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南孔” 以文化人

来源 :江苏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jpu05104202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中阶段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关键阶段,同时也是学生人格、品德、志趣、心理等方面形成和塑造的关键时期。校园文化更是影响这一时期学生成长的重要载体。梳理地方历史,挖掘本土文化资源,优化校园育人环境,搭建校园活动平台,开发各类校本课程,浙江省衢州第二中学在提升学生素养上作了有益探索。
  【关键词】博雅;南孔文化;儒学校园;国际理解;生态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3.07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58-0034-03
  【作者简介】潘志强,浙江衢州第二中学(浙江衢州,324000)校长,正高级教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浙江省督学,浙江省英语特级教师。
  文化属性是学校的永恒特征,文化育人则是最高层次的育人。高中阶段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关键阶段,同时也是学生人格、品德、志趣、心理等方面形成和塑造的关键时期。校园文化更是影响这一时期学生成长的重要载体。如何挖掘本土文化资源,用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引领学生成长?浙江省衢州第二中学以弘扬民族的优秀文化为己任,发挥地处南孔圣地的地理优势,充分融合儒家文化与现代教育理念,积极创建特色校园文化——“儒学校园”。学校深入开展“儒家文化进校园活动”,以“儒学兴校”、以“儒学育人”,使学生在系列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和教育,增强学生的道德规范意识,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一、优化校园育人环境 打造安静宜学之所
  衢州二中所处的浙江省衢州市,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孔子南宗家庙所在地。南宋时为都城临安辅郡,积淀了独特的“南孔文化”——谦逊、明礼、和谐、仁爱、孝道、重学、求真、百折不挠、奋发向上的精神品格。衢州孔氏南宗家庙管委会主任、孔子七十五代嫡长孙孔祥楷先生,是衢州二中首届校友,对母校怀有深厚的感情。學校有一批对“南孔文化”有浓厚研究兴趣的教师。在20世纪末,经过审慎的论证,衢州二中在全国最早提出了“传承南孔文化,打造儒学校园”的口号,选择“儒学校园”为学校的特色校园文化,历经二十载,孜孜不倦。学校以培养“博雅”的二中人为目标,通过隐性、间接和渗透式的文化育人方式,发挥学校文化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在优化育人环境,实现学生全面有个性化的发展,落实素质教育,提高办学品位等方面实现了多赢。
  校园环境是校园文化最为直接的体现,校园中的每一个标语、每一处建筑、每一处景致,都在默默传递文化理念,都起着“无声胜有声”的育人效果。学校充分考虑校园文化建设的要求,以校园环境推动校园文化功能的发挥。衢州二中长期以来围绕校园文化,精心规划校园环境,注重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努力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打造和谐统一并且充满人文气息的育人环境,让校园的一草一木成为校园教育隐性力量,影响校园里的每个人。
  从环境建设方面入手,努力创设一个儒学氛围浓厚的南孔文化校园大环境,让师生在这浓郁的文化氛围中,时时刻刻都接受儒学信息的熏陶和滋养,从而将儒学精髓逐步内化为自觉的人文素养。早在20世纪末,三米多高的汉白玉孔子塑像便巍然屹立在草坪上,引发师生的敬仰与思索;校园大道“仁爱路”旁的阅报栏中,“儒学校园”专栏不断向师生、家长报道“创建儒学校园”的新进展;教学楼的走廊上,儒学大师的语录牌随处可见;古色古香的《论语》墙牵引观众的缕缕幽思;每个教室的后墙上,体现儒家思想的标语——“勤学善问、孝敬长辈”“有教无类、有爱无怨”赫然悬挂;《论语》小册子,每届学生人手一册;校园的众多观赏石上,“和而不同”“闻道”等《论语》词句石刻直逼眼帘;在学生的练习本和教师记录教育心得的《教育随笔》中,每页都印有儒学大家的至理名言。教师们写在黑板一角的“每日一言”,很多来自儒学经典。
  学校成立的“南孔文化研究会”,让一批学有余力、志同道合者有一个可以定期交流,互相切磋的家园。南孔文化研究会,组建了社团机构,确定了指导教师,聘请孔祥楷先生担任顾问。其后,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南孔文化研究会定期举行各种活动,如参观南宗孔庙、举办南孔文化知识竞赛,参加每年9月举行的祭孔大典并诵读祭文,在校报及校团委主办的《启航报》上开辟南孔文化专栏。南孔文化研究会成员在衢州市文广新局组织的中小学生南孔文化征文比赛中包揽前三名,在浙江省研究性学习论文评比中荣获一、二等奖二十余人次。同时,研究会还面向全校师生开辟“儒学大讲堂”,至今已有包括孔祥楷在内的近百位教师或外聘专家就儒学方面的主题开坛讲学,演绎传统文化的真谛,传承中华文明的薪火。
  学校组建了一批儒学文化社团,如“儒学辩论社”“凌云汉服社”“徽音古琴社”“话剧社”“武术社”等,这些人文社团在丰富学生校园生活同时也传播了优秀中华传统文化。近年来,“儒学辩论社”多次获得衢州《论语》辩论赛的全市冠军;“话剧社”编导的节目多次在全市儒学校园剧比赛中获得第一名;“凌云汉服社”获得2015年度全国优秀中学生国学社团称号。
  和谐优雅的校园环境在提升校园品位的同时,也加深了学生们对儒家文化的理解。
  二、搭建校园活动平台 提供校园文化体验
  “只有亲身体验过的,才能被深刻记忆。”开展丰富的校园精神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衢州二中长期以来重视开展学生校园文化实践活动,将“儒学校园”文化建设和德育工作紧密结合起来,积极创设学生校园文化实践机会,以丰富的校园活动文化塑造人,将德育工作和校园活动相结合,为丰富的主题教育实践提供德育体验场。
  开展“诚信”系列活动。推行“诚信免检寝室”的评比活动,形成学生寝室的自主管理模式,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责任意识。开放“诚信”图书馆,学生在平时自习课时间、周末申请留校期间,可到图书馆自习室学习,在遵守图书馆自习室管理规定的前提下,享受更好的学习环境,提高学习效率。设立“诚信流动图书吧”,书吧里摆放着杂志和各类图书,学生可以根据需要取阅书刊。诚信教育取得良好效果。2004年和2012年曾两次发生早餐时间,学校食堂的打卡机临时故障。学校便让学生先自己打好早饭,中餐时按照自己应付的餐费一并付钱。全校学生2000多名,学生自己付的早饭钱和食堂师傅按售出早点计算的金额一致。   开展“责任”系列活动。学校在高三阶段开展“感恩教育”和“责任意识”为主题的“十八岁成人仪式”活动,学生们通过宣读成人誓言、戴上象征着成年的冠帽、接受父母准备的成人礼物和信,以及走过成人门等仪式深刻感受责任和担当。学校把志愿服务活动作为提升学生道德素养的有力抓手,开展帮助高三学长搬新楼、迎接新生入校园、感念师恩、助力文明出行、低碳活动推广宣传、关怀老人、探望孤儿等小范围常态化志愿活动,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意识、公德意识和公益意识。
  开展“仁爱”系列活动。利用政教活动时间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或由学生组织“勤学善问,孝敬长辈”等礼仪教育为主题的班会,加强对礼仪的认识。在教师节、敬老节、妇女节等节日期间,号召学生向老师、长辈敬献一份自己动手制作的小礼物并写上祝福。学校还在重大庆典和纪念活动中融入“仁爱”教育。不少班级也开展了各具特色的“微公益”活动,默默地给身边有需要的同学提供最温暖的帮助。2016年12月,由学生发起的为家贫且急需做脊椎侧弯矫正手术的一位高三女生募集手术费的“轻松筹”活动,5个小时筹集到15万元手术费,体现了二中人的责任意識和仁爱之心。
  开展“奉献”系列活动。让学生们发现身边的好人好事,发现身边的“美”,寻找身边的“奉献”精神,达到师生共进,促进“和谐校园”的建设。由学生投票评选“一满意、三认真”即“最满意教师”“教学、批改、辅导最认真教师”,学校给予表彰。在全校范围内“寻找最美二中班级”,通过推荐和评选,入选的“最美班级”可以为公共黑板报设计一期宣传班级文化的特色板报并获得在校报展示班级文化的权利。通过这样的活动让本班同学增强了集体荣誉感,也让全校师生受到启发,更好地开展班级文化建设。在各班级组织开展以“美,就在你我身边”为主题的“寻找最美学子”活动。各班都可以从学生中推荐品德高尚的人,用小展板的形式,在班级门口张贴宣传,然后再在全校范围内寻找在日常生活和人际交往中品德高尚、事迹突出的二中学子,借助校园媒体展评典型人物的事迹,评出“衢州二中学年十大最美学生”,由学校统一表彰。
  三、开发各类校本课程 推动校园文化进课堂
  校本课程是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有效补充。在校本课程中开展校园文化建设,让校园文化的建设有了依托,把校园文化建设融进校本课程,既丰富校本课程的内容,又展现学校的办学特色。
  2012年,浙江省吹响深化课改的号角,再一次让我们重新思考了校园文化进入学校课程的重要性,学校把校园文化三大板块纳入正常的教学管理,构建了“必修课渗透、选修课强化、活动课参与”的教学网络。
  学校以“儒学校园”“国际理解教育”“绿色低碳”三大特色校园文化和依托市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全国首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为顶层设计,开发建设“儒学、国际、生态、创新、身心”选修课程体系。
  将南孔文化、论语欣赏等课程归结为儒学课程;将欧美影视欣赏、我爱记单词等课程归结为国际理解课程;将地理教师眼中的世界、地理野外考察理论与实践、生活中的化学、绿色化学等课程归结为生态课程;语言与算法、趣味经济学、线性代数初步等课程归结为创新课程;将学习心理学、趣味心理学之旅、健身气功等课程归结为身心课程,共五大板块选修课程加必修课程构成了学校博雅课程体系的主干。学校还编制了校本教材,通过将校园文化课程化,让校园文化根植于每个学生的意识中。
  优化校园育人环境,搭建校园活动平台,围绕校园文化开发校本课程,衢州二中通过几项举措在提炼校园文化、传播校园文化,提升学生素养上作了有益探索。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系统工程,未来,我们还将继续努力探索、挖掘,充分发挥学校文化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进一步发挥校园文化在育人工作中应有的作用。
其他文献
近年来,江苏省无锡市查桥实验小学(以下简称“查小”)聚政府、社区之力,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倾力提升办学品质。在自身内涵的丰实中,在与前沿理念的碰撞中,“博”文化建设之路逐渐明晰。  一、“博”文化建设之思路、目标:溯源与诉求  (一)回溯历史,显现“博”文化之基因  传说三千年前,泰伯奔吴,首居吼山。仁爱包容的先古遗风,沐濡着山脚下的百年老校——查小。她揽吴地文化,聚博爱厚德,历年经久,孕育着莘莘学
【摘要】在长三角教育一体化的背景下,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一直致力于打造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坚持立德树人、五育并举,深化教育改革;注重教育内涵建设,让教育日趋丰厚;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让教育能致远;探索新平台建设,让教育更灵活。同时,吴江区积极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步伐,高质量与优生态并重,努力实现吴江教育“好地方·好教育·好未来”这一美好蓝图。   【关键词】长三角教育一体化;教育改革;内涵建设   【中
【关键词】玩数学棋;智慧;自省;退;推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25-0051-05  【设计理念】   1.“玩”中碰壁,问题让智慧生根。  在现实教学中,数学教师虽然都致力于儿童思维能力的培养,可有时收效甚微。究其原因,儿童常常因为面对的问题是“伪问题”而兴致不高,内驱力大打折扣,致使其缺乏主动思考的意识与能力。那么,怎样寻找
·背景提示·  普通高中课程结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关键,这涉及对国家教育政策和培養目标的正确理解,也与普通高中自身的师资、设备、经费等因素息息相关。改革中遇到困难是正常的,但是只要有决心和毅力,改革是一定可以推进的。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作为普通高中教学改革的领航者,一直坚信要在改革中克服困难,而不是等到没有困难再去改革。
教师的职业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应该是道德卓越的优秀人物。  好教师成就好学校,首先要确定教师是专业的。一个国家的教育水平和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影响其现代化进程的关键因素。站在中国教育“由大向强”发展的关键节点,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伴随着人民群众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更高要求,学生的“引路人”必须是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队伍。而教师队伍的高素质专业化,正
【关键词】《萤火虫》;散文教学;情境教学  理想的教育目标越来越趋向于强调理想境界中的理想人格,应当是真、善、美的统一。真的本质要求是合真理性,善的本质要求是合目的性,美的本质要求是合理想性。真、善、美的统一,就是合真理性、合目的性、合理想性的统一。教育所要达到的理想目标、理想人格,应当体现真、善、美的统一。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学,学科教学与育人的贯通融合方能达成理想的学校教育。李吉林情境教育
·背景提示·  1991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职业技术教育的战略地位日益被人们认识并重视。我省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便牢牢把握本省的实际情况,在加強基础建设、增强改革力度等方面稳步推进,逐步构建起了具有地方特色的职教体系,不仅开拓了多层次人才的培养渠道,更是满足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广泛要求,走上了一条职教强国之路。
主持人语  习作教材是小学习作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即便是教材,要走向习作教学,也需要进行适合儿童文化的“二度开发”。当下,面向儿童的习作课程的开发可谓百舸争流,遗憾的是,在诸多的习作课程开发中,很多是基于自身经验的“我主张”,缺乏课程论指导下的科学视野,大家不约而同地把开发的着力点放在写作内容上,而对教学内容(文体知识)则缺乏系统的规划和界定。本期专题我们试图从课程论的视角,去探索童年文化生态下
【摘 要】新编苏教版《科学》教材把发展学生科学素养作为取向,为教师使用教材留下了充分的空间。然而长期以来,教教材的积习影响深远,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需要教师转变观念,对什么是教材、谁在使用教材、使用教材干什么、教材应该怎么使用等基本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关键词】科学教材;教教材;用教材教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65-0022-0
【关键词】统编语文教材;《少年中国说》;构思艺术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6009(2020)41-0049-01  【作者简介】杨九俊,江苏省教育学会(南京,210013)名誉会长,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  “说”是一种说理议论的文学体式,写法比较灵活,大都讲究文采,也常用托物寓意的手法。“说”不宜简单地当作说理文,而是需要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