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80年代初,安徽省文物总店从安徽省皖南地区征集到一幅董其昌《水流树绕谁家图》。此图为绢本,立轴,纵71.5厘米,横29.5厘米,落款为“门外水流何处,天边树绕谁家。玄宰。”钤印为“太史氏”(白文)、“董其昌”(朱文)、“画禅”(朱文)。1982年经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书画巡回鉴定组鉴定为董其昌真迹,并著录于中国文物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代书画图目》第十二册,第296页,皖-401。
董其昌(1555-1636年),字思白,号玄宰,又号香光居士,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明代万历十七年进士,官至南京礼部尚书,诏加太子太保。才华俊逸,少负盛名。善书画,精鉴赏,富收藏,是明晚期最杰出的书画家之一。董其昌的山水师法于董源、巨然,兼学黄公望、倪瓒,融合变化。其山水画,多用水墨或兼用浅绛法。董其昌注重传统技法,题材变化较少,但在笔和墨的运用上有着独特的造诣。绘画作品多临宋元各家的画法,在题识中加以标榜,虽然处处讲究摹古,但并非泥古不化,而是将书法的笔墨修养融入绘画的皴、擦、点、划之中,因而他所创作的山川树石、烟云流润,皆为柔中有骨,转折灵变,墨色干湿浓淡,层次分明,蕴蓄丰富,拙中带秀,清雋雅逸,以平淡天真取胜,成为当时“华亭派”的首领。《画师绘要》评论道:“董其昌山水树石、烟云流润,神气俱足,而出于儒雅之笔,风流蕴藉,为本朝第一。”
《水流树绕谁家图》描绘着一片秋树、山峦、河水、村屋的清幽淡远之景,层次清晰分明。近景为山坡一隅,坡岸地错落有致缀以大小不一的荒石。秋树数株,参差挺立。河水为一片空濛水面,风平浪静。中景为山脚斜坡,坡石错立,草木葱茂。山坳处掩映村屋数间,依山傍水。远景为山峦连绵起伏,忽隐忽现。此图是董其昌采用了倪瓒的笔墨技法,以平远的章法构图,用笔简洁,干湿浓淡相宜。坡石多用折带皴,笔墨苍逸,形象地展现秋树、山峦、坡石的质感,活跃了画面,抒发了清旷闲雅的意境。此图为董其昌晚年作品,同时又反映了画家当时身处劫乱的苍凉心绪。
董其昌(1555-1636年),字思白,号玄宰,又号香光居士,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明代万历十七年进士,官至南京礼部尚书,诏加太子太保。才华俊逸,少负盛名。善书画,精鉴赏,富收藏,是明晚期最杰出的书画家之一。董其昌的山水师法于董源、巨然,兼学黄公望、倪瓒,融合变化。其山水画,多用水墨或兼用浅绛法。董其昌注重传统技法,题材变化较少,但在笔和墨的运用上有着独特的造诣。绘画作品多临宋元各家的画法,在题识中加以标榜,虽然处处讲究摹古,但并非泥古不化,而是将书法的笔墨修养融入绘画的皴、擦、点、划之中,因而他所创作的山川树石、烟云流润,皆为柔中有骨,转折灵变,墨色干湿浓淡,层次分明,蕴蓄丰富,拙中带秀,清雋雅逸,以平淡天真取胜,成为当时“华亭派”的首领。《画师绘要》评论道:“董其昌山水树石、烟云流润,神气俱足,而出于儒雅之笔,风流蕴藉,为本朝第一。”
《水流树绕谁家图》描绘着一片秋树、山峦、河水、村屋的清幽淡远之景,层次清晰分明。近景为山坡一隅,坡岸地错落有致缀以大小不一的荒石。秋树数株,参差挺立。河水为一片空濛水面,风平浪静。中景为山脚斜坡,坡石错立,草木葱茂。山坳处掩映村屋数间,依山傍水。远景为山峦连绵起伏,忽隐忽现。此图是董其昌采用了倪瓒的笔墨技法,以平远的章法构图,用笔简洁,干湿浓淡相宜。坡石多用折带皴,笔墨苍逸,形象地展现秋树、山峦、坡石的质感,活跃了画面,抒发了清旷闲雅的意境。此图为董其昌晚年作品,同时又反映了画家当时身处劫乱的苍凉心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