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主义时期的“逆行者”

来源 :音乐时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nglang0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勃拉姆斯作为德国音乐史上著名的作曲家,史界对他的评价褒贬各异。他的音乐虽有一些德奥古典传统音乐的影子,但也呈现出古典主义所不具备的新鲜元素。他既有与一些浪漫主义作曲家不同的创作原则和技法,又同样体现着浪漫主义音乐的情感表达。本文通过对勃拉姆斯《c小调第一交响曲》进行简要分析,总结归纳其作品中所包含的古典主义技法以及浪漫主义的思想理念。从而进一步了解这位生活在浪漫主义时期低调却伟大的作曲家。
  关键词:勃拉姆斯 第一交响曲 简要分析 评价
  一、作曲家简介
  约翰内斯·勃拉姆斯,1833生于德国一个职业乐师的家庭。曾师从戈赛尔、马克逊学习钢琴,并得到舒曼夫妇及约·阿希姆的赏识。他是演奏与创作并驾齐驱的音乐天才,他的作品兼有古典创作技法和浪漫主义精神,尤其体现在交响曲中,时而气势恢宏,情绪多变,时而舒展浪漫,有自己的创作特色;同时他在对奥地利民歌的改编上也做有很大的贡献。代表作品有《c小调第一交响曲》、《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等。
  二、作品分析
  (一)创作背景
  《c小调第一交响曲》(下简称《第一交响曲》)是勃拉姆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创作长达十余年。在此期间,当时的社会矛盾、阶级关系的变化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都深深地影响着勃拉姆斯的创作。这部作品充分表达了他对现实生活的思想与情感写照,以及古典现实主义的民主精神。著名指挥家冯·彪洛把这部作品称为《第十交响曲》,即认为这是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的延续,足以证明《第一交响曲》在西方交响乐坛的显赫地位。
  (二)创作特点简要分析
  第一乐章引子中“命运”的音响以及它在乐章中惊心动魄的展开和末乐章的安排,都进一步增强了首尾的呼应和因果的联想。在调性布局上,勃拉姆斯也有意追随贝多芬《命运交响曲》的布局。同时,根据该作品内在逻辑发展的需要,运用调性统一下的调式对比手法,从第一乐章的c小调开始到第四乐章的C大调结束。
  《第一交响曲》中还采用主题的动机发展手法,重視旋律,运用混合配器法,强调有表情因素的高音区弦乐织体,使音乐色彩较古典时期更为浓重;也创作了许多主题发展的绝妙范例,并独创了“幻想变奏”手法。在乐队编制上,勃拉姆斯没有用十分庞大、管乐器突出的规模,而是管弦乐器保持平衡。在整个交响乐中,强烈对比的应用、复调和主调织体的结合手法以及旋律、节奏和和声等方面,都使人感到他接近先辈的痕迹,同时也反映了他丰富又简洁的艺术特征。
  第二、三、四乐章的主要曲调,勃拉姆斯选择民间音乐素材和具有民族风格的曲调进行衍展,也有直接引用民歌曲调的部分,如:圆号吹出的曲调就是一首直接引用阿尔卑斯山牧民的号角音调。另外,勃拉姆斯创造性的运用民间音乐中调式调性的变化、旋律和节奏类型,曲体结构的等原则进行创作,从而使我们很明显的感受到《第一交响曲》中强烈的民族精神。
  最后乐章的主题与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主题非常相似。这与勃拉姆斯对贝多芬的崇拜有着密切的联系,或许正是这样的一种崇拜与敬意,激励着他无限的创作动力,也使他的音乐中日益表现出对现实生活的沉重和生命的价值。
  交响曲从第一乐章的矛盾不安、挣扎搏斗,经过二、三乐章的悲痛、幻想和期待,到终曲乐章的胜利和欢呼,流露出作者内心的真实情感。整个构思中所显示出的探求理想、摆脱苦痛、走向光明的思想,和巴赫创作中那种从苦难到解脱及贝多芬交响乐中矛盾斗争的辩证发展是一脉相承的。然而,在浪漫主义音乐思潮的熏陶中,他也开始不断追求新的变化。因此,他不是一味复古和模仿,而是把这种继承进行了独具特色的革新。
  三、评价与总结
  作为德国19世纪后期最伟大的作曲家,勃拉姆斯被誉为是浪漫主义时期最具代表的复古主义践行者。他信奉古典乐派,严格按照古典主义音乐形式写作的浪漫主义音乐作曲家,音乐风格受巴赫和贝多芬的影响,采用无标题音乐形式,保持庄重、传统的曲式结构。然而,生活在浪漫主义的氛围中,他的作品必定受浪漫主义音乐思潮的影响。他的作品也同样具有气息宽广的旋律,具有内在张力的节奏以及突破大小调界限的调式等浪漫主义音乐创作的特征。在采用古典主义音乐形式的外壳下,充实着浪漫主义素材的内容,在追求古典主义形式的同时,又不失浪漫主义诗情与幻想的特点。可以说,勃拉姆斯的创作是将古典主义音乐的严谨与浪漫主义音乐自我特点的紧密结合。所以才有人这样评价他:“他缓缓走来,站在古典作曲家行列中,成为德国古典作曲家中的最后一人。然后,背负着十九世纪后半叶复杂而沉重的时代重荷,开始了他的不凡的创作生涯。”依笔者看来,的确是这样。
  因此,勃拉姆斯不是单纯地模仿贝多芬等古典大师,而是在古典主义创作原则上进行了突破与创新。可以说,勃拉姆斯是凭借自己的独特的“古典浪漫”相结合的创作道路,在音乐史上赢得了属于自己的荣誉。我们可以把勃拉姆斯视为一个生活在浪漫主义时代的“复古作曲家”,一个勇敢的“逆行者”,也正是这样一位与时代“格格不入”的执拗大师,让后世的众多音乐人都对他肃然起敬。
  参考文献:
  [1]李伯年.从第一交响曲看勃拉姆斯和德奥古典传统的联系[J].人民音乐,1982,(07).
  [2]田璟华.浅论勃拉姆斯音乐的浪漫主义特征[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3]张洪岛.欧洲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
其他文献
三、作为保存的技术:作品结构的微观分析  引子部分,乐曲开始前四小节,钢片琴的小二度迈着碎步在时空中穿越,拉开生命种子降临的序幕,弦乐群的小二度在高音区做长音的支撑,第五小节定音鼓大张旗鼓的进来,鼓点越来越密集,整个乐队全奏呼应,小音层相互撞击,营造出破碎,不安的气氛,预示着生命种子来到世间的命途多舛。  第一部分,从第十四小节开始,竖琴的弹拨,预示着生命的入世。  随后,大提琴,中低音弦乐进入,
期刊
瑞典当红创作女歌手Anna Von Hausswolff(安娜·冯·郝斯沃夫)以其华丽动人的音乐、独特的演唱风格及其精致到位的作曲,被众多媒体誉为瑞典的“Kate Bush”。2010年首处女作Singing from the Grave(墓地之歌)大获成功,被众多瑞典乐评家形容为“完美的首张专辑”。此次中国巡演系安娜首次来到中国演出,据悉,安娜将以五人乐队编制为中国歌迷带来精彩的试听盛宴。5月1
期刊
摘要:《诗经》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历年来对它无论是文学、音乐、历史等的研究在数量上实在是不胜枚举,甚至有些“写烂了”。本文旨在通过对《诗经》中诗歌与音乐的关系,分析其相似与互补的部分,并对当代音乐与诗歌的现状作出比较,希望能在这个方面作出一点创新,为该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诗经》 诗歌 音乐 发展  一、《诗经》中诗歌与音乐的存在方式  原始音乐与原始诗歌如并蒂莲一般总是共同相生,这也是
期刊
每一部音乐作品,都经过作曲家精心的构建,是在美感体验的激发下产生的,“当作曲家把生动的乐思以乐谱的形式记录下来的时候,就已经抽掉了它的活的灵魂,所剩下的不过是一个没有生命的乐音符号系列”。因此,单从谱面上我们不能得到任何音乐所能带给人们的美感与愉悦,而能使音乐作品富于活力和魅力的唯一途径,就是使音符变为音乐的表演艺术。  如何将作曲家的创作意图、创作感情、创作思维有效地展示出来?如何在作曲家和听众
期刊
摘要:山东琴书是我国的优秀民间艺术文化,有着两百多年的历史,是民间艺人智慧的结晶,已经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尽管现今已经不如当年兴盛,但是山东琴书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文化形式仍值得我们去传承。  关键词:山东琴书 非物质文化遗产 民间文化  一、山东琴书——优秀的民间文化  (一)本土地域特色浓厚  山东琴书是说唱艺术,在我国已经有着两百多年的历史,琴书一开始就是农民自娱的庄家耍(又叫玩局),清末呈
期刊
摘要: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是中国开始走向抗战的年代,在抗战中人们不仅需要在前线的较量,也需要在抗战的后方协调指挥、运送物资、鼓舞人民的革命斗志。在这个特殊的战争年代生成了许多自发性、号召性的抗日革命战歌,同时涌现出来了抗日救亡歌咏运动,形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第一次汹涌澎湃的音乐大潮。手风琴顺应抗战时期趋势,在歌曲教唱、协调指挥、伴奏功能、革命根据地区的自娱自乐等方面起到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本文拟对手风琴
期刊
摘要:钢琴艺术进入中国,它不仅是给中国带来了一种新的乐器,也给中国音乐带来了新的发展生机,而中国的传统音乐博大精深,因而钢琴音乐在与中国传统音乐的融合过程中也形成了不同的风格,这些风格的形成必然就带有中国传统音乐的特色。  关键词:钢琴音乐 汉族音乐风格  钢琴在中国是一种舶来品,要想要这种艺术能够真正在中国落地生根,它必须融入到中国的文化艺术之中,拥有中国风格。而在早期的中国钢琴行业内,对于钢琴
期刊
摘要:在钢琴演奏过程中,要结合触键技巧与音色的控制进行有效的运用,尤其是突出在演奏过程中构建一种和谐共振、创造意境的有效方式,推动钢琴演奏者整体技巧的全面发挥,因此,探索钢琴演奏中触键技巧与音色控制,将有很大的现实意义。本文将从钢琴演奏中的各种触键技巧进行全面分析,尤其是结合钢琴演奏的音色特点,融入情感运用与艺术表达的完整性,更好的推动钢琴演奏的整体效果。  关键词:意境 钢琴演奏 触键技巧 音色
期刊
摘要:平调落子起源于清代中叶,全称武安平调和武安落子,是河北邯郸极具特色的两个地方剧种,2006年这两个剧种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关键词:平调落子 抢救  一、平调落子的起源  (一)平调的起源  由于没有文字记载,所以对平调起源的调查暂时只能依赖于传说。相传明代末年,河南有两个武安人演唱怀调很是出名,一人姓白,一人姓曹,随后二人回到武安创办了曹白两科班进行分门教学,这二人在
期刊
If we could see tomorrow,What of Ur plans……I was the one who's washing,Blood off Ur hands. Don't U cry tonight,I still love U baby,Don't U cry tonight……  (如果明天来临,你怎么打算……而我就是那个,把鲜血从你手上洗去的人。今夜不要哭泣!宝贝我仍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