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人们在进行风险决策时常常会受到自身损益状态和社会比较的共同影响。我们将决策者的现状定义为个人参照点,它决定了决策情境是个人获益还是个人损失,直接关乎决策者实际的得失,具有直接性、真实性和绝对性。将他人的状态定义为社会参照点,自身的现状与他人状态相比较则会使决策者产生社会获益或社会损失的感受。社会参照点与决策者的实际得失无关,具有相对性、假设性和间接性的特点。本文在回顾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风险决策的三参照点理论以及社会参照点对人们风险决策的影响。
关键词:风险决策 社会比较 三参照点理论
一、引言
在我们的生活中无不面临着和概率有关的风险决策,那么决策者冒险与否究竟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风险决策作为个人和组织行为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是心理学家,经济学家和其他学者研究的的核心话题。
二、风险决策中的参照依赖
传统的决策理论认为人们的决策是绝对理性的、效用最大化的,但大量研究表明人们的决策过程同样受到非理性因素的影响。人们的决策行为往往隐含着一定的参考标准,并以此来评价和判断决策方案及其结果。“参照点”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Kahneman和Tversky在其发表的前景理论中,Kahneman等人认为个体在评估决策结果时一现状为标准将其划分为分为获益与损失两个区域。后来的研究者有提出,决策过程受到多个参照点共同影响,并指出参照点可以是个体的某种状态如现状,也可以是一种期望或抱负水平,甚至可以是一种社会规范等等。以前景理论为代表的决策理论认为,决策者自身的损益状态决定了决策情境是个人获益还是个人损失对风险决策有重要意义,因此将决策者的现状定义为个人参照点。个人参照点直接关乎决策者实际的得失,具有直接性、真实性和绝对性的特征。社会比较理论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该理论认为风险决策同样会受到与他人比较结果的影响,并提出了“社会参照点”这一新的概念来定义社会比较中他人的状态,社会参照点无关决策者的实际得失,具有间接性、假设性和相对性的特征。
三、社会比较与风险决策
社会比较理论认为,在生活中人们常常会不自觉地把自己与他人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并以此作为参照来评价自己的能力。也就是说人们习惯于将社会比較的结果作为评价标准来寻找自己在群体中的位置。Messick和Sentis(1985)指出自身付出和与他人相比的结果是人们在评价备选方案效用时参照的两个标准。社会效用由Loewenstein等人(1989)首次提出,并指出无论决策者是损失还是获益,社会效用函数都是一个凸函数。后来的研究者也得到了相似的结论:如果社会比较的结果个体与他人之间的薪酬差异越大,那么个人所感受到的薪酬的效用也就越小(Bolton & Ockenfels,2000)。无独有偶,Hill&Buss(2010)同样发现风险选项的社会效用受到社会比较的结果的影响,如果某一风险决策备择方案能够使决策者在社会比较中占有优势,那么该决策方案对决策者的吸引力就会变大。社会参照点的存在同样也得到了很多实证研究的支持:Fox和 Dayan (2004)通过模拟股市实验研究发现,决策者在决定是否购买或者抛售股票时常常会受到好朋友在股市中盈亏情况的影响,如果发现朋友比自己赚得更多决策者就会体验到更多的损失,而当朋友比自己赚得更少时则不会有这种体验。为了更深入地探索社会参照点对风险决策的影响Linde 和 Sonnemans (2012)通过彩票博弈范式设计了社会比较实验,并将社会比较结果划分为社会损失(个人收益小于他人收益)、社会中性(收益相等)和社会获益(大于他人收益)三种情况。结果发现,决策者在社会损失情境中表现出更多的风险回避倾向,在社会获益情境中则表现出更多的风险寻求。这些都证明了在决策活动中决策者不仅仅会参考实际损益情况来指导自己的决策行为,社会比较的结果同样会通过影响人们对损益的判断左决策者的选择。
四、三参照点理论与风险决策
Kahneman 和 Tversky (1979)提出的前景理论以现状为参照点划分出获益和损失的价值区间,为其成为行为经济学和心理学最著名学为基础理论之一奠定了理论基础。但前景理论仍然存在着一些局限性,正如George Wu(2012)所说:寻找和研究除现状以外的其他重要的行为决策参照点是目前决策领域挑战性和发展前景的工作之一。而Wang & Johnson(2012)所提出的三参照点理论(Tri-Reference Point theory)可以说是决策的个人参照点领域的新起之秀。该理论认为人们在进行风险决策时,会考虑三个不同的参照点,即底线(MR)、现状(SQ)和目 标(G)。这 三 个 参 照 点 将 心 理 价 值 x的 全 域 划 分 为 失 败(x < MR),损 失(MR ≤x 五、社会参照点和个人参照点共同影响风险决策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期望值常常受到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的影响。Messick和Sentis (1985)的研究表明他人相比较的结果是影响人们对薪酬满意度的因素之一。人们在现实决策的过程中往往会接收到很多来自外界环境和内部观念的信息,并将其编码成为一个对“他人”现状的综合参考数据,即社会比较结果,而这些数据会形成一个横向的参照系,通过锚定作用影响个体决策的目标和底线。熊冠星,李爱梅,王晓田(2014)指出社会比较能够通过锚定效应影响决策者的底线和目标的设定,这种影响分为两种类型:锚定点在个体现状之上和锚定点在个体现状之下,并且因这种低于或高于的程度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锚定效应。当个体现状低于社会参照对象的现状也就是锚定值时,锚定效应会缩短底线和现状之间的差距,而增加目标和现状之间的差距,使人们表现出风险回避倾向。当个体现状高于社会参照对象的现状时,锚定效应会增大底线和现状之间的差距,而缩短目标和现状之间的差距,使人们表现出风险寻求的倾向。同时社会比较还会通过影响人们的公平感进而对其风险决策产生影响。
此外,大量研究表明社会参照点作用规律与前景理论相反,与先前损失收益对后继决策行为影响有类似之处。对此我们猜想这是否是由于人们把社会比较结果及先前决策结果看作另一个心理账户:社会获益、先前获益的人相对于社会损失和先前损失的人产生一个收益的心理账户对他们来说这个账户的“财富”是本应该损失或者本来没有的收益,将其用来冒险即使失败也不会带来太大的心理压力,故风险性高。相 反 的 那 些 社 会 损 失 、先 前 损 失 的 人 相 对于社 会 获 益、先 前 获 益的人产生一个损失的心理账户,这个账户的“损失”是本不应损失或本应获益,出于“保本”压力而表现出更多的风险回避行为。
六、结语
在外面的生活中无处不存在着风险决策情境,而社会比较更是一个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大量研究已经证明决策者在面临存在风险和不确定性的决策时,不仅会以个人底线、现状和目标作为我们决策的参照点,社会比较的结果也是决策者参考的标准之一。所以尽管个人参照点和社会参照点具有种种不同的性质,但它们共同影响着人类的风险偏好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参考文献:
[1]王晓田, 王鹏. (2013). 决策的三参照点理论: 从原理到应用. 心理科学进展,21(8), 1331–1346.
[2]谢晓非,陆静怡.(2014).风险决策中的双参照点效应. 心理科学进展,22(4),571–579.
作者简介:孙静(1990.05—)女。籍贯:四川广元。学校:陕西师范大学,2014级,研究生,心理学院,应用心理学,行为决策。
关键词:风险决策 社会比较 三参照点理论
一、引言
在我们的生活中无不面临着和概率有关的风险决策,那么决策者冒险与否究竟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风险决策作为个人和组织行为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是心理学家,经济学家和其他学者研究的的核心话题。
二、风险决策中的参照依赖
传统的决策理论认为人们的决策是绝对理性的、效用最大化的,但大量研究表明人们的决策过程同样受到非理性因素的影响。人们的决策行为往往隐含着一定的参考标准,并以此来评价和判断决策方案及其结果。“参照点”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Kahneman和Tversky在其发表的前景理论中,Kahneman等人认为个体在评估决策结果时一现状为标准将其划分为分为获益与损失两个区域。后来的研究者有提出,决策过程受到多个参照点共同影响,并指出参照点可以是个体的某种状态如现状,也可以是一种期望或抱负水平,甚至可以是一种社会规范等等。以前景理论为代表的决策理论认为,决策者自身的损益状态决定了决策情境是个人获益还是个人损失对风险决策有重要意义,因此将决策者的现状定义为个人参照点。个人参照点直接关乎决策者实际的得失,具有直接性、真实性和绝对性的特征。社会比较理论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该理论认为风险决策同样会受到与他人比较结果的影响,并提出了“社会参照点”这一新的概念来定义社会比较中他人的状态,社会参照点无关决策者的实际得失,具有间接性、假设性和相对性的特征。
三、社会比较与风险决策
社会比较理论认为,在生活中人们常常会不自觉地把自己与他人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并以此作为参照来评价自己的能力。也就是说人们习惯于将社会比較的结果作为评价标准来寻找自己在群体中的位置。Messick和Sentis(1985)指出自身付出和与他人相比的结果是人们在评价备选方案效用时参照的两个标准。社会效用由Loewenstein等人(1989)首次提出,并指出无论决策者是损失还是获益,社会效用函数都是一个凸函数。后来的研究者也得到了相似的结论:如果社会比较的结果个体与他人之间的薪酬差异越大,那么个人所感受到的薪酬的效用也就越小(Bolton & Ockenfels,2000)。无独有偶,Hill&Buss(2010)同样发现风险选项的社会效用受到社会比较的结果的影响,如果某一风险决策备择方案能够使决策者在社会比较中占有优势,那么该决策方案对决策者的吸引力就会变大。社会参照点的存在同样也得到了很多实证研究的支持:Fox和 Dayan (2004)通过模拟股市实验研究发现,决策者在决定是否购买或者抛售股票时常常会受到好朋友在股市中盈亏情况的影响,如果发现朋友比自己赚得更多决策者就会体验到更多的损失,而当朋友比自己赚得更少时则不会有这种体验。为了更深入地探索社会参照点对风险决策的影响Linde 和 Sonnemans (2012)通过彩票博弈范式设计了社会比较实验,并将社会比较结果划分为社会损失(个人收益小于他人收益)、社会中性(收益相等)和社会获益(大于他人收益)三种情况。结果发现,决策者在社会损失情境中表现出更多的风险回避倾向,在社会获益情境中则表现出更多的风险寻求。这些都证明了在决策活动中决策者不仅仅会参考实际损益情况来指导自己的决策行为,社会比较的结果同样会通过影响人们对损益的判断左决策者的选择。
四、三参照点理论与风险决策
Kahneman 和 Tversky (1979)提出的前景理论以现状为参照点划分出获益和损失的价值区间,为其成为行为经济学和心理学最著名学为基础理论之一奠定了理论基础。但前景理论仍然存在着一些局限性,正如George Wu(2012)所说:寻找和研究除现状以外的其他重要的行为决策参照点是目前决策领域挑战性和发展前景的工作之一。而Wang & Johnson(2012)所提出的三参照点理论(Tri-Reference Point theory)可以说是决策的个人参照点领域的新起之秀。该理论认为人们在进行风险决策时,会考虑三个不同的参照点,即底线(MR)、现状(SQ)和目 标(G)。这 三 个 参 照 点 将 心 理 价 值 x的 全 域 划 分 为 失 败(x < MR),损 失(MR ≤x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期望值常常受到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的影响。Messick和Sentis (1985)的研究表明他人相比较的结果是影响人们对薪酬满意度的因素之一。人们在现实决策的过程中往往会接收到很多来自外界环境和内部观念的信息,并将其编码成为一个对“他人”现状的综合参考数据,即社会比较结果,而这些数据会形成一个横向的参照系,通过锚定作用影响个体决策的目标和底线。熊冠星,李爱梅,王晓田(2014)指出社会比较能够通过锚定效应影响决策者的底线和目标的设定,这种影响分为两种类型:锚定点在个体现状之上和锚定点在个体现状之下,并且因这种低于或高于的程度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锚定效应。当个体现状低于社会参照对象的现状也就是锚定值时,锚定效应会缩短底线和现状之间的差距,而增加目标和现状之间的差距,使人们表现出风险回避倾向。当个体现状高于社会参照对象的现状时,锚定效应会增大底线和现状之间的差距,而缩短目标和现状之间的差距,使人们表现出风险寻求的倾向。同时社会比较还会通过影响人们的公平感进而对其风险决策产生影响。
此外,大量研究表明社会参照点作用规律与前景理论相反,与先前损失收益对后继决策行为影响有类似之处。对此我们猜想这是否是由于人们把社会比较结果及先前决策结果看作另一个心理账户:社会获益、先前获益的人相对于社会损失和先前损失的人产生一个收益的心理账户对他们来说这个账户的“财富”是本应该损失或者本来没有的收益,将其用来冒险即使失败也不会带来太大的心理压力,故风险性高。相 反 的 那 些 社 会 损 失 、先 前 损 失 的 人 相 对于社 会 获 益、先 前 获 益的人产生一个损失的心理账户,这个账户的“损失”是本不应损失或本应获益,出于“保本”压力而表现出更多的风险回避行为。
六、结语
在外面的生活中无处不存在着风险决策情境,而社会比较更是一个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大量研究已经证明决策者在面临存在风险和不确定性的决策时,不仅会以个人底线、现状和目标作为我们决策的参照点,社会比较的结果也是决策者参考的标准之一。所以尽管个人参照点和社会参照点具有种种不同的性质,但它们共同影响着人类的风险偏好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参考文献:
[1]王晓田, 王鹏. (2013). 决策的三参照点理论: 从原理到应用. 心理科学进展,21(8), 1331–1346.
[2]谢晓非,陆静怡.(2014).风险决策中的双参照点效应. 心理科学进展,22(4),571–579.
作者简介:孙静(1990.05—)女。籍贯:四川广元。学校:陕西师范大学,2014级,研究生,心理学院,应用心理学,行为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