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爱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亦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新形势下加强中小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是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题中之意,也是应对全球化冲击的必要措施。当前,我国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存在教育内容忽视传统文化,教育方法单一化、形式化,教育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在对这些问题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以下建议:在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上,要注重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树立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爱国主义教育的方法上,应采取多种教育方法相结合,引发中小学生的兴趣,提升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在爱国主义教育体系上,需建立健全爱国主义教育体系,实现社会、学校、家庭的合力教育。
关键词:中小学生 爱国主义教育 问题与对策
爱国主义教育,就是指一定社会的教育者,通过一定的教育内容、方法和手段,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的爱国主义思想影响,培养人们的爱国情感,增强人们的爱国意识,引导人们开展爱国行动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面对新情况与新问题,我国要加强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培养一批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接班人。
一.加强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必要性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阶段,需要全体爱国者扎实奋斗,实干兴邦。面对光荣的民族使命,我们必须强加对中小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为民族复兴积蓄后备人才。
(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全体中国人们的共同梦想,需要凝聚全中国的力量共同奋斗,而凝聚力量的纽带就是爱国主义。习总书记又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鲜明主题”,进一步突出了中国梦是爱国主义的时代内涵。中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梁启超曾指出“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只有从小培养起爱国之情、爱国之志,树立理念自信、道路自信、文化自信,愿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民族的复兴才能实现。由此可见,当前加强对中小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二)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题中之意
党的十八大以来,立德树人成为教育的首要目标。为落实这一目标,2014年3月30日,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立德树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核心所在,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本质要求”,把立德树人摆在了教育的中心地位。文件指出,要将“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教育要求融入到相关学科日常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养成劳动习惯、坚定爱国信念,将个人成长成才与投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紧密相连。该文件把爱国放在了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关键位置。爱国是人的优良品德,是中小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必需的素养之一,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题中之意。
(三)应对全球化冲击的必要措施
随着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各国交流与合作的增强带来了移民人数的快速增加,生活在“异种”文化圈内的移民对国籍、语言、出生地等因素看得越来越淡,这就导致他们国家意识日趋淡薄,国家认同感逐步降低,爱国之情渐渐消退。同时,全球化促进了思想的传播,带来了多元文化的盛行。面对多元文化的冲击,许多中国人对西方文化推崇备至,而对我国的核心价值认识不足,缺乏国民意识。而中小学生处于思想观念的形成期,观念具有灵活性和易变性的特点,在这些现实的冲击下,许多中小学生容易受到其他价值观的侵蚀,导致其国家观念不明确,爱国情感也难以发展,更不用说爱国行为了。因此,我国需要强化对中小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帮助中小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国家观念,培养其爱国情感,发展其爱国行为,使其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拥护者与建设者。
二.当前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建国以来,爱国主义一直是中小学生道德教育的重点,但当前,我国的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出现了教育内容忽视传统文化、教育方法形式化、教育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厘清这些问题,有利于针对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一)中小学生爱国主义内容忽视了传统文化的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固然是要有目的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爱国主义思想影响,但在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选择上不能简单枯燥,只是强调爱国、爱党与爱社会主义,而忽視了其他多种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尤其是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内容。钱穆非常重视本国历史,认为“惟知之深,故爱之切”,强调每个人都要对本民族的历史文化有较为深刻的认识,才能真正理解爱国的意义。事实上,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学习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对祖国的发展和未来充满希望,愿意为民族的复兴贡献力量,这些内容虽然不是直接向学生灌输爱国主义,但这一过程就是在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鼓舞学生的爱国之志。因此,我国忽视传统历史文化的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是有缺憾的,是低效的,也是我国应竭力解决的一个问题。
(二)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方法单一化、形式化
在我国,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主要由学校的思想政治课和相关的德育活动来完成。长期以来,思想政治课注重讲授的教育方法,主要是教师向学生讲解爱国的重要性,这种单向灌输仅仅是单纯地告知学生爱国很重要,教育学生要爱国,方法简单、形式单一,不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难以引发学生的兴趣,因而效果不佳。除了思想政治课,学校的德育活动也是开展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但当前的学校教育存在“重智轻德”的怪象,对德育活动重视程度不够,每周仅有的德育活动,如升旗仪式,也仅仅是走形式,缺乏实际的内容,也就难以让中小学生萌发爱国之情。因此,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方法单一化、形式化的问题严重影响了中小学生爱国主义的效果,急需解决。 (三)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不系统,成效不佳
我国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阵地是学校,学校教育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居于重要地位。但爱国主义教育是系统性的教育,必须全社会共同参与,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相互配合才能发挥最大效果。当前,许多学生父母认为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的任务,和家庭教育无关,因此,没有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甚至有些家长本身的爱国主义理念就是错误的,如认为仇视外国就是爱国等,给孩子做出了不良的示范,不利于中小学生正确观念的形成。而且社会上也充斥着许多不理性的爱国观念与爱国行为,如有些人在“钓鱼岛领土争端”时,打砸日本商店、汽车等,这都是非理性的爱国行为,会影响中小学生形成正确的爱国理念,削弱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因此,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体系的不完善带来的家庭、学校、社会“各自为政”会导致爱国主义教育效果的相互抵消,这就导致了爱国主义教育的低效甚至无效,该问题迫切需要解决。
三.加强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策略
中小学生爱国主义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影响着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题中之意,而我国当前的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存在的问题导致爱国主义教育效果不佳。因此,我国需要采取创新型措施解决问题,增强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
(一)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树立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也是世界上唯一延续至今而未中断过的文化。中国历史上对于爱国早有论述,《诗经》中就有“夙夜在公”的说法,认为日夜为国工作是高尚品质;《尚书》提出“以公灭私”的思想,认为公利优于私利;《大学》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要求知识分子要以为国家服务为己任;范仲淹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强调国家利益高于个人利益;顾炎武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要求每个人都为国家的强盛负责。长期以来,我国的爱国主义教育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重视程度不够。因此,我们在强调爱国与爱社会主义统一的同时也要注重爱国与爱民族传统文化的统一,采取多种途径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把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纳入爱国主义教育,帮助中小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
(二)采取多种爱国主义教育形式与方法,提升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
新形势下加强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要注意采取多种形式和方法,吸引中小学生的兴趣,切实提升爱国主义教育的实际效果。第一,利用纪念馆、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中小学生仍处于形象思维阶段,抽象的知识灌输难以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因此,教师可带领学生参观纪念馆、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让学生观看革命先烈为国奋斗的光辉历程,教师再进行讲解和引导,学生的爱国之情和民族自豪感也就能随之树立。第二,利用学生身边发生的爱国事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杜威主张教育即生活,陶行知提倡生活即教育,不论如何,教育与生活的联系密切,生活化的教育是学生最乐于接受的教育。第三,利用好网络新媒体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信息技术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得每个人的生活都与互联网紧密结合起来,今天的中小学生通过网络媒体获取了大量信息,因此迫切需要我们要充分发挥好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对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传播引领作用,将爱国主义时事热点等信息传达给学生。
(三)建立爱国主义教育体系,实现社会、学校、家庭的合力教育
当前,我国中小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存在的一大问题是没有统筹规划,爱国主义教育体系不完善。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相互配合。第一,家庭是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基础。家庭是中小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就能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念,为孩子爱国行为的产生打下基础。第二,学校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关键。学校是实施中小学生爱国主义的主要场所,学校教育效果的好坏直接决定着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施成效。第三,社会是爱国主义教育顺利进行的保障。社会要采取有效措施净化社会环境与网络环境,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施提供良好的舆论支持。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中小学生 爱国主义教育 问题与对策
爱国主义教育,就是指一定社会的教育者,通过一定的教育内容、方法和手段,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的爱国主义思想影响,培养人们的爱国情感,增强人们的爱国意识,引导人们开展爱国行动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面对新情况与新问题,我国要加强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培养一批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接班人。
一.加强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必要性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阶段,需要全体爱国者扎实奋斗,实干兴邦。面对光荣的民族使命,我们必须强加对中小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为民族复兴积蓄后备人才。
(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全体中国人们的共同梦想,需要凝聚全中国的力量共同奋斗,而凝聚力量的纽带就是爱国主义。习总书记又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鲜明主题”,进一步突出了中国梦是爱国主义的时代内涵。中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梁启超曾指出“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只有从小培养起爱国之情、爱国之志,树立理念自信、道路自信、文化自信,愿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民族的复兴才能实现。由此可见,当前加强对中小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二)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题中之意
党的十八大以来,立德树人成为教育的首要目标。为落实这一目标,2014年3月30日,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立德树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核心所在,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本质要求”,把立德树人摆在了教育的中心地位。文件指出,要将“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教育要求融入到相关学科日常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养成劳动习惯、坚定爱国信念,将个人成长成才与投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紧密相连。该文件把爱国放在了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关键位置。爱国是人的优良品德,是中小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必需的素养之一,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题中之意。
(三)应对全球化冲击的必要措施
随着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各国交流与合作的增强带来了移民人数的快速增加,生活在“异种”文化圈内的移民对国籍、语言、出生地等因素看得越来越淡,这就导致他们国家意识日趋淡薄,国家认同感逐步降低,爱国之情渐渐消退。同时,全球化促进了思想的传播,带来了多元文化的盛行。面对多元文化的冲击,许多中国人对西方文化推崇备至,而对我国的核心价值认识不足,缺乏国民意识。而中小学生处于思想观念的形成期,观念具有灵活性和易变性的特点,在这些现实的冲击下,许多中小学生容易受到其他价值观的侵蚀,导致其国家观念不明确,爱国情感也难以发展,更不用说爱国行为了。因此,我国需要强化对中小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帮助中小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国家观念,培养其爱国情感,发展其爱国行为,使其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拥护者与建设者。
二.当前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建国以来,爱国主义一直是中小学生道德教育的重点,但当前,我国的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出现了教育内容忽视传统文化、教育方法形式化、教育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厘清这些问题,有利于针对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一)中小学生爱国主义内容忽视了传统文化的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固然是要有目的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爱国主义思想影响,但在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选择上不能简单枯燥,只是强调爱国、爱党与爱社会主义,而忽視了其他多种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尤其是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内容。钱穆非常重视本国历史,认为“惟知之深,故爱之切”,强调每个人都要对本民族的历史文化有较为深刻的认识,才能真正理解爱国的意义。事实上,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学习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对祖国的发展和未来充满希望,愿意为民族的复兴贡献力量,这些内容虽然不是直接向学生灌输爱国主义,但这一过程就是在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鼓舞学生的爱国之志。因此,我国忽视传统历史文化的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是有缺憾的,是低效的,也是我国应竭力解决的一个问题。
(二)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方法单一化、形式化
在我国,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主要由学校的思想政治课和相关的德育活动来完成。长期以来,思想政治课注重讲授的教育方法,主要是教师向学生讲解爱国的重要性,这种单向灌输仅仅是单纯地告知学生爱国很重要,教育学生要爱国,方法简单、形式单一,不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难以引发学生的兴趣,因而效果不佳。除了思想政治课,学校的德育活动也是开展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但当前的学校教育存在“重智轻德”的怪象,对德育活动重视程度不够,每周仅有的德育活动,如升旗仪式,也仅仅是走形式,缺乏实际的内容,也就难以让中小学生萌发爱国之情。因此,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方法单一化、形式化的问题严重影响了中小学生爱国主义的效果,急需解决。 (三)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不系统,成效不佳
我国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阵地是学校,学校教育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居于重要地位。但爱国主义教育是系统性的教育,必须全社会共同参与,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相互配合才能发挥最大效果。当前,许多学生父母认为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的任务,和家庭教育无关,因此,没有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甚至有些家长本身的爱国主义理念就是错误的,如认为仇视外国就是爱国等,给孩子做出了不良的示范,不利于中小学生正确观念的形成。而且社会上也充斥着许多不理性的爱国观念与爱国行为,如有些人在“钓鱼岛领土争端”时,打砸日本商店、汽车等,这都是非理性的爱国行为,会影响中小学生形成正确的爱国理念,削弱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因此,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体系的不完善带来的家庭、学校、社会“各自为政”会导致爱国主义教育效果的相互抵消,这就导致了爱国主义教育的低效甚至无效,该问题迫切需要解决。
三.加强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策略
中小学生爱国主义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影响着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题中之意,而我国当前的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存在的问题导致爱国主义教育效果不佳。因此,我国需要采取创新型措施解决问题,增强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
(一)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树立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也是世界上唯一延续至今而未中断过的文化。中国历史上对于爱国早有论述,《诗经》中就有“夙夜在公”的说法,认为日夜为国工作是高尚品质;《尚书》提出“以公灭私”的思想,认为公利优于私利;《大学》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要求知识分子要以为国家服务为己任;范仲淹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强调国家利益高于个人利益;顾炎武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要求每个人都为国家的强盛负责。长期以来,我国的爱国主义教育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重视程度不够。因此,我们在强调爱国与爱社会主义统一的同时也要注重爱国与爱民族传统文化的统一,采取多种途径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把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纳入爱国主义教育,帮助中小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
(二)采取多种爱国主义教育形式与方法,提升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
新形势下加强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要注意采取多种形式和方法,吸引中小学生的兴趣,切实提升爱国主义教育的实际效果。第一,利用纪念馆、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中小学生仍处于形象思维阶段,抽象的知识灌输难以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因此,教师可带领学生参观纪念馆、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让学生观看革命先烈为国奋斗的光辉历程,教师再进行讲解和引导,学生的爱国之情和民族自豪感也就能随之树立。第二,利用学生身边发生的爱国事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杜威主张教育即生活,陶行知提倡生活即教育,不论如何,教育与生活的联系密切,生活化的教育是学生最乐于接受的教育。第三,利用好网络新媒体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信息技术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得每个人的生活都与互联网紧密结合起来,今天的中小学生通过网络媒体获取了大量信息,因此迫切需要我们要充分发挥好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对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传播引领作用,将爱国主义时事热点等信息传达给学生。
(三)建立爱国主义教育体系,实现社会、学校、家庭的合力教育
当前,我国中小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存在的一大问题是没有统筹规划,爱国主义教育体系不完善。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相互配合。第一,家庭是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基础。家庭是中小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就能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念,为孩子爱国行为的产生打下基础。第二,学校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关键。学校是实施中小学生爱国主义的主要场所,学校教育效果的好坏直接决定着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施成效。第三,社会是爱国主义教育顺利进行的保障。社会要采取有效措施净化社会环境与网络环境,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施提供良好的舆论支持。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