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早上,我们家那叫一个兵荒马乱。做早餐、催儿子起床、做早饭、收拾整理出门要带的东西……太多的事要在短时间内完成,其中大部分时间都在围绕儿子转。
一遍遍催他吃饭,他还是边吃边玩,一根筷子都能成为他的“敲击乐器”。眼看我们要迟到了,换个鞋吧,他扯着鞋带,身子后仰,玩起“伸展运动”。好不容易出了门,又忘拿东西,我只能返回家去取,时间更紧迫了。我一路蹭蹭小跑,他两步一停顿,逗逗流浪猫,踢踢小石子,我急得火冒三丈:“你倒是快点呀!”
就这样,一天到晚,我总在催催催,催他快点吃、快点走、快点做、快点睡……儿子呢,凡事总是慢三拍,像只蜗牛。
一次幼儿园组织的春游,让我彻底改变了这种“催催催”的思想,我发现,原来慢,就是孩子成长的步调。同样一件事,大人一分钟做完,他们却要十分钟甚至更久,而我又总是不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去独立完成,只是一个劲地催。结果呢,孩子因着急、害怕被吵,便失去独立做好的自信;再者,我一着急,干脆代劳,这样又剥夺了他成长的机会。
那次春游活動中,我发现很多家长在与孩子的相处中,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不停地催促孩子:“快点,快点……”而孩子呢,却依然不紧不慢。家长和孩子,总是不能处于一个共同的节拍上。
休息的时候,老师组织大家做一场亲子互动游戏。规则是这样的:家长和自家孩子比赛,各准备好一个水果,一个塑料袋,放在50米开外的地方,然后,家长和孩子跑过去,将水果捡起来,装进袋子里,再把袋子打个结,最后将袋子运回起点,谁先完成谁就赢了。只是,家长只能用单脚单手参加比赛,来对抗孩子的双手双脚,家长也不能故意让着孩子。
听了这个新奇的玩法,家长和孩子都来了兴趣。比赛正式开始,乐乐和妈妈第一组开赛。只见乐乐妈滑稽地单脚往前蹦,她还没蹦出多远,乐乐就已经跑到头了。把水果装进袋子,系袋口的时候,乐乐的动作要慢多了,但乐乐妈只有一只手可用,也系得慢了,最后还是借助嘴巴帮忙才完成。最终,乐乐赢得了这场比赛,他兴奋地大喊:“噢噢,我比妈妈快!我赢了妈妈!”
比赛一组一组进行下来,轮到我和儿子了,结果,我也输给了儿子。感觉只有单手单脚可用,做起事来真是力不从心,想快都快不起来了。
比赛结果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绝大部分家长输给了自己的孩子,他们单脚单手的做事速度,要比孩子慢一些。
比赛全部结束了,家长和孩子还兴致勃勃地沉浸在刚才激烈的比赛中。老师作总结:“家长们单手单脚,对抗孩子短小稚嫩的双手双脚,其实是最公平的。孩子尚小,各方面的协调能力都还很差,他们的做事能力和速度,仅相当于成人单手和单脚的做事能力和速度。但生活中,你们却总是嫌孩子做事慢,那是因为你们是用自己强大的双手与双脚,在对比孩子弱小的双手与双脚,那本来就不是一场势均力敌的比赛。你们抢在了前头,却怪孩子落后,这公平吗?”
家长都默不做声了,包括我。稍作停顿后,老师继续说:“这个单手单脚的游戏说明了什么呢?相信在场的家长朋友都已经明白了。在以后的亲子时光中,也希望大家都能用这个游戏模式与孩子相处,那个时候你就会发现,孩子们的速度并不比你们慢。”
我瞬间如醍醐灌顶,被儿子的慢节奏折腾得要发疯的我,忽然意识到,不是孩子慢,而是这个节奏是他作为孩子的正常节奏,只是我要求得他太快了。
于是,我不再催促儿子,而是选择让自己慢下来,适应他的步调。比如早上,我们早起一会儿,给儿子留出足够多的“磨蹭”时间,并为他列张表贴在门上:起床、洗漱、吃饭、检查背包等,每件他要做的事项都列出,每完成一项他自己打个勾,这样好玩又明确。他明确了自己该做什么,有几件事还没做,便不知不觉有了时间的紧迫感,一件件地自我督促完成,没想到这样他反而会把所有事情都早早地做完做好,然后打上勾。看着一个个胜利的勾勾,他骄傲地对我说:“妈妈,我都准备好了,咱们可以出发了吗?”看,现在变成他催我了。其实,只要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和机会,他们也渴望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结果或许比大人预期得还要好。原来,不是儿子成长步调太慢,而是我牵引得太快。
在之后的亲子时光中,我懂得了放慢脚步,以适应儿子蜗牛般的成长步调,允许他慢慢走,慢慢做,慢慢独立完成,继而自己管自己。作为家长,我少了些指手画脚,多了些等待和理解;少了些命令和指责,多了些平等和宽容。很多时候,孩子并不需要我们牵着他的手走,更不需要牵着他们的鼻子走,他们只需要我们安静地跟在他们的小屁股后面,耐心地跟随他们的成长步调,虽然有点慢,但是这才是成长的正常节奏。
一遍遍催他吃饭,他还是边吃边玩,一根筷子都能成为他的“敲击乐器”。眼看我们要迟到了,换个鞋吧,他扯着鞋带,身子后仰,玩起“伸展运动”。好不容易出了门,又忘拿东西,我只能返回家去取,时间更紧迫了。我一路蹭蹭小跑,他两步一停顿,逗逗流浪猫,踢踢小石子,我急得火冒三丈:“你倒是快点呀!”
就这样,一天到晚,我总在催催催,催他快点吃、快点走、快点做、快点睡……儿子呢,凡事总是慢三拍,像只蜗牛。
一次幼儿园组织的春游,让我彻底改变了这种“催催催”的思想,我发现,原来慢,就是孩子成长的步调。同样一件事,大人一分钟做完,他们却要十分钟甚至更久,而我又总是不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去独立完成,只是一个劲地催。结果呢,孩子因着急、害怕被吵,便失去独立做好的自信;再者,我一着急,干脆代劳,这样又剥夺了他成长的机会。
那次春游活動中,我发现很多家长在与孩子的相处中,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不停地催促孩子:“快点,快点……”而孩子呢,却依然不紧不慢。家长和孩子,总是不能处于一个共同的节拍上。
休息的时候,老师组织大家做一场亲子互动游戏。规则是这样的:家长和自家孩子比赛,各准备好一个水果,一个塑料袋,放在50米开外的地方,然后,家长和孩子跑过去,将水果捡起来,装进袋子里,再把袋子打个结,最后将袋子运回起点,谁先完成谁就赢了。只是,家长只能用单脚单手参加比赛,来对抗孩子的双手双脚,家长也不能故意让着孩子。
听了这个新奇的玩法,家长和孩子都来了兴趣。比赛正式开始,乐乐和妈妈第一组开赛。只见乐乐妈滑稽地单脚往前蹦,她还没蹦出多远,乐乐就已经跑到头了。把水果装进袋子,系袋口的时候,乐乐的动作要慢多了,但乐乐妈只有一只手可用,也系得慢了,最后还是借助嘴巴帮忙才完成。最终,乐乐赢得了这场比赛,他兴奋地大喊:“噢噢,我比妈妈快!我赢了妈妈!”
比赛一组一组进行下来,轮到我和儿子了,结果,我也输给了儿子。感觉只有单手单脚可用,做起事来真是力不从心,想快都快不起来了。
比赛结果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绝大部分家长输给了自己的孩子,他们单脚单手的做事速度,要比孩子慢一些。
比赛全部结束了,家长和孩子还兴致勃勃地沉浸在刚才激烈的比赛中。老师作总结:“家长们单手单脚,对抗孩子短小稚嫩的双手双脚,其实是最公平的。孩子尚小,各方面的协调能力都还很差,他们的做事能力和速度,仅相当于成人单手和单脚的做事能力和速度。但生活中,你们却总是嫌孩子做事慢,那是因为你们是用自己强大的双手与双脚,在对比孩子弱小的双手与双脚,那本来就不是一场势均力敌的比赛。你们抢在了前头,却怪孩子落后,这公平吗?”
家长都默不做声了,包括我。稍作停顿后,老师继续说:“这个单手单脚的游戏说明了什么呢?相信在场的家长朋友都已经明白了。在以后的亲子时光中,也希望大家都能用这个游戏模式与孩子相处,那个时候你就会发现,孩子们的速度并不比你们慢。”
我瞬间如醍醐灌顶,被儿子的慢节奏折腾得要发疯的我,忽然意识到,不是孩子慢,而是这个节奏是他作为孩子的正常节奏,只是我要求得他太快了。
于是,我不再催促儿子,而是选择让自己慢下来,适应他的步调。比如早上,我们早起一会儿,给儿子留出足够多的“磨蹭”时间,并为他列张表贴在门上:起床、洗漱、吃饭、检查背包等,每件他要做的事项都列出,每完成一项他自己打个勾,这样好玩又明确。他明确了自己该做什么,有几件事还没做,便不知不觉有了时间的紧迫感,一件件地自我督促完成,没想到这样他反而会把所有事情都早早地做完做好,然后打上勾。看着一个个胜利的勾勾,他骄傲地对我说:“妈妈,我都准备好了,咱们可以出发了吗?”看,现在变成他催我了。其实,只要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和机会,他们也渴望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结果或许比大人预期得还要好。原来,不是儿子成长步调太慢,而是我牵引得太快。
在之后的亲子时光中,我懂得了放慢脚步,以适应儿子蜗牛般的成长步调,允许他慢慢走,慢慢做,慢慢独立完成,继而自己管自己。作为家长,我少了些指手画脚,多了些等待和理解;少了些命令和指责,多了些平等和宽容。很多时候,孩子并不需要我们牵着他的手走,更不需要牵着他们的鼻子走,他们只需要我们安静地跟在他们的小屁股后面,耐心地跟随他们的成长步调,虽然有点慢,但是这才是成长的正常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