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全员育人”,即高校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做到齐抓共管,不仅要充分发挥学生辅导员队伍的核心骨干作用,而且要做到全体教师都来关心和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运用以下几种模式:强化课堂教育,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作用;转变高校工作理念,在服务育人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社会实践教育,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塑造浓郁学风。
关键词: 全员育人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社会实践
我国正处在高校跨越式发展和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目前,单纯依靠学生辅导员队伍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模式已不适应高等教育的要求,因此必须调整现有学生工作模式,向“全员育人”工作模式转变。“全员育人”,即高校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做到齐抓共管,不仅要充分发挥学生辅导员队伍的核心骨干作用,而且要做到全体教师都来关心和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实践育人”①多元化、整体性的育人工作模式。
一、强化课堂教育,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作用
1?郾专业教师要做到知识传授与思想政治育人相结合。目前大部分专业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侧重知识传授,轻视思想政治教育,这就要求提高专业教师的人文知识修养,使之在教学中充分挖掘课程中的教育因素,例如课后作业团队协作能力的塑造,论文写作诚信意识的培养,将其渗透到课堂教学之中。专业教师充分利用示范原则,在课堂教育中,应该用自己的模范行为,以促进学生思想认识和觉悟不断提高。教师的人格魅力、道德修养、文化水准、精神风貌,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加强师德建设,打造一支具备优秀思想政治素养的专业教师队伍,达到“德高为范,师正为高”的目标,是实现示范作用的关键所在。教学实践证明,知识传播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才能成效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郾改革高等教育课程体系,充分发挥各门课程的育人功能。一方面,目前教育界的共识是提倡各门课程把知识传授与育人相结合,注重在专业教学中渗透德育。从严格意义上说,高等学校课程都是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统一,优秀的教师应该使二者有机结合,使隐性教育蕴含于显性教育之中。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基本原理的发现过程和意义,介绍科学家的治学态度、爱国热情、思想品德等,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使其形成“知识即美德”或者“美德即知识”的理念。另一方面,在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可以灵活打破原有教材章节限制,抓住若干专题,着力讲深讲透,这种做法深受学生欢迎。例如复旦大学示范课中,从《毛泽东思想概论》课程中提炼一个专题:落后国家在民主革命胜利后如何向社会主义道路转变。授课教师结合马恩学说的经典描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东欧阵营的发展模式等,引发大学生思考。一些高校推出“精彩一课”,即超出现有教材和大纲,联系最新重大理论问题,为大学生释疑解惑,比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后,东华大学立即开设相关专题课,系统讲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产生的思想脉络、理论基础②。
二、转变高校工作理念,在服务育人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
1?郾改变学校职能部门工作方式,由单纯的管理育人向管理与服务双育人转变。要通过建立完善的科室规章制度和约束机制,建立研究型、学习型、服务型机关,提高服务质量,使机关工作人员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工作理念,在与学生的交往中,以其优秀的思想道德品质影响学生,使学生在感受到其良好的品德乃至其人格魅力时,做到用自身良好的工作形象、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教育学生。
2?郾规范学校服务类工作,创造“服务育人”的良好氛围。特别是在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餐饮、宿舍、医疗保险、心理健康、学生资助及就业指导等方面进行精心安排,及时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服务质量。学校服务类机构要确立“服务第一”的思想,真正为学生排忧解难,并坚持在工作过程中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服务管理与提高学生公德意识、培养学生与人和睦相处的能力结合起来。教师要通过以人为本的管理、细心的关爱使学生在高校中体会到“家”的感觉。
3?郾依托校友示范效应,促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校友访谈、校友风采展、校友创业论坛等多种形式,彰显校友成就、成长经历、人生轨迹引导学生多元化发展,开拓全员育人的新途径。邀请优秀校友回校与在校学生座谈,谈成才经历、就业体会,对大学生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职业生涯更起到积极的示范效应作用。例如清华大学校友总会将百余名杰出校友的事迹在《清华校友通讯》和《清华人》校友杂志上刊登后,受到在校同学的广泛关注。“仅仅因为我们投身到一个伟大的事业中,仅仅因为我们把自己的理想追求同国家民族的命运结合起来,才体现了我们自己的人生价值”、“祖国终将选择那些选择了祖国的人”、“爱国成才奉献”③等校友感言,逐渐被奉为名言,学生思想得到升华。
三、实施社会实践教育,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
社会实践效果表明,社会实践有助于大学生了解国情、民情,增强社会责任感,是引导广大有志青年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发挥专业优势,结合地方经济特色,出成果、作贡献的重要手段。因此,大学生社会实践具有重要的育人作用。
1?郾社会实践做到与形势政策教育相结合。社会实践作为大学生形势政策教育的“第二课堂”,高校可以结合时事形势和关系国家国计民生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社会实践重点项目,并考核计入学分。2008年,山东大学针对赴四川汶川地震灾区“黄丝带”志愿者开展系列培训,内容包括如何了解幸存者的身心状态、处理危机事故的基本原则、促进幸存者表达内心感受的态度及技巧、如何运用团体精神及支持网络协助幸存者,如何救助妇女和儿童等方面,利用暑假两个月的时间走进接收擂鼓镇师生的三所学校,发扬无私奉献的精神,帮助灾区的学生们尽快摆脱情绪障碍,健康快乐地成长。
2?郾社会实践做到与思想道德教育相结合。组织大学生到革命纪念地、改革开放前沿和社会经济发展成效显著的地方学习参观,了解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和成就,增强大学生对党的认识,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考。要充分发挥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教育作用,学习参观要突出教育主题,增强教育效果,力戒形式主义。
3?郾社会实践要做到与专业教育相结合。“项目化支持”形式深化了社会实践的专业教育功能。针对一些研究性课题或重点项目,利用社会实践这一平台,充分发挥其时间灵活、地域广泛、人员众多等特点开展活动,从主题确定、金费资助、过程指导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支持和帮助。通过多方努力为大学生争取更多参与、实施学校、企业、政府的研究性课题组或重点项目的机会。以此为依托,扩大社会实践的学科范畴,增加他们的实践深度,调动学术氛围,从而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科技含量,激发他们从事课题研究的热情。
四、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塑造浓郁学风
“人创造环境,环境同样也创造人”。要形成全员育人的新格局,需要有一个良好的环境,这既包括硬件环境又包括软件环境。
1?郾要为高校构建良好的硬性环境。加强校园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高校里高雅、整洁的环境和先进的教学设施这些都是学校的优秀的硬性环境,有助于育人工作的开展。高校要通过各种方式美化校园环境,比如建设大学生科技展厅等方式,构建长期的校园文化。校园环境是学校教育思想的一种体现,是陶冶学生思想情感的一种方式。教育家夸美纽斯说:“学校本身应当是一个快意的场所,教室清洁明亮,饰以地图、图表和伟人照片,并有可供游戏、散步的空地,可供观赏的花园,使学生一进学校就感到快乐。”
2?郾构建良好的软性环境,即文化环境,它是校园文化和学生自发形成的群体文化环境。要营造良好校园、文化氛围,高校必须注意把营造良好校园文化氛围与“全员育人”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开展理论学习、文化体育等积极向上的活动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营造良好育人环境,寓育人于校园文化活动之中。
3?郾学校要积极开展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实行党、团委等组织领导下的多种大学生自我教育形式,树立独具特色的校园精神。具体是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等能力,以达到育人的目的,使学生在自我教育中不断得到提高。
五、加强指导,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内在作用
自我教育是指受教育者按照道德教育的目标和要求,通过自我学习、自我修养、自我反省、自我总结、自我批评、自我改造等方式,主动接受先进思想,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及自觉纠正自己的错误思想和行为的教育方式。
社会的发展将会越来越重视人的主体性和个性,同时社会的发展也促进学生主体意识的不断增强。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积极性。当然,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也就要关注学生主体的存在,走进学生的生活。
学生的自我教育必须是教师认识到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教育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破除学生只是教育的被动的接受者的思维,在形式上应重在教育管理的科学运行。
具体地说,就是在构架高校德育工作体系时,要以学生为中介,与学校的全体教职工在教与学中互动,使学生在整个德育过程中逐步培养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的能力。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唤醒人实行自我教育,乃是一种真正的教育,它使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独立思考,然后作出评价,发扬成绩,纠正错误,达到自己教育自己的目的,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内在自尊心、积极性和内驱力。”只有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才能实现知行统一,才能排除干扰,克服困难,达到德育效果,体现“全员育人”的思想。
注释:
①桑玉成,黄芳.树立全员育人、环境育人、实践育人的新理念,复旦教育论坛,2005,VOL3,(3).
②胡婷婷.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刍议,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③郭樑.论校友资源的育人功能,社会科学战线,2005,(3).
参考文献:
[1]陈玫序.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化路径,科技信息(学术版),2006,(3).
[2]桑玉成,黄芳.树立全员育人、环境育人、实践育人的新理念,复旦教育论坛,2005,VOL3,(3).
[3]胡婷婷.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刍议,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4]赵琼.建构主义视野下的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教书育人,2006,(26).
[5]李睿,王晓庆,金婕,张志敏.实践全员育人理念的形势任务课程教育模式,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26).
[6]郭樑.论校友资源的育人功能,社会科学战线,2005,(3).
关键词: 全员育人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社会实践
我国正处在高校跨越式发展和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目前,单纯依靠学生辅导员队伍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模式已不适应高等教育的要求,因此必须调整现有学生工作模式,向“全员育人”工作模式转变。“全员育人”,即高校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做到齐抓共管,不仅要充分发挥学生辅导员队伍的核心骨干作用,而且要做到全体教师都来关心和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实践育人”①多元化、整体性的育人工作模式。
一、强化课堂教育,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作用
1?郾专业教师要做到知识传授与思想政治育人相结合。目前大部分专业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侧重知识传授,轻视思想政治教育,这就要求提高专业教师的人文知识修养,使之在教学中充分挖掘课程中的教育因素,例如课后作业团队协作能力的塑造,论文写作诚信意识的培养,将其渗透到课堂教学之中。专业教师充分利用示范原则,在课堂教育中,应该用自己的模范行为,以促进学生思想认识和觉悟不断提高。教师的人格魅力、道德修养、文化水准、精神风貌,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加强师德建设,打造一支具备优秀思想政治素养的专业教师队伍,达到“德高为范,师正为高”的目标,是实现示范作用的关键所在。教学实践证明,知识传播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才能成效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郾改革高等教育课程体系,充分发挥各门课程的育人功能。一方面,目前教育界的共识是提倡各门课程把知识传授与育人相结合,注重在专业教学中渗透德育。从严格意义上说,高等学校课程都是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统一,优秀的教师应该使二者有机结合,使隐性教育蕴含于显性教育之中。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基本原理的发现过程和意义,介绍科学家的治学态度、爱国热情、思想品德等,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使其形成“知识即美德”或者“美德即知识”的理念。另一方面,在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可以灵活打破原有教材章节限制,抓住若干专题,着力讲深讲透,这种做法深受学生欢迎。例如复旦大学示范课中,从《毛泽东思想概论》课程中提炼一个专题:落后国家在民主革命胜利后如何向社会主义道路转变。授课教师结合马恩学说的经典描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东欧阵营的发展模式等,引发大学生思考。一些高校推出“精彩一课”,即超出现有教材和大纲,联系最新重大理论问题,为大学生释疑解惑,比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后,东华大学立即开设相关专题课,系统讲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产生的思想脉络、理论基础②。
二、转变高校工作理念,在服务育人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
1?郾改变学校职能部门工作方式,由单纯的管理育人向管理与服务双育人转变。要通过建立完善的科室规章制度和约束机制,建立研究型、学习型、服务型机关,提高服务质量,使机关工作人员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工作理念,在与学生的交往中,以其优秀的思想道德品质影响学生,使学生在感受到其良好的品德乃至其人格魅力时,做到用自身良好的工作形象、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教育学生。
2?郾规范学校服务类工作,创造“服务育人”的良好氛围。特别是在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餐饮、宿舍、医疗保险、心理健康、学生资助及就业指导等方面进行精心安排,及时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服务质量。学校服务类机构要确立“服务第一”的思想,真正为学生排忧解难,并坚持在工作过程中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服务管理与提高学生公德意识、培养学生与人和睦相处的能力结合起来。教师要通过以人为本的管理、细心的关爱使学生在高校中体会到“家”的感觉。
3?郾依托校友示范效应,促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校友访谈、校友风采展、校友创业论坛等多种形式,彰显校友成就、成长经历、人生轨迹引导学生多元化发展,开拓全员育人的新途径。邀请优秀校友回校与在校学生座谈,谈成才经历、就业体会,对大学生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职业生涯更起到积极的示范效应作用。例如清华大学校友总会将百余名杰出校友的事迹在《清华校友通讯》和《清华人》校友杂志上刊登后,受到在校同学的广泛关注。“仅仅因为我们投身到一个伟大的事业中,仅仅因为我们把自己的理想追求同国家民族的命运结合起来,才体现了我们自己的人生价值”、“祖国终将选择那些选择了祖国的人”、“爱国成才奉献”③等校友感言,逐渐被奉为名言,学生思想得到升华。
三、实施社会实践教育,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
社会实践效果表明,社会实践有助于大学生了解国情、民情,增强社会责任感,是引导广大有志青年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发挥专业优势,结合地方经济特色,出成果、作贡献的重要手段。因此,大学生社会实践具有重要的育人作用。
1?郾社会实践做到与形势政策教育相结合。社会实践作为大学生形势政策教育的“第二课堂”,高校可以结合时事形势和关系国家国计民生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社会实践重点项目,并考核计入学分。2008年,山东大学针对赴四川汶川地震灾区“黄丝带”志愿者开展系列培训,内容包括如何了解幸存者的身心状态、处理危机事故的基本原则、促进幸存者表达内心感受的态度及技巧、如何运用团体精神及支持网络协助幸存者,如何救助妇女和儿童等方面,利用暑假两个月的时间走进接收擂鼓镇师生的三所学校,发扬无私奉献的精神,帮助灾区的学生们尽快摆脱情绪障碍,健康快乐地成长。
2?郾社会实践做到与思想道德教育相结合。组织大学生到革命纪念地、改革开放前沿和社会经济发展成效显著的地方学习参观,了解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和成就,增强大学生对党的认识,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考。要充分发挥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教育作用,学习参观要突出教育主题,增强教育效果,力戒形式主义。
3?郾社会实践要做到与专业教育相结合。“项目化支持”形式深化了社会实践的专业教育功能。针对一些研究性课题或重点项目,利用社会实践这一平台,充分发挥其时间灵活、地域广泛、人员众多等特点开展活动,从主题确定、金费资助、过程指导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支持和帮助。通过多方努力为大学生争取更多参与、实施学校、企业、政府的研究性课题组或重点项目的机会。以此为依托,扩大社会实践的学科范畴,增加他们的实践深度,调动学术氛围,从而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科技含量,激发他们从事课题研究的热情。
四、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塑造浓郁学风
“人创造环境,环境同样也创造人”。要形成全员育人的新格局,需要有一个良好的环境,这既包括硬件环境又包括软件环境。
1?郾要为高校构建良好的硬性环境。加强校园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高校里高雅、整洁的环境和先进的教学设施这些都是学校的优秀的硬性环境,有助于育人工作的开展。高校要通过各种方式美化校园环境,比如建设大学生科技展厅等方式,构建长期的校园文化。校园环境是学校教育思想的一种体现,是陶冶学生思想情感的一种方式。教育家夸美纽斯说:“学校本身应当是一个快意的场所,教室清洁明亮,饰以地图、图表和伟人照片,并有可供游戏、散步的空地,可供观赏的花园,使学生一进学校就感到快乐。”
2?郾构建良好的软性环境,即文化环境,它是校园文化和学生自发形成的群体文化环境。要营造良好校园、文化氛围,高校必须注意把营造良好校园文化氛围与“全员育人”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开展理论学习、文化体育等积极向上的活动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营造良好育人环境,寓育人于校园文化活动之中。
3?郾学校要积极开展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实行党、团委等组织领导下的多种大学生自我教育形式,树立独具特色的校园精神。具体是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等能力,以达到育人的目的,使学生在自我教育中不断得到提高。
五、加强指导,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内在作用
自我教育是指受教育者按照道德教育的目标和要求,通过自我学习、自我修养、自我反省、自我总结、自我批评、自我改造等方式,主动接受先进思想,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及自觉纠正自己的错误思想和行为的教育方式。
社会的发展将会越来越重视人的主体性和个性,同时社会的发展也促进学生主体意识的不断增强。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积极性。当然,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也就要关注学生主体的存在,走进学生的生活。
学生的自我教育必须是教师认识到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教育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破除学生只是教育的被动的接受者的思维,在形式上应重在教育管理的科学运行。
具体地说,就是在构架高校德育工作体系时,要以学生为中介,与学校的全体教职工在教与学中互动,使学生在整个德育过程中逐步培养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的能力。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唤醒人实行自我教育,乃是一种真正的教育,它使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独立思考,然后作出评价,发扬成绩,纠正错误,达到自己教育自己的目的,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内在自尊心、积极性和内驱力。”只有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才能实现知行统一,才能排除干扰,克服困难,达到德育效果,体现“全员育人”的思想。
注释:
①桑玉成,黄芳.树立全员育人、环境育人、实践育人的新理念,复旦教育论坛,2005,VOL3,(3).
②胡婷婷.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刍议,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③郭樑.论校友资源的育人功能,社会科学战线,2005,(3).
参考文献:
[1]陈玫序.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化路径,科技信息(学术版),2006,(3).
[2]桑玉成,黄芳.树立全员育人、环境育人、实践育人的新理念,复旦教育论坛,2005,VOL3,(3).
[3]胡婷婷.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刍议,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4]赵琼.建构主义视野下的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教书育人,2006,(26).
[5]李睿,王晓庆,金婕,张志敏.实践全员育人理念的形势任务课程教育模式,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26).
[6]郭樑.论校友资源的育人功能,社会科学战线,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