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朗读是语文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学生朗读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的高低。
【关键词】语文朗读 方法 指导
语言是一个民族睿智的积淀,也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积淀。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汉语言成为世界文化的瑰宝,是我们炎黄子孙值得骄傲的一笔宝贵财富。可是,纵观目前我国小学生语言积累的现状,不由令人担忧:课堂教学中老师大量的分析讲解与问答交流替代了儿童朗朗的读书声;现代化传媒手段的运用及动漫的介入,替代了学生大量感知书面语言的实践;生活节奏加快、课外学习特长,使得学生用于读书、感受书面语言的时间少了……学生的语言积累严重不足,语言营养堪称不良。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更应该从基础把学生的诵读精神培养起来。但是对于现代教学,教师应该从小学生的朗读方式和方法上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诵读能力。笔者针对朗读方法谈一下个人见解:
一、善于设计朗读形式,因材施读
朗读形式应根据不同性质的课文来设计。为了让学生进入情景,感知整体,对《十里长街送总理》这类情感性较强的课文需进行示范性朗读,帮助学生进入庄严、沉重的气氛之中。为了突破朗读难点,对《黄河象》这类句群长、结构复杂的段落可采用师生领读法,帮助学生加深对重点段落与词语的理解。为了突出重点,加强识记,对《伟大的友谊》这类思想性较强的课文有关主要段落应加大力度齐读,帮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写作意图。此外,为了启迪想象,发展形象思维,对《雷雨》这类景物描写逼真、语言优美的课文,先指导轻声读,后师生轮读。为了理解层次结构,便于大面积检查,对《诺言》这奖篇幅长。自然段多的课艾,可由小组、全班同学接续读,为了激发兴趣,感知内容,熟悉人物,对《草船借箭》这类情节变化快、人物线索多的课文,可进行分角色表情朗读。为了诱发灵感,活跃气氛,凝聚感情,《狼牙山五壮士》这类句意连贯,内在联系紧密的课文,可采用层层点拨设问,步步引读。善于设计读的不同形式,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读懂、读通课文。使朗读训练落到实处,发挥出读的效果。
二、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重要,它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内在动力和关键所在。合理的提出阅读要求,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过深会挫伤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过浅容易导致孩子浮躁,因此,我在教学中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一年级时上阅读课文只要求孩子借助拼音读懂一句话,能用自己的话大体说出一句话的意思,我便予以表扬、鼓励。二年级时,我便要求学生不仅能读懂、读通一句话,还要有一定的感情投入,能用自己的话较准确地理解一句话的含义。三年级时我便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把各句联系起来读懂一段话,甚至一篇文章。能够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能从句与句之中体会作者的感情。正是这样一步一个台阶,不同时期提出不同的要求,久而久之,学生都能做到逐句逐段读懂,以致理解全篇内容。
三、精讲多读,读出情感
在教學活动中,学生最反对的是教师无休止的教授、讲授再讲授,就象一个妈妈,反复唠叨孩子,孩子必起逆反心理,一般达不到预期效果。因此,我在讲课文时,尽量做到精讲多读,在整堂教学活动中,我只当配角,不当主角,只当导演,不当演员,只传授孩子理解课文之方法,不包办代替孩子的主观意识。讲读课文我只引导孩子们理解难懂的重点句、重点段。通俗易懂的句段,则充分让孩子们反复读,反复念,让其读出情感,念出含义。阅读课文我则全权放手,让学生自读,自疑,自己解决问题,遇到较难的先让他们互议,我再做适当点拨。这样以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提高,知识水平和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升华,教学任务完成得轻松愉快。
四、指导学生认真把握朗读的整体性和层次性
指导朗读不能急功近利,应服从于全册教材、单元及课文的整体要求。一篇课文的内容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指导学生朗读要从课文的整体出发,教《十里长街送总理》时“送”字体现了课文整体性。从“送”的含义是什么?首都人民怎么送的?为什么要送?这个整体目标出发,循序渐进地指导朗读、便能逐步把握课文的情感基调,有效地理解重点词、句、段,从而加深印象,增强怀念周总理的感情。与此同时,根据课文内容的深浅程度,应按学生的思维,经过由具体到概括,再由概括到具体的过程。层次分明地指导学生朗读。
五、培养学生学会朗读
读出语言、语调、语速或感情等方面,如读“我爬得上去吗?”“你也来爬天都峰”等句子时,要揣摩人物内心的感受,“我爬得上去吗?”理解出我缺乏自信的心理,语速慢,读出疑问,“你也来爬天都峰”读出对对方勇气的称赞,应有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方面进行具体指导,“也”重点突出,读重、读长些,因而,朗读要根据文章的感情需要进行适当的指导,一段时间后学生就会大有进步。
六、充分保证朗读时间
阅读教学应留有充裕时间让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朗读训练,使课堂教学体现读书为主与训练为主的有机结合。首先,每当讲读课文,多安排学生听录音,使之在经常的声韵、节奏的熏陶中激起学生对朗读的内心追求。讲读结束,分组搞些朗读表演或比赛。评者头头是道,听者津津有味、胜者信心十足。此外,教师应加强巡回检查,督促每一位学生带着不同的问题去朗读,并要求学生读课文时做到:用心力(心至),求准确(口至),认清楚(眼至),写批划(手至),有感觉(耳至)。从而使指导、反馈贯穿教学全过程。
总之,只要我们教师能够正确认识朗读教学,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精心地指导学生朗读,科学地进行朗读教学,使师生的朗读具有声情并茂的节奏,和谐婉转的韵律,呈现出作品的声音美、神韵美,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就能为语文的教、学及运用奠定牢固的基础。
【关键词】语文朗读 方法 指导
语言是一个民族睿智的积淀,也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积淀。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汉语言成为世界文化的瑰宝,是我们炎黄子孙值得骄傲的一笔宝贵财富。可是,纵观目前我国小学生语言积累的现状,不由令人担忧:课堂教学中老师大量的分析讲解与问答交流替代了儿童朗朗的读书声;现代化传媒手段的运用及动漫的介入,替代了学生大量感知书面语言的实践;生活节奏加快、课外学习特长,使得学生用于读书、感受书面语言的时间少了……学生的语言积累严重不足,语言营养堪称不良。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更应该从基础把学生的诵读精神培养起来。但是对于现代教学,教师应该从小学生的朗读方式和方法上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诵读能力。笔者针对朗读方法谈一下个人见解:
一、善于设计朗读形式,因材施读
朗读形式应根据不同性质的课文来设计。为了让学生进入情景,感知整体,对《十里长街送总理》这类情感性较强的课文需进行示范性朗读,帮助学生进入庄严、沉重的气氛之中。为了突破朗读难点,对《黄河象》这类句群长、结构复杂的段落可采用师生领读法,帮助学生加深对重点段落与词语的理解。为了突出重点,加强识记,对《伟大的友谊》这类思想性较强的课文有关主要段落应加大力度齐读,帮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写作意图。此外,为了启迪想象,发展形象思维,对《雷雨》这类景物描写逼真、语言优美的课文,先指导轻声读,后师生轮读。为了理解层次结构,便于大面积检查,对《诺言》这奖篇幅长。自然段多的课艾,可由小组、全班同学接续读,为了激发兴趣,感知内容,熟悉人物,对《草船借箭》这类情节变化快、人物线索多的课文,可进行分角色表情朗读。为了诱发灵感,活跃气氛,凝聚感情,《狼牙山五壮士》这类句意连贯,内在联系紧密的课文,可采用层层点拨设问,步步引读。善于设计读的不同形式,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读懂、读通课文。使朗读训练落到实处,发挥出读的效果。
二、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重要,它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内在动力和关键所在。合理的提出阅读要求,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过深会挫伤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过浅容易导致孩子浮躁,因此,我在教学中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一年级时上阅读课文只要求孩子借助拼音读懂一句话,能用自己的话大体说出一句话的意思,我便予以表扬、鼓励。二年级时,我便要求学生不仅能读懂、读通一句话,还要有一定的感情投入,能用自己的话较准确地理解一句话的含义。三年级时我便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把各句联系起来读懂一段话,甚至一篇文章。能够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能从句与句之中体会作者的感情。正是这样一步一个台阶,不同时期提出不同的要求,久而久之,学生都能做到逐句逐段读懂,以致理解全篇内容。
三、精讲多读,读出情感
在教學活动中,学生最反对的是教师无休止的教授、讲授再讲授,就象一个妈妈,反复唠叨孩子,孩子必起逆反心理,一般达不到预期效果。因此,我在讲课文时,尽量做到精讲多读,在整堂教学活动中,我只当配角,不当主角,只当导演,不当演员,只传授孩子理解课文之方法,不包办代替孩子的主观意识。讲读课文我只引导孩子们理解难懂的重点句、重点段。通俗易懂的句段,则充分让孩子们反复读,反复念,让其读出情感,念出含义。阅读课文我则全权放手,让学生自读,自疑,自己解决问题,遇到较难的先让他们互议,我再做适当点拨。这样以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提高,知识水平和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升华,教学任务完成得轻松愉快。
四、指导学生认真把握朗读的整体性和层次性
指导朗读不能急功近利,应服从于全册教材、单元及课文的整体要求。一篇课文的内容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指导学生朗读要从课文的整体出发,教《十里长街送总理》时“送”字体现了课文整体性。从“送”的含义是什么?首都人民怎么送的?为什么要送?这个整体目标出发,循序渐进地指导朗读、便能逐步把握课文的情感基调,有效地理解重点词、句、段,从而加深印象,增强怀念周总理的感情。与此同时,根据课文内容的深浅程度,应按学生的思维,经过由具体到概括,再由概括到具体的过程。层次分明地指导学生朗读。
五、培养学生学会朗读
读出语言、语调、语速或感情等方面,如读“我爬得上去吗?”“你也来爬天都峰”等句子时,要揣摩人物内心的感受,“我爬得上去吗?”理解出我缺乏自信的心理,语速慢,读出疑问,“你也来爬天都峰”读出对对方勇气的称赞,应有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方面进行具体指导,“也”重点突出,读重、读长些,因而,朗读要根据文章的感情需要进行适当的指导,一段时间后学生就会大有进步。
六、充分保证朗读时间
阅读教学应留有充裕时间让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朗读训练,使课堂教学体现读书为主与训练为主的有机结合。首先,每当讲读课文,多安排学生听录音,使之在经常的声韵、节奏的熏陶中激起学生对朗读的内心追求。讲读结束,分组搞些朗读表演或比赛。评者头头是道,听者津津有味、胜者信心十足。此外,教师应加强巡回检查,督促每一位学生带着不同的问题去朗读,并要求学生读课文时做到:用心力(心至),求准确(口至),认清楚(眼至),写批划(手至),有感觉(耳至)。从而使指导、反馈贯穿教学全过程。
总之,只要我们教师能够正确认识朗读教学,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精心地指导学生朗读,科学地进行朗读教学,使师生的朗读具有声情并茂的节奏,和谐婉转的韵律,呈现出作品的声音美、神韵美,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就能为语文的教、学及运用奠定牢固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