知晓的,也有一部分与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产生了矛盾。在这种条件下,学生急切地想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可对这些问题做一些适当的提示和引导,然后让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以及自己对事物的观察、思考,大胆的猜想,发生这种情况的原因和相关知识。从而也充分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思维能力。这一过程也是学生认识事物必要的心理过程。在学生有了猜想之后,教师便可激发学生验证猜想的欲望,进而鼓励学生提出验证方案,考虑验证过程的可行性,做好实验准备。
3.进行实验、验证的猜想。实验是人类研究和认识自然的重要手段。小学生喜欢动手操作、实践。巴甫洛夫认为:一个人的认识活动及其认识兴趣的生理基础就是定向探究反射。这是进一步发现的基础。如:好动、好探究,充满幻想是孩子们的天性,实验活动教学正迎合了儿童的这一身心的特征。在实验过程中,孩子们的好动性得到了充分发挥,增强了孩子们的探究兴趣,在此过程中得到的结论,孩子们比较容易理解,掌握程度也比较牢,而且也容易应用,培养了孩子的动手操作能力,验证了孩子的猜想,获得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
4.总结实验过程,获得真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得到正确的知识,学会数学技能,提高数学素养。实验后,教师就应让学生进行实验过程总结,指出实验成功的原因和实验失败的原因,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所得和应注意的事项,避免学生以后再次出错。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以学生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调动学生多个感官,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数学探究能力,还能够提高学生对事物的感知能力。
三、观察、实验教学的优点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认识事物的重要途径。在观察事物的过程,教师适时加以引导,学生也从中可以得到一些观察方法,逐步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并使学生初步了解数学研究过程和方法,逐步产生对周围事物的兴趣,留心观察周围事物,通过多次观察,也能帮学生形成多种观察方法。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能力的培养必须以学习活动为载体和凭借。在实验过程中,学生的兴趣、感官充分调动了起来,又迎合了学生好动的天性。这样一来,学生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实验中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
学生在进行实验之前,有一个对结果的猜测过程,学生会在实验之前对众多因素进行考虑、分析。学生学会全面考虑问题,进而提高实验的可行性。通过猜想后,学生就会产生检测的行为,也加强了学生对实验的兴趣,从多方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