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李嘉图等价定理的我国国债政策研究

来源 :China’s foreign Trade·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w51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我国从1998年下半年开始实施积极财政以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近年来国债规模日益扩大,财政风险也随之加剧。本文从源头出发,先从李嘉图等价定理的分析开始,到分析国债政策的客观有效性,然后对我国国债现状加以总结,最后,对现阶段我国的国债政策提出一些看法和政策建议。
  【关键词】 李嘉图等价定理 挤出效应 国债规模 国债负担率 财政风险
  引言
  在购买国债的时候你是否想过,当国债到期后政府用什么来还你的利息,税收还是印制新的货币。作为一个聪明的政府它肯定不会是印制新的货币来偿还债务,发行国债的本质就是利用货币政策来收紧市场上流通的货币,如果债务到期后发行新的货币,市场上货币的流动性会更高,那么经济就会走入一个恶性循环。因此,税收成了政府偿还债务的不二选择。
  李嘉图的等价定理就是在这基础之上进一步考虑,通过发行国债来融资和直接用税收手段融资,谁的效果很更好。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政府支出是通过发行国债还是通过税收融资没有任何区别,即债务和税收等价。做一个简单的解释,假设政府为融资发行国债1亿元,年利率是5%,期限一年,那么到期后政府就得支付的利息是5百万,为了偿还债务,一年后政府就会增加税收5百万,买与没买国债的一样结果(当然假设前提是所有人都买了国债,征税是针对所有的人)。如果政府用的是税收手段,作为理性的经济人,为了不改变自己的可支配收入和每期的消费额,而且信息是完全对称的,那么国民就会在政府收税之前的一年存入银行1亿元来应对此时的5百万的税收。很容易理解,二者的手段最终的效果是一致的,政府通过融资降低了市场上货币的流动性,通过融资而增加的投資与消费者减少的消费相抵消。
  回头想想,这个理论貌似完美,那到底在现实中是否也这样呢?
  1. 不完美的李嘉图等价定理
  李嘉图在19世纪初就明确地表达了税收与举债在效应上相同的看法。但是,李嘉图的这一思想直到20世纪70年代,布坎南在“巴罗论李嘉图定理”这篇文章中,首次使用了“李嘉图等价定理”这一术语才更广为人知,并由此引发了经济学界的大讨论。
  1974年,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家、理性预期学派的代表人物巴罗发表了名为“政府债券是净财富吗”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巴罗以深奥的数学推理论证了李嘉图等价定理:为政府支出筹措资金采取何种方式——征税还是发行国债,是无关紧要的。不过,巴罗对于李嘉图等价定理的维护和发展,饮起了经济学界的争论。其中,反对的理由有以下几点:一是该模型的核心假设是理性预期,即理性人假设是否成立;二是政府债务没有违约风险;三是信息完全对称;四是税收是一次性总付税。这些反对的理由有一些道理,但是大都是对一些假设予以否定,即理论与实际是不相符的。但这些没有意义,经济学的本身就是建立在一些假设的基础之上的,质疑这些假设毫无意义。
  首先说国家通过发行国债目的是融资还是仅仅是为了收紧货币,应该要区分开来。如果仅仅是为了收紧货币,控制市场上货币的流动性,则会影响利率的提高,市场上的投资会减少,储蓄会增加,至于最终获得利息是否多余减少的投资收益要看市盈率和利率储蓄弹性而定;如果国家发行国债的目的是融资在进行投资,如果国家投资的收益率和市场上的平均收益率相同,则李嘉图的等价定理是成立的,但是我们得注意到这一假设是不成立的,国企的低收益率众所周知,这也是为什么经济学家们极力主张私有制改革的原因。
  其次,我想说的是当初李嘉图提出这个理论的时候,还没有考虑到经济是开放的,虽然他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证明了贸易的进行可以使双方状态变得更好。在一个开放而且资本可以自由流动的经济中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影响是不同的。考虑到开放的经济条件下固定汇率和浮动汇率对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效果也是不同的,因此,要分不同的情况讨论。在固定汇率下财政政策是优于货币政策的,即税收优于发行国债;而在浮动汇率之下是货币政策优于财政政策,即发行国债优于税收。
  最后,李嘉图等价定理没有考虑到公平的问题。如果政府采取的是先发行国债,然后通过增加税收来弥补赤字,就会涉及到公平的问题,这个问题主要看税收的形式,即国家采取何种税弥补赤字。购买国债的人不是所有的国民,如果税收是采取的商品课税,那就是所有消费者给那些购买国债的付账;但如果是对购买国债的收取税收,没有人愿意做这样的事情,因为没有收益。因此,税收就陷入了公平与效率的问题,但如果采取税收的形式就不会陷入这样的困境。
  2. 国债的客观经济效应
  李嘉图等价定理毕竟是建立在一系列的经济学假设之上的,在实际的经济运行环境中,国债作为国家干预经济的一种政策工具,既具有财政政策的功能,又具有货币政策的作用,其功能和作用的具体发挥是通过影响总需求和总供给来完成的。国债政策的实施一般伴随着政府财政支出和货币供给量的变化,对家庭和企业的经济行为、对商品和货币的流通都有着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国债政策的经济效应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2.1货币供给效应
  2.1.1直接渠道
  在社会总财富量一定的前提下,由于发行国债,一部分社会财富就由民间部门转移到政府部门,从而减少了民间部门的资金占有量与使用量。所以,国债的挤出也就是政府部门对民间部门在资源占有量和使用量上的挤出。至于国债发行是否会导致民间投资减少,则要看当时的资金和物资供求状况。如果在趋向或达到充分就业的经济水平上,民间投资和消费都会变得旺盛。在这时,政府借款无疑会抽走一部分民间资金和物质资源,从而使民间投资退却,产生挤出效应。但如果是在经济萧条时期,存在着许多物资资源的闲置,货币资金也会存在闲置的情况,这时候发行国债加大公共投资力度就不会产生与民间投资争夺资金和资源的状况,反而会有促进作用。
  2.1.2间接渠道
  国债的挤出效应除了体现在上述直接渠道上,更主要体现在通过利率变量起作用的间接渠道上。挤出效应的间接渠道表现为:国债发行引起利率的上升,进而导致民间部门对资金需求下降,最终影响到民间投资的下降。这里面关键的一环是利率发生变化,而利率变动一般是通过以下两条途径来实现的:(1)财政支出扩张引起收入扩张,收入扩张增加了货币需求,若货币供给不变,货币需求增加就会引起利率上升;(2)政府向民间部门和商业银行借款引起政府和民间部门在借贷资金需求上的竞争,从而引起利率上升。   2.2消费效应
  国债在经济不景气时具有扩大消费支出的作用,而在经济景气时具有抑制消费支出的作用。由于人们持有资产是问了防备萧条的,没人会在工资高、就业机会多的繁荣时期为支出发愁,所以,国债在经济萧条时期会使消费支出相对提高的幅度更大。国债对消费的影响,不仅通过国债的资产效应表现出来,而且还通过固定的国债利息表现出来。在经济萧条时期,税收收入会减少,尤其是在累进税制结构中,这种情况更为明显。而为了保证国家的信用,国债的利息支付仍保持在原有水平,这对消费需求无疑会起到维持作用。相反,在经济繁荣时期,税收收入比国民收入增长得更快,但国债的利息支付是一定的,从而可以起到抑制通货膨胀的作用。
  2.3收入分配效应
  国债运行是发行、流通和偿还三个过程的统一。分析国债运行对各阶层收入分配的影响也主要是从这三个方面入手。
  2.3.1国债发行阶段
  国债发行过程是指资源由国债认购者流向政府的过程。国债的认购主体是非银行部门(包括个人、团体、公司)、银行部门。个人即社会居民,他们是国债认购中的大头,居民认购资金主要来源于居民的可支配收入。认购国债的资金大都来自于储蓄,国债可以看作是居民储蓄的一种延伸或是储蓄的一种变形。政府取得国债发行收入后,下一步就要对收入进行支出。当财政支出用于购买性支出时,即政府向社会居民购买商品和劳务,在社会居民交付商品和劳务的同时,相应取得收入。当财政支出用于转移性支出时,对于转移支付的承受者——社会居民而言,他们的收入增加了。
  2.3.2国债流通阶段
  在国债发行或是偿还阶段,资金流动都会涉及政府,在国债流通阶段,情况则不同,资金流动不涉及政府,除非政府直接参与国债流通交易。因此,国债流通对社会成员收入的影响,表现为社会成员参与国债流通交易而发生的收入转移。
  2.4国债偿还阶段
  国债到期偿还,资金由政府流向国债持有者。偿债资金无论是借新债还是用征税的方式筹集,最终都来源于税收。个人所得税都是累进制,低收入者纳低税,高收入者纳高税。税率的制定,本身就带有公平的原则。当课税对象与认购对象一致时,由于课税与持有国债的累进程度不同,将导致收入分配的结果不一致。
  3. 我国的国债政策现状
  自1998年以来,为应付国内有效需求不足而实施大量增发国债的政策。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有效地扭转了内需不足、经济萎缩的局面,保持了经济的长期高速增长。但同时也存在着一系列的偏差效应,使我国面临严重的财政风险。
  3.1国债的使用效率低下
  我国的国债资金投资是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投资体制,投资项目由地方、下级层层申报,中央、上级层层审批,同时还要求银行配套贷款、地方安排配套资金,其影响规模要几倍于国债投资规模,这种计划经济体制同政府官员的任命制相结合,很容易产生争投资、大干快上大搞“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项目投资重数量和速度,轻质量和效益的问题比较明显和突出,这意味着部分国债资金处于低效浪费的状态,这种浪费不仅影响了财政投资扩大内需的政策效果,而且关系到我国经济的长远发展能力。更有甚者,国债资金不是投入基础设施和公共工程建设,而是被各级政府和单位挪用和消费掉了。另外,国家连续几年大规模增发国债,加大政府支出的力度,使得效益可观的投资项目所剩无几,遵循边际报酬递减的原则,国债资金的边际使用效率也越来越低。
  3.2财政风险日益积累
  自1998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以来,国债规模急剧膨胀,财政风险日益积累。如我国国债发行总额从1994年的1175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6922.87亿元,平均每年增速为19%;债务余额从1994年的2286.4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2.88万亿元。而2006年至今的急速扩大阶段,2006年我国取消了维系25年之久的逐年审批发行额的管理方式,开始实行国债余额管理,国债余额在短短5年内增加了近一倍,从2005年的2.88万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6.02万亿元,国债规模开始呈现急速扩大趋势;与此同时,发行额也急速扩大。事实上,我国举债的历史比较短,不能够将我国的国债余额与西方发达国家国债余额作简单的比较,西方发达国家的国债余额是经历上百年时间积累形成的,而我国的举债规模在短时间达到如此规模,若是长此以往,不利于我国经济发展。
  4. 政策建议
  4.1改变国债的投资规模和方向
  国债规模应该根据以下两方面的变化情况进行适时调整:一是要坚持财政收支在总体上、在一定时期内大致平衡的方针,要把赤字和国债规模控制在一定限度之内,比如把赤字率控制在3%以内。二是要考虑社会总投资和民间投资状况,根据经济发展潜力对社会总投资规模的要求,即在社会总投资规模已定的条件下,民间投资不足,就应增加政府投资;民间投资活跃,就应减少政府投资,并开放、鼓励民间投资参与公共项目、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以减轻财政支出的压力。三是改变国债投向,适当增加非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力度。同时,财政资金应加强对装备工业的技术改造和新兴的高科技产业的投资,以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并带动相关产业。
  4.2公开国债资金使用去向,提高国债资金的使用效率
  如上文所述,国债投资是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投资体制,又存在着部分官员的“政绩工程”、“面子工程”、突击花钱等等事例,国债资金经常不是用在最需要的地方,而是用在了最“显眼”的地方,导致的国债资金的使用效率低下。因此,公开国债资金使用去向,引入群众监督机制,同时可以采取民意调查,优先把资金安排到群众呼声比较高的工程或领域,相信这样会在一定程度上能提到国债资金的使用效率。
  4.3加强国债期限结构管理,优化国债偿还期限结构
  国债总额不是一次偿清的,对政府财政形成最直接压力的是每年的还本付息额,只要政府每年都能够坚持正常的还本付息,就可以源源不断地借债。因此,合理地安排国债的期限结构,使得国债还本付息在年度间均匀分布,避免出现集中偿还年度,可以大大化解国债的规模风险。我国国债大多为3到5年的中期国债,10年以上的国债品种相当稀少,国债期限结构缺乏均衡合理分布。这样的期限结构使还本付息过于集中,容易出现偿债高峰,也不利于国债资金的长期有效使用和合理安排,使国债调节经济的功能难以发挥。同时也难以满足投资者对金融资产期限多样化的要求,影响国债的筹资。所以,我国应增加长期债券和短期债券的发行,改变目前单调的期限结构。在发行国债时要考虑国债所形成的偿还期限结构,实现国债期限结构的多样化和均衡化,使国债每年还本付息额与财政收入规律相符合。
  参考文献:
  [1] 周红梅.浅论国债政策的经济效应.文教资料.2005年第29期.
  [2] 史德新.国债发行和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理论观察.2010年第5期.
  [3] 杨俊龙.中国国债规模的多視角分析.经济研究参考.2008年第21期.
  (作者单位:内蒙古财经大学研究生院)
其他文献
【摘 要】 农村信用社是我国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在贯彻国家支农惠农政策、支持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服务“三农”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历史的、现实的原因,以及来自外部的和自身的因素,农村信用社积聚了大量不良资产,其中主要是不良贷款资产。本文从贷款管理的角度分析了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的形成原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农村信用社 不良贷款 原因 对策  农村信用社经过十余年来的自主经营,已
期刊
【摘 要】 合理的利润分配是一个社会中经济持续稳定和协调发展的基础。从目前情况看来,商业银行作为服务行业,在目前的社会利润分配结构中存在着非市场性特征和固定利润分配机制。但是没有多层次的资本和金融市场,没有无限丰富的金融创新,没有其他金融机构的竞争压力,就算是以“暴利税”把银行业利润全部拿走,还是无法解决许多企业融资难和融资成本高的难题。  【关键词】 商业银行 利润 建议  最近一段时间,“
期刊
【摘 要】 中国航运中心的建立和运营,对中国航运保险业务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针对中国航运保险业发展的不足,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和实践性的对策和建议,以期有利于中国航运保险业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 航运中心 航运保险业 发展对策  中国航运中心的建立,标志着中国的对外贸易已经进入到了集约化和规模化的发展阶段。对于中国航运中心的运营来讲,航运保险业务的开展和对客户风险的分散成为重要的决
期刊
【摘 要】 国债是整个社会债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工具,本文通过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国债规模指标进行比较,以期对我国国债政策产生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 国债规模 指标分析 国际比较  国债又称公债,是政府举债的债务。具体是指政府在国内外发行债券或向外国政府和银行借款所形成的国家债务。是整个社会债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1. 当前我国国债规模的国际比较分析  1.
期刊
【摘 要】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由于我国房地产金融体系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再加上政府的各项干预,存在着诸多问题:房地产融资渠道单一,且过于依赖商业银行信贷,使房地产的风险集中于商业银行;市场失灵使得政府的干预必须通过各项政策来实现,但国家的政策、法律、法规也有不完善之处。因此,房地产金融所面临的风险是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  【关键词】 房地产金融 信用风险 资产证券化  1. 我国房地
期刊
【摘 要】 在目前我国特定的政治体制和经济背景下,银行业的经营环境不断发生变化,跨越式发展所带来的资产规模膨胀隐藏着巨大的系统性风险。转型期间,政府规制的效力以及国际国内政策的协调机制将决定银行业的发展方向。本文强化预算约束和审慎监管两个方面进行评析政府效力的发挥情况。  【关键词】 转型 预算约束 审慎监管  以诺斯、科斯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对制度变迁理论进行了完善与深化,并重点阐释了国家作
期刊
【摘 要】 表外业务作为西方现代商业银行业务经营与拓展的一个重点,它的发展速度以及规模都已经超过了表内业务,在银行业务结构中的地位也日趋重要。本文就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同时提出了具体的发展对策,对提高我国银行业风险管理水平,增强其安全性、盈利性和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 商业银行 表外 业务  1. 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比较缓慢,整体发展水平
期刊
【摘 要】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小企业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热点和支点,据统计,中小企业在全国企业总量中,五分天下有其四,在全国GDP中中小企业占六成,解决城镇人口就业四分之三。可见,中小企业日益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生力军,在国民经济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但与其发展不相适应的是,中小企业长期存在融资难的问题,这一问题已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  【关键词】 城市商业银行 中小企业 融
期刊
【摘 要】 授信业务案件涉案金额高、危害大,是当前商业案件风险防控工作的重点。本文对当前授信业务案件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案发趋势和特点,以及案件风险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防治措施与工作建议。  【关键词】 授信业务 案件风险 防治  授信业务所产生的利息收入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但授信业务案件涉案金额高、危害大,也是当前商业案件风险防控工作的重点。  1. 授信业务案件风险的主要表
期刊
【摘 要】 当前我国消费者物价指数又不断上扬,对经济的健康发展又造成了不小的冲击。针对我国此次的通货膨胀,该文以研究中国通货膨胀的货币因素作为出发点,以探讨货币供应量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因果关系为目的,通过具体实证分析2006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的通货膨胀与狭义货币供应量的相互关系,得出M1与通货膨胀存在单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的结论。  【关键词】 通货膨胀 CPI M1 格兰杰因果关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