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地方·好教育·好未来

来源 :江苏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143821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长三角教育一体化的背景下,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一直致力于打造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坚持立德树人、五育并举,深化教育改革;注重教育内涵建设,让教育日趋丰厚;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让教育能致远;探索新平台建设,让教育更灵活。同时,吴江区积极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步伐,高质量与优生态并重,努力实现吴江教育“好地方·好教育·好未来”这一美好蓝图。
   【关键词】长三角教育一体化;教育改革;内涵建设
   【中图分类号】G527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0)82-0010-03
   【作者简介】陈宇,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委教育工委(江苏苏州,215000)书记,教育局局长。
   深厚的江南文化底蕴、强劲的县域经济实力和基础扎实、底蕴深厚的教育,共同成就了吴江这片江南好地方,如今又适逢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紧紧抓住这一重要历史机遇,积极学习长三角地区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灵活的教育机制,加快融入步伐,大力推动区域教育改革创新,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增强吴江教育的丰厚度、长远度、灵活度,确保吴江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高水平推进、高品质提升,全面建设现代化教育名区,以高位稳定的质量实现吴江教育“好地方·好教育·好未来”的美好蓝图。
   一、注重内涵发展,吴江教育于丰厚中融入长三角
   1.基于整合,课程建设有活力。
   以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作为课程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将课程实施与特色建设、社团建设、德育活动等有机整合,提升区域课程开发和实施水平。课程建设与改革取向变零为整,强调心智、情感、心理和精神向度的平衡;变学校本位为儿童本位和活动本位,提升创造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鼓励学校打造课程品牌,将区域内主题化、特色化、有生命力的系列课程建设成省前瞻性课程项目、省市课程基地,加强课程育人作用。在不断探索、建设学校各级各类课程的过程中,师生获得了共同成长的经验与机会。
   2.基于过程,课堂教学有张力。
   吴江教育把课堂教学的改进作为内涵建设的重点,持续组织开展有效课堂研究节,通过主题研课、同题异构、课堂观察、课例研究、教学反思等“组合拳”式系列活动,引导教师实现“三个变”:变埋头苦干为仰望星空,让课堂教学有灵魂;变碎片为系统,让课堂教学有体系;变单一为多元,让课堂教学有个性。吴江教育探索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实现“课堂教学长能力,有效训练出成绩”的目标,把“促进学生学习的评价”作为推动课堂教学改进的重要策略,把“微教研”作为研究课堂教学方式转变的主要途径,把“研究模式—形成模式—走出模式”作为课堂教学改良的路径,让学生在每节课上知识有所收获、思维有所发展、能力有所提升。
   3.基于特色,学校文化能聚力。
   吴江区以“精神为本、制度为基、校长为要”作为核心,突出“一校一品”的建设目标。区教育局把特色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区域发展的一大举措,推行全局性策划、特色化整合、聚焦式提炼、个性化呈现的建设路径,建设“有根”的校园文化,打造“有聚合力”的学校团队,营造“三位一体”的育人环境等,积极助推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让校园文化滋润、熏陶并影响校园内每一位师生,培养一批文化先进、特色鲜明、质量上品的优质学校,为区域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服务,打造长三角一体化的教育改革试验区、政策制度集成先行区、高质量教育发展示范区,努力建设更具幸福感的“现代化教育名区”。
   二、注重整体提升,吴江教育于优质均衡中融入长三角
   1.初探集团办学,促进均衡发展。
   为切实满足人民群众“有学上、上好学”的需求,吴江区深入实施深化教育改革“三年行动计划”,把集团化办学列入全区重点改革事项加以推进。吴江区共建立了四类教育集团,包括5个“做优集团,做强校区”的紧密型集团,18个“合作共赢,抱团发展”的协作型集团,17个“以强带弱,扶持发展”的帮扶型集团,以及5个“中小銜接,项目攻关”的纵向型集团,覆盖义务教育学段所有学校并延伸至幼儿园。经过深入探索,我们在转化管理机制、优化课程教学、强化队伍建设、打造特色品牌等方面走出了一条具有吴江特色的集团化办学之路,有效地促进了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
   2.深化集团化办学,丰富办学模式。
   为进一步拓宽和深化集团化办学模式,提升集团化办学的内涵,吴江区又新建了三类教育集团。第一类是由江苏省震泽中学牵头,吴江区实验初中、震泽初级中学、盛泽第二中学、汾湖实验初中、江陵实验初中等五所学校加入组成,实现集团化办学下高中段和义务段的合作,进一步拓宽吴江区域集团化办学的广度,实现拔尖创新人才的贯通式培养。第二类是笠泽实验初中加入北外苏州湾附校教育集团,两校互派行政管理干部挂职跟岗学习培训,互派青年教师开展跟岗学习,实现教科研互联互通,引入高端民办学校的优势,实现融合发展。第三类是建设天和小学蒲公英教育集团,实施流动儿童蒲公英成长计划,外来工子弟学校爱心小学、平南学校与公办天和小学携手合作,把公办学校在流动儿童教育方面积累的经验和成果向合格外来工子弟学校推广辐射。
  
其他文献
策划人语   作为教育改革的“指挥棒”,教育评价对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在2018年9月10日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2020年10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2021年3月1
一  我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知道于永正老师大名的。彼时,我是一名懵懵懂懂的教学新兵,常在《小学教学》等杂志上看到于老师的交际作文课例,被他精妙的教学设计和幽默的教学语言所吸引,以至于情不自禁地抄了一篇又一篇他的教学实录。  那时,于老师在我心头,是遥远而高峻的存在。现场感受于老师的风范,成为我的梦想。  1995年9月,梦想成真。  那是柿子还很青涩的季节。为了近距离欣赏于老师的风采,我起了个大早
【关键词】养成教育;习惯银行;生命成长  “养成好习惯”应是小学教育的本真。基于“小学教育是孩子的人生银行,学校、教师的工作就是引导和帮助他们储蓄将来用之不竭的生存与发展的能力”的认识,江苏省泰兴市黄桥小学教育集团确立了自己的教育追求:建习惯银行,促生命成长。学校致力于养成教育“时空”的拓展,精心培植养成教育文化。  一、养成教育的目标  养成教育的目标是“把每一个学生培养成‘生活家’——拥有科学
主持人语  王兰老师出生于1925年,是南京市长江路小学退休教师。1979年、1983年两度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光荣称号,1978年获得江苏省首批特级教师称号,是当之无愧的儿童教育专家、语文教学专家。   王兰老师在长江路小学工作了65年,她把毕生的心血都奉献给了语文教学研究与传帮带事业。论起王蘭老师的教学风格,她自己总结为“让学生幸福地生活在和谐的语文世界里,在精致的语文活动中感受语文的本真与美丽
【摘要】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基石。唯有幸福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创造幸福的学生;唯有师生的幸福生活,才是教育的真正价值所在。  【关键词】教师发展;师德师风;校长使命  【中图分类号】G521【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5-6009(2020)10-0007-02  【作者简介】郗会锁,河北衡水中学(河北衡水,053000)党委书记、校长,正高级教师,河
因为现场聆听过陈静老师执教的“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一课。故而对其课堂中弥散着的那种激情、感性和智慧,有过鲜活而直接的感受。然而,读完这一课的教学实录,我不得不遗憾地说。那种试图想用文字来真实还原、再现课堂的愿望,实在有些勉为其难。  有人说,教学是一门艺术。的确,正因为是艺术,它就少了技术的确定与规范。而多了一种变动不居的多变性与创造性。并且,一旦试图用文字固定下来时,教学艺术本身原本所附着的在场
【关键词】数学猜想;学习猜想;教学猜想;运算律  笔者有幸多次参与有关“运算律”的各级各类教学观摩活动,发现有一个问题必须解决,否则,它会影响我们对一些基本问题的看法,从而影响学生对相应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把握,甚至更多。这个问题就是,究竟什么是数学猜想?  其实,这个问题的真实教学情境就是,在教授“加法交换律”或“乘法交换律”之后,教师一般都会引导学生提出所谓的关于“减法交换律”或“除法交换律”的猜
【摘 要】苏教版四上“垂线与平行线”单元学历案的设计与实践,是着眼于帮助学生从宏观上整体把握知识结构,实现在课堂中“在学习”与“真学习”。将这个单元相关知识整体重组及优化,从教材外在的知识结构转向学生内在的认知结构,从学生出发,真正体现把学生放在课堂的正中央。  【关键词】垂线;平行;单元整合;学历案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09-
【摘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综合与实践”领域提出了宏观的、纲领性的目标,但没有对该领域具体的编排内容给出明确的要求,这样就给予了各版本教材广阔的自主空间和展示特色的机会。文章通过对三种版本教材中第一学段“综合与实践”相关教学内容进行研究和分析,挖掘其中别具一格、匠心独运的编排,以期能给一线教师提供教学参考。  【关键词】第一学段;综合与实践;三种版本  【中图分类号】G62
近年来,江苏省无锡市查桥实验小学(以下简称“查小”)聚政府、社区之力,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倾力提升办学品质。在自身内涵的丰实中,在与前沿理念的碰撞中,“博”文化建设之路逐渐明晰。  一、“博”文化建设之思路、目标:溯源与诉求  (一)回溯历史,显现“博”文化之基因  传说三千年前,泰伯奔吴,首居吼山。仁爱包容的先古遗风,沐濡着山脚下的百年老校——查小。她揽吴地文化,聚博爱厚德,历年经久,孕育着莘莘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