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问10个郑州人,世上最好的美味是什么,你会得到10个相同的答案:烩面。
如果问10个郑州人,世上最好的戏曲是什么,你也会得到10个相同的答案:豫剧。
总结出来,听着豫剧吃烩面,便是世间最好的生活了。当然,还要住在郑州。
这就是郑州人对自己这个城市的定义——没有更好,只有最好。如一个自恋的小女子,每一个眼神里,都透出扬扬得意的味道。
私下里是不认同的,相比于京剧的韵味和黄梅戏、越剧的绵软,豫剧的腔调是过于铿锵豪放了,硬朗有余而婉转不足。但闲来无事,听着倒也热闹。至于郑州人老少偏好的烩面,我更是不愿恭维,那么粗犷、厚实的面条,和陕西宽厚的裤带面完全有一拼,煮在各式高汤里,即使煮很久,面也是硬硬的,配些香菜、笋干、金针菇倒也说得过去,竟然还会搭配粉丝、豆芽等看上去完全不搭的材料,掺杂其中,真是形容不出其中的味道。初来郑州的时候,也因好奇这满城人迷恋的食物,尝遍了各家知名的烩面馆,包括搭配海参、鲍鱼等昂贵食材的烩面,但吃来吃去,还是觉得不如一碗传统的手擀面来得更可口。
但这样的评价,我是断然不敢公开说出口的,也只是私下里议议。我胆量不算大,怕遭到吼着“刘大哥讲话理太偏”的郑州妹子们痛扁,我毫不怀疑对贬低烩面的人,郑州人绝不会手下留情。因为他们对烩面的偏好绝不只是说出来的,大街小巷的烩面馆,饭时之前,已经坐得满满当当,若是刚好赶着饭点过去,也只有等座的份儿了。根据顺序拿一个号牌,坐在饭馆专为等号顾客准备的位子上,边吃着免费瓜子边等吃完面的顾客离席。
在等座这事上,再也没有见过有比郑州人更好耐性、好脾气的了,他们等在那里,一点都不着急,嗑瓜子、聊闲篇,要么干脆凑三四个人斗地主或打双升,反正任何一家烩面馆里都会提供扑克牌。
刚好,打上三两把,位子也就空出来了,三五个人要几份小菜,各自一碗正宗的传统羊肉烩面,再来瓶正宗的杜康,简单的饭局就有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气势。正应了那句“好饭不怕等”,这句话,实在适用于郑州各个烩面馆。
因为太过偏爱,烩面行业里也就无可避免地有了业内翘楚,这“记”那“记”的,还有这“源”那“苑”……老店、分店遍布了这座中原城市的每一个角落,使得这个中庸的城市,有了自己最鲜明的标志。年头久远的烩面馆,桌椅都是古香古色的,河南博物院附近有一家烩面老店,桌子竟然是纯铜的,每一张都重达上千斤,桌面透出久远光阴的痕迹,黑漆漆的光亮且斑驳。店内没有单间,身份再尊贵的顾客,为这一碗面,也都必须放下身姿、纡尊降贵地拥挤在热气腾腾的大厅里,和古老的铜桌亲密接触。
据说烩面馆的老板娘,真正是每天“数钱数到手抽筋,比开银行还赚钱”。
郑州人对烩面的喜好可见一斑,因此,郑州人对烩面的评价,外人听来或是自恋,但对他们来说,是实实在在的热恋。
单位有个同事,是一位即将退休的大叔,每次说起烩面,都是微闭着眼睛,放慢语速,悠悠的口吻,极其陶醉的表情。而这位大叔,每次出差回来的第一件事,也是直奔车站就近的烩面馆,要一碗大份的羊肉烩面,酣畅淋漓地吃完,才觉得“所有细胞都活了过来,灵魂恢复了正常”,在大叔眼里,全世界任何地方再有名的美食,也抵不上烩面半点。
“出差回来先吃面”却并不只是这位大叔的爱好,我接触的几乎每一个郑州男人,都有这样的行为习惯,外出之后回到郑州,吃一碗烩面,才觉得回过神来。
记得前两年,有个朋友第一次来郑州出差,用的一个词是简直“震撼”了——热气腾腾的烩面馆中,那些衣着时尚、身形窈窕的年轻姑娘,巴掌大的小脸完全埋进直径不小于20厘米的烩面碗中大快朵颐。那么瘦弱的姑娘,那么大一碗面,可以吃到汤水不剩,让朋友这个东北大汉看得一愣一愣的,然后面对碗中剩余的半片面和大半碗面汤,惭愧不已。
我理解这种惭愧,是为不能和地道的郑州人一样爱上这种面食并无所顾忌地饕餮一番,此种情形,只显得自己不厚道、没品位,并且由不得不去羡慕郑州人民对烩面实打实的喜欢。
郑州人不仅频繁光顾烩面馆,家家也都习惯了自己煮面,而在我的家乡,向来只把面条作为早餐,郑州则不同,面条常常作为中餐和晚餐的主食。
郑州的大小超市甚至随意一家副食店内,都有烩面坯出售。它是一张厚实的直径三厘米左右的面片,有着油光的表层,显见和面时加了植物油进去,揉到一定程度,切成规则长方形,而那一方长方形的面片,抻住两端,使用恰当的力度一点点上下摆动着抻开,筋道的面片便成为一根一米开外、约两厘米宽的烩面。抻好的烩面放入沸腾的鸡汤、排骨汤或羊肉汤内,再根据自己的喜好加入肉丝、笋干、蘑菇或蔬菜等配料,煮上几分钟,一碗家常的烩面便可以出锅了——几乎所有的郑州人,无论男女,只要有厨房,都可以做出这样一碗烩面来,他们百吃不厌。
郑州人对烩面的忠贞,早已经历了漫长时光的考验。
由此,这一碗面,已经完好地诠释了郑州这座城,它位于国土的中原地带,不论地理位置还是历史渊源、风土人情,都没有什么明显特色,它的发展,跟随和模仿了所有大城市的脚步,建筑越来越高却依然拥挤,街道越来越阔却照旧堵车,雨季里凹处水流成河,正在修建的地铁让城市尘土飞扬,雾霾越来越严重,繁华的商场内,也照例穿梭着如云的美女……
站在这个城市中央,你感觉不出它和其他城市的区别,高楼大厦、霓虹闪烁、车辆拥堵、雾霾笼罩、空气干燥……每个人都带着随波逐流的都市表情,有些慵懒、倦怠和物质化,即使第一次置身其间,也会觉得周遭的一切过于熟稔,直到某个瞬间,无端地嗅到这个城市的空间悠悠飘散的一种特殊的气息。它自大街小巷的随意某一个窗口散发而出,淡淡地又是无孔不入地穿梭于这个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挑逗着每一个郑州人的嗅觉和味蕾,再配上街头巷尾正在开唱的铿锵豫剧,城市倏然就有了属于自己鲜明的味道和声音。
5年后,纵然我依旧没有真心喜欢上烩面,我也已经喜欢上了这个城市的烩面表情,那是一种家常、平实、温暖而幸福的表情。
是一碗面和一座城带给彼此的平安喜乐。
如果问10个郑州人,世上最好的戏曲是什么,你也会得到10个相同的答案:豫剧。
总结出来,听着豫剧吃烩面,便是世间最好的生活了。当然,还要住在郑州。
这就是郑州人对自己这个城市的定义——没有更好,只有最好。如一个自恋的小女子,每一个眼神里,都透出扬扬得意的味道。
私下里是不认同的,相比于京剧的韵味和黄梅戏、越剧的绵软,豫剧的腔调是过于铿锵豪放了,硬朗有余而婉转不足。但闲来无事,听着倒也热闹。至于郑州人老少偏好的烩面,我更是不愿恭维,那么粗犷、厚实的面条,和陕西宽厚的裤带面完全有一拼,煮在各式高汤里,即使煮很久,面也是硬硬的,配些香菜、笋干、金针菇倒也说得过去,竟然还会搭配粉丝、豆芽等看上去完全不搭的材料,掺杂其中,真是形容不出其中的味道。初来郑州的时候,也因好奇这满城人迷恋的食物,尝遍了各家知名的烩面馆,包括搭配海参、鲍鱼等昂贵食材的烩面,但吃来吃去,还是觉得不如一碗传统的手擀面来得更可口。
但这样的评价,我是断然不敢公开说出口的,也只是私下里议议。我胆量不算大,怕遭到吼着“刘大哥讲话理太偏”的郑州妹子们痛扁,我毫不怀疑对贬低烩面的人,郑州人绝不会手下留情。因为他们对烩面的偏好绝不只是说出来的,大街小巷的烩面馆,饭时之前,已经坐得满满当当,若是刚好赶着饭点过去,也只有等座的份儿了。根据顺序拿一个号牌,坐在饭馆专为等号顾客准备的位子上,边吃着免费瓜子边等吃完面的顾客离席。
在等座这事上,再也没有见过有比郑州人更好耐性、好脾气的了,他们等在那里,一点都不着急,嗑瓜子、聊闲篇,要么干脆凑三四个人斗地主或打双升,反正任何一家烩面馆里都会提供扑克牌。
刚好,打上三两把,位子也就空出来了,三五个人要几份小菜,各自一碗正宗的传统羊肉烩面,再来瓶正宗的杜康,简单的饭局就有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气势。正应了那句“好饭不怕等”,这句话,实在适用于郑州各个烩面馆。
因为太过偏爱,烩面行业里也就无可避免地有了业内翘楚,这“记”那“记”的,还有这“源”那“苑”……老店、分店遍布了这座中原城市的每一个角落,使得这个中庸的城市,有了自己最鲜明的标志。年头久远的烩面馆,桌椅都是古香古色的,河南博物院附近有一家烩面老店,桌子竟然是纯铜的,每一张都重达上千斤,桌面透出久远光阴的痕迹,黑漆漆的光亮且斑驳。店内没有单间,身份再尊贵的顾客,为这一碗面,也都必须放下身姿、纡尊降贵地拥挤在热气腾腾的大厅里,和古老的铜桌亲密接触。
据说烩面馆的老板娘,真正是每天“数钱数到手抽筋,比开银行还赚钱”。
郑州人对烩面的喜好可见一斑,因此,郑州人对烩面的评价,外人听来或是自恋,但对他们来说,是实实在在的热恋。
单位有个同事,是一位即将退休的大叔,每次说起烩面,都是微闭着眼睛,放慢语速,悠悠的口吻,极其陶醉的表情。而这位大叔,每次出差回来的第一件事,也是直奔车站就近的烩面馆,要一碗大份的羊肉烩面,酣畅淋漓地吃完,才觉得“所有细胞都活了过来,灵魂恢复了正常”,在大叔眼里,全世界任何地方再有名的美食,也抵不上烩面半点。
“出差回来先吃面”却并不只是这位大叔的爱好,我接触的几乎每一个郑州男人,都有这样的行为习惯,外出之后回到郑州,吃一碗烩面,才觉得回过神来。
记得前两年,有个朋友第一次来郑州出差,用的一个词是简直“震撼”了——热气腾腾的烩面馆中,那些衣着时尚、身形窈窕的年轻姑娘,巴掌大的小脸完全埋进直径不小于20厘米的烩面碗中大快朵颐。那么瘦弱的姑娘,那么大一碗面,可以吃到汤水不剩,让朋友这个东北大汉看得一愣一愣的,然后面对碗中剩余的半片面和大半碗面汤,惭愧不已。
我理解这种惭愧,是为不能和地道的郑州人一样爱上这种面食并无所顾忌地饕餮一番,此种情形,只显得自己不厚道、没品位,并且由不得不去羡慕郑州人民对烩面实打实的喜欢。
郑州人不仅频繁光顾烩面馆,家家也都习惯了自己煮面,而在我的家乡,向来只把面条作为早餐,郑州则不同,面条常常作为中餐和晚餐的主食。
郑州的大小超市甚至随意一家副食店内,都有烩面坯出售。它是一张厚实的直径三厘米左右的面片,有着油光的表层,显见和面时加了植物油进去,揉到一定程度,切成规则长方形,而那一方长方形的面片,抻住两端,使用恰当的力度一点点上下摆动着抻开,筋道的面片便成为一根一米开外、约两厘米宽的烩面。抻好的烩面放入沸腾的鸡汤、排骨汤或羊肉汤内,再根据自己的喜好加入肉丝、笋干、蘑菇或蔬菜等配料,煮上几分钟,一碗家常的烩面便可以出锅了——几乎所有的郑州人,无论男女,只要有厨房,都可以做出这样一碗烩面来,他们百吃不厌。
郑州人对烩面的忠贞,早已经历了漫长时光的考验。
由此,这一碗面,已经完好地诠释了郑州这座城,它位于国土的中原地带,不论地理位置还是历史渊源、风土人情,都没有什么明显特色,它的发展,跟随和模仿了所有大城市的脚步,建筑越来越高却依然拥挤,街道越来越阔却照旧堵车,雨季里凹处水流成河,正在修建的地铁让城市尘土飞扬,雾霾越来越严重,繁华的商场内,也照例穿梭着如云的美女……
站在这个城市中央,你感觉不出它和其他城市的区别,高楼大厦、霓虹闪烁、车辆拥堵、雾霾笼罩、空气干燥……每个人都带着随波逐流的都市表情,有些慵懒、倦怠和物质化,即使第一次置身其间,也会觉得周遭的一切过于熟稔,直到某个瞬间,无端地嗅到这个城市的空间悠悠飘散的一种特殊的气息。它自大街小巷的随意某一个窗口散发而出,淡淡地又是无孔不入地穿梭于这个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挑逗着每一个郑州人的嗅觉和味蕾,再配上街头巷尾正在开唱的铿锵豫剧,城市倏然就有了属于自己鲜明的味道和声音。
5年后,纵然我依旧没有真心喜欢上烩面,我也已经喜欢上了这个城市的烩面表情,那是一种家常、平实、温暖而幸福的表情。
是一碗面和一座城带给彼此的平安喜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