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同性恋一直是一个人们争论不止的问题。尽管科学进步,接受同性恋不是犯罪、精神病和道德问题的人日益上升,然同性恋群体仍处弱势,其生存状况是当下“以人为本”社会值得重视与关注。大学生同性恋活动在我国属隐蔽期,面对学习、生活,社会竞争时,他们比异性恋承受的困扰、担忧和压力更多。当下,高校、学术界对这一群体关注不足,研究不力,难以满足其需求,问题油然滋生,且成为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不可避之的大问题。本文拟就免费师范生这一特殊群体中的同性恋学生为例,力查其群体的学习、生活、心理和爱情现状,剖析其形成之因,探究其思想教育方法,导其形成自尊、自爱、自强的品质而健康成长。
【关键词】同性恋;成长辅导免费师范;思想教育;方法
大学生同性恋是同性恋群体中的特殊现象,生活在象牙塔,影响于校园文化,自我认同尚处未完成階段,是其同性恋身份得以确认的集中期,其心理危机的干预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不容忽视的一个特殊问题。本文以同性恋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及成长辅导个案,通过案例呈现、案例分析及处理、案例思考与建议,力求对这一特殊群体的现状、成因、方法、心理和辅导策略作一初步的探讨,以期对此类大学生心理危机的识别、干预、处理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案例简介
一高校男生张某,15岁,初中起点本科六年制免费师范生。其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由爷爷奶奶养育长大,与父母沟通少,属于典型的留守少年。张某从小学习一般,父母对其成绩期望甚高。受负面评价较多,形成了内向、敏感、自卑、多疑的性格。出于对该生孩子前途考虑,父母为其选择初中起点六年制免费师范生教育,父母多次规劝该生就读我校。入校后,该生虽然学业上虽无挂科,但学习目标仍不明,缺乏学习动力;不喜欢参加班级活动,与同学接触少;业余爱好不广,美术稍好;生活上,其父母来电或来校探望少。由此,本人对其十分关注,时常关心和了解其在校学习生活等情况。
F班男生余某,初中起点六年制免费师范生,与张某同龄、同乡。余某性格内向温和,善解人意,脾气甚好,喜爱美术。
因同在一个美术兴趣班学习,两人接触甚多,渐渐成为好友。你来我往,张某对余某萌生爱意,向余表白遭拒绝,其言行骚扰令余某反感,余某提出绝交,张某情绪激动失控而引发危机事件。
今年十月的一个上午,张某冲到余某寝室,二人发生冲突。吵架争斗中,余某不慎受伤,被室友送往医院。悉知此事,我迅速赶到医院,向二人及其他室友询问和了解情况。见二人仍有吞吐之意,我便分别找他们谈话,了解到以下内情:入校以来,张某和余某在美术兴趣班学习共事,甚为投缘,平日里张某很喜欢粘着余某。据余某自述,因为美术而结缘,相识后一年以来,二人经常利用课余和双休日一同外出写生、画画,趣味相投,经常听张某吐露心事,张某认为父母不关心自己,故平时极少回家,视余某为知己。今年暑假假期,余某经常收到张某的一些短信息,内容暧昧,甚至向余某表达了爱意,余某认为是开玩笑而未将这事放在心上。开学后,张某跑到余某寝室里,搂抱、亲吻余某,余某还是以为张某开玩笑而没在意,可是近日,张某经常趁余某其他室友不在寝室时,对余某有性行为的骚扰,余某对此十分反感。余某跟张某表明立场,提出与张某绝交,但张某仍不愿放弃对余某的追求。事发当天,张某冲到余某寝室,想当面再次请求余某接受自己的爱意,不要不理他。余某断然拒绝,最终引发二人打架,致使余某手部受伤。了解到这些情况,我当即安排寝室信息员密切关注二人,并将以上情况告知学院领导。
在余某受伤住院的次日傍晚,张某突然情绪低落,出现易激惹、悔恨、沮丧、绝望、自罪自责,甚至自杀行为,在近四小时的嚎啕大哭中,张某多次说“他不理我了,他再也不喜欢我了”,并做出用头撞门、撞墙寻死的行为举止。闻讯后我立即赶到余某的寝室,向领导汇报情况,心理专干老师也赶赴现场,当晚便通知张某家长尽快来校。
二、案例分析及处理
1.对危机采取有效措施
危机事件一发生,本人立即将张某的情况上报学院主管学生工作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领导,学校及时派来心理专干与其进行面谈和对其进行心理评估,推断其患有妄想、躁狂和抑郁等症状,尽快送往医院。张某是未成年人,送往医院需要有其监护人父母在场或做委托授权。我及时与其家长联系,其家长请求学校先行看护,待赶到后一并去医院。
2.对危机予以及时干预
(1)第一时间干预
尊重、信任、爱心,确保张某的生命安全。得知张某家长要一天后才能赶来学校,本人丢下一切家事24小时陪护看管,悉心照料张某一天两晚的起居和安全。
(2)中间过程干预
家长来校后,我与其家长陪护张某去医院检查治疗,先后经湖南省湘雅附一医院和湖南省脑科医院诊断,MMPI(明尼苏达多项个性测量表)都诊断张某同性恋,患急性应激心理障碍,医生要求其马上住院治疗,张某家长最终在湖南省脑科医院办理了住院手续,让其接受医院治疗。
3.对其住院期间的成长辅导
(1)慰问关怀与病情跟踪
张某住院期间,本人多次前去看望,送去鲜花和画册,不断给予张某以关心和鼓励,张某也从寡言少语到主动与我交流。经常向医生询问其病情情况,医生反映该生性取向的问题根源与年幼时的成长经历有关,同性恋的性取向改变一般较难,但也有可能性。该生住院一个月左右,其治疗情况良好。
(2)舆情控制与学业帮助
进一步加强余某及其家长和M班级舆论的引导,严格保密此事内情,把舆论控制在最小化,减轻双方学生的心理负担。并嘱咐余某尽量避免和张某接触,不与张某再发生冲突,留意张某的动向,一旦收到其不妥信息,或者骚扰行为要立即向我汇报。对张某的学业予以帮助,在班内选派了两名成绩优异的同学每天来医院辅导其功课一小时。
(3)家校联系与事件处理
与其家长多次深入交流,得知张某的成长经历。家长自述张某从小性格内向,不喜欢与人交流。这些年,他们只顾挣钱养家而忽视了对张某的教育,沟通少,不知道孩子的内心世界,孩子一旦犯错误,一味埋怨和责罚。对此,我建议其父母改变与孩子的沟通交流方式,不能一味的要求和打压;在日常生活中多关心孩子,赢取信任;多陪陪孩子,改善亲子关系;耐心引导孩子的性取向观念,不能单纯的施压和强逼。对于张某造成余某手部受伤一事,采取约谈双方家长和解的办法,处理及时、公正,令双方家长较满意。 4.对其复学期间的成长辅导
(1)思想辅导
本人经常推荐其阅读一些名人自传故事或者励志书籍、一些充满正能量的影视作品,引导教育该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引导教育其不论是哪种性取向,都不能强迫和伤害他人。
(2)学业指导
复学后,该生文化知识的学习上安排了成绩优异的学生帮助,美术爱好的发展上有本人和美术老师的悉心栽培,任课教师经常监督和鼓励,张某在大家的帮助下,逐渐明确了学习目标,学习动力加强,进步明显。
(3)生活指导
出院后,为了便于张某按时服药,采取了走读、家长陪读等措施。本人多次去其出租房看望和交流,指导该生父母如何更好地与孩子交流。在本人的指导下,张某家长用实际行动关心感化孩子,亲子关系得以明显改善。在家长的照料下,该生生活有規律,饮食有营养,按时服药,其后的学习、身体状况明显好转。
(4)心理关爱
通过动员,张某愿意每周在学校成长辅导室做一次个体辅导,辅导老师逐步改变其认知偏差,引导其对性知识的认识,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两性观。班级也经常举办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或者团体辅导等,让张某及广大同学对心理健康知识予以了解和运用。积极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进行户外素质拓展,通过一些游戏让其心理更阳光、更健康。
(5)人际交往指导
本人采取将余某调至到另一单元男寝,减少二人的见面机会;密切关注张某对余某的言行动态,加强与双方家长的交流,并让心育委员、寝室长、信息联络员密切关注张某的状况,有情况随时向我汇报;积极鼓励张某多接触些同学,包括女生和男生,也安排了几名开朗乐观的男生、女生与其结成团队,增强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广泛接触。
(6)职业规划指导
为了进一步让其明确职业规划的意义,本人邀请了专业导师来班级做客,本人和班导师一起,给学生做了学习规划、教师生涯规划等讲座,张某也受益颇多。
5.成长辅导效果
(1)病情复查结果:出院一个月后病情复查,医院诊断张某MMPI测试结果表明抑郁症状基本消失。
(2)当事人的主观感受:在学校、医院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下,张某情绪逐渐稳定,认识到自己无论是哪种性取向,都不能对他人造成伤害。并将注意力转移到学习和兴趣爱好的培养上,心态调整较好。
(3)当事人重视他人的评价:一方面,本人和同学们积极帮助其补习功课,让他感受到浓浓的师生情、同窗之情;另一方面,妥善处理了张某、余某双方家长的纠纷,解决了余某住院费的报销问题,化解了张某家长的顾虑,双方签订了责任协议书。余某反映张某再无发手机短信或其他骚扰行为。
三、案例思考和工作建议
1.稳妥识别“真假同性恋”,及时、有针对性地采取干预措施
同性恋学生是个隐蔽、人少但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这一群体人同性恋学生面临巨大的压力,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和成长危机,身心成长受到影响。同性恋有“真”“假”之分,“真”同性恋不想改变自己,不要求进行成长辅导和心理治疗,即使求助于成长辅导也是为了倾诉获得理解,其工作任务是引导其不要因为自己的性取向而自责,但也不能让其恋情任意滋生泛滥,要鼓励其广交朋友,同性和异性的。“假”同性恋,其表现形式酷似同性恋,只不过是一种过渡性的现象。青少年的成长需要父母的关爱,男孩尤其需要父亲的关爱。对张某这样的“留守儿童”,受父母之爱少,内心安全感缺失。但从余某同学那里得到包容与关爱,选择了类似同性恋的生活方式释放自己的欲望,跨越了人们接受的友情形式,产生了想拥抱、亲吻、触摸等行为,以满足自己身体和心理需求。我们只有通过成长辅导,了解根源,回归正常的情感满足,鼓励其与异性交往。
2.深挖成长危机的根源,注重与家长沟通、合作
我发现很多学生的成长危机发生在学校,但其根源却扎在家庭。譬如本案例,张某在成长过程中一直得不到其家长的关爱,所以对余某单纯友情会产生占有欲,达不到满足时遭受挫败,余某的拒绝和分离,进而产生过激行为。因此,在实施成长危机干预措施的过程中,必须注重与家长沟通与合作,深入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和成长经历,分析其病症的成因。同时,处理危机事件,一定要得到其家长的同意和家长的配合,力争辅导效果的最大化。
3.重点关注特殊学生群体,呵护免费师范生的成人成才
多年的辅导员工作经验告诉我,有八类特殊学生群体要重点关注,包括:经济困难型、家庭重大变故型、学业困难型、心理障碍型、身体残疾型、情感问题型、沉溺于网络型群体、其他特殊群体。这几类特殊学生群体出现危机的概率比一般的学生群体要高出很多倍,而初中起点本科层次农村小学教师公费定向生当中有一部分学生属于以上一种或几种特殊学生群体类型,因为各种成长因素的特殊性,使其成长辅导工作更具艰巨性。我省初中起点六年制免费师范生基本来自农村,年龄小,尚在发育期,自我约束力、心理耐挫能力和抗压能力较差,心智不成熟,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加之就业包分配,有个别学生容易产生厌学、早恋等现象。加之,父母受教育文化层次较低,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单一、粗暴,或置之不理。所以,呵护免费师范生的成人成才需要我们花费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并将爱的教育落在实处。
4.辅导员须掌握辅导技巧,培养学生干部的危机应急意识
要做好大学生的成长辅导,辅导员要具有良好的辅导技巧,综合知识,高度的责任心和洞察力、沟通处事能力,具有对突发和异常情况的敏感力,方能得心应手地开展工作。与此同时,辅导员要加强对班长、心育委员、寝室长、信息联络员的培训与指导,才有望把成长辅导真正落实到每个寝室、每个学生,才有望把学生成长中所发生的危机解决于萌芽状态之中,学生工作才可出特色、出成果。
参考文献:
[1]张超,吴新宇.中国高校同性恋调查[J].记者观察(上半月),2007,6.
[2]张延华.大学生同性恋现象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151-152.
[3]林正义.青少年问题与辅导.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2.
[4]陈冬.青少年同性恋自杀情况之分析.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
作者简介:
阳丽:(1978-),女,湖南衡阳人,政工师,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教师,研究方向:教育学、教育管理。
【关键词】同性恋;成长辅导免费师范;思想教育;方法
大学生同性恋是同性恋群体中的特殊现象,生活在象牙塔,影响于校园文化,自我认同尚处未完成階段,是其同性恋身份得以确认的集中期,其心理危机的干预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不容忽视的一个特殊问题。本文以同性恋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及成长辅导个案,通过案例呈现、案例分析及处理、案例思考与建议,力求对这一特殊群体的现状、成因、方法、心理和辅导策略作一初步的探讨,以期对此类大学生心理危机的识别、干预、处理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案例简介
一高校男生张某,15岁,初中起点本科六年制免费师范生。其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由爷爷奶奶养育长大,与父母沟通少,属于典型的留守少年。张某从小学习一般,父母对其成绩期望甚高。受负面评价较多,形成了内向、敏感、自卑、多疑的性格。出于对该生孩子前途考虑,父母为其选择初中起点六年制免费师范生教育,父母多次规劝该生就读我校。入校后,该生虽然学业上虽无挂科,但学习目标仍不明,缺乏学习动力;不喜欢参加班级活动,与同学接触少;业余爱好不广,美术稍好;生活上,其父母来电或来校探望少。由此,本人对其十分关注,时常关心和了解其在校学习生活等情况。
F班男生余某,初中起点六年制免费师范生,与张某同龄、同乡。余某性格内向温和,善解人意,脾气甚好,喜爱美术。
因同在一个美术兴趣班学习,两人接触甚多,渐渐成为好友。你来我往,张某对余某萌生爱意,向余表白遭拒绝,其言行骚扰令余某反感,余某提出绝交,张某情绪激动失控而引发危机事件。
今年十月的一个上午,张某冲到余某寝室,二人发生冲突。吵架争斗中,余某不慎受伤,被室友送往医院。悉知此事,我迅速赶到医院,向二人及其他室友询问和了解情况。见二人仍有吞吐之意,我便分别找他们谈话,了解到以下内情:入校以来,张某和余某在美术兴趣班学习共事,甚为投缘,平日里张某很喜欢粘着余某。据余某自述,因为美术而结缘,相识后一年以来,二人经常利用课余和双休日一同外出写生、画画,趣味相投,经常听张某吐露心事,张某认为父母不关心自己,故平时极少回家,视余某为知己。今年暑假假期,余某经常收到张某的一些短信息,内容暧昧,甚至向余某表达了爱意,余某认为是开玩笑而未将这事放在心上。开学后,张某跑到余某寝室里,搂抱、亲吻余某,余某还是以为张某开玩笑而没在意,可是近日,张某经常趁余某其他室友不在寝室时,对余某有性行为的骚扰,余某对此十分反感。余某跟张某表明立场,提出与张某绝交,但张某仍不愿放弃对余某的追求。事发当天,张某冲到余某寝室,想当面再次请求余某接受自己的爱意,不要不理他。余某断然拒绝,最终引发二人打架,致使余某手部受伤。了解到这些情况,我当即安排寝室信息员密切关注二人,并将以上情况告知学院领导。
在余某受伤住院的次日傍晚,张某突然情绪低落,出现易激惹、悔恨、沮丧、绝望、自罪自责,甚至自杀行为,在近四小时的嚎啕大哭中,张某多次说“他不理我了,他再也不喜欢我了”,并做出用头撞门、撞墙寻死的行为举止。闻讯后我立即赶到余某的寝室,向领导汇报情况,心理专干老师也赶赴现场,当晚便通知张某家长尽快来校。
二、案例分析及处理
1.对危机采取有效措施
危机事件一发生,本人立即将张某的情况上报学院主管学生工作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领导,学校及时派来心理专干与其进行面谈和对其进行心理评估,推断其患有妄想、躁狂和抑郁等症状,尽快送往医院。张某是未成年人,送往医院需要有其监护人父母在场或做委托授权。我及时与其家长联系,其家长请求学校先行看护,待赶到后一并去医院。
2.对危机予以及时干预
(1)第一时间干预
尊重、信任、爱心,确保张某的生命安全。得知张某家长要一天后才能赶来学校,本人丢下一切家事24小时陪护看管,悉心照料张某一天两晚的起居和安全。
(2)中间过程干预
家长来校后,我与其家长陪护张某去医院检查治疗,先后经湖南省湘雅附一医院和湖南省脑科医院诊断,MMPI(明尼苏达多项个性测量表)都诊断张某同性恋,患急性应激心理障碍,医生要求其马上住院治疗,张某家长最终在湖南省脑科医院办理了住院手续,让其接受医院治疗。
3.对其住院期间的成长辅导
(1)慰问关怀与病情跟踪
张某住院期间,本人多次前去看望,送去鲜花和画册,不断给予张某以关心和鼓励,张某也从寡言少语到主动与我交流。经常向医生询问其病情情况,医生反映该生性取向的问题根源与年幼时的成长经历有关,同性恋的性取向改变一般较难,但也有可能性。该生住院一个月左右,其治疗情况良好。
(2)舆情控制与学业帮助
进一步加强余某及其家长和M班级舆论的引导,严格保密此事内情,把舆论控制在最小化,减轻双方学生的心理负担。并嘱咐余某尽量避免和张某接触,不与张某再发生冲突,留意张某的动向,一旦收到其不妥信息,或者骚扰行为要立即向我汇报。对张某的学业予以帮助,在班内选派了两名成绩优异的同学每天来医院辅导其功课一小时。
(3)家校联系与事件处理
与其家长多次深入交流,得知张某的成长经历。家长自述张某从小性格内向,不喜欢与人交流。这些年,他们只顾挣钱养家而忽视了对张某的教育,沟通少,不知道孩子的内心世界,孩子一旦犯错误,一味埋怨和责罚。对此,我建议其父母改变与孩子的沟通交流方式,不能一味的要求和打压;在日常生活中多关心孩子,赢取信任;多陪陪孩子,改善亲子关系;耐心引导孩子的性取向观念,不能单纯的施压和强逼。对于张某造成余某手部受伤一事,采取约谈双方家长和解的办法,处理及时、公正,令双方家长较满意。 4.对其复学期间的成长辅导
(1)思想辅导
本人经常推荐其阅读一些名人自传故事或者励志书籍、一些充满正能量的影视作品,引导教育该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引导教育其不论是哪种性取向,都不能强迫和伤害他人。
(2)学业指导
复学后,该生文化知识的学习上安排了成绩优异的学生帮助,美术爱好的发展上有本人和美术老师的悉心栽培,任课教师经常监督和鼓励,张某在大家的帮助下,逐渐明确了学习目标,学习动力加强,进步明显。
(3)生活指导
出院后,为了便于张某按时服药,采取了走读、家长陪读等措施。本人多次去其出租房看望和交流,指导该生父母如何更好地与孩子交流。在本人的指导下,张某家长用实际行动关心感化孩子,亲子关系得以明显改善。在家长的照料下,该生生活有規律,饮食有营养,按时服药,其后的学习、身体状况明显好转。
(4)心理关爱
通过动员,张某愿意每周在学校成长辅导室做一次个体辅导,辅导老师逐步改变其认知偏差,引导其对性知识的认识,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两性观。班级也经常举办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或者团体辅导等,让张某及广大同学对心理健康知识予以了解和运用。积极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进行户外素质拓展,通过一些游戏让其心理更阳光、更健康。
(5)人际交往指导
本人采取将余某调至到另一单元男寝,减少二人的见面机会;密切关注张某对余某的言行动态,加强与双方家长的交流,并让心育委员、寝室长、信息联络员密切关注张某的状况,有情况随时向我汇报;积极鼓励张某多接触些同学,包括女生和男生,也安排了几名开朗乐观的男生、女生与其结成团队,增强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广泛接触。
(6)职业规划指导
为了进一步让其明确职业规划的意义,本人邀请了专业导师来班级做客,本人和班导师一起,给学生做了学习规划、教师生涯规划等讲座,张某也受益颇多。
5.成长辅导效果
(1)病情复查结果:出院一个月后病情复查,医院诊断张某MMPI测试结果表明抑郁症状基本消失。
(2)当事人的主观感受:在学校、医院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下,张某情绪逐渐稳定,认识到自己无论是哪种性取向,都不能对他人造成伤害。并将注意力转移到学习和兴趣爱好的培养上,心态调整较好。
(3)当事人重视他人的评价:一方面,本人和同学们积极帮助其补习功课,让他感受到浓浓的师生情、同窗之情;另一方面,妥善处理了张某、余某双方家长的纠纷,解决了余某住院费的报销问题,化解了张某家长的顾虑,双方签订了责任协议书。余某反映张某再无发手机短信或其他骚扰行为。
三、案例思考和工作建议
1.稳妥识别“真假同性恋”,及时、有针对性地采取干预措施
同性恋学生是个隐蔽、人少但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这一群体人同性恋学生面临巨大的压力,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和成长危机,身心成长受到影响。同性恋有“真”“假”之分,“真”同性恋不想改变自己,不要求进行成长辅导和心理治疗,即使求助于成长辅导也是为了倾诉获得理解,其工作任务是引导其不要因为自己的性取向而自责,但也不能让其恋情任意滋生泛滥,要鼓励其广交朋友,同性和异性的。“假”同性恋,其表现形式酷似同性恋,只不过是一种过渡性的现象。青少年的成长需要父母的关爱,男孩尤其需要父亲的关爱。对张某这样的“留守儿童”,受父母之爱少,内心安全感缺失。但从余某同学那里得到包容与关爱,选择了类似同性恋的生活方式释放自己的欲望,跨越了人们接受的友情形式,产生了想拥抱、亲吻、触摸等行为,以满足自己身体和心理需求。我们只有通过成长辅导,了解根源,回归正常的情感满足,鼓励其与异性交往。
2.深挖成长危机的根源,注重与家长沟通、合作
我发现很多学生的成长危机发生在学校,但其根源却扎在家庭。譬如本案例,张某在成长过程中一直得不到其家长的关爱,所以对余某单纯友情会产生占有欲,达不到满足时遭受挫败,余某的拒绝和分离,进而产生过激行为。因此,在实施成长危机干预措施的过程中,必须注重与家长沟通与合作,深入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和成长经历,分析其病症的成因。同时,处理危机事件,一定要得到其家长的同意和家长的配合,力争辅导效果的最大化。
3.重点关注特殊学生群体,呵护免费师范生的成人成才
多年的辅导员工作经验告诉我,有八类特殊学生群体要重点关注,包括:经济困难型、家庭重大变故型、学业困难型、心理障碍型、身体残疾型、情感问题型、沉溺于网络型群体、其他特殊群体。这几类特殊学生群体出现危机的概率比一般的学生群体要高出很多倍,而初中起点本科层次农村小学教师公费定向生当中有一部分学生属于以上一种或几种特殊学生群体类型,因为各种成长因素的特殊性,使其成长辅导工作更具艰巨性。我省初中起点六年制免费师范生基本来自农村,年龄小,尚在发育期,自我约束力、心理耐挫能力和抗压能力较差,心智不成熟,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加之就业包分配,有个别学生容易产生厌学、早恋等现象。加之,父母受教育文化层次较低,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单一、粗暴,或置之不理。所以,呵护免费师范生的成人成才需要我们花费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并将爱的教育落在实处。
4.辅导员须掌握辅导技巧,培养学生干部的危机应急意识
要做好大学生的成长辅导,辅导员要具有良好的辅导技巧,综合知识,高度的责任心和洞察力、沟通处事能力,具有对突发和异常情况的敏感力,方能得心应手地开展工作。与此同时,辅导员要加强对班长、心育委员、寝室长、信息联络员的培训与指导,才有望把成长辅导真正落实到每个寝室、每个学生,才有望把学生成长中所发生的危机解决于萌芽状态之中,学生工作才可出特色、出成果。
参考文献:
[1]张超,吴新宇.中国高校同性恋调查[J].记者观察(上半月),2007,6.
[2]张延华.大学生同性恋现象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151-152.
[3]林正义.青少年问题与辅导.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2.
[4]陈冬.青少年同性恋自杀情况之分析.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
作者简介:
阳丽:(1978-),女,湖南衡阳人,政工师,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教师,研究方向:教育学、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