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审美展现陶刻金石气

来源 :江苏陶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B5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与中国传统笔墨书画相比,紫砂陶刻不易形成氤氲氛围,但也增加了几分金石铿锵,更能体现厚重的金石质感。用传统刀法表现出陶刻画面的层次感,在刻绘画面时,不仅需要注重章法构图,也需要熟练掌握运刀的技巧,注重方圆曲直和刀痕交叉的诸多变化,从局部到整体紧扣主题。笔墨之趣与金石韵味相结合,如有积墨反复渲染,顿显敦厚老辣、自然灵动,凝聚了古老的东方艺术精髓,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宝贵财富。
  关键词  紫砂陶刻;金石;传承;刀法
   “壶以字贵,字随壶传”在紫砂界广为流传,在紫砂上刻字拓画,传承且延伸了紫砂艺术的魅力。紫砂陶刻也是传统工艺中中华文化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经久而不衰,历代以来一直吸引了无数的文人雅士参与其中,使得许多经典紫砂之器物流传。紫砂以其质朴的面貌,加上美妙绝伦的工艺技术,彰显出古朴雅致、典雅大方的文化特性,陶刻艺人以刀代笔,在紫砂泥坯上创作出表达自我思想内涵的画面,展现传统文化之韵味。我们在进行陶刻创作时,本着对艺术审美的追求、艺术情感的演绎,将作品深层内涵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山水、人物、花鸟等自陶刻在紫砂之始直至现今一直以来都是大题材,在创作每件作品之时,陶刻艺人用刻刀传达,陶醉其中,乐而忘忧,主题布局明朗,以清晰化、层次明确化为目的进行精致的镌刻。自清代早期起,由于历代文人的参与,尤其是在众多书画大家、金石篆刻、骚客文人的推动引领下,使传承器物更具金石之味,传统文化内蕴的注入让紫砂器成为一门主题文化而流传开来。
   以金石之味韵,以用刀之丰富,以圆显方,由静见动,似藏确露。陶刻在刻划的处理之上有些似无意为之,疏密根据器型来巧妙安排。在表现方式上用细腻或者奔放的运刀方式,大小松紧远近深浅且顾盼有情,展现别具一格的陶刻美感,它是区别于其他瓷雕、漆雕或者木雕、石刻的刻绘表达方式。与书画创作不一样的是,在紫砂刻绘创作时,大部分作品是在紫砂陶坯非平面的造型上进行表达的,这对画面布局的要求就非常严格了,画面虽与纸本画稿相似,但其需按照紫砂器各种造型来分别对待。在保证刀法清晰的同时,也要兼顾整个作品气韵生动、大气滂沱之神韵。在刀法运用之上,刻的细了,视觉效果不佳;刻的粗了,又嫌太过空洞;画面大了,只见其之臃肿;画面小了,又让布局太过单薄,宜多取刀峰运势与走刀之轻重来彰显之个中变化,旖侧俯仰可见不离器之端庄。如何掌握和把控是一个陶刻艺人的基本要领,切勿因着重小局而丢失整体之大布局,刻刀游走则要用活、用透是根本要素,须从器型入手,与之结构结合,才能形神皆得,而不至整形疲软、纤弱、浮浅、单调。唐代张璪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便是对艺术美与自然美之关系的一个最经典也最言简意赅的概括。
   自紫砂初起之时以刀竹留痕的方式,到清代的繁华鼎盛沿袭至今的百花齐放,传统陶刻技法大体可分为两类,即双刀见底与单刀横入,延续至今增添了很多新的技法,例如七十年代伊始,紫砂一厂的印刻法,九十年代的戳砂法,与现时较为多见的平刻法。现时市场上很多紫砂产品庸俗至极,上面刻字较多,阳文浅底,底纹粗浅如钟乳石面,貌似与金属錾刻,此法虽能表现书法表层之象,但紫砂陶刻的美感和特性也就彻底地丧失了。大浪淘沙,传统之所以能够传承,就是因为它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推陈出新,我们可以去借鉴,更要去参悟,滴水穿石非朝夕之时而造就。但得刀中见笔痕,紫砂陶刻的风骨华韵,如何用特有的技艺在紫砂作品中来展现出它的精、气、神、韵之说,这个确实是个难题呀。
   我们在陶刻创作中,除了熟练地在陶刻过程当中运用好这些传统技法之时,还可以根据不同的对象运用其它诸多刀法,如悬针刀法、抽丝刀法、自由刀法、铁丝刀法、拖拉刀法、连接刀法、形断意连刀法、颤抖刀法、跳跃刀法、倒插刀法等等。然而,法规无法,我们熟悉这些之后才能变无法为有法。突破受制于自我意识局限的创新,是紫砂陶刻艺术的必由之路。在理解自然物象时,将烂熟于胸的刀法归纳与总结,创造出一个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与众不同的新的表达方式,正应了王羲之“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这句诗意。紫砂陶刻装饰要提升、丰富表现手法,以此来适应紫砂陶艺自身发展的需要。艺术无止境,紫砂陶艺的创新节奏日益加快,紫砂陶以简练质朴之形、淳厚典雅之色、安祥恬静之态展现其自身魅力。
   现今的紫砂行业空前的繁华,很多的陶刻从业者简单地认为把字练练,再学会如何运刀,便可以挤进陶刻大军了,欲速则不达也,正所谓逾弥则精細,逾巨则势广,好的陶刻工匠首先得掌握紫砂各类泥料的泥性、砂性,方能灵活自如地运用好已掌握的各类技法,陶刻方式则完全可以通过线条起讫、刀锋收放、刀痕突出、刀意之若隐若现来刻划人物个韵,表现风姿神态。陶刻章法虽易于进刀,但变化较之困难,刀口痕迹浅显之美得天独厚,是其它任何艺刻所不能比拟的,“刀”走龙蛇更是灵动。而且,点缀于线条上的泥色显露,倍增观赏雅趣,传达出一种音乐般的韵律之美,一种自由的节奏感,从而给人以缅邈刀声的艺术享受,而这无论从传统和现代的眼光看,都是可被接纳并引起共鸣的。
   我们常说:每一件作品上艺术境界的美,绝不是刻板硬搬描摹而再现的视觉之感,而是融入艺术家思想的最高层次的意境之美。我们该何去何从,沿袭传统,还是勇于创新,紫砂作为一门艺术,陶刻的融入使其活力焕发。陶刻艺人应将传承、拓展、创新,奉献出更多高品的艺术作品为己任。演绎陶刻的灵感点滴均出自于生活,艺术的本真源自于生活,为紫砂艺术爱好者构建桥梁,让我们一起共享紫砂艺术之盛宴吧。
其他文献
摘 要 宜兴紫砂壶作为中国的民间工艺,之所以魅力四射,受到大家的钟爱,是因为它蕴含了厚重的传统文化,本篇以紫砂“飘香壶”为例,谈谈紫砂壶器的造型及其精神力量。  关键词 飘香壶;紫砂;精神力量  从事紫砂壶的创作,技巧虽然重要,但也不能过于强调表现技巧,而影响了一件陶艺作品的完整性。陶艺人要具有深厚而全面的艺术修养,篆刻、绘画、雕塑、诗词等等,这些因素对紫砂壶的艺术创作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紫砂壶与
期刊
摘 要 紫砂方器线面间关系的处理非常重要。在造型上,方壶的直线往往表现出曲线的成分,直中带曲、曲中有直,刚中见柔、变化不一,其线条往往能体现出紫砂方器造型上的神韵。  关键词 汉方壶;紫砂;方器  方器为宜兴紫砂壶的基本造型之一,古有“方匪一式”之说,由于变化众多,加之线面挺括、轮廓分明,呈现出刚劲有力、庄重大气、雅俗共赏的特质而备受紫砂收藏爱好人士的喜爱。方器丝毫不逊色于其他造型,一件真正好的方
期刊
宜兴紫砂壶作为一种载体,它的题材非常广泛。单就陶刻装饰这方面来说,书法、绘画、诗文、名言警句等无所不包。近代的陶刻圣手任淦庭先生用他的一枝铁笔,以娴熟的技艺在花盆、花瓶、砂壶等陶坯上刻山水、花鸟、人物等。其书法、绘画无一不精,备受后人推崇。  在紫砂陶坯上刻人物画,有相当的技术难度,人物的形象要准确,人物的背景要与之相融洽等。任淦庭先生在创作陶刻人物画上下了很大功夫,他的人物画源于生活、扎根群众,
期刊
有两条以中国为起点的著名丝绸之路,一条是陆上丝绸之路,另一条是海上丝绸之路。商人们沿着丝绸之路,向东南亚、中亚、非洲乃至欧洲各国带去了中国的丝绸、茶叶、陶瓷……宜兴紫砂也在其列,受到了各国人民的喜爱,甚至被一些王室视若珍宝。泰国就是宜兴紫砂的“粉丝”之一。  泰国为什么会进口紫砂壶,泰国人民又为什么喜爱紫砂壶?这与他们平时的生活习惯和宗教文化有关。首先,泰国有900万定居华人,其中有许多是广东潮汕
期刊
青瓷以其瓷质细腻、线条明快流畅、造型端庄浑朴、色泽纯洁而著称于世。其“青如玉、明如镜、声如磬”,堪称瓷中瑰宝。  宜兴青瓷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宜兴地区从西周就开始生产原始青瓷;两晋时期,烧造技术已经相当纯熟;隋唐时更是工艺日精;而到了宋代,由于种种原因,青瓷生产逐渐衰落。上世纪60年代初,在政府的重视与支持下,宜兴当地开始着手进行青瓷的恢复工作,经数年努力,使之重现光辉。宜兴陶瓷博物馆中珍
期刊
文人的大量参与,引导紫砂艺人在紫砂艺术的雅趣与技艺上不断追求与提高。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审美水平的日益提高,紫砂艺术的创作越来越富有艺术性。如何完美创作出具有时代精神和审美情趣的紫砂艺术就成为了紫砂艺人的创新动力。正所谓生活是艺术的源泉。大到浩瀚宇宙,小到花鸟鱼虫,一切事物都在展现自己的独特魅力,这也为紫砂艺术的造型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游刃有余的紫砂艺人以艺术的眼光敏锐捕捉自然之美,并在创作中巧妙将
期刊
初见徐元明大师,给人的感觉是精干、谦和、睿智,他很好客,每次有客人来拜访时,都会提前泡好功夫茶在等待客人的到来。我们无意中看到陈列于橱窗里的荣誉证书,对此徐元明大师淡然一笑地说“荣誉只代表过去,最重要的是不断努力、持之以恒。”他说,“宜兴紫砂是独特的资源和文化,我们应该珍惜,应该发扬光大,这是我们紫砂艺人的责任。”   徐元明大师一边招呼客人品茗,一边侃侃而谈他的紫砂情怀,从其丰富的紫砂语言中,能
期刊
11月3日,江苏省委书记李强一行就学习贯彻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来宜调研。宜兴陶瓷博物馆作为视察点之一,向调研团一行展示了宜兴多元化的特色陶瓷文化。省委常委、无锡市委书记李小敏,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樊金龙,宜兴市委书记沈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徐秀棠等陪同视察。  调研团一行认真听取了宜兴陶瓷博物馆馆长周小东对宜兴紫砂文化历史的介绍,欣赏了馆内珍藏的精品名品,对宜兴厚重的陶瓷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历史记忆产生了
期刊
摘 要 宜兴青瓷是陶都艺苑中 “五朵金花”之一,历史悠久,传承有序。当代宜兴青瓷自上世纪60年代起步,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形成了造型丰富多变、釉色青中泛蓝、装饰美轮美奂的艺术特色。这其中尤以谈青窑艺为代表。谈青窑艺以传承、创新、再现当代宜兴青瓷辉煌、弘扬青瓷文化为己任,其创新作品“窑变包容”曾荣获全国陶瓷艺术创新设计评比金奖。  关键词 宜兴青瓷;谈青窑艺;窑变包容;传承创新  宜兴青瓷是陶都百
期刊
摘 要 现代陶艺中的紫砂艺术研究一直是陶艺界中艺术理论与艺术创作的一朵奇葩,紫砂艺术中的工艺与造型是其中的研究主题,造型与装饰的设计与创作,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紫砂艺术工作者理论的研究成果以及创作作品的精神表达。本文以紫砂艺术的现代语言为研究主题,结合造型理论与紫砂艺术工作者的作品创作,运用案例研究的方法进行简要的论述,目的是希望通过这样的论述分析为紫砂艺术工作者在未来的造型的理论研究和艺术创作中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