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星生命探寻大起底

来源 :飞碟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50455564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科学领域里还没有人能让所有人相信外星生命的存在,但自从人们开展宇宙探索以来,就不断有研究显示陨石和火星上有生命迹象。美国航空航天局的一些天文生物学家和其他研究人员均表示,他们发现了存在外星生命的可靠证据。下面简单介绍四项研究。
  1 陨石化石
  美国航空航天局的天文生物学家理查德’胡佛在陨石中发现了蓝藻菌的化石证据。2007年,胡佛在美国航空航天局的官方网页上写道:“结果表明,奥盖尔陨石上发现的保存良好的稠密丝状微生物化石,是一个复杂的海洋蓝藻菌群的残留。这一菌群生长于陨石进入地球大气层之前的母体内。”但批评家对胡佛的研究提出质疑,认为蓝藻菌的生长需要水和阳光,这和彗星的条件并不符合。美国航空航天局也撇清了与他的关系,并认为他的声明不够严谨。
  2 有望澄清的有争议的陨石研究
  1996年,美国航空航天局的首席天文生物学家戴维·麦凯宣布,他在陨石中发现了火星微生物。麦凯认为,在来自火星的陨石中发现的甲烷和其他物质很可能是微生物制造出来的。这一发现得到了当时的美国总统比尔·克林顿的称赞,并被大众所知。而另一些人认为,这些材料可以由加热或加压分解无机物产生。为此,美国航空航天局研究小组做了测试,证明磁铁矿晶体不太可能由这些方式产生。因此,这些材料是由生物制造出来的理论依然是最有说服力的。2011年,随着技术的进步,美国航空航天局的研究者发现了更多的证据,可以支持麦凯的理论。同年,麦凯在由美国航空航天局赞助的天文生物学会议上说:“我们比以前更自信地认为,火星曾经或现在依然是生命的故乡。”麦凯在2013年去世,享年77岁。
  3 几十年后,吉尔伯特·莱文仍然认为维京着陆器在火星上发现了生命
  1976年,维京火星着陆器似乎在火星土壤里发现了活着的微生物,因此吉尔伯特·莱文为美国航空航天局设计了一个“标记释放”实验来证明。下面是实验过程,更详细的描述刊登在《霍普金斯大学学报》上:
  (1)着陆器铲起火星土壤。
  (2)土壤被密封进一个盒子,盒子里装有放射探测器以测量初始辐射。
  (3)按剂量将营养物质注射进土壤。实验的依据是:如果土壤里有与地球上类似的微生物,它们会吸收营养并呼吸,而这一过程会被放射探测器观测到。
  (4)作为对照实验,着陆器会挖取另一份土壤样品并且加热到足以杀死任何微生物的温度。然后再重复上述的实验步骤2和3。莱文认为,这两份土壤样品在放射性方面的差异可以告诉我们火星上是否有生命。
  (b)实验表明,没被加热的土壤样本里探测到了辐射,这意味着生命的存在;被加热的土壤样本没有探测到辐射。
  但是美国航空航天局进行的由麻省理工学院设计的实验却没有发现土壤里有任何生命迹象。这个实验使用了色谱质谱联用仪,没有在土壤里发现任何有机物,表明火星土壤里不可能有生命存在。于是,美国航空航天局认为莱文的实验是不精确的,实验结果的差异可能是因两份土壤样品里有不同的化学物质造成的。尽管莱文在公开声明里承认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有可能土壤里的某种成分模仿了生物的呼吸,但他私下里仍然坚持只有生物现象才能解释维京着陆器的测试结果。2002年,莱文告诉《约翰·霍普金斯》杂志,他仍然相信1976年他的实验在火星上发现了生命。
  4 彗星会不会携带外星生命来地球?
  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的温赖特等人在《宇宙学》杂志上撰文称,它们在地球大气同温层中发现了三个人类从未见过的生物体。一个有“浮雕表面,像是一个细胞”,一个有“盾状的结构”,另一个是“长管状结构,内部呈纤维状”。
  他们认为这些生物体“对于地球上的生物体来说太大了”,“作为结论,我们认为他们是来自太空的生物体,可能来自彗星”。
  在谢菲尔德大学的报告里,研究者指出,在上面所讲的同温层中发现的物质里,有一种很像红雨细胞。红雨细胞是另一项有争议的研究主题,也被认为是外星生命来到地球的证据。
  2001年,印度克拉拉邦的一些地区下起了红色的雨,印度地球科学研究中心认为是“当地有颜色的、能形成苔藓的藻类孢子”造成的。2003年,《印度时报》报道,维克拉姆·萨拉巴伊空间中心(VSSC)的科学家认为,红雨是由来自波斯湾的带有有色灰尘的云引起的。
  2006年,印度克拉拉邦大学的物理学家桑拓什·库马尔和戈弗雷·路易斯提出,红雨中的红色颗粒可能与陨石碎裂有关。他们声称在雨中发现了没有DNA的生物细胞,认为可能源自宇宙中的彗星碎片。
其他文献
记忆是大脑最基本的功能之一,我们所拥有的知识大部分是通过学习或经验获得,并通过记忆保存下来。因此,有人说,记忆是连接一个人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精神胶水”。每个人心中总有些刻骨铭心的记忆。记忆一旦丧失,病人将丧失自我及与他人的联系。因此,如何发生记忆、如何储存记忆,是脑科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  认知心理学家将记忆分为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这两类记忆有明显的区别:首先,陈述性记忆可以通过有意识的
期刊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得界定原子中电子运动的时间尺度。界定这个时间尺度,可以利用波尔的氢原子模型:一个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围绕原子核运动的核外电子。要想了解这个电子围绕原子核运动的时间尺度,公式计算的结果大约是100微微微秒这么一段时间。那么,1微微微秒是多少呢?是10-18秒。为了让大家理解1微微微秒这个单位的概念,我们来打个比方:假设这个1微微微秒是我们熟悉的1秒,那么真正的1秒就相当于宇宙的寿命。
期刊
1932年,爱因斯坦离开了欧洲,去新泽西州新建成的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途中,他在牛津大学做了短暂的停留,并在基督教堂学院做了个研究报告。远离危机重重的中欧,他重新开始求解他的方程组。1935年,他得到了一个年轻的研究助理纳森·罗森(1909年至1995年),帮他进行数学计算。在随后的两年里,罗森和爱因斯坦合作撰写了许多理论物理学领域的著名论文。  1936年,爱因斯坦和罗森发现了爱因斯坦方程组的一
期刊
运载火箭  虽然人类在5 0多年前就成功地进入太空,但载人火星任务的规模比以前的任何航天项目都要大。目前还没有火箭能够让携带宇航员和到达火星必需的所有供给与燃料的巨型航天器摆脱地球引力到达太空,可能需要用火箭分批将零件送入近地轨道,宇航员在太空中组装好航天器和给养再飞往火星。  目前,太空中最大的运转设备是国际空间站,质量达4 0 0余吨,当年用了3 1艘飞船才运载完成。能将人类送往火星的飞行器质
期刊
在人类历史上,不仅充斥着战争与硝烟,也有和平与贸易,而这些都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人类文明的交流与不同人种的通婚。那些重大事件,如丝绸之路贸易、蒙古帝国西征、阿拉伯的奴隶贸易、欧洲殖民主义扩张,对人类的发展究竟有多大影响?历史学家试图从众多文献记录及口耳相传的故事里还原历史的真相。然而,很多历史是基于人类的感性认识,如何在纷繁的史料中去伪存真,考验着人们的能力。但现在,科学家发现,人类可以通过对基因的研
期刊
1766年,德国天文学家戴维·提丢斯偶然发现,太阳系的行星——那时人们只知道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六大行星——与太阳的距离成一定的等比关系。即,取一组数列:0,3,6,12,24,48,96,192,分别将每个数加上4再除以10,所得数字刚好是各个行星以天文单位(地球到太阳的平均距离)表示的与太阳的距离。这个数据分别是0.4,0.7,1.0,1.6,2.8,b.2,10.0,19.2。
期刊
都敏俊这个外星人虏获了众多少女的心,但是除了帅气与超能力外,他还有一个令我着迷的能力——超强的记忆力。他那华丽宽敞的书房摆满了从古至今的书籍,让都敏俊更是添加了文青的气息。可惜的是,都敏俊竟然是个老土,并没有智能手机,这真是完美优质男的唯一败笔啊!但是,这三者间有关系吗?  人类记忆的真正模式尚未确认,许多心理学家认为记忆可以分为三个部分:感官收录、工作记忆与长期记忆。  外界环境有许多信息不断刺
期刊
人们常常不假思索就做出决定,更准确地说,在“有意识地”思考之前就做出决定。  在一项研究中,科学家给测试对象一些非自己选区的美国州长及参议员候选人的照片,要求他们在极短的时间内进行模拟投票。没想到,模拟投票的结果竟然和稍后公布的正式投票结果十分接近!这不是巧合,而是潜意识的功劳。当我们决定投票给谁、买些什么、去哪里度假和其他许多事情时,潜意识思维往往扮演着更重要的角色。  【先入为主的判断】  弗
期刊
1948年1月至2月,关于“幽灵火箭”的报道持续见诸波罗的海沿岸各国。日德兰半岛北部、挪威、丹麦、瑞典以及德国都有人声称看见“许多火球缓慢地从天空划过”。这些报道都不完整,散见于各大报端。几天后,整个欧洲与南美都有人声称自己看到了UFO,2月下旬的报纸充斥着这类新闻。然后,美国报纸开始接棒,继续大肆报道。   瑞典国防部的工作人员就此进行了全面研究后得出结论,认为这些事件都是常见的天文现象,很容易
期刊
2013年12月,美国生态学家埃利斯.斯威尔博士著书探讨外星人创世说。在她的新书《人类并非来自地球:证据的科学评估》中,她认为地球并非人类的故乡,而可能是外星人的流放监狱。数万年前,外星人将人类带到了地球。  为了证明这一观点,埃利斯·斯威尔博士提出了一系列论据,希望激起人们的思考和争论。她说:“人类作为这个星球上最高等的物种,却令人惊讶地无法完全适应地球的环境:比如容易被太阳灼伤,不爱吃未经烹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