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构 锤炼 体验

来源 :学周刊·A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nfx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聚焦:面对内化与外显尴尬情势的追问
  儿童是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各方面的发展的。重视课程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让课程变得对儿童有意义,这将有利于他们构建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通过有效的课堂教学,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内化,是品德教育的努力方向。然而,事实却将教师置于“尴尬”的境地。
  例如,师:让我们再一次唱响那一曲动人的友谊之歌(教师出示“回音壁”——《友谊天长地久》)
  生:(齐读“回音壁”,声音“荡气回肠”!)
  师:我相信同学们一定会在互帮互助中,建立深厚的友谊,让我们同行!下课!
  课外:教师走出教室,一脸轻松。坐在办公室刚欲与其他同时分享刚才的“精彩”。这时,一位学生气喘吁吁地跑来:“老师,班上打架了!”
  ……
  课堂上的“精彩”固然让人欣喜,但课堂与课后的巨大落差却着实令人忧心。扪心自问:我们的德育课堂究竟有多大的效果?
  二、透视:迷失于“生活化”品德课堂的乱象
  现象一:注重形式的生活。一个人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最终落实在优良的外在行为上。衡量德育效果的标准不是看偶然出现的行为,更不是听其口若悬河地演讲,而是看其是否养成了良好的道德习惯。事实上,为了追求生动直观的学习效果,教师设计的表演、小品、辩论等活动五花八门,课堂看似热热闹闹,但对学生来说始终有“失真”之感。
  现象二:重复简单的生活。教学中的每一项活动都是直接指向教学目标的,是为学生实现教学目标去经历、体验而设计的,不是为活动而活动的。“为了生活而生活”的教学内容看似回归了生活,但因教师本身就缺乏对生活内涵的深入思考,注定了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学生的认知层面只能局限于生活的表象。
  三、实践:让学生经历真实的生活、学习过程
  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建构过程,一方面是通过活动不断地将“人类现实规范据为自有”的内化过程;另一方面是通过活动不断地将已有的品德表现出来的外显过程。品德正是在无数次内化与外显的交替中逐步建构的,而内化与外显都是以生活为中介的。
  (一)目标重构,贴近真实生活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特别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这也是两门学科共同追求的一个基本理念。品德学科对学生的角色期待,最根本的意义是在社会舞台上的各种角色。然而,品德课强调的“回归儿童的生活”,在教材中的呈现,有的过于宏大,有的与儿童的视野、认知、心智距离较远,有的以“标准化的成人”的视域……教学目标的设定不可能符合不同环境、不同地区、不同年龄的学生实际。
  适合的才是最好的!“融入生活,实例就近”。只有将课堂融入学生的真实生活中,并制定学生的现实生活,教学才会魅力无穷。如《有多少人为了我》以“各行各业”叙事,对二年级学生来说不如先以身边的家庭和学校的生活为例,在熟悉的生活中引起学生的关注、观察;在身边实例教学中感知、认同;在引向家庭、社会生活中放大、增值。
  生活世界是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广阔空间,也是道德根植于其中的沃土。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贴近生活、走向社会、走向大自然,时刻关注身边的人和事,用心体验生活、感受生活。久而久之,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审美力才会提高,感情也随之变得更加细腻、丰富。只有感到生活富有意义、充满着爱,才能迸发出生活的激情,亲身体验到生活的美好和乐趣,才会更加珍惜生活、积极向上,创造出人生的价值。
  (二)内容锤炼,震撼学生心灵
  1.从单一走向综合。道德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现象,真正的道德教育更多地只能借助于各种复杂的渗透方式完成,是个体品德社会化和社会品德个体化的统一过程。品德新课程的教学内容来自于对社会现实和人的发展责任的担当,回归对生活的导向和规范力量,几乎没有纯思维性的知识,更多强调的是学生的体验与感悟。在教学中,不仅仅是“以教材为世界”,更重要的是“以世界为教材”,只有合理利用课程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课堂才会给学生一种强有力的震撼,品德的内化才会成为一种可能。
  2.从知识走向审美。课程目标明确趋于“三维整合”,教材内容不断地倾斜于生活、社会,品德课不再是传统意义上静止的工具性品德学科,而是动态地朝着文化的主体存在转型。德育本来就不能脱离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而独立存在,需要在各科教学、日常生活中渗透。正如王开岭老师在《古典之殇》中所说:“其实,何止语文,地理、音乐、美术、生物、历史、哲学……哪个不包含丰饶的自然信息和生命审美?哪个不藏着比辞条、年代、人名、因果、正反……更辽阔的人文资源和精神风光?关键看有无感受到它们,能否深情地领略并分享它们。”遗憾的是在最重要的“审美”和“感动”方面——做得远远不够。
  (三)体验深入,升华学生情感
  体验是亲身经历、联系自身的体味,具有亲历性、内发性和独特性,是通过学生亲身实践来认识周围事物的过程,也是优化教学的重要途径。
  1.还原真主体,培养真情感。《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的主旨是使学生体验自己的生活,参与社会活动,在活动中学习有关知识和技能,感受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对人、对社会的意义与作用,感受“我”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作用。帮助学生初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建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
  2.进行真评价,获得真反馈 教学评价是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的一种价值判断,它具有导向功能、反馈调节功能和激励功能,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也是品德教育的重要手段。
  3.体验真活动,引领真生活。先要关注现实生活的开始,更重要的是基于生活事实的生活意义和价值,关注的不仅仅是知性、理性的活动,更是一个涉及情感、愿望、体验等非理性因素在内的人的生命的整体投入。
  四、感悟:执着在探索历程中的旨归
  在执著探索的历程中,我们欣喜地发现,品德课堂的变化也带来了学生的悄然变化。以学生的生活为起点,用生活来教育;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给生活以教育;为提升学生生活能力、引领学生的生活向上向前发展和归美人生而教育,是当下品德课程的理性架构和行走路标。
  随着研究不断深入,也清楚地感受到:反复性是品德内化规律的表现,品德的形成需要“反复抓,抓反复”。在“由外而内”“由内而外”的过程中,有很多不确定、不稳定的因子干扰,需要不断探索。
  我们的探索似乎还比较零碎,如何让研究能够成为一个系统,并有效地指导农村小学的品德课堂教学,将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朱小蔓.道德教育论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鲁洁.关注学生,关注生活讲稿.
  [3]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科学教育出版社,2005.
  [4]蒋瑜琴,让德育课堂郁郁葱葱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
  (责编 张景賢)
其他文献
在教师的期待和心理暗示下,学生能够逐渐克服自己的自卑的情绪,产生自信心,并积极投身于知识的学习之中,产生学习的动力和欲望。当他们对自己的学习成绩有了期待时,就会表现在学习的行动上。由此可见,期待心理是一种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因素的手段,它会对学生的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怎样有效地利用心理期待来引导后进生的学习,让他们得到转化、进步和提高呢?结合自己多年的高中语文教学经验,笔者谈
期刊
一、理论研究  认知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数学认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把教材知识结构转化成自己的数学认知结构。《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联系实际提高处理教材的能力,用自己的慧眼去发现教材中的生成点,变教教材为用教材。在数学教学中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发展的有效途径
期刊
摘要:生物学科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并不能很好地运用这一直观教学手段。笔者就自身在教学中的实践和体会,举例说说如何利用现有的条件巧妙地处理教材中的实验,为学生创设亲身实践、动手操作、亲身感受与体会、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氛围。  关键词:生物 实验 改进  生物学科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通过实验,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可以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的训练,培
期刊
品德课程强调,要选择学生熟知的、感兴趣的、有教育价值的资源作为活动内容,在实施过程中要让儿童学得有趣,过得快乐。就目前品德课堂来看,就是以教材为主,参考教师用书进行上课,这些内容远远跟不上学生的需求。品德课程又是涉猎面很广的一门学科,有些知识老师可能还没有学生了解得深入,跟不上学生日益增长的“胃口”。该给品德课堂加入新课程资源了!品德课只有多元化整合,与其他课程整合、与课程内部资源整合、与学校校本
期刊
掐指算来为师已九载有余,站在三尺讲台,我对教师这份职业的执著与热爱与日俱增,对教师辛苦奉献甘之如饴,无怨无悔。在教育中,我曾经心怀梦想懵懂参与,也曾经追随梦想努力前行,朝向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努力迈进,虽然也收获了许多的荣誉和鲜花,可一路走来我没有真正感受到多少幸福的所在。因为我始终徘徊:作为一名教师,我要的究竟是关心我的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飞得累不累?还是要关心他们飞得高不高?究竟什么才是我的幸福的
期刊
空间线面位置关系,空间距离,空间角是立体几何中常见的三类问题,是考查的重点和热点。特别是新教材中引进了空间向量的概念和知识后,拓宽了解答立体几何的思路和方法,给解答立体几何问题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而法向量作为向量家族中的一个特殊成员,在证明线面平行、垂直,求空间角和空间距离中越来越显示出它的优越性和灵活性。下面结合相关例题就法向量在解立体几何题中的几处妙用与大家共同分享。  一、法向量的定义  所谓
期刊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和领悟”。吕叔湘也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的能力。”可见,语感培养对发展小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性。下面,笔者就对如何让小学高年级学生轻松阅读做一些探讨。  关键词:小学语文 高年级 轻松阅读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成功的阅读教学,有利于学生语文整体素质的提高。然而,纵观当下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阅读
期刊
随着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普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各学科课堂教学中,并且越来越发挥出重要的作用。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积极主动地收集、感知多媒体展示出来的教学信息,主动地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处理、改造、重组,建构起对新知识的认知,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以下我从三个方面谈谈我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信息技术的应用。  一、利用信
期刊
“主任”一词,现代汉语词典注释为:职位名称,一个部门或机构的主要负责人。“班主任”是:学校中负责一班学生的思想工作、纪律、考勤、集体活动等的教师。可见,班主任是一个班的“领头羊”“最高领导”,不但要完成学校赋予的各项教学任务,而且还需搞好与其他任课教师间的协调沟通、抓好班骨干力量的培养指导、经常性地做好学生教育疏导和管理工作。教育思想管理工作,是一项长远性的基础工作,贵在经常,难也在经常。经常性的
期刊
6月7日下午,幼儿大班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整整一个下午班主任张老师和我都惴惴不安、心惊胆战。如果那个受伤孩子的眼睛看不好留下残疾怎么办?怎么向受伤孩子的家长交代?微薄的工资能否赔得起?双方家长的态度怎么样?责任如何划分?我们心乱如麻,心情恍惚,整个下午不知道是怎么度过的,直到孩子的爸爸给我们打了电话,心里的恐慌才渐渐平息下来。  事情是这样的:下午第一节课,张老师组织孩子们玩桌面袋装塑料玩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