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忙了好久,我主编的“品尚书系”终于在2013年8月由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书系共包括六本,即:张颐武著《中国梦的世纪》、解玺璋著《五味书》、谢有顺著《消夏集》、李少君著《文化的附加值》、谭旭东著《我的书生活》以及我自己所著《未名湖畔的青春》。需要再次说明的是,我虽挂名书系“主编”,但正如我在该书的后记中所说,其实我只是丛书的版权总代理,仅仅是起到书稿的组织和出版过程中的一些沟通作用,其余的工作则都是由出版社和作者自己完成的。所以说,《品尚书系》的的确确是各位名家的一套自选集。
书系的缘起和出版
大约是在2011年上半年,安徽教育出版社的编辑张利先生联系我,询问我有什么值得出版也符合他们出版范畴的书稿否。我想了想,就把已整理好的,书名也已想好的《未名湖畔的青春》报给了他。张利先生是复旦大学文学硕士毕业,果然有眼光,他觉得我这本书不错,确有出版的价值,就在社里报了选题。但得到的反馈是:不如再找几本来出一套丛书更好。于是张利先生就和我商量,并委托我来主编一套随笔文丛,《未名湖畔的青春》当然也列入其中。
经过选题会的论证,六个选题得以通过,于是最终的作者阵容就确定为张颐武、解玺璋、谢有顺、李少君、谭旭东、朱家雄,共六位。记得出版合同签订于2012年4月(各位作者给我的授权书则是在这个时间之前),组稿完成是在同年的7月。之后的编校、审定过程则可谓有点漫长,但我后来终于体会到这其实是出版社对书系的极度郑重和认真。也许正因为出版社的这种态度,当新书邮寄到手里后,我才能感到这套书做得很完美,品位很高,我非常满意。
新书出版后,通常都会有一些媒体给予热情的报道,《中华读书报》报道“品尚书系”的出版时,曾顺便提及我这个“主编”的想法——很希望自己所做的努力能够为促进文学格局的多元化起到助益,甚至能为新世纪文学的大发展和大繁荣做出一点贡献。书系将以兼容并包、兼收并蓄作为立场,在日后还会推出书系的第二辑、第三辑……努力为擦亮文学界的“中国梦”尽一份绵薄之力。
在当前这样一个大环境下,如果我是一名与该书系没有任何i干系的普通读者,读到这段话,也会觉得“品尚书系”的策划和出版确实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当您把这篇文章读到这里时,一定知道我个人当初其实并没有这样的雄心——尽管此前我也主编过十多本文学类、校园类图书——我真的只是想把自己的这本随笔集《未名湖畔的青春》出版了而已。要知道这本书已经在放自己手里有十个年头了。
当然,回过头来看,“品尚书系”最终确立了这样的理想和立场还是很值得我们骄傲和自豪的。我想说的是,书系之所以产生了这样的理想和立场,其实是我们对文学界的现状和困境颇有感触的结果。作为主编,只要有可能,我自然会和出版社一起努力去促成书系第二辑、第三辑的继续出版。很显然,如果“品尚书系”真能连续不断地推出多辑,且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均佳,那这书系的意义恐怕就怎么评价都不过分了。
雪藏十一年的“青春”
我主编的第一本书是2000年1月出版的《北大情事》(海南出版社),该书出版后,销量不错,口碑也不错,该书的出版人W先生因此又督促我主编出版了《北大情书》(2001年2月出版)和70后作家群爱情小说选《玫瑰深处的城市》(2001年4月)。当W先生得知我曾发表过不少文章并有意结集出版时,就约我把书稿整理出来,他争取给我出版了。这个建议可谓正中我下怀,就像所有热爱写作、尚在前进道路上奋力跋涉的文学青年一样,谁都希望能有机会尽早出版一本真正由自己独立撰写的书——何况当时我已出版了由自己担任唯一主编的三本书,尤其第一本《北大情事》或许也算得上颇有些影响,堪称已经为出版一本全部内容都由自己独自撰写的文学专著做了较好的市场铺垫。所以我很快就把之前发表的文章整理完毕,并为该书取名为《从北大开始的文学道路》。
一转眼就到了2003年。这年的1月,80后新锐郭敬明出版了他的第一本书——由曹文轩作序的《梦里花落知多少》,一时间畅销南北。之后不久,又一位80后新锐张悦然也出版了她的第一本书——由莫言作序的《樱桃之远》。媒体随之爆炒80后。70后似乎在一夜之间就“过时”了。由此开始,70后出书也变得困难多了,即使出了,书的销量似乎也会因为80后的忽然崛起而变得不容乐观了。此后,我和W先生便没再就《从北大开始的文学道路》一书的出版进行洽商,该书也就暂时收在了自己手里。
2009年12月,我的第二本书小说集《毕业前后》出版了。此书出版后,曾陆续有三四家出版社的编辑找到我约稿,我自然就向他们推荐放在自己手中已有多年的《从北大开始的文学道路》。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其中有一家甚至可以同时出版我的两本书(另一本是《北大情事》的第三版)。不过,到最后我竟然都因为对出版条件不是很满意而主动放弃了。需要告白的是,这期间我已把这部书稿更名为《未名湖畔的青春》。虽然有出版者不久就把我这书中的“青春”二字用在了韩寒的一本书的出版上了,但我并没觉得有介意的必要。
现在回过头来看,我觉得那些年间自己或许是错把自己当成畅销书作家了,所以条件开得有点高了。直到年过四十,我感到自己不能再这么固执,在出版条件方面完全可以灵活些,这才有了与安徽教育出版社的结缘。不过实际上,这家出版社给的出版条件还挺好的。我很庆幸自己终于可以摆正自己的位置和心态了。掐指算来,《未名湖畔的青春》的出版,前前后后可谓整整“耽搁”了十一年!一本书和一个人一样,雪藏十一年,青春往往便逝者如斯夫。
二十年文学求索之旅的记录
《未名湖畔的青春》如果是在2002年秋出版,则其所收入的文章必然是我之前约摸十个年头的文学求索之旅的总结。《未名湖畔的青春》实际出版于2013年8月,其所收入的文章也必然是我之前约摸二十个年头的文学求索之旅的总结。后者比之前者,内容上固然有不少删减,但也新增了我近十年来发表的部分文章。而且我觉得后者的精选程度更高一些,含金量也更高一些,分量和价值当然也更大一些。 为了使这本凝聚着我文学梦想的《未名湖畔的青春》在图书市场上更打眼,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把全书的底蕴和闪光之处告知读者,我努力邀请到著名作家何建明、曹文轩、孔庆东为该书撰写推荐语,而三位名家也没有吝啬自己的笔墨——在我看来,这几则评语其实就是他们给出的比较简短的读后感,或是对拙作内容特定内涵的一个提炼和表述,或是对我文学道路总体状况的一个概括和描绘。而我也能感觉到他们的真诚,以及尽量保持客观的态度。对于一本自认为不错的书来说,这当然是很幸运的事。
何建明指出:“本书内容丰富,文采飞扬,字里行间映射着70后作家朱家雄对他所处时代的诸多思考的光芒与个性化记录,值得重视,值得肯定,更值得推荐给广大读者。”我觉得何建明老师这段话最重点之处在于是从文本的社会意义的角度来评说的。一个文学类文章的集子,如果能折射出一点思想性和社会价值,那就证明作者不是坐在象牙塔里闭门造车,哪怕是写点文章而非创作长篇小说,脑子里也装着很多东西。应该说,这是我所向往和追求的。
曹文轩则给了我一段总体的点评:“朱家雄最早发表的一些文章显示出充沛的才气。后来他主编北大题材系列图书、70后小说选集等,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稍后又创作了《校花们》和《毕业前后》两本小说,塑造了许多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作品表达能力出色,叙述风格鲜明。这次他出版的这本文集,应该说是集中地展现了他多年来的种种努力和全面的文学才华,也佐证了他的步履在同代作家中的扎实、坚韧和醒目,是他文学旅途上一次非常生动也非常光彩的亮相。”很希望《未名湖畔的青春》一书如曹文轩老师所预言的,在2013年8月出版之后的一段时间内,能表现得非常生动!非常光彩!
孔庆东当年出版的第一本书《47楼207》似乎使他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了北大的一个形象代言人,也难怪他会把重心落在作为北大重要象征的“未名湖”三个字上,而这与我的书名也有着很好的呼应,“未名湖,是青春的湖;未名湖畔的青春,日日在我眼前荡漾。朱家雄,就是那些青春涟漪中的一波。他用青春,把未名湖与自己的生命,链接在了—起。”:孔庆东老师之所以这样感叹,我想他一定是从这本书中看到了作者的青春也与北大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罢。
我曾试着为《未名湖畔的青春》撰写过一则内容简介,不过后来并没有印在书上,因为自己比较喜欢,所以就录在这里供参考罢——本书是70后作家群代表性人物之一朱家雄对他所热爱的文学长期实践、观察和思考的各类文章的一个精选集,可谓作者20年不懈文学求索之旅的一个青春总结,也堪称是中国当代文学近20年来蓬勃发展的一份独特而宝贵的个性化见证和记录。本书题材、体裁均丰富多样,形散而神不散,所有文章都围绕北大、青春、成长、校园、70后、80后等核心词而作,直击读者的青春与内心;全书才气横溢、文采飞扬而不失蕴藉、深沉,字里行间无不放射着温暖、犀利的人文品质,是作者独立思考精神和全面写作才能的集中展现。
《阿美士德使团出使中国日志》
(英)埃利斯著;
刘天路、刘甜甜译;刘海岩审校,商务印书馆2013年9月版 40.00元
公元1816年,阿美士德勋爵受命出使清王朝,以期与满清朝廷商讨中、英贸易外交事宜,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国门,史称阿美士德使团。本书作者亨利·埃利斯作为使团书记官同时也是使团的副使。在这本私人日志中,埃利斯记录了使团出使一路上的见闻。
到达中国后,由于在觐见嘉庆皇帝的礼仪问题上,双方产生了分歧,最终清政府取消了觐见,但准许使团沿大运河南下旅行至广州,沿途也得到礼待。使团1817年1月28日在澳门登船返回,出使正式宣告失败。
书系的缘起和出版
大约是在2011年上半年,安徽教育出版社的编辑张利先生联系我,询问我有什么值得出版也符合他们出版范畴的书稿否。我想了想,就把已整理好的,书名也已想好的《未名湖畔的青春》报给了他。张利先生是复旦大学文学硕士毕业,果然有眼光,他觉得我这本书不错,确有出版的价值,就在社里报了选题。但得到的反馈是:不如再找几本来出一套丛书更好。于是张利先生就和我商量,并委托我来主编一套随笔文丛,《未名湖畔的青春》当然也列入其中。
经过选题会的论证,六个选题得以通过,于是最终的作者阵容就确定为张颐武、解玺璋、谢有顺、李少君、谭旭东、朱家雄,共六位。记得出版合同签订于2012年4月(各位作者给我的授权书则是在这个时间之前),组稿完成是在同年的7月。之后的编校、审定过程则可谓有点漫长,但我后来终于体会到这其实是出版社对书系的极度郑重和认真。也许正因为出版社的这种态度,当新书邮寄到手里后,我才能感到这套书做得很完美,品位很高,我非常满意。
新书出版后,通常都会有一些媒体给予热情的报道,《中华读书报》报道“品尚书系”的出版时,曾顺便提及我这个“主编”的想法——很希望自己所做的努力能够为促进文学格局的多元化起到助益,甚至能为新世纪文学的大发展和大繁荣做出一点贡献。书系将以兼容并包、兼收并蓄作为立场,在日后还会推出书系的第二辑、第三辑……努力为擦亮文学界的“中国梦”尽一份绵薄之力。
在当前这样一个大环境下,如果我是一名与该书系没有任何i干系的普通读者,读到这段话,也会觉得“品尚书系”的策划和出版确实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当您把这篇文章读到这里时,一定知道我个人当初其实并没有这样的雄心——尽管此前我也主编过十多本文学类、校园类图书——我真的只是想把自己的这本随笔集《未名湖畔的青春》出版了而已。要知道这本书已经在放自己手里有十个年头了。
当然,回过头来看,“品尚书系”最终确立了这样的理想和立场还是很值得我们骄傲和自豪的。我想说的是,书系之所以产生了这样的理想和立场,其实是我们对文学界的现状和困境颇有感触的结果。作为主编,只要有可能,我自然会和出版社一起努力去促成书系第二辑、第三辑的继续出版。很显然,如果“品尚书系”真能连续不断地推出多辑,且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均佳,那这书系的意义恐怕就怎么评价都不过分了。
雪藏十一年的“青春”
我主编的第一本书是2000年1月出版的《北大情事》(海南出版社),该书出版后,销量不错,口碑也不错,该书的出版人W先生因此又督促我主编出版了《北大情书》(2001年2月出版)和70后作家群爱情小说选《玫瑰深处的城市》(2001年4月)。当W先生得知我曾发表过不少文章并有意结集出版时,就约我把书稿整理出来,他争取给我出版了。这个建议可谓正中我下怀,就像所有热爱写作、尚在前进道路上奋力跋涉的文学青年一样,谁都希望能有机会尽早出版一本真正由自己独立撰写的书——何况当时我已出版了由自己担任唯一主编的三本书,尤其第一本《北大情事》或许也算得上颇有些影响,堪称已经为出版一本全部内容都由自己独自撰写的文学专著做了较好的市场铺垫。所以我很快就把之前发表的文章整理完毕,并为该书取名为《从北大开始的文学道路》。
一转眼就到了2003年。这年的1月,80后新锐郭敬明出版了他的第一本书——由曹文轩作序的《梦里花落知多少》,一时间畅销南北。之后不久,又一位80后新锐张悦然也出版了她的第一本书——由莫言作序的《樱桃之远》。媒体随之爆炒80后。70后似乎在一夜之间就“过时”了。由此开始,70后出书也变得困难多了,即使出了,书的销量似乎也会因为80后的忽然崛起而变得不容乐观了。此后,我和W先生便没再就《从北大开始的文学道路》一书的出版进行洽商,该书也就暂时收在了自己手里。
2009年12月,我的第二本书小说集《毕业前后》出版了。此书出版后,曾陆续有三四家出版社的编辑找到我约稿,我自然就向他们推荐放在自己手中已有多年的《从北大开始的文学道路》。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其中有一家甚至可以同时出版我的两本书(另一本是《北大情事》的第三版)。不过,到最后我竟然都因为对出版条件不是很满意而主动放弃了。需要告白的是,这期间我已把这部书稿更名为《未名湖畔的青春》。虽然有出版者不久就把我这书中的“青春”二字用在了韩寒的一本书的出版上了,但我并没觉得有介意的必要。
现在回过头来看,我觉得那些年间自己或许是错把自己当成畅销书作家了,所以条件开得有点高了。直到年过四十,我感到自己不能再这么固执,在出版条件方面完全可以灵活些,这才有了与安徽教育出版社的结缘。不过实际上,这家出版社给的出版条件还挺好的。我很庆幸自己终于可以摆正自己的位置和心态了。掐指算来,《未名湖畔的青春》的出版,前前后后可谓整整“耽搁”了十一年!一本书和一个人一样,雪藏十一年,青春往往便逝者如斯夫。
二十年文学求索之旅的记录
《未名湖畔的青春》如果是在2002年秋出版,则其所收入的文章必然是我之前约摸十个年头的文学求索之旅的总结。《未名湖畔的青春》实际出版于2013年8月,其所收入的文章也必然是我之前约摸二十个年头的文学求索之旅的总结。后者比之前者,内容上固然有不少删减,但也新增了我近十年来发表的部分文章。而且我觉得后者的精选程度更高一些,含金量也更高一些,分量和价值当然也更大一些。 为了使这本凝聚着我文学梦想的《未名湖畔的青春》在图书市场上更打眼,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把全书的底蕴和闪光之处告知读者,我努力邀请到著名作家何建明、曹文轩、孔庆东为该书撰写推荐语,而三位名家也没有吝啬自己的笔墨——在我看来,这几则评语其实就是他们给出的比较简短的读后感,或是对拙作内容特定内涵的一个提炼和表述,或是对我文学道路总体状况的一个概括和描绘。而我也能感觉到他们的真诚,以及尽量保持客观的态度。对于一本自认为不错的书来说,这当然是很幸运的事。
何建明指出:“本书内容丰富,文采飞扬,字里行间映射着70后作家朱家雄对他所处时代的诸多思考的光芒与个性化记录,值得重视,值得肯定,更值得推荐给广大读者。”我觉得何建明老师这段话最重点之处在于是从文本的社会意义的角度来评说的。一个文学类文章的集子,如果能折射出一点思想性和社会价值,那就证明作者不是坐在象牙塔里闭门造车,哪怕是写点文章而非创作长篇小说,脑子里也装着很多东西。应该说,这是我所向往和追求的。
曹文轩则给了我一段总体的点评:“朱家雄最早发表的一些文章显示出充沛的才气。后来他主编北大题材系列图书、70后小说选集等,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稍后又创作了《校花们》和《毕业前后》两本小说,塑造了许多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作品表达能力出色,叙述风格鲜明。这次他出版的这本文集,应该说是集中地展现了他多年来的种种努力和全面的文学才华,也佐证了他的步履在同代作家中的扎实、坚韧和醒目,是他文学旅途上一次非常生动也非常光彩的亮相。”很希望《未名湖畔的青春》一书如曹文轩老师所预言的,在2013年8月出版之后的一段时间内,能表现得非常生动!非常光彩!
孔庆东当年出版的第一本书《47楼207》似乎使他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了北大的一个形象代言人,也难怪他会把重心落在作为北大重要象征的“未名湖”三个字上,而这与我的书名也有着很好的呼应,“未名湖,是青春的湖;未名湖畔的青春,日日在我眼前荡漾。朱家雄,就是那些青春涟漪中的一波。他用青春,把未名湖与自己的生命,链接在了—起。”:孔庆东老师之所以这样感叹,我想他一定是从这本书中看到了作者的青春也与北大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罢。
我曾试着为《未名湖畔的青春》撰写过一则内容简介,不过后来并没有印在书上,因为自己比较喜欢,所以就录在这里供参考罢——本书是70后作家群代表性人物之一朱家雄对他所热爱的文学长期实践、观察和思考的各类文章的一个精选集,可谓作者20年不懈文学求索之旅的一个青春总结,也堪称是中国当代文学近20年来蓬勃发展的一份独特而宝贵的个性化见证和记录。本书题材、体裁均丰富多样,形散而神不散,所有文章都围绕北大、青春、成长、校园、70后、80后等核心词而作,直击读者的青春与内心;全书才气横溢、文采飞扬而不失蕴藉、深沉,字里行间无不放射着温暖、犀利的人文品质,是作者独立思考精神和全面写作才能的集中展现。
《阿美士德使团出使中国日志》
(英)埃利斯著;
刘天路、刘甜甜译;刘海岩审校,商务印书馆2013年9月版 40.00元
公元1816年,阿美士德勋爵受命出使清王朝,以期与满清朝廷商讨中、英贸易外交事宜,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国门,史称阿美士德使团。本书作者亨利·埃利斯作为使团书记官同时也是使团的副使。在这本私人日志中,埃利斯记录了使团出使一路上的见闻。
到达中国后,由于在觐见嘉庆皇帝的礼仪问题上,双方产生了分歧,最终清政府取消了觐见,但准许使团沿大运河南下旅行至广州,沿途也得到礼待。使团1817年1月28日在澳门登船返回,出使正式宣告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