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经营下的金融机构监管协调

来源 :银行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igo02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综合经营日趋发展的形势下,当前对金融机构总的监管思路应该是:“在坚持分业监管原则的同时,实现部分业务逐步向功能性综合监管的过渡。”
  
  金融机构的综合经营在我国现实生活中已大量存在,在股权、组织、业务上已有大量交叉,且其风险已有所表现。为此,我国应在坚持分业监管原则的同时,实现部分业务逐步向功能性综合监管的过渡,建立多层次的监管协调机制。
  
  金融机构大行综合经营之道
  
  目前金融机构的综合经营或“混业经营”,在我国现实生活中已大量存在。虽然综合经营的形式繁多,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类。
  一是通过成立金融控股公司或金融集团,持有多个金融机构股权,达到综合经营或“混业经营”。如中信、光大、平安等集团公司,这些集团分别相对控股和绝对控股银行、证券、保险、基金、期货、信托等金融机构。也有因实业公司投资金融业形成的金融集团,如山东电力集团和国家开发投资公司等。
  这些综合经营或被称为“混业经营”的,并不是直接意义上的混业经营(即银行直接经营保险,实业企业直接经营金融业务等),而是以股权持有的方式,通过跨行业投资间接实现综合经营或“混业经营”。
  二是各类金融机构相互合作,共用平台,或者成立专门机构实现销售功能上的综合经营。即金融机构之间相互代理销售金融产品,如银行销售基金、保险产品,证券公司销售基金。或者是一集团内不同金融机构统一网页,共同营销产品。一些金融集团实现集团内金融机构数据的集中与统一处理。
  三是各类金融机构共同竞争同一类性质的资产管理业务。目前各类金融机构出于各种原因或压力,都已纷纷将资产管理业务作为业务发展的重点之一,如银行的理财业务,证券公司的定向资产管理业务与集合资产管理业务,保险公司的分红保险、投资联结保险,信托公司各式各样的信托计划,基金管理公司的各类证券投资基金以及拟推出的客户委托投资计划等。虽然这些业务名称各不相同,具体操作上因各监管部门监管方式不一而导致业务方式不尽一样,但这些行为体现的都是“信托”原则,实现的都是相同的“代客理财”功能。从这一点讲,在这类业务方面,中国各类金融机构已真正实现了综合经营或混业经营。
  
  综合经营风险需警惕
  
  资产管理市场严重混乱状况有所收敛,但未根本扭转。当前,我国各类金融机构均已开展形式各异的资产管理业务,鉴于近几年实践中的惨痛教训,一些监管部门在监管理念与政策上已有所调整,正在趋于统一,但总体上看,各监管部门在资产管理业务监管上,在、法律依据、监管政策上仍缺乏统一协调。例如,在是否可以异地开展业务,委托理财的最低投资金额、最低收益保证,委托理财的人数限制,委托财产的单独设账,第三方托管等方面仍存在差异,严重的风险隐患依然存在。而且不同金融机构开展同一资产管理业务,受到宽严程度并不相同的监管约束,因此出现了严重的不公平竞争。
  金融机构间关联交易增多,出现严重的风险传递现氟。综合经营的最大优势在于发挥协同效应,最大风险是如何防范不正当的关联交易引发的风险传递。目前随着金融集团的建立,金融机构之间以及与股东之间的关联交易逐步增多。由于我国目前对金融控股集团防范风险的防火墙制度尚未系统建立,随着金融机构之间业务联系的密切,关联交易自然增多,风险传递问题日益严重。如由于对证券公司的委托理财监管不力,导致证券公司挪用客户委托理财资金,已造成上百亿元的资金亏损,形成了系统性风险。由于监管层面始终缺乏对金融集团的协调监管,造成德隆系等实业集团巨额风险损失的产生,又进而将风险向多家金融机构传递。
  外资金融集团对我国金融机构综合经营的影响。目前,有部分综合性的海外金融集团已通过各种渠道分别进入我国的保险、证券、银行等金融领域甚至实业投资领域,给我国分业经营政策带来很大冲击。例如汇丰集团在中国的银行业拥有上海银行8%的股权,拥有福建亚洲商业银行27%的股份,拥有交通银行19.9%的股权。在保险业,拥有平安保险19.9%的股权,拥有北京汇丰保险经纪有限公司24.9%的股权。在基金管理业,汇丰与山西信托投资公司成立合资基金管理公司,汇丰占股33%。几乎所有的持股比例,分别看都已达到我国对外资股东持股比例的高限,合计看已超出我国的有关规定。在我国目前监管部门缺乏对综合经营监管约束的背景下,具有综合经营优势的国外大金融集团大举入境,不仅对中国金融机构的经营形成巨大压力,而且此举本身的风险也不容低估。
  
  加快金融监管协调制度的建设
  
  目前我国现实经济生活中已经存在由大量金融机构综合经营所累积的巨额风险。只是每当单个金融机构出了事,基于分别监管的原则,分别处置风险,无人统计与计算因集团控股导致的总体风险量和风险的相互传递量。因此,当务之急是在我国目前根本改变分业经营、分业监管原则条件还不充分成熟的条件下,尽快建立对金融集团控股的有效监管措施,建立适合我国目前状况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根据我国金融机构目前综合经营现状和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发展趋势,当前总的监管思路应该是:“在坚持分业监管原则的同时,实现部分业务逐步向功能性综合监管的过渡”。
  为此,首先应明确对于目前银行、证券、保险机构的三大传统基本业务,各类金融机构仍应严格遵守“分业经营”的原则。虽然我国已经出现金融控股公司以及金融机构之间出现相互投资的现象,但这仍然还仅限于股权投资,是一种跨行业的投资,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三大业务的融合与混业,因此分业监管仍能基本适应当前我国金融业的发展需求。其次,从国际经验看,加强行业监管是综合监管的基础。我国目前金融监管的能力仍然较低,有必要坚持一个时期的分业监管,从而进一步提高监管部门对各行业的监管能力。第三,目前中国金融机构的综合经营主要体现为金融集团控股下的间接综合经营和三大传统金融业务之外的资产管理业务。此两大特征不仅是中国金融业发展与深化的必然,而且也是当前尽快解决中国金融机构经营压力,提升民族金融业竞争力的急迫需求。因此,有关部门应顺应这个发展趋势,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通过渐进性方式逐步实现综合经营。与此相对应,我国的金融监管制度安排也应做出相应的调整。在坚持分业监管的前提下,视金融业务的发展情况,局部择机走向功能性综合监管。
  制定对金融控股集团监管的相关制度
  我国金融业近几年的教训表明,尽管金融控股集团实现的只是间接综合经营,但大量金融风险的产生往往是因为政府疏于对金融控股集团层面的关注与监管。为此,应尽快制定对金融控股集团的监管制度,明确监管主体与监管内容。考虑到外资金融集团综合经营对我国金融系统可能产生的影响,不论母公司(控股公司)的注册地是否在中国境内,只要是实质控制中国境内两类 不同金融机构以上的境外机构,就应认定是金融控股集团,要求单独成立金融控股公司,除对其属下单个金融机构进行分业监管外,还需对金融控股集团进行监管。今后,为降低金融控股集团内股权不透明造成的风险,应要求其采取一定的措施保证其股权结构简单、透明。如果仅仅拥有两个金融机构的股权但尚未达到实质性控制,应由监管机构确定是否必须单独设立金融控股集团。
  一般来说,银行发生危机,对一国金融体系的损害最大,为此各国对银行的监管最为严厉,对金融控股集团的监管也是意在防止银行体系遭受不必要的危险。有鉴于此,金融控股集团监管主体的选择可遵循以下原则:只要金融控股集团内拥有银行,不论是否实质控制,都由银监会作为该金融控股集团的监管主体;如果金融控股集团不拥有银行,则根据集团主要资产的性质,确定主监管者,由证监会或保监会担任监管主体。
  在具体监管操作上,金融控股集团的监管主体不对金融控股集团内单个金融机构进行监管(原监管机构负责监管的金融机构除外),但必须对金融控股集团进行并表监管,重点监控金融控股集团的资本充足率、风险集中度和关联交易。
  对当前蓬勃发展的各类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应尽快统一游戏规则
  鉴于我国各金融机构都已经从事并相互大规模竞争同一的资产管理业务,这些业务的运行机制、监管思路也大致相同,但法律依据、监管政策又不完全一致。为此,对这类业务可先实现功能性的综合监管。可由国务院副秘书长牵头,会同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共同出台《金融机构开展资产管理业务管理办法》(简称《管理办法》),统一游戏规则,防范金融风险。《管理办法》应依据信托的基本原理对这些资产管理业务进行规范。各监管部门根据所管辖金融机构开展资产管理的特征,在《管理办法》的基础上,可出台具体的管理细则。
  
  尽快建立分层次的监管协调平台
  
  当前有关监管部门已经建立的协调平台,一是从关闭金融机构需求出发而设立的,二是更多地侧重于信息交流的联系会议制度。但是,如上所述,随着金融机构各种综合经营业务的拓展,综合经营与分业监管的矛盾将日益突出,为防止金融监管制度出现阶段性的不适应金融业发展的问题出现,有必要确立具有长效的分层次的监管协调制度,以确保分业监管向功能性综合监管的逐步过渡。
  建立金融危机处置协调机制。当发生金融危机或重大金融突发事件时,对金融危机或突发事件实施有效及时的“危机管理”。金融机构综合经营后,大量的风险通过金融集团内对冲分散后,有时可表现为金融集团经营更加稳定。但一旦风险爆发,其突然性、破坏性又往往比未实现综合经营更为严重。为了应对这种突发、巨大的金融危机,有必要在国务院层面建立金融危机处置协调机制。可由分管金融副总理挂帅,人民银行、财政部、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参加,必要时公、检、法、宣传部等部门共同参与,建立金融危机处置协调小组,处置突发性的金融危机。眼下主要负责处置历史积累的高风险金融机构问题。
  建立金融业务、产品创新协调机制。通过渐进方式推进金融机构的综合经营,必然涉及大量突破原有法律、法规和规章的金融业务和金融产品的创新。为了支持金融机构的创新,同时协调各监管部门在业务、产品创新方面的监管,有必要建立业务、产品创新协调机制。如目前各类金融机构均开展的功能相同且不涉及三大传统业务的资产管理业务。该协调可由国务院副秘书长牵头,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参加,及时会商,共同制定基本管理原则,以国务院法规形式颁布。各相关部门可根据此法规制定具体细则。对于突破重大法律的业务、产品创新,报国务院审阅后由人大审议。
  信息共享机制。在当前季度联席会议的基础上,各监管部门、中央银行之间形成3十1的信息共享机制。各监管部门、中央银行应与金融控股集团监管部门共享对该集团内务金融机构现场、非现场监管信息以及各种监管处罚信息。建立信息共享机制时,应综合考虑成本收益,各部门不能各行其是,重复设置信息管道,收集信息,增加政府开支,同时给被监管者增加过多成本。在实现共享信息时,可设置部门间保密墙,确定各种信息的阅读权限。
  (作者单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
其他文献
微信“朋友圈”是现实人际关系在网络上的移植,人们通过在现实生活中的接触或联系成为朋友圈好友.也就是说,微信“朋友圈”在一定程度上是网络中的“熟人社会”.微信“朋友圈
目的探讨血清YKL-40和CA125联合检测在卵巢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别用酶免分析法(EIA)和微粒子酶免分析法(MEIA)测定39例卵巢癌、27例卵巢良性肿瘤及40例健康对照妇女血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期刊
期刊
一、引言    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递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21世纪是强调“把人作为发展的中心”的世纪,教育是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途径,教育不仅是发展的手段,而其本身就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内容和目标,并提出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及学会发展是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人、发展人,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教育目标表现出不同的形式。工业
“财富”在如今这个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代,是一个引人关注的话题,“福布斯财富榜”、“胡润财富榜”每年都引起了大众的广泛关注.为什么会这样呢?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搭建现代信息系统是企业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必然.当前的微信研究成果呈指数级增长,为了提高内容的针对性,本次研究侧重于论述微信群功能在组织内传播的应用价值.在工作中,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