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使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数学学习应作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一种数学奇境的探索与渴望,让学生在奇妙的数学情境中成为具有“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探索者、体验者,用自己的策略探索解决数学问题,体验数学的神奇与价值,徜徉于生活数学、活动数学、探索数学的快乐生活之中。
一、以“境”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应试教育使得很多学生认为数学是枯燥无味的。一提起数学课,仿佛就是无休止的计算。其实,数学应该是小学阶段最容易吸引学生的有趣的科学。因为它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具有较强的人文性,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在教学中,我就灵活运用各种手段,如形体语言、课件、录音录像、简笔画、故事表演,等等,再现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涉境体味,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如在教学《商不变的性质》、《面积和面积单位》等课时,我借助教学课件,分别以生动的小故事、有趣的小游戏导入新课,让学生在娱乐的同时复习旧知识,产生新问题,接下来便主动地投入到探究学习中,教师和学生很自然地明确自己的角色,学习效率很高。
二、以“动”增进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育之父赫尔马特说过,任何个体在获取知识时,其兴趣都要发生四个阶段的变化即注意、期待、探究和行动。可见最后要真正获取和巩固学习数学的兴趣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行动。我们的数学教学要在立足课堂教学这个主战场的同时,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组织教学,建立一个开放式的课程体系,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我通过开设数学活动课等形式,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教学《统计知识》时,让学生统计学校内的事物;在教学完《年、月、日》知识时,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2008年的年历;在教完《长、正方形面积》时,让学生动手测量生活中的长正方形面积……我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数学活动使学生感觉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消除了学生对数学的厌倦感,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给孩子选择学习的权利,提高学生的主体性
教育要促进人的发展。在过去的课堂教学中我们过分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成为容纳知识的容器。至于选择怎样的学习内容、选择怎样的学习方式,这都是教师的权利,学生只是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指令性的活动,学习就是为完成教师布置的一系列任务。我们要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认识“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例如在学习“三角形的特性”时,我首先为学生创设“小明家到学校哪条路最近?为什么?”这一研究问题的情境,让学生思考、猜想、讨论?从而让学生产生迫切研究三角形的特性和这一问题的欲望与需要,让学生通过在生活情境中产生疑问,小组合作探究“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问题,并运用各种方法来加以验证,说明、证明自己的猜想与假设。当规律得以发现,猜想得以证明时,学生的创造性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学生无比激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让学习生活做到“学有兴趣,学有方法,学有疑问,学有主见,学有时间,学有伙伴”。
四、让孩子把握学习的时间,培养学生的主动性
在平时课堂教学中,教师惟恐学生的研究不如自己讲得精,使课堂时间的主动权仍为教师所拥有,教师的讲解仍占有主要地位,不愿放手让学生自主去探索。数学新课程标准一再强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应成为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例如在学习“三角形的特性”时,我给学生一些小木棒,让学生自由组合一个三角形。在拼三角形时,有的可以拼成,有的不能,让孩子自己发现问题,并通过指引,让学生自己寻找规律,解决问题。确实,我们给学生的不是一个起早贪黑、聚精会神得来的沙金,而是一个点石成金的手指,不仅仅要“学会”,更要“会学”,让学生再次亲身经历“数学家探索数学之路”,经历数学化与再创造的过程,让学生品尝探索后成功的欢欣。
五、给孩子学习的机会,让孩子体验数学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
在学习“三角形的特性”中,有这样一组数据:
能拼成 不能拼成
6、8、9 1、2、8
3、9、7 4、8、3
10、5、9 5、6、14
让学生把自己能拼的及不能拼的数据照样子写入数列中,这样激起了学生进行探究的兴趣,开始自发讨论、研究、寻求规律。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主动探索、发现和解决数学问题,体验成功的喜悦,学得轻松,学得快乐。规律便在愉快的过程中轻松地掌握了。
六、给孩子自主的学习的方式,让孩子学会共享
在学习方式上,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通过讨论、争辩,促进学生的发展,在小组的组合上,没有必要指派学习小组,让他们进行自由组合,尊重学生自己的选择。学生自愿组合、自愿分工、自愿选择汇报的方式,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的热情。成员在民主平等的合作中坦诚相见,合作中时时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让学生为解决某一个问题而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主动、积极。合作与讨论能为学生提供群体思考的机会,学生在群体思考的过程中进行思维碰撞、互相启发、互相补充。
总之,从学生的发展来说,构造快乐课堂,让学生享受数学生活,这是潜能的开发、精神的唤醒、内心的敞亮、独特性的彰显和主体性的弘扬;从师生共同生命历程的角度来说,是经验的共享、视野的融合和灵魂的感召。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把准学生脉搏,进入学生内心,与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
一、以“境”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应试教育使得很多学生认为数学是枯燥无味的。一提起数学课,仿佛就是无休止的计算。其实,数学应该是小学阶段最容易吸引学生的有趣的科学。因为它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具有较强的人文性,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在教学中,我就灵活运用各种手段,如形体语言、课件、录音录像、简笔画、故事表演,等等,再现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涉境体味,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如在教学《商不变的性质》、《面积和面积单位》等课时,我借助教学课件,分别以生动的小故事、有趣的小游戏导入新课,让学生在娱乐的同时复习旧知识,产生新问题,接下来便主动地投入到探究学习中,教师和学生很自然地明确自己的角色,学习效率很高。
二、以“动”增进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育之父赫尔马特说过,任何个体在获取知识时,其兴趣都要发生四个阶段的变化即注意、期待、探究和行动。可见最后要真正获取和巩固学习数学的兴趣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行动。我们的数学教学要在立足课堂教学这个主战场的同时,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组织教学,建立一个开放式的课程体系,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我通过开设数学活动课等形式,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教学《统计知识》时,让学生统计学校内的事物;在教学完《年、月、日》知识时,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2008年的年历;在教完《长、正方形面积》时,让学生动手测量生活中的长正方形面积……我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数学活动使学生感觉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消除了学生对数学的厌倦感,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给孩子选择学习的权利,提高学生的主体性
教育要促进人的发展。在过去的课堂教学中我们过分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成为容纳知识的容器。至于选择怎样的学习内容、选择怎样的学习方式,这都是教师的权利,学生只是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指令性的活动,学习就是为完成教师布置的一系列任务。我们要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认识“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例如在学习“三角形的特性”时,我首先为学生创设“小明家到学校哪条路最近?为什么?”这一研究问题的情境,让学生思考、猜想、讨论?从而让学生产生迫切研究三角形的特性和这一问题的欲望与需要,让学生通过在生活情境中产生疑问,小组合作探究“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问题,并运用各种方法来加以验证,说明、证明自己的猜想与假设。当规律得以发现,猜想得以证明时,学生的创造性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学生无比激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让学习生活做到“学有兴趣,学有方法,学有疑问,学有主见,学有时间,学有伙伴”。
四、让孩子把握学习的时间,培养学生的主动性
在平时课堂教学中,教师惟恐学生的研究不如自己讲得精,使课堂时间的主动权仍为教师所拥有,教师的讲解仍占有主要地位,不愿放手让学生自主去探索。数学新课程标准一再强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应成为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例如在学习“三角形的特性”时,我给学生一些小木棒,让学生自由组合一个三角形。在拼三角形时,有的可以拼成,有的不能,让孩子自己发现问题,并通过指引,让学生自己寻找规律,解决问题。确实,我们给学生的不是一个起早贪黑、聚精会神得来的沙金,而是一个点石成金的手指,不仅仅要“学会”,更要“会学”,让学生再次亲身经历“数学家探索数学之路”,经历数学化与再创造的过程,让学生品尝探索后成功的欢欣。
五、给孩子学习的机会,让孩子体验数学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
在学习“三角形的特性”中,有这样一组数据:
能拼成 不能拼成
6、8、9 1、2、8
3、9、7 4、8、3
10、5、9 5、6、14
让学生把自己能拼的及不能拼的数据照样子写入数列中,这样激起了学生进行探究的兴趣,开始自发讨论、研究、寻求规律。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主动探索、发现和解决数学问题,体验成功的喜悦,学得轻松,学得快乐。规律便在愉快的过程中轻松地掌握了。
六、给孩子自主的学习的方式,让孩子学会共享
在学习方式上,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通过讨论、争辩,促进学生的发展,在小组的组合上,没有必要指派学习小组,让他们进行自由组合,尊重学生自己的选择。学生自愿组合、自愿分工、自愿选择汇报的方式,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的热情。成员在民主平等的合作中坦诚相见,合作中时时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让学生为解决某一个问题而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主动、积极。合作与讨论能为学生提供群体思考的机会,学生在群体思考的过程中进行思维碰撞、互相启发、互相补充。
总之,从学生的发展来说,构造快乐课堂,让学生享受数学生活,这是潜能的开发、精神的唤醒、内心的敞亮、独特性的彰显和主体性的弘扬;从师生共同生命历程的角度来说,是经验的共享、视野的融合和灵魂的感召。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把准学生脉搏,进入学生内心,与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