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下,比较流行的一句话就是『时间都哪儿去了?』在忙忙碌碌的人生历程中,耕耘艺术成为一种奢侈生活,而用于读书、思考、感悟等方面的字外功夫,花去大部分业余时间。在当下这个快餐文化时代,能静下心来读书,是提升自身修养最好的一种方式。
时至今日,我还是不习惯用电脑写作和记录,而依然用毛笔来手写。在阅读的时候,我随时都会用毛笔把心中所感及书中佳句抄录下来,作为创作的素材,这也是我一直坚持的阅读习惯方式。在创作前,我习惯于先做功课,包括一些文字材料也都是手写。我把写字当作一个乐趣。
非常幸运的是,我小时候生活在杭州,邻居是已故大书家沙孟海先生,我们都住在杭州东坡路的一条小巷里,因为这个渊源,我拿起了毛笔。我九岁时随父母来到苏州这个江南文化重镇,受到浓郁的吴文化的浸染,这里名人辈出,』吴门四家』更是影响久远。小学时学校要写黑板报,美术老师给了我很多施展本领的机会。无意中得到的一本颜真卿《多宝塔碑》字帖,让我对书法有了更大的兴趣,还有祝嘉、费新我、沙曼翁等老先生,给了我许多启示和审美熏陶,而且老一辈们的厚德至今依然影响着我。后来,由徐绍青、张寒月两位老先生推荐,我拜南京书画家、篆刻家陈大羽先生为师。拜师后,我每星期要去南京一次,一般是早晨四点出发去火车站,坐几个小时火车后到南京老师家里。习字完毕得到老师指点后,下午再返回。那时我刚参加工作,所有的业余时间都花费在了学习中,而这样的学习坚持了十年之久。当时老师不仅指点我学书法,更为重要的是,他对学养和读书的重视,对我的影响很大,使我学到了很多东西。我读书记笔记的习惯,也是从那个时候养成的。提笔忘字的危机
随着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的普及,手写汉字的习惯越来越受到影响,但中国人对书法艺术的审美追求是不会改变的,这是我们特有的文化基因。记得有一次我拜访季羡林老先生,他当时九十岁高龄了,还在坚持书写。他跟我说:『有了电视机,毁了一代人的眼睛;有了电脑,毁了一代人的大脑。』这话当然有一半是在调侃,但也反映了现在人们对文字越来越陌生的现状。所以,让读书写字的习惯重新回到现代人的生活中,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二O一四年中央电视台推出《汉字听写大会》栏目,很受人喜欢,也让更多的中国人开始正视提笔忘字这一现状。
眼下很多书法家忙于创作,忙于应酬,往往却忽略了最基本的读书这个环节,所以提笔忘字,错字、别字也层出不穷,这使得书法这一传统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危机。更有甚者,除了抄抄写写,言而无文,这样下去,如何能与古人对话?如何能传之久远?其中的笑话更是比比皆是,究其原因,主要一点:读书太少!
艺术价值体现在修养上
艺术价值体现在哪里?我认为,艺术的价值就体现在每一位作者的修养上。鉴别一件书法作品的好坏,首先要合乎中国汉字和传统文化的标准,比如媒体上经常看到这样的新闻,有的人用各种『怪招』写书法,都是不屑一看的。书法水准的高低,还是要看作品本身。作品的真正价值,需要时间的洗礼。纵观古今,对于书法创作,还是呼唤要崇尚传统,崇尚经典,在传统中寻找自我,在传统中吸收古人真正的精华。当代人在追求什么,在想什么,在要什么?这是些很关键的问题,我们必须作出深度思考,并在作品中有所体现。
书法是艺术之精华,由从甲骨文开始演变的汉字组成,内涵很丰富。历史上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苏轼的《黄州寒食帖》等名帖,都蕴含着作者强烈的情绪和内在修养,体现了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优秀的书法作品,不仅是技艺精湛的呈现,也是作者深厚学养的结晶。其实,书法和人一样,也是有基因的。为此,当代书法创作一定要了解传统文化,通过读书,通过学习,去寻找突破传统的途径,才能有所超越。
读书写字有益而无碍
读书写字是不能分开的,它们带给人精锐的同时,还能让人其乐无穷,如养身、修心、安神、提质、调气、益脑等功能。写字时,其实是全身在运动,其作用不亚于练气功打太极,而且需要作者有足够的耐心、细心、恒心。『天下大事必作于心』,杜甫也云『始知豪放在精微』。读书写字益处多多,长期坚持心悟手出,耳濡目染,还可以锻炼人的观察力。读书写字,还可以提升人的气质。读为心修,书为心画,陶冶情操,开拓积极向上的活力,使人在艺术、眼界、胸襟、修养、气质上都得到升华,达到精神坚韧、吃苦耐劳的境地。要想突破自我,上升到一种境界,我认为,关键在于读书写字。我自己也深有体会,长期坚持读书写字,会让人心态越来越平和,遇事慎之而不急,处事有度而不惊,正如弘一所说:『有才而性缓定属大才,有智而气和斯为大智。』总之,养成良好的读书写字的习惯,并怀有虔诚之心,方能领略其中的真谛与奥妙。
今年是故宫博物院建院九十周年,故宫博物院推出重量级展览『石渠宝笈特展』,《清明上河图》《五牛图》等一批镇馆之宝集中向观众展出,吸引了海内外近亿人次参观和品鉴。其中有一件珍品是黄庭坚《诸上座帖》,黄庭坚自跋:『此是大丈夫出生死事,不可草草便会。拍盲小鬼子往往见便下口,如瞎驴吃草样,故草此一篇,遗吾友李任道,明窗净几,它日亲见古人,乃是相见时节,山谷老人书。』
从这段题跋中,可以遥想一代大家的豪情气势和诗意胸怀,明窗净几,它日亲见古人,乃是相见时节,山谷老人下笔作千秋之想,乃是其中有文,一代书家的文人情怀显露无遗。这其中,当是书之有文。千年之后,我们作为后人,亲睹此帖,亲见此文,想着山谷老人之帖为我等之范本,传之久远,不禁会心一笑,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书法,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传承!
书之有文,这需要书家除了写字技艺本身外,更要有文学素养。今天我们弘扬传统、传承书法艺术,为大众传播美的价值观,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补课、读书。唯有读书,才能完美人生。
时至今日,我还是不习惯用电脑写作和记录,而依然用毛笔来手写。在阅读的时候,我随时都会用毛笔把心中所感及书中佳句抄录下来,作为创作的素材,这也是我一直坚持的阅读习惯方式。在创作前,我习惯于先做功课,包括一些文字材料也都是手写。我把写字当作一个乐趣。
非常幸运的是,我小时候生活在杭州,邻居是已故大书家沙孟海先生,我们都住在杭州东坡路的一条小巷里,因为这个渊源,我拿起了毛笔。我九岁时随父母来到苏州这个江南文化重镇,受到浓郁的吴文化的浸染,这里名人辈出,』吴门四家』更是影响久远。小学时学校要写黑板报,美术老师给了我很多施展本领的机会。无意中得到的一本颜真卿《多宝塔碑》字帖,让我对书法有了更大的兴趣,还有祝嘉、费新我、沙曼翁等老先生,给了我许多启示和审美熏陶,而且老一辈们的厚德至今依然影响着我。后来,由徐绍青、张寒月两位老先生推荐,我拜南京书画家、篆刻家陈大羽先生为师。拜师后,我每星期要去南京一次,一般是早晨四点出发去火车站,坐几个小时火车后到南京老师家里。习字完毕得到老师指点后,下午再返回。那时我刚参加工作,所有的业余时间都花费在了学习中,而这样的学习坚持了十年之久。当时老师不仅指点我学书法,更为重要的是,他对学养和读书的重视,对我的影响很大,使我学到了很多东西。我读书记笔记的习惯,也是从那个时候养成的。提笔忘字的危机
随着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的普及,手写汉字的习惯越来越受到影响,但中国人对书法艺术的审美追求是不会改变的,这是我们特有的文化基因。记得有一次我拜访季羡林老先生,他当时九十岁高龄了,还在坚持书写。他跟我说:『有了电视机,毁了一代人的眼睛;有了电脑,毁了一代人的大脑。』这话当然有一半是在调侃,但也反映了现在人们对文字越来越陌生的现状。所以,让读书写字的习惯重新回到现代人的生活中,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二O一四年中央电视台推出《汉字听写大会》栏目,很受人喜欢,也让更多的中国人开始正视提笔忘字这一现状。
眼下很多书法家忙于创作,忙于应酬,往往却忽略了最基本的读书这个环节,所以提笔忘字,错字、别字也层出不穷,这使得书法这一传统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危机。更有甚者,除了抄抄写写,言而无文,这样下去,如何能与古人对话?如何能传之久远?其中的笑话更是比比皆是,究其原因,主要一点:读书太少!
艺术价值体现在修养上
艺术价值体现在哪里?我认为,艺术的价值就体现在每一位作者的修养上。鉴别一件书法作品的好坏,首先要合乎中国汉字和传统文化的标准,比如媒体上经常看到这样的新闻,有的人用各种『怪招』写书法,都是不屑一看的。书法水准的高低,还是要看作品本身。作品的真正价值,需要时间的洗礼。纵观古今,对于书法创作,还是呼唤要崇尚传统,崇尚经典,在传统中寻找自我,在传统中吸收古人真正的精华。当代人在追求什么,在想什么,在要什么?这是些很关键的问题,我们必须作出深度思考,并在作品中有所体现。
书法是艺术之精华,由从甲骨文开始演变的汉字组成,内涵很丰富。历史上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苏轼的《黄州寒食帖》等名帖,都蕴含着作者强烈的情绪和内在修养,体现了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优秀的书法作品,不仅是技艺精湛的呈现,也是作者深厚学养的结晶。其实,书法和人一样,也是有基因的。为此,当代书法创作一定要了解传统文化,通过读书,通过学习,去寻找突破传统的途径,才能有所超越。
读书写字有益而无碍
读书写字是不能分开的,它们带给人精锐的同时,还能让人其乐无穷,如养身、修心、安神、提质、调气、益脑等功能。写字时,其实是全身在运动,其作用不亚于练气功打太极,而且需要作者有足够的耐心、细心、恒心。『天下大事必作于心』,杜甫也云『始知豪放在精微』。读书写字益处多多,长期坚持心悟手出,耳濡目染,还可以锻炼人的观察力。读书写字,还可以提升人的气质。读为心修,书为心画,陶冶情操,开拓积极向上的活力,使人在艺术、眼界、胸襟、修养、气质上都得到升华,达到精神坚韧、吃苦耐劳的境地。要想突破自我,上升到一种境界,我认为,关键在于读书写字。我自己也深有体会,长期坚持读书写字,会让人心态越来越平和,遇事慎之而不急,处事有度而不惊,正如弘一所说:『有才而性缓定属大才,有智而气和斯为大智。』总之,养成良好的读书写字的习惯,并怀有虔诚之心,方能领略其中的真谛与奥妙。
今年是故宫博物院建院九十周年,故宫博物院推出重量级展览『石渠宝笈特展』,《清明上河图》《五牛图》等一批镇馆之宝集中向观众展出,吸引了海内外近亿人次参观和品鉴。其中有一件珍品是黄庭坚《诸上座帖》,黄庭坚自跋:『此是大丈夫出生死事,不可草草便会。拍盲小鬼子往往见便下口,如瞎驴吃草样,故草此一篇,遗吾友李任道,明窗净几,它日亲见古人,乃是相见时节,山谷老人书。』
从这段题跋中,可以遥想一代大家的豪情气势和诗意胸怀,明窗净几,它日亲见古人,乃是相见时节,山谷老人下笔作千秋之想,乃是其中有文,一代书家的文人情怀显露无遗。这其中,当是书之有文。千年之后,我们作为后人,亲睹此帖,亲见此文,想着山谷老人之帖为我等之范本,传之久远,不禁会心一笑,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书法,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传承!
书之有文,这需要书家除了写字技艺本身外,更要有文学素养。今天我们弘扬传统、传承书法艺术,为大众传播美的价值观,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补课、读书。唯有读书,才能完美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