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新课导入是教学的重要和必要环节,是衡量教师教学艺术水平高低的标志之一。艺术地导入新课,能给听课者以耳目一新的美感和艺术上的享受。这里介绍六种在平时化学教学中常用的导入新课的方法。
【关键词】新课导入;实验;温故而知新;化学故事;趣味;激趣;热点新闻
多年的实践证明,在教学中,用正确而巧妙的方法进行导入,对上好整节课关系非常大。一堂课的导入环节做得好,会像磁铁一样,吸引住学生, 使学生产生新奇感,集中注意力,开启思维,为整节课教学辅平道路。课堂教学的导入艺术非常重要,它直接影响学生的兴趣、情绪、注意状态。高尔基谈到创作体会时说:“开头第一句是难的,好象音乐里的定调一样,往往要费好长时间才能找到它”。俗话说“万事贵乎始”,就像将要看一本好书,如果它写在第一页的内容简介或者书的开头,写得十分精湛,你肯定会产生一口气想把它读完的愿望。因此精彩的新课导入,不但会引起学生的注意,引发学习动机和兴趣,还能达到承前启后,建立知识联系的作用。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新课导入方式很多,但没有固定的模式,它因人而异,因课而异。教师无论以什么形式引入新课,只要能迅速创造一种融洽的教学氛围,把学生带进一个与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理想境界,就都是好的导入方法。下面结合高中新课改化学必修教材,简单介绍六种在平时教学中常用的新课导入方法。
1.“实验”导入法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化学课离不开实验,也可以说实验是学生了解化学的窗口。一节课的开始,若以形象鲜明的演示实验导入,最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在学习必修2“化学反应与能量”时,设计四组实验由学生自己演示引出新课。实验一:镁条的燃烧;实验二:50ml 0.1mol/L盐酸中加入50ml 0.1mol/L的氢氧化钠,使用温度计测试反应前后的温度变化;实验三:将镁条投入到稀盐酸溶液中,摸试管壁有何变化;实验四:将20g Ba(OH)2.8H2O晶体与10g NH4Cl体一起放入烧杯中,并将烧杯放在滴有几滴水的玻璃片上,用玻璃棒快速搅拌,观察现象。通过学生实验引出化学反应与能量之间有交换。又如,在学习金属“钠的氧化物”一节时,以“滴水生火”实验导入。将过氧化钠包在棉花中放置于石棉网上,在上方滴加水,结果棉花着火。由此引出金属钠的氧化物这一节,学生目睹了这些奇妙的化学反应、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效果会很好。
正如一位教育家所说: “求知兴趣的首要源头,包含在对课堂讲解材料、对被分析事实采取的处理方法之中。”由于实验的新颖奇特,产生了强烈的直观效果,诱发了学生的好奇内驱力、激发了学生求知、探究和操作的学习意愿,可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2.“温故知新”導入法
化学学科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前后连贯,新旧知识之间有着内存的逻辑关系:新知识往往是旧知识的延伸和发展,同时又为后续知识做铺垫。教师在导入时,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复习以前所学的知识,进行必要的铺垫,以适当缩短学生在已知与未知之间的差距,使新旧知识之间出现合适的梯度。例如,在学习必修2“元素周期律”时,复习巩固金属、非金属元素的性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以此引入同周期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的性质递变。又如,在学习必修1“氧化还原反应”时,复习初中已学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知识解释反应H2O+CO2=H2CO3与反应Zn+H2SO4=ZnSO4+H2↑是否是氧化还原反应,以此激化矛盾点引出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新课。
教师在采用这种“温故而知新”方法导入时,不仅仅是在现已学过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在进一步理解、深化所学知识的基础上,从知识的整体上加以融会贯通,以期在较高层次上获得新的知识。
3.“化学故事”导入法
在新课的导入中,一段难忘的化学史,一个富有科学性的故事都可以给学生一种新的感觉的信息源泉,从而把学生带入崇高而有神秘的境地。如在“元素周期律”一课教学中,首先向学生介绍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如何摆脱经验性研究束缚,于1869年发现元素周期律,并据此规律大胆预言了当时一些未知元素的存在,为化学发展的系统化作出重大贡献,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科学情感,满怀激情的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又如一则小故事引入“Cl2的性质”的学习,显得生动且有科学性:在一战中1915年4月22日德国在比利时伊泊尔地区与法国作战,使用氯气180吨,约3万个钢瓶,在离地面800米,15公里范围内布洒,造成15000人中毒,1000人死亡,这威力如此大的气体就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从而引入新课。
用这样一个个小故事引入新课使学生对即将要学的新知识产生神秘感和极大的兴趣,为学习新知识做了和好的铺垫。
4.“趣味”导入法
化学教学中可用学生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些“趣味问题”、“趣味游戏”、“谜语”等,把学生带入新知识的殿堂。该法注重寓教于乐教学原则的应用,它能最大限度地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新的知识,感悟深奥抽象的道理。如在学习必修2“苯的结构与性质”一节时,我请同学们来猜一个谜语,打一个字: “有人说我笨,其实并不笨;脱去竹笠换草帽,化工生产逞英豪”猜一字。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说出谜底-“苯”。又如在学习必修2“甲烷结构”一节时,教师请同学们动动手谁能又快又好的做出正四面体来,学生的兴趣也被调动起来,为学习甲烷的结构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教师趁势导入新课,在这种愉悦、兴奋的状态中进入新课,教学效果较好。
5.“激趣”导入法
教材中有些内容看起来很平淡,无法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但我们只要设置悬念,挖掘趣味,同样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如“铝”一节新课的导入,下面这段话让学生回味无穷你,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铝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年产量仅次于钢铁,列世界金属总产量第二位,有二十世纪的金属之称。”目前已被广泛用于交通运输、建筑、机械制造等,然而你可知仅在两百年前,铝是那么昂贵,门捷列夫发现周期律的卓著成就而获得的奖品是一只铝杯,拿破仑的宫廷盛宴中一人独享使用铝制餐具的殊荣。几十年后铝的身价大跌一下子涌入百姓家,这一令人瞠目结舌的变化归于一位仅仅22岁的大学生霍尔,他因为发明了电解法炼铝至今在霍尔的母校耸立着他的全身塑像。为什么铝的贮存量在金属中首屈一指,而广泛使用的时期却很晚呢?这与铝的化学性质有关。听了这段话,学生自然对铝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又如,在学习必修2 ”乙醇“一节,我以轰动全国的“朔州假酒案” 1998年1月,山西省文水县农民王青华用太原市南郊程广义处购买了2400公斤甲醇,随后和妻子在甲醇中加入回收来的酒梢,勾兑成散装白酒。为了牟取暴利,铤而走险,置广大乡亲生命于不顾,自1998年的1 月26日开始,短短数日内,因喝了王青华制售的假酒死亡,致死27人,222 人中毒入院接受救治。以此做为引子,使学生产生兴趣。
此方法不仅可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内容,同时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这门学科的兴趣。
6.“热点”导入法
所谓热点,是指与社会生活、生产、高科技、医疗、环保等各方面民众关注问题。对热点问题学生必定很感兴趣,感兴趣就会成为学习的动力。例如,在学习必修二“蛋白质的性质”时,就可以先给学生看劣质奶粉中添加三聚氰胺的新闻。某地:100多名出生时健康的婴儿,在喂养期许多的婴儿都患有肾结石和胆结石,是什么原因呢?调查:发现罪魁祸首是婴儿每天食用的奶粉,经检验,这些奶粉中含有大量的三聚氰胺。不法分子为什么要向奶粉中加入大量的三聚氰胺呢?老师解释:根据国家标准,将测出的氮含量乘以6.38,即为蛋白质含量。三聚氰胺分子式含氮量66.6%。添加三聚氰胺可几十上百倍地提高样品中的“蛋白质”检测值。以牛奶蛋白质含量为2.8%计,氮含量为0.44%,奶粉蛋白质含量为18%计,氮含量为2.88%。而三聚氰胺含氮量为牛奶的151倍,奶粉的23倍。因此每100克牛奶中添加0.1克三聚氰胺,就能提高0.4%的“蛋白质”检测值。且三聚氰胺无臭无味,掺杂后只要不引起中毒,就不易发现。“蛋白精”是由有毒化工原料三聚氰胺构成,也由此得名。(分子式:C3N6H6,分子量:126)这就是不法分子要向奶粉中加入大量的三聚氰胺的原因,从而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蛋白质的兴趣,蛋白质到底有什么性质呢?又如,在学习必修2“同位素”概念是可以播放日本福岛核电站1号机组爆炸后而引起的核辐射的新闻。新闻:针对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可能对我国产生的影响,国家核事故应急协调委员会4月9号权威发布:我国内地除云南外,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部分地区及东海海域空气中检测出从日本核事故释放的极微量放射性核素碘-131。北京、上海、山东等地空气中同时还监测到更加微量的放射性核素铯-137和铯-134。综合分析认为,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不会对我国环境及境内公众健康造成危害,无需采取任何防护措施。学生就会产生想知道碘-131、铯-137和铯-134是什么?由此引出它们是碘和铯的同位素,引入新课。
总之,一堂好的化学课,能给学生以美的熏陶,是艺术的展现,而好的导入是美妙音乐的前奏,是艺术创造的原动力,是师生情感交流的纽带,如同序幕,预示着后面的高潮与结局,可以起到诱发思维、先声夺人的作用。所以古人比喻得很恰当: “若启不得法,则杂乱浮泛”。所以教师要精心设计每节课的导入,使课的第一锤敲在学生的心灵上, 以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陈承声,化学教学模式的演变与发展〔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3 (2 ) :119- 122.
[2] 刘知新,化学课堂教学模式再探 〔J〕. 化学教育, 1996 (10) :5- 7.
[3] 朱敬华,提高课堂设疑 的有效性策略研究〔J〕.化学教学, 2006 (4):12- 14.
[4] 李晶, 何彩霞,化学新课程与学科素质培养-化学教育新视野〔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2.
[5] 杨连青、王钢主编,《导入》.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收稿日期:2011-04-12
【关键词】新课导入;实验;温故而知新;化学故事;趣味;激趣;热点新闻
多年的实践证明,在教学中,用正确而巧妙的方法进行导入,对上好整节课关系非常大。一堂课的导入环节做得好,会像磁铁一样,吸引住学生, 使学生产生新奇感,集中注意力,开启思维,为整节课教学辅平道路。课堂教学的导入艺术非常重要,它直接影响学生的兴趣、情绪、注意状态。高尔基谈到创作体会时说:“开头第一句是难的,好象音乐里的定调一样,往往要费好长时间才能找到它”。俗话说“万事贵乎始”,就像将要看一本好书,如果它写在第一页的内容简介或者书的开头,写得十分精湛,你肯定会产生一口气想把它读完的愿望。因此精彩的新课导入,不但会引起学生的注意,引发学习动机和兴趣,还能达到承前启后,建立知识联系的作用。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新课导入方式很多,但没有固定的模式,它因人而异,因课而异。教师无论以什么形式引入新课,只要能迅速创造一种融洽的教学氛围,把学生带进一个与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理想境界,就都是好的导入方法。下面结合高中新课改化学必修教材,简单介绍六种在平时教学中常用的新课导入方法。
1.“实验”导入法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化学课离不开实验,也可以说实验是学生了解化学的窗口。一节课的开始,若以形象鲜明的演示实验导入,最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在学习必修2“化学反应与能量”时,设计四组实验由学生自己演示引出新课。实验一:镁条的燃烧;实验二:50ml 0.1mol/L盐酸中加入50ml 0.1mol/L的氢氧化钠,使用温度计测试反应前后的温度变化;实验三:将镁条投入到稀盐酸溶液中,摸试管壁有何变化;实验四:将20g Ba(OH)2.8H2O晶体与10g NH4Cl体一起放入烧杯中,并将烧杯放在滴有几滴水的玻璃片上,用玻璃棒快速搅拌,观察现象。通过学生实验引出化学反应与能量之间有交换。又如,在学习金属“钠的氧化物”一节时,以“滴水生火”实验导入。将过氧化钠包在棉花中放置于石棉网上,在上方滴加水,结果棉花着火。由此引出金属钠的氧化物这一节,学生目睹了这些奇妙的化学反应、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效果会很好。
正如一位教育家所说: “求知兴趣的首要源头,包含在对课堂讲解材料、对被分析事实采取的处理方法之中。”由于实验的新颖奇特,产生了强烈的直观效果,诱发了学生的好奇内驱力、激发了学生求知、探究和操作的学习意愿,可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2.“温故知新”導入法
化学学科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前后连贯,新旧知识之间有着内存的逻辑关系:新知识往往是旧知识的延伸和发展,同时又为后续知识做铺垫。教师在导入时,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复习以前所学的知识,进行必要的铺垫,以适当缩短学生在已知与未知之间的差距,使新旧知识之间出现合适的梯度。例如,在学习必修2“元素周期律”时,复习巩固金属、非金属元素的性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以此引入同周期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的性质递变。又如,在学习必修1“氧化还原反应”时,复习初中已学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知识解释反应H2O+CO2=H2CO3与反应Zn+H2SO4=ZnSO4+H2↑是否是氧化还原反应,以此激化矛盾点引出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新课。
教师在采用这种“温故而知新”方法导入时,不仅仅是在现已学过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在进一步理解、深化所学知识的基础上,从知识的整体上加以融会贯通,以期在较高层次上获得新的知识。
3.“化学故事”导入法
在新课的导入中,一段难忘的化学史,一个富有科学性的故事都可以给学生一种新的感觉的信息源泉,从而把学生带入崇高而有神秘的境地。如在“元素周期律”一课教学中,首先向学生介绍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如何摆脱经验性研究束缚,于1869年发现元素周期律,并据此规律大胆预言了当时一些未知元素的存在,为化学发展的系统化作出重大贡献,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科学情感,满怀激情的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又如一则小故事引入“Cl2的性质”的学习,显得生动且有科学性:在一战中1915年4月22日德国在比利时伊泊尔地区与法国作战,使用氯气180吨,约3万个钢瓶,在离地面800米,15公里范围内布洒,造成15000人中毒,1000人死亡,这威力如此大的气体就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从而引入新课。
用这样一个个小故事引入新课使学生对即将要学的新知识产生神秘感和极大的兴趣,为学习新知识做了和好的铺垫。
4.“趣味”导入法
化学教学中可用学生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些“趣味问题”、“趣味游戏”、“谜语”等,把学生带入新知识的殿堂。该法注重寓教于乐教学原则的应用,它能最大限度地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新的知识,感悟深奥抽象的道理。如在学习必修2“苯的结构与性质”一节时,我请同学们来猜一个谜语,打一个字: “有人说我笨,其实并不笨;脱去竹笠换草帽,化工生产逞英豪”猜一字。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说出谜底-“苯”。又如在学习必修2“甲烷结构”一节时,教师请同学们动动手谁能又快又好的做出正四面体来,学生的兴趣也被调动起来,为学习甲烷的结构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教师趁势导入新课,在这种愉悦、兴奋的状态中进入新课,教学效果较好。
5.“激趣”导入法
教材中有些内容看起来很平淡,无法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但我们只要设置悬念,挖掘趣味,同样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如“铝”一节新课的导入,下面这段话让学生回味无穷你,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铝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年产量仅次于钢铁,列世界金属总产量第二位,有二十世纪的金属之称。”目前已被广泛用于交通运输、建筑、机械制造等,然而你可知仅在两百年前,铝是那么昂贵,门捷列夫发现周期律的卓著成就而获得的奖品是一只铝杯,拿破仑的宫廷盛宴中一人独享使用铝制餐具的殊荣。几十年后铝的身价大跌一下子涌入百姓家,这一令人瞠目结舌的变化归于一位仅仅22岁的大学生霍尔,他因为发明了电解法炼铝至今在霍尔的母校耸立着他的全身塑像。为什么铝的贮存量在金属中首屈一指,而广泛使用的时期却很晚呢?这与铝的化学性质有关。听了这段话,学生自然对铝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又如,在学习必修2 ”乙醇“一节,我以轰动全国的“朔州假酒案” 1998年1月,山西省文水县农民王青华用太原市南郊程广义处购买了2400公斤甲醇,随后和妻子在甲醇中加入回收来的酒梢,勾兑成散装白酒。为了牟取暴利,铤而走险,置广大乡亲生命于不顾,自1998年的1 月26日开始,短短数日内,因喝了王青华制售的假酒死亡,致死27人,222 人中毒入院接受救治。以此做为引子,使学生产生兴趣。
此方法不仅可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内容,同时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这门学科的兴趣。
6.“热点”导入法
所谓热点,是指与社会生活、生产、高科技、医疗、环保等各方面民众关注问题。对热点问题学生必定很感兴趣,感兴趣就会成为学习的动力。例如,在学习必修二“蛋白质的性质”时,就可以先给学生看劣质奶粉中添加三聚氰胺的新闻。某地:100多名出生时健康的婴儿,在喂养期许多的婴儿都患有肾结石和胆结石,是什么原因呢?调查:发现罪魁祸首是婴儿每天食用的奶粉,经检验,这些奶粉中含有大量的三聚氰胺。不法分子为什么要向奶粉中加入大量的三聚氰胺呢?老师解释:根据国家标准,将测出的氮含量乘以6.38,即为蛋白质含量。三聚氰胺分子式含氮量66.6%。添加三聚氰胺可几十上百倍地提高样品中的“蛋白质”检测值。以牛奶蛋白质含量为2.8%计,氮含量为0.44%,奶粉蛋白质含量为18%计,氮含量为2.88%。而三聚氰胺含氮量为牛奶的151倍,奶粉的23倍。因此每100克牛奶中添加0.1克三聚氰胺,就能提高0.4%的“蛋白质”检测值。且三聚氰胺无臭无味,掺杂后只要不引起中毒,就不易发现。“蛋白精”是由有毒化工原料三聚氰胺构成,也由此得名。(分子式:C3N6H6,分子量:126)这就是不法分子要向奶粉中加入大量的三聚氰胺的原因,从而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蛋白质的兴趣,蛋白质到底有什么性质呢?又如,在学习必修2“同位素”概念是可以播放日本福岛核电站1号机组爆炸后而引起的核辐射的新闻。新闻:针对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可能对我国产生的影响,国家核事故应急协调委员会4月9号权威发布:我国内地除云南外,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部分地区及东海海域空气中检测出从日本核事故释放的极微量放射性核素碘-131。北京、上海、山东等地空气中同时还监测到更加微量的放射性核素铯-137和铯-134。综合分析认为,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不会对我国环境及境内公众健康造成危害,无需采取任何防护措施。学生就会产生想知道碘-131、铯-137和铯-134是什么?由此引出它们是碘和铯的同位素,引入新课。
总之,一堂好的化学课,能给学生以美的熏陶,是艺术的展现,而好的导入是美妙音乐的前奏,是艺术创造的原动力,是师生情感交流的纽带,如同序幕,预示着后面的高潮与结局,可以起到诱发思维、先声夺人的作用。所以古人比喻得很恰当: “若启不得法,则杂乱浮泛”。所以教师要精心设计每节课的导入,使课的第一锤敲在学生的心灵上, 以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陈承声,化学教学模式的演变与发展〔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3 (2 ) :119- 122.
[2] 刘知新,化学课堂教学模式再探 〔J〕. 化学教育, 1996 (10) :5- 7.
[3] 朱敬华,提高课堂设疑 的有效性策略研究〔J〕.化学教学, 2006 (4):12- 14.
[4] 李晶, 何彩霞,化学新课程与学科素质培养-化学教育新视野〔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2.
[5] 杨连青、王钢主编,《导入》.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收稿日期:2011-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