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优良传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决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风,传播和倡导社会主义社会主流价值观,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关键词】民族文化;和谐社会;社会主义文化
一、弘扬民族文化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
中华民族长久的生命力与凝聚力是因为具有文化上的向心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其实质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种精神与中国人民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形成的优秀传统和时代精神相结合,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精神动力。在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就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它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又根植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2006年3月4日,胡锦涛在看望“两会”部分政协代表时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民族特色,是对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的继承、弘扬。它具有時代特征,立足中国的现实国情,着眼现代化的发展需求,体现了继承与创新的统一;体现了市场经济的特点,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
二、弘扬民族文化,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主要包括:公忠为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博爱大众的利民济世精神,自强不息的积极进取精神,勤劳节俭的勤俭精神,诚实守信的诚信精神等,涉及到人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各个方面,具体表现为爱国、持节,知礼、遵规,诚信、勤劳、节俭,贵和、求新等。
爱国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中最为重要的主题。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尽管社会的嬗替和变化更为爱国主义注入不同的时代内容,但它始终是全民族奉行不渝的崇高道德。志气和节操,是中华民族高尚的人格品质。一个人要有自己的人格,恪守做人的准则,做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始终保持节操,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保持崇高气节,是知耻、明耻的具体表现。气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人格、国格的外在表现形式,体现的是一种坚持真理,坚持原则,主持正义,居污浊而不染、临强敌而不畏、富不移情、贫不移志的可贵精神和高尚情操。中华民族历来非常重视知礼和遵规。知“礼”是有修养、有道德的表现,知道“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才能遵守国家的法律规范。国无法不治,民无法不立。遵纪守法、自觉抵制违法乱纪行为,是构建和谐社会对每一个公民的基本要求,是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重视人的伦理道德修养和人格的完善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传统的重德思想表现在道德修养上十分重视“自省”、“自律”,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统一的文化,社会主义现代化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并举的历史进程。它不仅需要竞争、效率、原则,还需要一种人文理性如正义、合作、奉献、良知等精神支持。诚信是中华民族推崇的一种人格境界,是一种个人修养,也是一种道德行为。如古人讲“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一个人要讲信用,做到“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一诺千斤”,“言必信,行必果”。守时也是诚信的重要表现,更是现代社会人际交往的重要原则,要做到“有所许诺,纤毫必偿;有所期约,时刻不易”。勤劳节俭,是中华民族最基本最突出的传统美德。“成由节俭,败由奢”,《老子》反复强调“不贵难得之货”,则“民不为盗”,治国之大道“莫若啬”;俭是德的全面体现,是道德的根本。只有倡俭尚廉,鄙弃奢侈,才能克己奉公,清正廉洁,拒腐反贪。弘扬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既是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重要思想保证,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思想保证。求新求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求新就是要与时俱进。一个人要有进取和创新的精神,就像天体运行那样强劲不息,永不休止,要做到“德贵日新”,“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创新的基础是善学、务实、践行。
三、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创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
在中央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中,胡锦涛指出: “要精心打造中华民族文化品牌,提高我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中华民族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是源于中华文化强烈的和谐精神。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提倡“天人合一”,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提倡“贵和尚中”,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还提倡人的自我修养,提倡自律、内省,注重人的自我和谐。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不仅儒家推崇“和为贵”,基本价值取向是“致中和”,而且道家的基本价值取向也是中和。中国的理想政治是“政通人和”;中国的百姓崇尚“和”的伦理规范,经商有“和气生财”、居家有“家和万事兴”等等。中华“和”文化的传播有利于各国人民相互交流、增进友谊。世界和平是全人类共同的美好愿望,也是中国可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外部条件。
【关键词】民族文化;和谐社会;社会主义文化
一、弘扬民族文化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
中华民族长久的生命力与凝聚力是因为具有文化上的向心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其实质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种精神与中国人民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形成的优秀传统和时代精神相结合,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精神动力。在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就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它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又根植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2006年3月4日,胡锦涛在看望“两会”部分政协代表时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民族特色,是对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的继承、弘扬。它具有時代特征,立足中国的现实国情,着眼现代化的发展需求,体现了继承与创新的统一;体现了市场经济的特点,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
二、弘扬民族文化,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主要包括:公忠为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博爱大众的利民济世精神,自强不息的积极进取精神,勤劳节俭的勤俭精神,诚实守信的诚信精神等,涉及到人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各个方面,具体表现为爱国、持节,知礼、遵规,诚信、勤劳、节俭,贵和、求新等。
爱国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中最为重要的主题。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尽管社会的嬗替和变化更为爱国主义注入不同的时代内容,但它始终是全民族奉行不渝的崇高道德。志气和节操,是中华民族高尚的人格品质。一个人要有自己的人格,恪守做人的准则,做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始终保持节操,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保持崇高气节,是知耻、明耻的具体表现。气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人格、国格的外在表现形式,体现的是一种坚持真理,坚持原则,主持正义,居污浊而不染、临强敌而不畏、富不移情、贫不移志的可贵精神和高尚情操。中华民族历来非常重视知礼和遵规。知“礼”是有修养、有道德的表现,知道“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才能遵守国家的法律规范。国无法不治,民无法不立。遵纪守法、自觉抵制违法乱纪行为,是构建和谐社会对每一个公民的基本要求,是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重视人的伦理道德修养和人格的完善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传统的重德思想表现在道德修养上十分重视“自省”、“自律”,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统一的文化,社会主义现代化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并举的历史进程。它不仅需要竞争、效率、原则,还需要一种人文理性如正义、合作、奉献、良知等精神支持。诚信是中华民族推崇的一种人格境界,是一种个人修养,也是一种道德行为。如古人讲“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一个人要讲信用,做到“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一诺千斤”,“言必信,行必果”。守时也是诚信的重要表现,更是现代社会人际交往的重要原则,要做到“有所许诺,纤毫必偿;有所期约,时刻不易”。勤劳节俭,是中华民族最基本最突出的传统美德。“成由节俭,败由奢”,《老子》反复强调“不贵难得之货”,则“民不为盗”,治国之大道“莫若啬”;俭是德的全面体现,是道德的根本。只有倡俭尚廉,鄙弃奢侈,才能克己奉公,清正廉洁,拒腐反贪。弘扬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既是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重要思想保证,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思想保证。求新求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求新就是要与时俱进。一个人要有进取和创新的精神,就像天体运行那样强劲不息,永不休止,要做到“德贵日新”,“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创新的基础是善学、务实、践行。
三、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创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
在中央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中,胡锦涛指出: “要精心打造中华民族文化品牌,提高我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中华民族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是源于中华文化强烈的和谐精神。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提倡“天人合一”,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提倡“贵和尚中”,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还提倡人的自我修养,提倡自律、内省,注重人的自我和谐。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不仅儒家推崇“和为贵”,基本价值取向是“致中和”,而且道家的基本价值取向也是中和。中国的理想政治是“政通人和”;中国的百姓崇尚“和”的伦理规范,经商有“和气生财”、居家有“家和万事兴”等等。中华“和”文化的传播有利于各国人民相互交流、增进友谊。世界和平是全人类共同的美好愿望,也是中国可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外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