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之表达:笔走画笺意未尽

来源 :教育界·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enhuangg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美术的现代化和多元化发展过程中,小学美术教学也不断思考着“究竟教给学生什么?”这一命题。文章以小学生儿童画表现能力的培养为例,就小学美术教学的立足点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我们认为,小学美术教学要还原绘画作为表达艺术的多元价值,应该让学生在写生中寻找表现的源泉,在构思中确定表现的主题,在笔墨中完善表现的内容,达成素质、精神和知识相统一的终极旨趣。
  【关键词】儿童画;写生;构思;笔墨;艺术
  在美术的现代化和多元化发展过程中,小学美术教学也以新课程的新视角构筑着新平台,教学过程中我们在不断思考“美术是什么?”的同时,也不断思考着“小学美术究竟教给学生什么?”这一命题。这一命题让我们面对很多困惑,其中最大的还是基础美术教学的立足点在哪里的问题。
  毋庸回避,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一直把“美术”作为训练笔墨技巧的“课”来对待,在许多时候甚至把美术技巧当作了美术本身。我们现在动辄称“音、体、美”,把体育与美术并置恐怕跟以上认识不无关联。其实,体育课程除了恪守“健康第一”这一原则,它还担有从小达到体能器官的适应这样的课程目标,而美术需要的是有更深刻的认识和更高的文化素养。虽然它也含有必不可少的技术成分,但“技进乎艺”,其技术只是作为达到“艺”的手段而已。我们无意排斥小学美术教学中笔墨技法锻炼的必要性,但我们更有必要还原绘画作为表达艺术的多元价值,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素质、精神、知识的统一,我们认为,小学美术教学应该有这样的定位。
  鉴于这样的认识,我们以小学生儿童画表现能力的培养为例,从实践的视角探讨美术课堂教学的路径。

一、观察与思考:在写生中寻找表现的源泉


  我在教学“交通工具”一课时,发现有很多学生的作业上出现了多次抹擦的痕迹,还有学生在座位上小声嘀咕:“我不画了,我不会画!”这跟开始时他们一个个兴趣盎然,举着手争先恐后地告诉我自己知道的交通工具时的情形截然相反。于是,我走到一个原先要画摩托的小男孩身旁,问他为什么不想画了,他指着自己只画了几笔的摩托告诉我,不知道接下来该怎样画。
  课堂情形再一次印证:笔墨的表达来源于生活。事实上,没有生活中的接触与观察,学生怎么画得出原本的摩托?没有充分表象储存的绘画无异于闭门造车。绘画所要表达的只能在生活中孕育,在现实的土壤中酝酿。这样,写生作为对周围事物观察和记录的一种手段,作为积累生活经验、培养学生观察力、丰富绘画内容的一种有效形式,自然应融进我们的教学。
  写生要求根据实景边看边画,看得仔细才能画得像样。因此,练习者注意力必须高度集中,这样才能做到观察细致入微。我一般先让学生注意某个物体,然后闭目回想它的所有细节,之后重新看这个物体,检查头脑中表象有多少和原物符合,有多少模糊。做这种练习,可以自我检索,简便易行。如果有几个人一起互相问答,切磋琢磨,效果更好。具体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在观察中遵循由静到动,由近到远,由简到繁,由表及里的原则,并经常采用对比的方法训练学生,包括形体、色彩、肌理的对比,让学生通过训练善于捕捉眼前事物的某几个最突出的特征和细节,把自己感知到的物体记住。学生看到的东西更多更细了,既大大提高了他们的观察力,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知识经验,也培养了学生选择与判断、联想与想象的能力。
  國画大师李可染先生曾反复强调美术基础教学一要路子正,二要下苦功,他曾跟齐白石学画十年,五次到名山大川写生,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我想,这种在写生中寻找表现源泉的方法,这种遵循程序和探求规律的坚忍不拔的精神,应该是小学美术教学首先必须效仿的。

二、感悟与体验:在构思中确定表现的主题


  培养学生的审美表现既是小学美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其归宿。那么,儿童画创作审美表现的力量来自哪里?——当然是来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小学生的自然能力中有三大“原始创造特质”,其中首要的一点就是他们充满无边好奇,因此,为有效打开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通道,我们在教学儿童画创作过程中应当突出教学方法的启发性,重视对学生好奇心的激发和鼓励。
  1. 让学生自信地拿起笔
  美术课上,我经常发现,学生的创作各有其独具魅力的地方,尽管有些创作有所欠缺,但是,当我们换一种角度去欣赏的时候就会发现,这些作品也有值得称道之处。这时,老师的鼓励就至关重要。我曾有这样一位学生,他的写生作品总是和实物相差甚远,有时还遭到同学的嘲笑。他害怕上美术课,害怕自己的画被人看见。有一次,我给他看了一张“梵·高的自画像”,于是,那个孩子自信地举起了自己的“印象派”。
  其实,哪个孩子不想表现自己、展示自己、享受成功?这是孩子的天性。因此,我们在指导儿童创作的过程中,要尽量让儿童作为绘画的主体,让他们去发现其中的乐趣,画他们最想画的事物。老师的首要任务是在事先做一些启发式的引导,树立学生的信心,让他们不再畏难。有了自信,孩子就敢画了;有了自信,孩子就愿意描绘自己的生活;有了自信,想象的翅膀就可以自由飞翔。
  一幅小小的作品,其实就是一次小小世界的表达。让学生自信地拿起笔,这至少是个好的开端。
  2.把生活融进构思中
  构思之大胆,想象之奇特,手法之自由,尽情宣泄之色彩不受约束,这是儿童作品最动人、最精彩的价值之处。这其中构思是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构思的任务是在动手作画之前确定:画什么?怎样画?画成什么样?首先要确定画什么内容,也就是确定创作的主题。儿童画构思的特点,是要充分发挥儿童的想象力,尽量保持儿童特有的视角,从儿童最熟悉、最感兴趣的角度寻找题材,使创作内容富有强烈的儿童特点。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我们有必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予以重视。
  (1)创作主题的确定。首先必须明确,创作主题生活化是不可动摇的构思理念。构思是一个形象思维的过程,教师要帮助儿童把他熟悉的生活,一幕幕地在头脑中翻过,最后选择一个最有创作价值的生活情节作为创作的主题。如果确定的题目是《我的家》,教师可以帮助儿童提出设问引导:家是什么样子?家中有哪些人?他们平时都喜欢干什么等等,根据这些设问有目的、有取舍地进行最后确定。   (2)创作元素的选择。这要结合创作的形式类型和制作的手法来考虑,要用儿童最熟悉的手法,描绘他最熟悉的生活。对于使用彩笔画、水墨画、版画、拼贴中的哪个创作类型,运用写实式、夸张式、抽象式、图案式中的哪种创作手法,这些也都应以生活背景为参照。
  (3)创作草图的思考。创作草图是构思的结果,是创作主题的图解。创作草图必须涉及创作的每一个环节,包括画面构图、情节安排、人物动作、服装样式、道具细节、背景说明、色彩搭配等创作内容。当然,草图的形式一定要按照作品的比例来处理,这样才能起到对创作的铺垫作用。
  感悟与体验来自于学生对生活的积累,让学生自信地拿起画笔,以此去组织绘画的形式与语言,这种表达不仅仅具有丰富的现实性,它更多地能让学生发现时代和生活的意义。

三、理解与表现:在笔墨中完善表现的内容


  小学生绘画表达能力的培养除了要求学生对于描写对象仔细观察,从形体结构方面找出规律,还有一个把客观物象转化为艺术形象的问题。也就是说除了强调目识心记,还需要以形写神,把客观自在的自然形式转化为艺术形式。这就需要通过笔墨技法来完善。
  毫无疑问,不同的绘画内容要应用不同的绘画技法,选择应用不同的绘画材料,这样才能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意图,达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取得更好的绘画效果。因此,研究和探讨孩子易于掌握的绘画工具材料及制作方法,培养他们合理的绘画构成意识和形式语言,对启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造型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在儿童画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孩子们能画某些东西与能画一幅画是截然不同的概念。绝大多数的孩子能轻而易举地画出某些物体或者人物、动物等形象,但不经过诱导和训练,即使是天资聪慧的儿童,也不大可能画出一幅完整的画来。一幅完整的儿童画,需要有纯粹的童心流露,具有完整的画面结构和对绘画材料的恰当运用,这是一幅儿童画构成的三个基本因素。如《我是服装设计师》这一内容,原作业是一个展示漂亮衣服的小女孩,形象简练生动,非常概括地画出了他们的体态、服装、动作特征,这就具有了这幅画的基本构成。我在辅导这幅画的创作过程中,要求学生注重画面的饱满充实以使主题明确,采用丰富的构图形式達到画面完整的效果。通过启发,学生设计出了这样的画面:一个女孩变成一排身穿不同服饰的女孩边走边亮相,下排观众中只有“我”仰头观望,其他观众都是画的背影,画的形式构成对比强烈。接下来就是要强化这幅画的画面效果,上升到更高的审美层面。任何一幅画的视觉效果都与工具、材料密切相关,根据不同的画面内容来选择不同的绘画材料,画面效果也就各不相同。因此,这个阶段最为重要的是选择绘画材料。为了突出“我”和其他观众、模特的服装在特征上的差异,我们建议学生选用水粉色和彩色笔相结合的方法,大胆启用黑白对比,“我”身穿白色裙子,其他观众为黑色,突出“我”这个设计师,彩色笔用它来表现模特的服装特点,整个画面给人一种明快、热烈向上的感觉,很好地完成了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结合。
  儿童画内容的表达不像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那样靠节奏和旋律,学生的理解与表现包括感情的移入都在笔墨之中。画贵苍润,苍即笔力,润即墨彩,笔墨功深才能气韵生动,这也是小学美术教学需要致力的基础价值之一。
  绘画,是为了表达。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美术教学已经有了更多的形式和位置,我们强调儿童画作为一种艺术,是从更客观、广阔的视野认识美术的真相。作为学生审美表达的启蒙者,我们每一个小学美术教学工作者都需要用心观察每个孩子,给每个孩子以启发与帮助,让他们笔下已有的“面包人”变得更加生动,主题更富想象,色彩更有表现力。当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都能笔走画笺意未尽,那么,我们的美术教学就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境界!

【参考文献】


  [1] 黄甫全. 课程与教学论[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 徐恩存. 画家的使命与平民意识[N] .中国教育报,2008-01-14.
  [3] 傅吉鸿. 中国画教育的时代病[N] .中国教育报,2009-06-12.
其他文献
【摘要】孙双金老师说过:“儿童需要有思想的教学。”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是语言的源泉,当学生的思维一旦被激活,语言也就随之发展。  【关键词】语言;思维;教学  孙双金老师说过:“儿童需要有思想的教学。‘我思故我在’,思维之花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唯有充满思维含量的教学才是真正的教学,才能让学生柳暗花明,拨云见日;才能让学生茅塞顿开,醍醐灌顶。”可是,当下很多课堂更多的是只关注“看得见”的进步。如通
期刊
【摘要】全课程,作为未来学校课程的一个种类,它的课程理念、目标、架构、内容、评价从提出到实施,对习惯分科课程的学校和老师来说都是颠覆性的革命。李振村在北京亦庄小学大胆实践并取得阶段性成果,让我们看到了主题综合课程对学生成长的独特价值,让我们对未来学校的课程充满了憧憬与向往。我校“厉害了,我的春天”主题综合课程就是对未来学校课程的一次有益的探索与尝试,让我们既看到了未来课程的模样,又深刻地体验到了前
期刊
【摘要】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中极其重要的一环,也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它可以有效激起学生已有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快速地使学生投入到课堂中去,为新知的学习做好铺垫。文章就从导入的方法方面浅显地谈谈数学课堂的导入艺术。  【关键词】 导入;方法;数学课堂;合适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一节完整的新授课,包括导入、新授、巩固练习、全课总结这四个部分。而课堂教学导入是教师谱写优美教学乐章的前奏,是师生情感共鸣
期刊
【摘要】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应注意为学生的“收敛思维与发散思维”“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提供问题情境和恰当的活动形式。近几年在互联网+时代下的智慧课堂引导下,作者也在平面几何课堂中通过几个方面的训练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即利用“一题多解” “一题多变”“一图多用”“一图多变”的训练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关键词】 平面几何课堂;创新思维;培养  所谓数学创新性思维,是指思维的
期刊
【摘要】微课作为新的教学形式,越来越受到师生的关注。文章以《林黛玉进贾府》的三次微课设计为例,分别就选择微视点、精设微结构、巧施微策略三个方面做了尝试,以期逐步提高微课设计的水平。  【关键词】微课;视点;结构;策略  《林黛玉进贾府》篇幅较长,人物众多,环境繁复,要“瞻前顾后”设计好课堂教学不容易。于是,尝试用目前正在兴起的微课来分解教学重难点,也便于资源的共享和学生自主学习。我做了三次微课脚本
期刊
【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人们在用语言交流思想、交换信息、表达情感时不可能脱离所处的社会环境,交际中一定会折射和反映出一定的社会文化,这便是语言的文化功能和文化内涵。学生通过对语言的学习,获得对该民族文化的认识;反过来只有了解了文化情境背景的深刻内涵,学生才能更准确地把握语言材料的真正意义。所以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使他们具有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际的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关
期刊
【摘要】教师是灵魂的工程师,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教学是雕琢思维的高精尖学科。打造精彩的教学课堂,不但需要教师辛勤的汗水和高涨的热情,而且更离不开必不可少的工匠精神。只有精益求精、独具匠心的投入,精雕细刻每一堂课,才能收获理想中的教学相长。  【关键词】工程师;工匠精神  教师是灵魂的工程师,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教学是雕琢思维的高精尖学科。打造精彩的教学课堂,不但需要教师辛勤的汗水和高涨的热情,而且更离
期刊
【摘要】如何提高课堂效率,关键是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是当下讨论的热点。“先预习,后教学”是我校积极开展实验的课题,教师首先课前指导预习,让孩子去发现问题,解决易懂问题,记录疑难问题;课上针对预习单中的问题展开教学,有的放矢,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兴趣浓;课后继续布置下节课的预习内容。实验中,出现了不少问题,解决好这些问题,课堂教学必定出彩。  【关键词】课堂教学;预习;教学;方
期刊
【摘要】《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师是教学的指导者和协助者。学讲课堂更是突出学生的自学、互学、问学、“教”学、悟学。  【关键词】以学生为中心;学讲课堂;阅读一、问题的提出与思考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师是教学的指导者和协助者。学讲课堂更是突出学生的自学、互学、问学、“教”学、悟学。创课的应用从某种程度上促进教学多样
期刊
【摘要】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理论,指导教师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文章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秋天的落叶》这一主题,将“生活场”引入综合实践活动中,浅议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运用。“生活场”的引入,使综合实践活动的情境创设更自然,过程探究更恰当,小组合作更协调,成果展示更实在。  【关键词】 生活教育;生活场;实践花  陶行知先生在《生活即教育》一文中举了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