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水是生命的载体,是维系自然界一切生命活动与生态过程的基础性自然资源。全球淡水资源相对有限,中国作为水资源较为匮乏的发展中国家,需要高度重视水污染防治。工业的进步推动了经济快速发展,同时对水资源的过分攫取与不合理利用致使水污染问题严重,多个地区的土壤渐渐出现板结与肥力降低等问题,影响农作物成活率,阻碍了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伴随大众环保意识的觉醒,人们开始重视水污染防治。
关键词:生态环境保护;水污染;防治;
水既是基础性自然资源,也是战略性经济资源。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口、资源、环境的压力日益加大,水资源匮乏和水污染所构成的水危机已然成为制约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传统粗放型发展方式可以带来经济的高增长,同时会带来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等难题,导致生态环境急剧恶化。本文从水污染的主要成因入手,分析水污染对国家发展的危害及其防治目的,最终提出有效的应对策略。
1 水污染的主要原因
1.1 工业污染
国民经济发展和工业有序运作息息相关。新时代,我国社会已经逐步迈向现代化与工业化,伴随大量工业企业的出现,我国工业废水排放量不断增加,致使水污染形势十分严峻。工业企业的传统管理模式具有片面性,鲜少触及污水处理,污水处理系统发展相对滞后,多数污染物未经处理便排放至自然水体中。生态环境自主处理有机废物的能力相对有限,加之污染物长期排放和有机废物需要漫长的降解周期,造成工业企业周边水体污染现象愈发显著,对社会经济建设及发展带来消极影响。
1.2 农业污染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基数大。很多农民缺乏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同时管理制度欠缺,畜禽养殖污染已成为我国农业污染的重要来源。长期以来,农村居民一直把养殖业所产生的动物粪便与污水直接排入周边水体中,而生态系统对此类废物的调节能力有限,导致周边细菌增加、水质降低,河流逐渐成为死水或废水,给地下水和当地居民日常生活都带来严重影响。另外,农村地区存在焚烧秸秆现象,导致许多有害物质进入大气和土壤中,给周边水源带来不同程度的污染,从而对生态环境产生不可逆的负面影响。
2 水污染对国家发展带来的危害
2.1 影响食品安全,制约国家经济发展
水是人类社会生产与生活的必需品,对市场经济体系发展乃至整个社会具有重要作用,若相关治理措施不足,会给食品安全带来消极影响。农业领域,污水灌溉危害极大。土壤会富集污水中的污染物,吸收这些污染物后,庄稼会产生病状,而且带病植株所产生的病菌可以经过花粉进行大面积传播,影响农业持续发展。如果家畜食用带病植株,通过体内循环进行吸收与分解,会产生恶性循环,严重影响人体健康。同时,水资源短缺会对经济增长带来一定阻碍,水价日渐上涨,致使经济发展不均衡,从而给国家整体经济发展带来消极影响。
2.2 造成生态环境失衡
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密切相关,现阶段,我国水污染比较严重,给生态环境带来诸多不良影响。部分工业废物未进行科学处理便随意排放,导致土壤吸纳大量废物,原本土质发生改变。当前,我国诸多地区存在土壤酸碱度上升、重金属含量超标、土壤营养元素流失等情况。农作物在这种相对恶劣的条件下生长,根茎组织渐渐硬化,过滤系统逐渐失去活力,其持续吸收土壤中的重金属元素,造成枯叶病、白斑病等病状不断出现。水污染和植物枯死导致生态系统失衡,对社会建设和发展带来严峻挑战,甚至导致社会退步,最终对人类社会未来发展产生消極影响。
3 水污染防治的目的
3.1 缓解南北方水资源分布失衡问题
相较于我国南方地区,北方始终存在水资源短缺问题。针对现阶段国内水资源分布严重失衡的情况,国家已经把污水治理作为水环境整治重点,积极采取科学合理且全方位的水污染治理手段,降低水污染及水资源浪费。当前,城市应加强内部排水管网建设,规范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我国南方雨水充沛,区域水资源较为充足。为了合理利用水资源,我国可以兴建跨流域的调水工程,发挥南方四通八达且纵横交错的河流湖泊区位优势,并于实践中实现最大化应用。
3.2 科学合理地开展城市建设
城市建设中难以避免工业污染,工业生产所排放的废物主要有工业废水与工业废料。近些年,我国城市化进程持续加快,各种城市工程项目逐渐增加,导致城市水污染现象严重。而在生态环境保护视角下,全面展开水污染防治,不仅可有效缓解城市水环境的继续恶化,还可促进城市建设工程的有序发展,保证城市建设的科学性。
4 水污染防治的有效对策
4.1 提高水污染防治力度
一方面,政府职能部门要增加有关污水防治的资金投入,全面完善配套硬件设施,及时检查和升级水质监测设备。科研人员和水污染防治工作者要创新水污染监测技术,全面提升技术水平,保证水污染防治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实时了解当下的水资源情况,有效预防与治理水污染。另一方面,政府职能部门还要注重对企业、居民进行宣传教育,令其能够明确认知水污染防治的时代意义。政府要引导各大企业在实际生产与经营管理过程中积极规范个体行为,将废水进行全面处理后再排放。要划定水生态红线和环保高压线,对那些不顾生态环境而盲目排放污染物的企业,要严肃追责,进行环保处罚。
4.2 建设统一的水污染防治管理体系
为提升水污染防治成效,各级生态环境部门要积极建设统一的水污染防治管理体系,正确处理水污染防治与水资源利用的关系。其间要把水污染防治和水资源利用置于同等地位,方便对其展开协调管理。在开发和利用水资源时,要贯彻环保与节约理念,保护生态环境,规避水资源浪费。建设统一的水污染防治管理体系,有助于贯彻落实《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降低污染治理难度,落实可持续发展理念,实现水环境质量的阶段性改善与整体改善,初步恢复水生态系统功能。为实现生态环境质量的整体优化和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各级政府部门应针对区域污染企业实施严格监管,并做好长期规划,提升区域水污染防治水平。
4.3 全面发挥大众的监督作用
现阶段,国内水污染防治普遍将政府与企业置于主体地位,社会大众鲜少参与,所以水污染防治并没有全面落实全民参与这一理念。因此,各地政府应借助电视、网络平台与广播等渠道,加大水污染防治宣传力度,倡导社会大众积极参与水污染防治。基层地方政府要定期面向农村居民展开水污染防治教育,令其正确使用化肥、农药等产品,减少对地下水造成的污染。各地政府要完善奖励制度,对做出卓越贡献的大众给予适当表彰,从而充分激发大众参与水污染防治。
5 结语
现阶段,水污染防治仍存在诸多问题,政府和企业应积极采取合理措施加以处理,努力提升水污染防治的有效性与科学性。同时,要全面发挥大众的监督作用,构建全民防治新格局,加强水污染防治。总而言之,水污染的危害呈现在多个层面,只有社会各阶层都积极参与水污染防治,才能更好、更快地遏制水污染问题,促进社会绿色、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路瑞,马乐宽,杨文杰,等.黄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十四五”规划总体思考[J].环境保护科学,2020(1):21-24.
[2] 柴茂,娄利荣,李小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水污染防治研究可视化分析及热点追踪[C]//公共事务评论(2019).2019.
关键词:生态环境保护;水污染;防治;
水既是基础性自然资源,也是战略性经济资源。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口、资源、环境的压力日益加大,水资源匮乏和水污染所构成的水危机已然成为制约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传统粗放型发展方式可以带来经济的高增长,同时会带来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等难题,导致生态环境急剧恶化。本文从水污染的主要成因入手,分析水污染对国家发展的危害及其防治目的,最终提出有效的应对策略。
1 水污染的主要原因
1.1 工业污染
国民经济发展和工业有序运作息息相关。新时代,我国社会已经逐步迈向现代化与工业化,伴随大量工业企业的出现,我国工业废水排放量不断增加,致使水污染形势十分严峻。工业企业的传统管理模式具有片面性,鲜少触及污水处理,污水处理系统发展相对滞后,多数污染物未经处理便排放至自然水体中。生态环境自主处理有机废物的能力相对有限,加之污染物长期排放和有机废物需要漫长的降解周期,造成工业企业周边水体污染现象愈发显著,对社会经济建设及发展带来消极影响。
1.2 农业污染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基数大。很多农民缺乏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同时管理制度欠缺,畜禽养殖污染已成为我国农业污染的重要来源。长期以来,农村居民一直把养殖业所产生的动物粪便与污水直接排入周边水体中,而生态系统对此类废物的调节能力有限,导致周边细菌增加、水质降低,河流逐渐成为死水或废水,给地下水和当地居民日常生活都带来严重影响。另外,农村地区存在焚烧秸秆现象,导致许多有害物质进入大气和土壤中,给周边水源带来不同程度的污染,从而对生态环境产生不可逆的负面影响。
2 水污染对国家发展带来的危害
2.1 影响食品安全,制约国家经济发展
水是人类社会生产与生活的必需品,对市场经济体系发展乃至整个社会具有重要作用,若相关治理措施不足,会给食品安全带来消极影响。农业领域,污水灌溉危害极大。土壤会富集污水中的污染物,吸收这些污染物后,庄稼会产生病状,而且带病植株所产生的病菌可以经过花粉进行大面积传播,影响农业持续发展。如果家畜食用带病植株,通过体内循环进行吸收与分解,会产生恶性循环,严重影响人体健康。同时,水资源短缺会对经济增长带来一定阻碍,水价日渐上涨,致使经济发展不均衡,从而给国家整体经济发展带来消极影响。
2.2 造成生态环境失衡
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密切相关,现阶段,我国水污染比较严重,给生态环境带来诸多不良影响。部分工业废物未进行科学处理便随意排放,导致土壤吸纳大量废物,原本土质发生改变。当前,我国诸多地区存在土壤酸碱度上升、重金属含量超标、土壤营养元素流失等情况。农作物在这种相对恶劣的条件下生长,根茎组织渐渐硬化,过滤系统逐渐失去活力,其持续吸收土壤中的重金属元素,造成枯叶病、白斑病等病状不断出现。水污染和植物枯死导致生态系统失衡,对社会建设和发展带来严峻挑战,甚至导致社会退步,最终对人类社会未来发展产生消極影响。
3 水污染防治的目的
3.1 缓解南北方水资源分布失衡问题
相较于我国南方地区,北方始终存在水资源短缺问题。针对现阶段国内水资源分布严重失衡的情况,国家已经把污水治理作为水环境整治重点,积极采取科学合理且全方位的水污染治理手段,降低水污染及水资源浪费。当前,城市应加强内部排水管网建设,规范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我国南方雨水充沛,区域水资源较为充足。为了合理利用水资源,我国可以兴建跨流域的调水工程,发挥南方四通八达且纵横交错的河流湖泊区位优势,并于实践中实现最大化应用。
3.2 科学合理地开展城市建设
城市建设中难以避免工业污染,工业生产所排放的废物主要有工业废水与工业废料。近些年,我国城市化进程持续加快,各种城市工程项目逐渐增加,导致城市水污染现象严重。而在生态环境保护视角下,全面展开水污染防治,不仅可有效缓解城市水环境的继续恶化,还可促进城市建设工程的有序发展,保证城市建设的科学性。
4 水污染防治的有效对策
4.1 提高水污染防治力度
一方面,政府职能部门要增加有关污水防治的资金投入,全面完善配套硬件设施,及时检查和升级水质监测设备。科研人员和水污染防治工作者要创新水污染监测技术,全面提升技术水平,保证水污染防治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实时了解当下的水资源情况,有效预防与治理水污染。另一方面,政府职能部门还要注重对企业、居民进行宣传教育,令其能够明确认知水污染防治的时代意义。政府要引导各大企业在实际生产与经营管理过程中积极规范个体行为,将废水进行全面处理后再排放。要划定水生态红线和环保高压线,对那些不顾生态环境而盲目排放污染物的企业,要严肃追责,进行环保处罚。
4.2 建设统一的水污染防治管理体系
为提升水污染防治成效,各级生态环境部门要积极建设统一的水污染防治管理体系,正确处理水污染防治与水资源利用的关系。其间要把水污染防治和水资源利用置于同等地位,方便对其展开协调管理。在开发和利用水资源时,要贯彻环保与节约理念,保护生态环境,规避水资源浪费。建设统一的水污染防治管理体系,有助于贯彻落实《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降低污染治理难度,落实可持续发展理念,实现水环境质量的阶段性改善与整体改善,初步恢复水生态系统功能。为实现生态环境质量的整体优化和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各级政府部门应针对区域污染企业实施严格监管,并做好长期规划,提升区域水污染防治水平。
4.3 全面发挥大众的监督作用
现阶段,国内水污染防治普遍将政府与企业置于主体地位,社会大众鲜少参与,所以水污染防治并没有全面落实全民参与这一理念。因此,各地政府应借助电视、网络平台与广播等渠道,加大水污染防治宣传力度,倡导社会大众积极参与水污染防治。基层地方政府要定期面向农村居民展开水污染防治教育,令其正确使用化肥、农药等产品,减少对地下水造成的污染。各地政府要完善奖励制度,对做出卓越贡献的大众给予适当表彰,从而充分激发大众参与水污染防治。
5 结语
现阶段,水污染防治仍存在诸多问题,政府和企业应积极采取合理措施加以处理,努力提升水污染防治的有效性与科学性。同时,要全面发挥大众的监督作用,构建全民防治新格局,加强水污染防治。总而言之,水污染的危害呈现在多个层面,只有社会各阶层都积极参与水污染防治,才能更好、更快地遏制水污染问题,促进社会绿色、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路瑞,马乐宽,杨文杰,等.黄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十四五”规划总体思考[J].环境保护科学,2020(1):21-24.
[2] 柴茂,娄利荣,李小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水污染防治研究可视化分析及热点追踪[C]//公共事务评论(2019).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