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教师角色的调整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df200912345678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要求教师能让生活走进教学,让教学贴近生活,让教学与生活和谐地衔接。彻底解决过去教学中重知识灌输轻引导探究、重智力培养轻全面发展、重经验模式轻创新实践等教学低效现象,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学会等待、设疑和反思,这样,才能调整好教师的角色,才能真正实现“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一课改理念。
   一、教师要学会等待
   在学校平时的听课活动中,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况:
   情景一:一位教师教学《出师表》一文,在完成字词的音形检查后,安排学生大声朗读全文,要求做到顺畅朗读,并读出感情。可当学生读得正酣,接近读完时,老师叫停,马上指名朗读。显然,绝大部分学生还没有读完全文。
   情景二:有位教师在教学《台阶》一课时,要求学生“朗读课文,并根据问题,概述课文内容”。问题如下:(1)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2)父亲是怎样造起高台阶新屋的?(3)新屋造好后,父亲怎么样了?可当学生朗读课文并思考问题时,教师却在不断地补充概述要求,阻碍了学生的正常思维。
   情景三:一位教师在教学《七颗钻石》时,提出一组问题让学生思考,之后教师让学生依次回答。可是,学生就是回答不到教师预设的答案上来,于是教师干脆自己把答案一一道出。
   这些情况不时在课堂教学中显现出来,尤其是在刚走向讲台的年轻教师身上。这些虽然都是教学细节,但从中不难看出教师教学观念的滞后,缺少等待心理。这些教师客观上没有把学生的学放在心上,而是按自己事先设计好的顺序逐一在课堂上实现,不敢越雷池半步。教学计划稍有来不及,或者学生回答不到点子上,就越位代劳,匆匆而过,无视学生的学习进度和状态。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教师缺乏耐心,缺少等待呢?显然一点就是,教师还没有调整好自己的角色,对学生的学习心理了解不够,对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缺乏信心,担心教学进度不能按时完成,过分强调了自己预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换句话说,教师的教学并没有建立在学生学习的基础上,而是以自己的思想、思维、思路左右着自己的课堂。
   其实,学生学习要有一个过程,而且这个过程必须要由学生自己思考、揣摩才能完成,任何包办代替的结果是不能与学生的自主学习相提并论的。教师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仅仅是不断的矫正学生思维,并把思维引向深入。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夸大自己的能力,一味地扮演着知识传播者的权威形象。
   上述教师的行为,打断了学生的思维过程,没有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这对部分学生来说是有所得的,但对中等及偏下的学生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他们来不及接受转化,致使不懂或似懂非懂的内容越积越多,离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远。在不断的失败与挫折中,这部分学生逐渐丧失了学习的信心与勇气,这也许是主观造成学生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转变观念,调整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同时加强对学生学习心理的研究,积极倡导知识的主动建构观,把学生当作知识的生产者。
   二、教师要学会设疑
   新课程强调的是要给学生留下问题,设置疑障,学生提不出问题的课不能算是成功的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教学内容要尽可能以问题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解决问题的形式进行学习。要让学生改变学习方法,教师就要下功夫,研究新教材,吃透新教材,创造性的使用新教材。把更多的精力放在问题的设置上,根据学生认识水平和心理特点提出一些有一定深度且观点新颖的问题进行设疑,置学生于问题情境之中。这样,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宋代著名学者陆九渊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大进。”所以,学生在学习中没有问题就没有兴趣,教师应引导学生学而思,思而疑,对某一知识或事物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怀疑,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教师可精心设计问题,造成悬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例如,学习《狼》这一课,教师可先讲《聊斋志异·狼三则》的一则故事,来说明屠夫靠自己的智慧战胜了狼。然后设疑:“这则故事屠夫又是怎样和狼斗争的呢?”激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向往”,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再如,《谈骨气》以成语故事“嗟来之食”引入,然后因势利导,提出问题:“穷人为什么不吃嗟来之食,表现了他怎样的品质?本文与‘嗟来之食’这个成语有什么联系?”学生自然想探究原因。
   三、教师要学会反思
   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活动,在一个优秀教师的成长过程中,离不开教学反思这一重要环节。教学反思可以进一步地激发教师终身学习的自觉冲动,不断的反思会不断地发现困惑,“教然后而知困”,不断发现一个个陌生的我,从而促使自己拜师求教,书海寻宝。学习反思的过程也是教师人生不断辉煌的过程,教学反思可以激活教师的教学智慧,探索教材内容的崭新表达方式,构建师生互动机制及学生学习的新方式。
   反思的形式有“课后思”:一场课下来就总结思考,写好课后一得或教学日记;“周后思”或“单元思”:一周课下来或一个单元讲完后反思,摸着石头过河,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月后思”:对于自己一个月的教学活动进行梳理;“期中思”:即通行的期中质量分析,这是比较完整的阶段性分析;也可以以一个学期、一个学年或一届教学的宏观,进行全面的反思。通过这样不断的反思,使教师不断认识“过去的我”,进而产生重新认识自我的需求,使教师能从“模式化”向“个性化”转变,形成自己的教学个性,不断提高教师自我反思的意识和增强自我监控的能力。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师的教学行为和角色必须根本转变,这样才能主动适应并投入蓬勃的课程改革,才能真正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目标,才能为新课程改革的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他文献
从心理学角度看,情感“是以需要为中介的人对客观事物和对象所持的态度和体验”。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应该是改善和发展学生对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需要,从而培养学生对客观事物和对象持正确的态度和体验,即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这种需要,说白了就是对语文知识的兴趣。伟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说:“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非从野心和从责任感产生,而是从对客观事物的爱与热诚中产生。”哥白尼对天文学的不懈
期刊
杜威说,读书是一种探险,如探新大陆,如征新土壤;佛兰西也说过,读书是“魂灵的壮游”,随时可以发见名山巨川,古迹名胜,深林幽谷,奇花异卉。读书真可谓是一件高兴之极的事情,可是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将读书功利化了。现在读书的心态主要有这几种:一是为读书而读书,没有明显的目的;二是为了考上一所好大学;三是为了古人所说的“修身养性”,提升气质。前两种人肯定是读不出乐趣了:因为第一种人他没有理想,没有奋斗目标,“
期刊
孔子强调“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朱熹对此解释说:“愤者,心之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其意思是说,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要首先造成一种“愤”“悱”的状态。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教学目标,从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知识认知结构等实际出发,采用各种生动活泼的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使他们主动地提出疑问,探究解决疑问。这种教学方法,就是科学的“三疑三探”教学,它是一种积极的
期刊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麦考莱曾给一个小女孩写信说:如果有人要我当最伟大的国王,一辈子住在宫殿里,有花园、佳肴、美酒、大马车、华丽的衣服和成百的仆人,条件是不允许我读书,那么我决不当国王。培根说:读书使人明智。余秋雨说:读书使人摆脱平庸。面对喧嚣人世,纷扰红尘,人们确实需要翻开书页,静静地嗅嗅书香,品品诗味,澄澈心灵。   朱熹认为读书有三到,谓眼到、口到、心到。每读一本书,首先要做的就是心到,心里想读
期刊
李白是千古诗歌史中难得一见的浪漫不羁的天才,他的诗歌从唐代开始就一直焕发着璀璨夺目的光辉,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中华民族由于历史和其他的原因,常常是拘束的、温柔敦厚的,急需注入一种开放的、自由进取的精神,李白的诗歌恰恰能够填补这一精神空白,李白的诗对中国人精神解放有种特殊的效应。读李白的诗,就好像喝五十六度的二锅头,一口下肚,烈兴上涌,令人畅快;读李白的诗,又好像观层峦叠嶂、汪洋大海,那雄伟壮观
期刊
中学语文或多或少存在一些“痛苦”,教师备课认真,准备充分,课堂上眉飞色舞,慷慨激昂,而学生对语文学习却不感兴趣,课堂上“万马齐喑”。知识可能学了一些,可文化素养却不高,更是缺少一种文化精神底蕴。   新课标为打破这种尴尬局面指出了方向,新课标突出强调“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为终身学习和
期刊
今天听杨公平的《如何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的讲座,有一句话感受最深,“当今社会最需求的是没有功利性的最纯粹的情感”。   事实上,即使是在学校这样角色单纯的场所,这种纯粹的没有功利性的情感也很少见。教师往往关心最多的是哪些学生的成绩好,能考什么样的大学;哪些学生的考试成绩是有效分,那些学生即使某一科成绩不错但也是无效分;甚至于哪些学生的父母是高官,哪些学生的父母只是普通的农民;等等。   教师怎
期刊
这学期,语文选修分两大块,一是《唐诗宋词选读》,一是《史记》。可以说,《史记》用传神的笔墨写活了一个个鲜明的人物形象,是一部体系完整、规模宏大、视野广阔、见识超群的历史巨著,也堪称完美的高中古文阅读典范之作。   可有些学生拿到《史记》课本后,又想方设法、千方百计甚至历尽千难万险要改学诗词。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就是《史记》这么长的文言文,真可怕。   怎么能让这些文言文不再可怕呢?有人说,教学活
期刊
也许在很多人看来,孩子是否能成才,是否能在社会有用武之地,都在学校的教育,其实,学校教育只是孩子教育生涯的一部分。而在孩子的一生中,接触最早的对孩子产生重大影响的还是家庭教育。正如俗话说所说的“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为人处世之道,一言一行都会在孩子身上找到影子,必须要重视父母对孩子的潜移默化的影响。鉴于以上分析,父母在平日生活中,就应该给孩子做一个榜样,从小培养孩子做个有教养的人。  
期刊
教师的教法不一,教学风格也多样,有的豪放,有的婉约,有的大气灵动,有的温婉质朴。但都是从指导学生研究文本出发,自主学习,也处处体现合作探究的精神,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理念先进,教学方法新颖,教学成效大家有目共睹。   一、导入时创设情境,语言优美,切入点简洁、自然、巧妙   比如,教学《赤壁赋》时,大多数教师的导入语都非常精彩,有的是结合苏轼的生平经历,有的是结合别人对苏轼的评价,有的是从苦难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