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针对当前小学古诗教学存在的问题,语文教师要寻找根源,并采取针对性措施予以解决。重点可以增加教学信息,运用新颖教学模式,强化资源整合以及开展环境氛围熏陶,提升教学趣味性程度。
关键词:小学古诗教学;趣味性;分析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实践当中发现:古诗是小学生语文学习的一大难点,很多学生一看到古诗就头晕眼花,全然提不起兴趣。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古诗对于提升人文素养、审美素养和语文素养具有积极影响,是学生语文学习生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加强对提升小学语文古诗教学质量的研究,是推进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然之举。那么,究竟有哪些策略能有效提升古诗教学质量呢?
一、融合现代教育技术
21世纪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计算机网络时代,各种新的教育技术、教学手段层出不穷,能不能玩转多媒体设备、平板电脑等新型教育技术已经成为衡量新时代教师职业素质的重要标准。基于这一教学形势,小学语文古诗课堂非常有必要融合现代教育技术,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多媒体教学设备具有声、光、色、形等技术优势,有助于唤醒学生多感官情感体验,激发学习兴趣。在课堂导入阶段,教师不妨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些与古诗词内容有关的资料,吸引学生对课堂的注意,推动教学活动顺利开展。例如,教学四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词三首》过程中,教师可以播放几幅敬亭山、洞庭湖、江南的图片,通过形象生动的图片展示,学生对《独坐敬亭山》《望洞庭》《江南好》这三首古诗词所描写的内容有了初步感知,这样再理解所要学习的内容就容易得多。
二、体现趣味性特点,扎实有效开展古诗教学
传统教学中,教师总认为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并不成熟,在古诗词教学方面只简单地采用让学生死记硬背的方法,要求小学生熟读成诵,学生虽然背得很熟,却不知道诗句的含义,不久后,就忘记了,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可以用趣味性的导入来激活新课,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引导学生尽快进入到学习状态,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奠定良好的学习基础。如在教学《望庐山瀑布》时,为激起学生学习这首诗的兴趣,在讲解前,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向学生播放一段关于庐山瀑布的视频,在生动形象、飞流直泻的壮观景象中激发学生对瀑布的赞美和向往之情。与此同时,教师向学生讲解李白游览庐山瀑布的课外小故事以及庐山瀑布独有的特点和地理情况,让学生对庐山瀑布充满好奇之心,促使小学生走进诗的情境,学好诗歌。这种方法,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拓展学生的视野,对提高教学效果有重要作用。针对广大教师在古诗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笔者坚持问题导向,认真分析其成因,并以趣味性提升为抓手,扎实有效推动古诗教学的开展。笔者主要从四个方面着手提高古诗教学的趣味性程度。(1)以信息手段运用增强古诗教学趣味性。信息手段是近年来得到广泛运用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具有信息量大、演示方式灵活形象等特点。笔者在教学中主要针对古诗的内容,以信息手段演示补充信息,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为课堂增加了生动的因子,使学生学得很开心,也充满探究的欲望。例如运用多媒体手段播放古诗作者的生平资料,穿插一些小故事等等,这就有效增强了学生对作者的了解效果,也丰富了课堂氛围。再比如从网络中下载教学视频,与古诗的内容相配套,当教师带领学生朗诵古诗的时候,画面上所出现的就是这首诗里所描绘的场景、描绘的人物、描绘的内容,既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古诗内容的理解,同时也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特别是一些古诗内容以动画形式表现出来时,对教学趣味性的提升帮助更加明显。由此可以看出,通过信息手段补充与古诗相关的背景信息,演示古诗描绘的场景,甚至播放一段与古诗相关的历史小故事等等,这些内容。都可以有效提高教学的趣味性程度。(2)以教学模式改革增强古诗教学趣味性提高教学趣味性,除了增加演示的生动形象程度之外,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是重要抓手。笔者在古诗教学中不再进行直接的讲解灌输,而是通过教学模式改革体现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深入思考、主动探究,甚至通过角色反串的方法,鼓励学生走上讲台进行讲解,成为小老师,为古诗教学课堂增添生动因子。笔者布置学生课前进行了充分预习,课堂上出示思考题,针对古诗的意思,包括其中一些重点字词的意思、描绘的场景、表达的中心思想等等,对这些内容进行分析。以小组为单位合作研究,然后投影思考题鼓励学习小组推荐代表,轮流讲解每一个题目。在一个小组代表进行讲解时,其他小组也可以进行补充交流。学生转换角色担任小老师的同时,也充分调动了其他学生交流的积极性,营造了浓厚的学术氛围。大家都在积极思考、表达观点,有了差异还要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辩论,整个课堂充满了热烈的氛围,每一位学生都在积极的参与,趣味性程度有效得到了激发,对圆满完成教学目标提供了有力保障。(3)以环境氛围熏陶增强古诗教学趣味性。古诗教学除了抓好课堂之外,还要重视环境资源的开发。现在不少学校开展了古诗词方面的校本课程教学,让学生广泛朗诵古诗、背诵古诗、理解古诗,古诗成为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强化学生思想教育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载体。对此,笔者在教学中也进行了环境方面的氛围熏陶,除了学校画廊里面专门有古诗板块的内容,定期更换之外,在班级橱窗、班级黑板报中也专门增加了古诗方面的内容,同时在班级前黑板左侧开辟了《每日一诗》栏目,每天向学生推荐一首古诗,朗朗上口、易懂易记,在班级营造了学古诗、背古诗、说古诗的浓厚氛围,从而让学生消除古诗学习的畏难情绪,更加热爱古诗学习。(4)融合经典故事元素。针对“你为什么害怕学古诗”这一问题展开调查,笔者发现,学生的答案集中表现为:古诗没意思,没有故事书好看,还特别难懂,不想学,不愿意学。喜欢听故事是小学生的天性,没有学生不喜欢听故事,用典是古诗词重要的文学特征之一,教师应当尝试从古诗中的故事这一角度进行切入,融合故事元素实施古诗教学,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渗透语文知识。例如,在三年级下册第二十九课《乞巧》这首古诗教学过程中,讲到“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两句时,教师可以插入牛郎织女的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学李商隐《嫦娥》这首古诗过程中,讲到“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两句时,可以讲解嫦娥奔月的故事。除了诗歌当中涉及的典故之外,教师还可以从作者入手,挖掘古诗创作背后的人物轶事,带领学生知人论世、以意逆志。例如,在五年级下册第五课《舟过安仁》这首古诗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对杨万里的生平做一简单介绍,例如以杨万里与诚斋这一事迹进行导入,激发学生对课堂的兴趣,从而顺利开展教学。(5)以课外专题活动增加古诗教学趣味性。每一首古诗的学习对学生而言都要成为一次进步的阶梯,针对古诗教学中出现的难点,教师可以在课外组织学生进行专题活动。如针对古诗翻译方面的技巧难点,在课外进行专题讨论,分析如何抓住重点词理解古诗的意思,如何在准确理解的基础上,运用连贯的话语将其表述出来等等。课外专题活动还可以举办与古诗学习相关的竞赛展览等活动,进一步增强学生古诗学习的趣味性程度,使学生更加热爱古诗。
三、結束语
针对古诗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广大教师要重视趣味性方面研究,让学生消除对古诗学习的畏惧心理,更加积极投入其中,并取得较好成效。(作者单位:广东省清远市阳山县阳城镇香港幸福小学)
参考文献
[1]朱建东.小学古诗教学中插图的运用[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4(03):98.
[2]任威.多媒体与古诗教学的激情碰撞[J].电子制作,2013(24):269.
[3]王仙菊.古诗教学因多媒体而灵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23):128-129.
关键词:小学古诗教学;趣味性;分析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实践当中发现:古诗是小学生语文学习的一大难点,很多学生一看到古诗就头晕眼花,全然提不起兴趣。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古诗对于提升人文素养、审美素养和语文素养具有积极影响,是学生语文学习生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加强对提升小学语文古诗教学质量的研究,是推进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然之举。那么,究竟有哪些策略能有效提升古诗教学质量呢?
一、融合现代教育技术
21世纪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计算机网络时代,各种新的教育技术、教学手段层出不穷,能不能玩转多媒体设备、平板电脑等新型教育技术已经成为衡量新时代教师职业素质的重要标准。基于这一教学形势,小学语文古诗课堂非常有必要融合现代教育技术,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多媒体教学设备具有声、光、色、形等技术优势,有助于唤醒学生多感官情感体验,激发学习兴趣。在课堂导入阶段,教师不妨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些与古诗词内容有关的资料,吸引学生对课堂的注意,推动教学活动顺利开展。例如,教学四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词三首》过程中,教师可以播放几幅敬亭山、洞庭湖、江南的图片,通过形象生动的图片展示,学生对《独坐敬亭山》《望洞庭》《江南好》这三首古诗词所描写的内容有了初步感知,这样再理解所要学习的内容就容易得多。
二、体现趣味性特点,扎实有效开展古诗教学
传统教学中,教师总认为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并不成熟,在古诗词教学方面只简单地采用让学生死记硬背的方法,要求小学生熟读成诵,学生虽然背得很熟,却不知道诗句的含义,不久后,就忘记了,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可以用趣味性的导入来激活新课,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引导学生尽快进入到学习状态,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奠定良好的学习基础。如在教学《望庐山瀑布》时,为激起学生学习这首诗的兴趣,在讲解前,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向学生播放一段关于庐山瀑布的视频,在生动形象、飞流直泻的壮观景象中激发学生对瀑布的赞美和向往之情。与此同时,教师向学生讲解李白游览庐山瀑布的课外小故事以及庐山瀑布独有的特点和地理情况,让学生对庐山瀑布充满好奇之心,促使小学生走进诗的情境,学好诗歌。这种方法,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拓展学生的视野,对提高教学效果有重要作用。针对广大教师在古诗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笔者坚持问题导向,认真分析其成因,并以趣味性提升为抓手,扎实有效推动古诗教学的开展。笔者主要从四个方面着手提高古诗教学的趣味性程度。(1)以信息手段运用增强古诗教学趣味性。信息手段是近年来得到广泛运用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具有信息量大、演示方式灵活形象等特点。笔者在教学中主要针对古诗的内容,以信息手段演示补充信息,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为课堂增加了生动的因子,使学生学得很开心,也充满探究的欲望。例如运用多媒体手段播放古诗作者的生平资料,穿插一些小故事等等,这就有效增强了学生对作者的了解效果,也丰富了课堂氛围。再比如从网络中下载教学视频,与古诗的内容相配套,当教师带领学生朗诵古诗的时候,画面上所出现的就是这首诗里所描绘的场景、描绘的人物、描绘的内容,既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古诗内容的理解,同时也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特别是一些古诗内容以动画形式表现出来时,对教学趣味性的提升帮助更加明显。由此可以看出,通过信息手段补充与古诗相关的背景信息,演示古诗描绘的场景,甚至播放一段与古诗相关的历史小故事等等,这些内容。都可以有效提高教学的趣味性程度。(2)以教学模式改革增强古诗教学趣味性提高教学趣味性,除了增加演示的生动形象程度之外,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是重要抓手。笔者在古诗教学中不再进行直接的讲解灌输,而是通过教学模式改革体现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深入思考、主动探究,甚至通过角色反串的方法,鼓励学生走上讲台进行讲解,成为小老师,为古诗教学课堂增添生动因子。笔者布置学生课前进行了充分预习,课堂上出示思考题,针对古诗的意思,包括其中一些重点字词的意思、描绘的场景、表达的中心思想等等,对这些内容进行分析。以小组为单位合作研究,然后投影思考题鼓励学习小组推荐代表,轮流讲解每一个题目。在一个小组代表进行讲解时,其他小组也可以进行补充交流。学生转换角色担任小老师的同时,也充分调动了其他学生交流的积极性,营造了浓厚的学术氛围。大家都在积极思考、表达观点,有了差异还要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辩论,整个课堂充满了热烈的氛围,每一位学生都在积极的参与,趣味性程度有效得到了激发,对圆满完成教学目标提供了有力保障。(3)以环境氛围熏陶增强古诗教学趣味性。古诗教学除了抓好课堂之外,还要重视环境资源的开发。现在不少学校开展了古诗词方面的校本课程教学,让学生广泛朗诵古诗、背诵古诗、理解古诗,古诗成为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强化学生思想教育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载体。对此,笔者在教学中也进行了环境方面的氛围熏陶,除了学校画廊里面专门有古诗板块的内容,定期更换之外,在班级橱窗、班级黑板报中也专门增加了古诗方面的内容,同时在班级前黑板左侧开辟了《每日一诗》栏目,每天向学生推荐一首古诗,朗朗上口、易懂易记,在班级营造了学古诗、背古诗、说古诗的浓厚氛围,从而让学生消除古诗学习的畏难情绪,更加热爱古诗学习。(4)融合经典故事元素。针对“你为什么害怕学古诗”这一问题展开调查,笔者发现,学生的答案集中表现为:古诗没意思,没有故事书好看,还特别难懂,不想学,不愿意学。喜欢听故事是小学生的天性,没有学生不喜欢听故事,用典是古诗词重要的文学特征之一,教师应当尝试从古诗中的故事这一角度进行切入,融合故事元素实施古诗教学,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渗透语文知识。例如,在三年级下册第二十九课《乞巧》这首古诗教学过程中,讲到“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两句时,教师可以插入牛郎织女的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学李商隐《嫦娥》这首古诗过程中,讲到“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两句时,可以讲解嫦娥奔月的故事。除了诗歌当中涉及的典故之外,教师还可以从作者入手,挖掘古诗创作背后的人物轶事,带领学生知人论世、以意逆志。例如,在五年级下册第五课《舟过安仁》这首古诗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对杨万里的生平做一简单介绍,例如以杨万里与诚斋这一事迹进行导入,激发学生对课堂的兴趣,从而顺利开展教学。(5)以课外专题活动增加古诗教学趣味性。每一首古诗的学习对学生而言都要成为一次进步的阶梯,针对古诗教学中出现的难点,教师可以在课外组织学生进行专题活动。如针对古诗翻译方面的技巧难点,在课外进行专题讨论,分析如何抓住重点词理解古诗的意思,如何在准确理解的基础上,运用连贯的话语将其表述出来等等。课外专题活动还可以举办与古诗学习相关的竞赛展览等活动,进一步增强学生古诗学习的趣味性程度,使学生更加热爱古诗。
三、結束语
针对古诗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广大教师要重视趣味性方面研究,让学生消除对古诗学习的畏惧心理,更加积极投入其中,并取得较好成效。(作者单位:广东省清远市阳山县阳城镇香港幸福小学)
参考文献
[1]朱建东.小学古诗教学中插图的运用[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4(03):98.
[2]任威.多媒体与古诗教学的激情碰撞[J].电子制作,2013(24):269.
[3]王仙菊.古诗教学因多媒体而灵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23):128-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