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提出:我们应“通过科学想象与科学推理方法的结合,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分析概括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科学探究应该贯穿于物理教学的各个环节,要鼓励学生积极动手、动脑,通过自主的探究活动学习物理概念和规律,体验到学科学、用科学的乐趣,了解科学方法,获取科学知识,逐步树立科学创新精神。在物理教学实践中,我们就如何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培养创新精神方面作了一系列的尝试。
一、用身邊的物理,激发兴趣
俗话说:“代数繁,几何难,物理化学有得玩。”其中的“玩”就是指物理教学过程中有大量有趣的物理实验和物理现象,这是我们物理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利用的有利资源。对于刚接触物理学科的学生来说,如何在他们刚开始就激起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极其重要。人生来好奇,对身边的一些事物和现象都想知道为什么。根据这一特点,我紧密联系学生实际,充分利用初二物理“引言课”,设计若干有趣的实验。如“瓶子吞鸡蛋”、“加热后密封的易拉罐会自动的变扁”、“金鱼能在沸水中生存吗?”“比比谁的力气大——用漏斗吹乒乓球”……在学生感到奇怪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带着这种强烈的探求意识,对帮助学生消除学习物理的紧张感和对物理学科的神秘感,使学生对物理学科产生良好的第一印象,树立起学好物理的信心和勇气。
二、手脑并重,培养学生亲身体验和实践能力
物理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在物理教学中,探究活动的作用非常大,用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从观察并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价、交流与合作等一系列的科学探究的步骤。初中学生的年龄十三四岁,稚气未脱,活泼好动,朴素的唯物主义思维在头脑中占重要地位,因此探究活动是初中物理教学的沃土,是用实际操作来激发和引导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
探究活动可以让学生经历一些物理知识规律的探求过程,充分调动听觉、视觉、触觉的感官的参与,使学生获得最直接、最准确的信息,培养科学的观察、思维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探索氛围。如探究“压强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活动中,让每位学生用大拇指和中指捏住铅笔的两端,感觉手指的疼痛,当大家实际操作后,群情激昂,感到物理知识就这么简单,对“控制变量法”的应用,对“压强大小与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有关”有关的印象就深刻了。探究“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活动中,我先展示了法拉第的实验装置,他们个个跃跃欲试,几位同学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操作,结果都失败了。大家这时在下面议论开了,有的惊叹,有的失望。在老师指导下,最后终于产生了电流,大家脸上都洋溢着成功的喜悦。另外,我还故意加长装置与电流表之间的导线,安排一个学生在这边做实验,再跑过去看指针是否偏转,让学生体验导体的切割运动与电流产生具有同时性,并介绍了科学家“克拉顿”因此而与伟大的发现失之交臂,使同学们不仅知道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同时也知道了科学探索的艰辛,为他们今后的发展上了有意义的一课。
三、打破常规,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敢于动手、勇于创新。因此,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要
求教师本身必须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敢于打破常规,不断提高,不断创新。如在探究“蒸发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时,就有学生提出快慢与液体质量、所处地理位置有关,我们都一一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和步骤,尽可能的通过实践来得到结论,重在让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又如在学习“液体的沸点与压强的关系”后,有同学提出当“气压足够低时,常温的水能沸腾吗?”我们先用实验装置进行探究,然后又向学生介绍目前洗衣机的新品种就是利用低压使常温水也能沸腾,产生大量气泡,从而实验洗涤效果。既让学生为自己的探索发现而自豪,并且敢于创新,又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知识和生产生活是紧密联系的。
四、开展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
在现代社会生活和科学工作中,个人之间和团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是十分重要的。这种走进课堂、分工合作的学习形式已完全不同于传统的独自攻关、闭门造车的学习形式,加上学习者的积极参与、相互作用,整个过程已成为一个远不只是认知的过程,它为学生开辟了一个崭新的施展才华的舞台。物理课的大多数科学探究,需要分组进行,每组3~5人。组内的角色分工要明确,例如甲负责操作、乙负责记录,或不同学生负责从不同信息源中寻找相关信息;另一方面,组内角色要转换,例如:第一次甲操作乙记录,第二次乙操作甲记录。探究活动中,注意发挥每个学生在活动中的作用,不能由少数学生包办代替,这样做既能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机会均等的全面练习,又能充分体现工作中的分工与协作。学生在分工协作的过程中增强了责任感和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在成果展示的过程中增进了交流,提高了交往能力和竞争意识,在合作的过程中培养了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
学生创造个性的培养,决不是一朝一夕、一门学科就可以完成的,它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我们所有教育工作者都为之付出艰苦的努力和劳动,不断尝试,不断提高。
(作者单位:江苏省兴化市西郊中心校初中部)
一、用身邊的物理,激发兴趣
俗话说:“代数繁,几何难,物理化学有得玩。”其中的“玩”就是指物理教学过程中有大量有趣的物理实验和物理现象,这是我们物理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利用的有利资源。对于刚接触物理学科的学生来说,如何在他们刚开始就激起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极其重要。人生来好奇,对身边的一些事物和现象都想知道为什么。根据这一特点,我紧密联系学生实际,充分利用初二物理“引言课”,设计若干有趣的实验。如“瓶子吞鸡蛋”、“加热后密封的易拉罐会自动的变扁”、“金鱼能在沸水中生存吗?”“比比谁的力气大——用漏斗吹乒乓球”……在学生感到奇怪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带着这种强烈的探求意识,对帮助学生消除学习物理的紧张感和对物理学科的神秘感,使学生对物理学科产生良好的第一印象,树立起学好物理的信心和勇气。
二、手脑并重,培养学生亲身体验和实践能力
物理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在物理教学中,探究活动的作用非常大,用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从观察并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价、交流与合作等一系列的科学探究的步骤。初中学生的年龄十三四岁,稚气未脱,活泼好动,朴素的唯物主义思维在头脑中占重要地位,因此探究活动是初中物理教学的沃土,是用实际操作来激发和引导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
探究活动可以让学生经历一些物理知识规律的探求过程,充分调动听觉、视觉、触觉的感官的参与,使学生获得最直接、最准确的信息,培养科学的观察、思维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探索氛围。如探究“压强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活动中,让每位学生用大拇指和中指捏住铅笔的两端,感觉手指的疼痛,当大家实际操作后,群情激昂,感到物理知识就这么简单,对“控制变量法”的应用,对“压强大小与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有关”有关的印象就深刻了。探究“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活动中,我先展示了法拉第的实验装置,他们个个跃跃欲试,几位同学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操作,结果都失败了。大家这时在下面议论开了,有的惊叹,有的失望。在老师指导下,最后终于产生了电流,大家脸上都洋溢着成功的喜悦。另外,我还故意加长装置与电流表之间的导线,安排一个学生在这边做实验,再跑过去看指针是否偏转,让学生体验导体的切割运动与电流产生具有同时性,并介绍了科学家“克拉顿”因此而与伟大的发现失之交臂,使同学们不仅知道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同时也知道了科学探索的艰辛,为他们今后的发展上了有意义的一课。
三、打破常规,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敢于动手、勇于创新。因此,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要
求教师本身必须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敢于打破常规,不断提高,不断创新。如在探究“蒸发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时,就有学生提出快慢与液体质量、所处地理位置有关,我们都一一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和步骤,尽可能的通过实践来得到结论,重在让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又如在学习“液体的沸点与压强的关系”后,有同学提出当“气压足够低时,常温的水能沸腾吗?”我们先用实验装置进行探究,然后又向学生介绍目前洗衣机的新品种就是利用低压使常温水也能沸腾,产生大量气泡,从而实验洗涤效果。既让学生为自己的探索发现而自豪,并且敢于创新,又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知识和生产生活是紧密联系的。
四、开展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
在现代社会生活和科学工作中,个人之间和团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是十分重要的。这种走进课堂、分工合作的学习形式已完全不同于传统的独自攻关、闭门造车的学习形式,加上学习者的积极参与、相互作用,整个过程已成为一个远不只是认知的过程,它为学生开辟了一个崭新的施展才华的舞台。物理课的大多数科学探究,需要分组进行,每组3~5人。组内的角色分工要明确,例如甲负责操作、乙负责记录,或不同学生负责从不同信息源中寻找相关信息;另一方面,组内角色要转换,例如:第一次甲操作乙记录,第二次乙操作甲记录。探究活动中,注意发挥每个学生在活动中的作用,不能由少数学生包办代替,这样做既能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机会均等的全面练习,又能充分体现工作中的分工与协作。学生在分工协作的过程中增强了责任感和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在成果展示的过程中增进了交流,提高了交往能力和竞争意识,在合作的过程中培养了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
学生创造个性的培养,决不是一朝一夕、一门学科就可以完成的,它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我们所有教育工作者都为之付出艰苦的努力和劳动,不断尝试,不断提高。
(作者单位:江苏省兴化市西郊中心校初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