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双语者的语言表征一直是近40年认知心理学研究的重点。本研究用同语言和跨语言的启动范式,并以双语者表征理论即“同一表征”“和独立表征”说为出发点,考察了概念隐喻的隐喻表征在中英双语者的隐喻性语言中所起的作用。结果表明,中英双语者的概念隐喻的表征是共同储存的,符合“同一表征”理论。有启动范式的隐喻性表达的反应时短于没有启动范式的隐喻性表达。通过表征的研究表明,概念隐喻确实是存在于人们的心理空间的,会促进人们理解概念隐喻的相关隐喻,概念隐喻的学习有助于二语者二语的学习。
【关键词】双语;概念隐喻;心理表征
一、引言
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法。是语言学家研究的重点。修辞学认为它是一种诗歌性语言但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先进的实验仪器投入到隐喻研究当中,隐喻逐渐成为认知心理学研究的重点。认知学者认为隐喻是人类认知、思维、经历、言语和行为的基础,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本方式。Lakoff和Johnson1980年《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第一次提出了概念隐喻,他们认为人类的概念系统是隐喻性的,我们的日常语言大部分是隐喻的,是概念隐喻在语言层面的具体体现,如我们常见的表达:They are at a crossroads in their relationship. This relationship isn't going anywhere. They're in a dead-end relationship. 这些句子都根植于LOVE IS JOURNEY概念隐喻中。所以人们能自主,快速的理解这些句子。概念隐喻以一种系统的,网络化的方式,存在人们的心理空间。随着这样的网络增多,在人们脑海中形成了长久记忆,即人们理解的心理词库。概念隐喻构成系统是语言使用者头脑中对客观外部世界概括化、结构化的语用系统知识(熊学亮,2001:115)。Lakoff认为人类的概念系统是隐喻性地建构的。隐喻心理表征成为众学者研究的重点。与众多的词汇心理表征相比,概念隐喻表征薄弱,本研究通过启动范式来解释双语者的概念隐喻的心理表征。
二、相关学习研究
心理表征是指信息在头脑中存在的形式,语言有形式和意义之分,表征可分为形式表征和语义表征,当一个人学习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时,他们的心理表征是如何的呢?(李荣宝,彭聃龄 1999)双语心理表征的理论主要探讨的问题是双语者两种语言是共同存贮还是分别存贮。研究者提出了不同的双语表征模型,总结起来可分为独立表征说和同一表征说。前者说认为两种语言的形式和意义是独立的,分别存贮的,且两种言只能通过词汇系统相互联结(Koler ,1963)。Koler认为一种语言的刺激不会对另一种语言产生影响,他们分别加工,储存和记忆的。Koler(1963) 和Taylor(1976) 利用词汇联想实验证明不同语言的语义是分别表征的。DeGroot(1992)利用E-prime 启动范式(启动范式是指启动刺激词对随后出现的相关目标词在发音或词汇确认上的促进作用,即首先给被试短暂呈现一个词语(启动词),然后呈现另一个词语(目标词)被试的任务是判断目标词的不同任务)证明认为双语者存在两个心理词典。同一储存说则认为双语者的两种语言在形式层面是独立表征的,但是两个形式系统共享语义表征,即两种语言共同存储于一个独立的语义系统(Weinreich, 1953)。只有当这两种或者几种语言共同储存记忆于一个系统中时,一种语言才会对另一种语言产生刺激作用。如果是单独储存,则语言间的刺激反应就不复存在了。Preston等人(1969) 用Stroop 实验范式。给被试呈现用不同颜色书写的颜色词,然后要求被试对书写颜色的色彩命名。从而证明同一表征说。但是这些实验都集中于词汇的研究与实验,少有研究测试句子层面,尤其是概念隐喻的语义表征研究更是相对薄弱。所以本实验用启动范式来研究双语者的概念隐喻的语义表征。
三、实验研究
1、研究问题和研究假设。本实验研究重点为,同语言和跨语言条件下,是否会对中英双语者的二语(即英语)的隐喻性表达产生影响。具体问题如下:汉语概念隐喻是否会对中国二语学习者的隐喻性句子起启动效应?研究假设:如果出现跨语言语义启动现象,则可以证明双语者两种语言的语义表征共享,反之则表明语义表征相互独立。
2、研究方法。1)被试:大连理工大学研究生90人,均通过CET6,达到熟练水平。实验完成后每人30元钱的答谢;2)语料:首先在Lakoff的概念隐喻网站选120个概念隐喻和120个相关性隐喻句子,进行熟悉度调查问卷。利用李克特式分级来分为五组,测试的同学被要求从1到5给出相应的分值。测试后选取分数在2.5-3.5之间的中等熟悉度,方差变化不大的30组作为语料。
3、实验过程。实验中又分为英语启动组,汉语启动组。主要句子呈现和步骤如下:首先出现启动句,启动句分为三种情况,零,汉语,英语启动。启动句子出现之后出现目标句。被试需要做的是,阅读启动句,判断是否理解目标句,如果理解按“J”键,否则按“F”。
4、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心理实验软件E-prime运行,结果算每人的平均反应时间,最后每组得出30个结果,ANOVA的单因素方差分析来计算,两两组比较。零启动时,被试理解目标句的时间最长为4067.67,汉语作为启动时,被试反应时相对快一些为3689.45,而英语为启时,被试对目标句的反应时间最短,为3422.95。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每组数据之间有差异,但是差异是否显著还有待商榷。但F检验最能说明这个问题。结果F值等于6.409,大于1,P值为0.003小于0.05。由此可以得出三组数据中,有显著性差异。两两之间可能有显著性差异,或者某两个之间有显著性差异。下面我们需要看看具体哪两组之间差异性显著。多重比较结果如下:
表中,I是比较启动,J是被比较启动。I-J表示平均时间差。首先零启动作为I时候,与汉语启动相比,平均时差是378.22,P值为0.04小于0.05这说明零启动与汉语启动之间差异显著。零启动与英语启动相比,平均时差是644.71,P值为0.001小于0.05,这两组之间差异十分显著。当汉语启动作为I时候,主要与英语启动相比,与零启动比较上面已经讨论过,这里不再赘述。汉语启动与英语启动的平均时间差为266.48.汉语启动比英语启动慢266.48P值为0.144大于0.05,二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四、讨论
本研究的关键点是看概念隐喻对隐喻性表达的启动效应,通过分析得出,汉语概念隐喻对英语隐喻性表达有着启动效应,效应十分显著,这符合了跨语言启动的思想,即如果一种语言的促进另一种语言的目标句的理解,则两种语言是共同储存的。同时英语概念隐喻于汉语概念隐喻的启动效应相比较,二者无差异不显著,进一步说明英语启动与汉语启动共同储存于一个系统中。
基于实验结果,我们认为双语者的概念隐喻的表征是共享的,他们心理词典中的一种语言对另一种语言有促进作用。本研究仅调查中等熟悉度的语料,被试仅为中国学生,接下来研究可以着眼于不同熟悉度,不同被试方面。
【参考文献】
[1]Collins,AM.,Loftus,E F.A spreading activation theory of semantic memory.Psycho1ogical Review,1975,82:407-428
[2]]Kirsner,K.,H.L.Brown,S.Abol,N.K.Chasha & N.K.Sharma.1980.Bilinguals and lexical representation.[J]. Quaterl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32:585-594
[3]Kolers P A.interlingual word associations[J].Human Brain Mapping, 2000(10):16-27
[4]Kroll, J.F.&E.Stewart. 1994 Category interference in translation and picture naming: Evidence for asymmetric connections between bilingual memory representations[J] 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 33:147-174
[5]Lakoff.George and Mark Johnson 1980 Metaphors We Live B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6]Potter, M.C., K.F..So, V.B.Eckardt&L.B. Feldmam. 1984. Lexical and conceptual representation in beginning and more proficient bilinguals. [J]. Journal of Verbal Learning and Verbal Behavior 23, 1:23-38
[7]陈宏俊.汉英隐喻脑机制对比研究[M].广州:世界图书出版社,2013.
[8]李荣宝,彭聃龄.双语者的语义表征[J].现代外语,1993(3):252-272.
[9]李国南.当代隐喻研究的新视阈[A].陈汝东.修辞学论文集[C].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39-50.
[10]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11]熊学亮.认知语用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12]西部民族地区《常微分方程》双语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
[13]http://www.lang.osaka-u.ac.jp/~sugimoto/MasterMetaphorList/metaphors/index.html
【关键词】双语;概念隐喻;心理表征
一、引言
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法。是语言学家研究的重点。修辞学认为它是一种诗歌性语言但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先进的实验仪器投入到隐喻研究当中,隐喻逐渐成为认知心理学研究的重点。认知学者认为隐喻是人类认知、思维、经历、言语和行为的基础,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本方式。Lakoff和Johnson1980年《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第一次提出了概念隐喻,他们认为人类的概念系统是隐喻性的,我们的日常语言大部分是隐喻的,是概念隐喻在语言层面的具体体现,如我们常见的表达:They are at a crossroads in their relationship. This relationship isn't going anywhere. They're in a dead-end relationship. 这些句子都根植于LOVE IS JOURNEY概念隐喻中。所以人们能自主,快速的理解这些句子。概念隐喻以一种系统的,网络化的方式,存在人们的心理空间。随着这样的网络增多,在人们脑海中形成了长久记忆,即人们理解的心理词库。概念隐喻构成系统是语言使用者头脑中对客观外部世界概括化、结构化的语用系统知识(熊学亮,2001:115)。Lakoff认为人类的概念系统是隐喻性地建构的。隐喻心理表征成为众学者研究的重点。与众多的词汇心理表征相比,概念隐喻表征薄弱,本研究通过启动范式来解释双语者的概念隐喻的心理表征。
二、相关学习研究
心理表征是指信息在头脑中存在的形式,语言有形式和意义之分,表征可分为形式表征和语义表征,当一个人学习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时,他们的心理表征是如何的呢?(李荣宝,彭聃龄 1999)双语心理表征的理论主要探讨的问题是双语者两种语言是共同存贮还是分别存贮。研究者提出了不同的双语表征模型,总结起来可分为独立表征说和同一表征说。前者说认为两种语言的形式和意义是独立的,分别存贮的,且两种言只能通过词汇系统相互联结(Koler ,1963)。Koler认为一种语言的刺激不会对另一种语言产生影响,他们分别加工,储存和记忆的。Koler(1963) 和Taylor(1976) 利用词汇联想实验证明不同语言的语义是分别表征的。DeGroot(1992)利用E-prime 启动范式(启动范式是指启动刺激词对随后出现的相关目标词在发音或词汇确认上的促进作用,即首先给被试短暂呈现一个词语(启动词),然后呈现另一个词语(目标词)被试的任务是判断目标词的不同任务)证明认为双语者存在两个心理词典。同一储存说则认为双语者的两种语言在形式层面是独立表征的,但是两个形式系统共享语义表征,即两种语言共同存储于一个独立的语义系统(Weinreich, 1953)。只有当这两种或者几种语言共同储存记忆于一个系统中时,一种语言才会对另一种语言产生刺激作用。如果是单独储存,则语言间的刺激反应就不复存在了。Preston等人(1969) 用Stroop 实验范式。给被试呈现用不同颜色书写的颜色词,然后要求被试对书写颜色的色彩命名。从而证明同一表征说。但是这些实验都集中于词汇的研究与实验,少有研究测试句子层面,尤其是概念隐喻的语义表征研究更是相对薄弱。所以本实验用启动范式来研究双语者的概念隐喻的语义表征。
三、实验研究
1、研究问题和研究假设。本实验研究重点为,同语言和跨语言条件下,是否会对中英双语者的二语(即英语)的隐喻性表达产生影响。具体问题如下:汉语概念隐喻是否会对中国二语学习者的隐喻性句子起启动效应?研究假设:如果出现跨语言语义启动现象,则可以证明双语者两种语言的语义表征共享,反之则表明语义表征相互独立。
2、研究方法。1)被试:大连理工大学研究生90人,均通过CET6,达到熟练水平。实验完成后每人30元钱的答谢;2)语料:首先在Lakoff的概念隐喻网站选120个概念隐喻和120个相关性隐喻句子,进行熟悉度调查问卷。利用李克特式分级来分为五组,测试的同学被要求从1到5给出相应的分值。测试后选取分数在2.5-3.5之间的中等熟悉度,方差变化不大的30组作为语料。
3、实验过程。实验中又分为英语启动组,汉语启动组。主要句子呈现和步骤如下:首先出现启动句,启动句分为三种情况,零,汉语,英语启动。启动句子出现之后出现目标句。被试需要做的是,阅读启动句,判断是否理解目标句,如果理解按“J”键,否则按“F”。
4、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心理实验软件E-prime运行,结果算每人的平均反应时间,最后每组得出30个结果,ANOVA的单因素方差分析来计算,两两组比较。零启动时,被试理解目标句的时间最长为4067.67,汉语作为启动时,被试反应时相对快一些为3689.45,而英语为启时,被试对目标句的反应时间最短,为3422.95。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每组数据之间有差异,但是差异是否显著还有待商榷。但F检验最能说明这个问题。结果F值等于6.409,大于1,P值为0.003小于0.05。由此可以得出三组数据中,有显著性差异。两两之间可能有显著性差异,或者某两个之间有显著性差异。下面我们需要看看具体哪两组之间差异性显著。多重比较结果如下:
表中,I是比较启动,J是被比较启动。I-J表示平均时间差。首先零启动作为I时候,与汉语启动相比,平均时差是378.22,P值为0.04小于0.05这说明零启动与汉语启动之间差异显著。零启动与英语启动相比,平均时差是644.71,P值为0.001小于0.05,这两组之间差异十分显著。当汉语启动作为I时候,主要与英语启动相比,与零启动比较上面已经讨论过,这里不再赘述。汉语启动与英语启动的平均时间差为266.48.汉语启动比英语启动慢266.48P值为0.144大于0.05,二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四、讨论
本研究的关键点是看概念隐喻对隐喻性表达的启动效应,通过分析得出,汉语概念隐喻对英语隐喻性表达有着启动效应,效应十分显著,这符合了跨语言启动的思想,即如果一种语言的促进另一种语言的目标句的理解,则两种语言是共同储存的。同时英语概念隐喻于汉语概念隐喻的启动效应相比较,二者无差异不显著,进一步说明英语启动与汉语启动共同储存于一个系统中。
基于实验结果,我们认为双语者的概念隐喻的表征是共享的,他们心理词典中的一种语言对另一种语言有促进作用。本研究仅调查中等熟悉度的语料,被试仅为中国学生,接下来研究可以着眼于不同熟悉度,不同被试方面。
【参考文献】
[1]Collins,AM.,Loftus,E F.A spreading activation theory of semantic memory.Psycho1ogical Review,1975,82:407-428
[2]]Kirsner,K.,H.L.Brown,S.Abol,N.K.Chasha & N.K.Sharma.1980.Bilinguals and lexical representation.[J]. Quaterl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32:585-594
[3]Kolers P A.interlingual word associations[J].Human Brain Mapping, 2000(10):16-27
[4]Kroll, J.F.&E.Stewart. 1994 Category interference in translation and picture naming: Evidence for asymmetric connections between bilingual memory representations[J] 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 33:147-174
[5]Lakoff.George and Mark Johnson 1980 Metaphors We Live B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6]Potter, M.C., K.F..So, V.B.Eckardt&L.B. Feldmam. 1984. Lexical and conceptual representation in beginning and more proficient bilinguals. [J]. Journal of Verbal Learning and Verbal Behavior 23, 1:23-38
[7]陈宏俊.汉英隐喻脑机制对比研究[M].广州:世界图书出版社,2013.
[8]李荣宝,彭聃龄.双语者的语义表征[J].现代外语,1993(3):252-272.
[9]李国南.当代隐喻研究的新视阈[A].陈汝东.修辞学论文集[C].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39-50.
[10]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11]熊学亮.认知语用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12]西部民族地区《常微分方程》双语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
[13]http://www.lang.osaka-u.ac.jp/~sugimoto/MasterMetaphorList/metaphors/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