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课程的目标和内容须聚焦于“语言文字运用”,突出“实践性”“综合性”特点,并在“课程基本理念”“教学建议”等多处提到“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可见听说读写是语文学习能力的“四兄弟”,应并驾齐驱,不可偏废。近年来,在教育报刊上曾有过“阅读本位”“写作本位”(或“表达本位”)等观点的争论,笔者以为“听说读写”,不分孰轻孰重,只有几方面得到和谐、均衡、全面地培养,才能落实发展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标。
一、学会倾听,乐意交流
教育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人在日常交往中对信息的接收,听占45%,说占30%,读占16%,写占9%。这一连串的数字告诉我们,人有近一半的时间在听,三分之一的时间在说。听、说是人们获取知识,锻炼能力的主要途径,同时,一个人是否会倾听、善说,还将直接影响其人际交往的能力。从平时课堂观察中,我们不难看出:学生学习效率高低,成绩是否理想,与是否会倾听有很大的关系。
笔者在一次中小学衔接研讨会上听到初中教师代表发言,他认为小学升初中的学生中有相当多的学生还没学会倾听,不懂听课,而踊跃发言的更是寥寥无几,希望小学教师在这方面给予更多的关注。无需讳言,我们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关注点多是放在阅读与写作方面,总以为听和说学生早已会了,无需花大力气去培养,甚至口语交际课被挤占挪用为阅读课或习作课。其实,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过程。如果互动的双方没有很好地倾听与交流,就无法有效地交换彼此的认识、感受和思想,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无法得到提高。因此,我们教师要重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习惯,提高听说能力。
1.创设和谐教学环境,让学生想听敢说。只有宽松、民主、尊重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才有利于学生良好的交往愿望和学习情感生成,从而激发学生活跃的听说愿望。和谐的教与学环境需要老师不断地提高教学水平和课堂调控能力。因此,首先教师要以身作则,做好倾听的榜样。课堂上当学生发言时,老师应始终用目光注视学生,用赞许、点头、微笑等体态语,表示认真倾听了。耐心地听完学生的回答后,要及时指导、评点,让学生感受老师对他的尊重,从而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对课堂上有倾听表现的学生,老师也要及时表扬、赏识,通过评价的导向作用,引导学生重视课堂倾听。其次,教师要提高授课的艺术和效率,追求教学语言轻松幽默、教学条理清晰明了,合理使用现代教学媒体等,并且尊重学生是课堂的主体,精讲多练,给学生充分的阅读、理解、讨论、发言的机会,不居高临下,独霸话语权。
2.加强口语交际训练,教学生善听会说。2011年版课标中提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我们教师应清楚地认识到:善于倾听和乐于交流是学好各门学科知识的基本功,也是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习惯。利用口语交际课,教给学生“听”和“说”的具体方法和技巧,并在平时教学中注意训练引导,以利于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产生良好的口语交际效果,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
“听”的方面:一是教给学生一些具体的、可操作性的倾听技巧。例如:倾听不光是耳朵的事情,还要有手、眼、脑、身体的配合。用耳朵去倾听,听清说话人表达的意思,找准关键词和主要意思,也听说话人的语气与态度,体会他们的思想与情感。用眼睛去倾听,听的时候眼睛要看着说话人,让对方知道自己在认真听,尊重地听。用嘴巴去倾听,听的时候嘴巴不能发出声音,如有不同意见要等发言者说完或停顿的时候才能示意要发表意见。用手和脚去倾听,听的时候手和脚不乱动,包括管理好那些文具、书、桌子、椅子,一切都要静悄悄的。需要的时候要静静地把听到的要点记下来。用身体去倾听,如果听到同意的地方、精彩的地方,点点头,微笑一下表示认同和欣赏,听到不同意的地方也可以皱皱眉,或者轻轻摇摇头表示不同意或者有意见。二是培养学生尊重他人、诚恳谦逊的人格品质,在接受他人语言信息过程中有效记忆、分析判断的思维品质。不在别人发言中插话,以免打扰他人的发言。三是充分发挥同学间的监督和提醒作用,形成一些相互提醒的班级倾听公约。
“说”的方面:一是训练学生发言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语速合理、简短不拖拉等,以吸引同学倾听的愿望。二是提高发言者的表达能力。训练学生发言完整简洁,清楚明了,彬彬有礼。三是创设和谐宽松的交流氛围。要求学生发言、补充意见、对他人发言做出评价或提出异议时说“我认为”“我还有一种想法”“我们小组讨论后觉得”“你的发言对我启发很大”“我还想听听你在这方面的看法”“我对你的意见有不同的看法”“请允许我打断一下你的发言好吗”等语言。这样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感悟到:发言者被认可、被欣赏,更能积极思考,乐于倾听;听人发言时,尊重他人、诚恳谦逊的态度与认真仔细的分析判断思维活动,能进行有效的课堂学习,同时也将给自己和他人带来快乐。
要努力创设良好和谐的课堂氛围,引起学生倾听、讨论的渴望,激发他们听、说的兴趣,教学倾听、口述的方法,想方设法在小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认真倾听和敢于发表意见的习惯,为学生的成长奠基。
二、自主阅读,“涵咏”积累
2011年版课标在有关阅读与阅读教学的“实施建议”里做了较多的修改或补充,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
此次课程标准修订的召集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指出:“语文课的阅读是含英咀华、涵咏体悟、逐步习得,如果缺乏个人的阅读体验和感受,讲得太多,是不对的。”一节阅读课没有足够的时间在阅读,就是错位的。即使在课程改革十来年后的今天,我们仍然常常看到有些阅读教学,依然是教师牵着学生阅读。即使学生的阅读时间有保证,但也是完全被动地按照教师指令机械地完成一个个阅读任务,那并不是真正的学生阅读。我们所强调的自主阅读,学生应该有宽松的阅读环境,和文本之间有最近距离的接触和直接的对话,有主动的体验和感受,有自己的思考和认识。阅读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理解、感觉、体验、察悟,包括语感,主要靠大量阅读中去“涵咏”,逐步习得。小学阶段的阅读教学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对学生的引导训练: 一是培养自然正确的朗读能力。新版课标在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宋代学者朱熹就说过:“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培养学生朗读自然,正确无误是小学阶段的重要任务。
二是培养学生在阅读中学会感悟积累。曾听过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巢宗祺教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研制与修订工作组负责人)《关于语文课程改革主要内容的思考》的讲座,他提到:我们国家正在做语文水平考试。考虑要有听说读写,但听说读写是水面以上的,水面以下看不到的冰山是积累和语言内部机制。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高低很重要的是靠积累。语文要积累什么?首先是语言。其次是范例。古人下笔千言,立马可待,这是多读范例所起的作用。第三是知识,语言运用的知识,如何使语言准确、生动、形象、得体。第四是经验,知识与经验结合才好。如何加强积累?阅读、诵读、实践。积累还要靠笔记,要让学生养成做笔记的习惯,不时拿出来翻翻。看别人的文章用了很多好词佳句,自己发现能灵活运用的词汇量少,老师就鼓励学生将平时积累的词语用到自己的文章里来。一个词用过两三次之后才是自己的。
三是培养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的习惯。温儒敏指出2011年版课标有几点增删值得注意:其中在听说读写中格外突出“读”,强调“读书”在语文学习和思想文化修养中的关键作用,要求扩大阅读量,重视阅读的“兴趣、习惯、品位、方法和能力”。课改十年来,许多学生依然只习惯完成老师布置的书面作业,不读书、少读书的现象仍较为普遍存在。我们学校、老师需要创造条件,增添图书室存书,大力推荐,提高学生的借阅量,办好班级图书角,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在各楼层设立开放式图书长廊,供学生自由借阅。开设校本阅读指导课,从一年级起就引导学生课外多读有益的童书,推广儿童阅读。这样“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的目标就能达到了。
三、持之以恒,适度多写
“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而“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阅读与习作应“相伴而行”,但由于语文教材一直是以阅读为主线安排的,“教语文就是教课文”的观念根深蒂固,因此“写”被弱化了。
2011年版课标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提出“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如今,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办学条件的改善、父母对子女教育的重视,学生借阅、购买适合阅读的书籍越来越方便,还有借助互联网上经典电子书库等途径,只要老师转变观念,让学生不做“机械、粗糙、繁琐的作业”,加强家校联系,引导学生“多读”完全是有可能达到的,但是“多写”则需要处理好多方面问题:其一,如何让学生“对写话有兴趣”“乐于书面表达”,不畏惧多写;其二,如何解决“多写”与“减负”的矛盾,让学生将写话、习作融入学习生活之中;其三,如何持之以恒地做到适当“多写”,其中怎样把握练的量……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研究探讨。
笔者以为首先教师要提高自身的文化底蕴、文学素养,勤于笔耕,热心指导学生写话、习作。试想如果老师自己都怕教作文、改作文,怎么有热情指导学生多写习作呢?其次,教师要认真领会课程标准的精神,如“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生活实际,平时多与孩子们交流沟通,在指导学生写好课内规定的写话或习作的同时,结合课文和学生的生活,适当地增加课外练笔。题目以半命题或自由练笔为主,不设太多限制,评价以鼓励为主,表扬善于观察,选材独特,说真话、实话、心里话和表达有创意的同学。第三,要有全局观,根据各学段的要求,采取各种措施激发学生书面表达的欲望,由写句子、写话到习作,再到根据需要随时练写,使习作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一部分。第四,现在多数学生都能用上电脑网络,我们教师要“积极合理利用信息技术与网络的优势,丰富写作形式,激发写作兴趣”,如引导鼓励学生写微博、日志,踊跃参加有益的征文比赛等活动,让学生体会用文字表达自己的见闻感受,与他人交流的乐趣。第五,期待着依据2011年版课标修订或重编的小学语文教科书,能改变“文选型”教材的编法,切实把语文教科书编成以课文为例子,以能力培养和方法习得为核心,每组、每课贯穿听、说、读、写、书等语文实践活动的“训练型”教材,真正做到“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
总之,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获得全面的语言文字运用经历,发展听说读写的综合语文能力。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滨东小学)
一、学会倾听,乐意交流
教育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人在日常交往中对信息的接收,听占45%,说占30%,读占16%,写占9%。这一连串的数字告诉我们,人有近一半的时间在听,三分之一的时间在说。听、说是人们获取知识,锻炼能力的主要途径,同时,一个人是否会倾听、善说,还将直接影响其人际交往的能力。从平时课堂观察中,我们不难看出:学生学习效率高低,成绩是否理想,与是否会倾听有很大的关系。
笔者在一次中小学衔接研讨会上听到初中教师代表发言,他认为小学升初中的学生中有相当多的学生还没学会倾听,不懂听课,而踊跃发言的更是寥寥无几,希望小学教师在这方面给予更多的关注。无需讳言,我们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关注点多是放在阅读与写作方面,总以为听和说学生早已会了,无需花大力气去培养,甚至口语交际课被挤占挪用为阅读课或习作课。其实,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过程。如果互动的双方没有很好地倾听与交流,就无法有效地交换彼此的认识、感受和思想,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无法得到提高。因此,我们教师要重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习惯,提高听说能力。
1.创设和谐教学环境,让学生想听敢说。只有宽松、民主、尊重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才有利于学生良好的交往愿望和学习情感生成,从而激发学生活跃的听说愿望。和谐的教与学环境需要老师不断地提高教学水平和课堂调控能力。因此,首先教师要以身作则,做好倾听的榜样。课堂上当学生发言时,老师应始终用目光注视学生,用赞许、点头、微笑等体态语,表示认真倾听了。耐心地听完学生的回答后,要及时指导、评点,让学生感受老师对他的尊重,从而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对课堂上有倾听表现的学生,老师也要及时表扬、赏识,通过评价的导向作用,引导学生重视课堂倾听。其次,教师要提高授课的艺术和效率,追求教学语言轻松幽默、教学条理清晰明了,合理使用现代教学媒体等,并且尊重学生是课堂的主体,精讲多练,给学生充分的阅读、理解、讨论、发言的机会,不居高临下,独霸话语权。
2.加强口语交际训练,教学生善听会说。2011年版课标中提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我们教师应清楚地认识到:善于倾听和乐于交流是学好各门学科知识的基本功,也是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习惯。利用口语交际课,教给学生“听”和“说”的具体方法和技巧,并在平时教学中注意训练引导,以利于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产生良好的口语交际效果,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
“听”的方面:一是教给学生一些具体的、可操作性的倾听技巧。例如:倾听不光是耳朵的事情,还要有手、眼、脑、身体的配合。用耳朵去倾听,听清说话人表达的意思,找准关键词和主要意思,也听说话人的语气与态度,体会他们的思想与情感。用眼睛去倾听,听的时候眼睛要看着说话人,让对方知道自己在认真听,尊重地听。用嘴巴去倾听,听的时候嘴巴不能发出声音,如有不同意见要等发言者说完或停顿的时候才能示意要发表意见。用手和脚去倾听,听的时候手和脚不乱动,包括管理好那些文具、书、桌子、椅子,一切都要静悄悄的。需要的时候要静静地把听到的要点记下来。用身体去倾听,如果听到同意的地方、精彩的地方,点点头,微笑一下表示认同和欣赏,听到不同意的地方也可以皱皱眉,或者轻轻摇摇头表示不同意或者有意见。二是培养学生尊重他人、诚恳谦逊的人格品质,在接受他人语言信息过程中有效记忆、分析判断的思维品质。不在别人发言中插话,以免打扰他人的发言。三是充分发挥同学间的监督和提醒作用,形成一些相互提醒的班级倾听公约。
“说”的方面:一是训练学生发言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语速合理、简短不拖拉等,以吸引同学倾听的愿望。二是提高发言者的表达能力。训练学生发言完整简洁,清楚明了,彬彬有礼。三是创设和谐宽松的交流氛围。要求学生发言、补充意见、对他人发言做出评价或提出异议时说“我认为”“我还有一种想法”“我们小组讨论后觉得”“你的发言对我启发很大”“我还想听听你在这方面的看法”“我对你的意见有不同的看法”“请允许我打断一下你的发言好吗”等语言。这样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感悟到:发言者被认可、被欣赏,更能积极思考,乐于倾听;听人发言时,尊重他人、诚恳谦逊的态度与认真仔细的分析判断思维活动,能进行有效的课堂学习,同时也将给自己和他人带来快乐。
要努力创设良好和谐的课堂氛围,引起学生倾听、讨论的渴望,激发他们听、说的兴趣,教学倾听、口述的方法,想方设法在小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认真倾听和敢于发表意见的习惯,为学生的成长奠基。
二、自主阅读,“涵咏”积累
2011年版课标在有关阅读与阅读教学的“实施建议”里做了较多的修改或补充,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
此次课程标准修订的召集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指出:“语文课的阅读是含英咀华、涵咏体悟、逐步习得,如果缺乏个人的阅读体验和感受,讲得太多,是不对的。”一节阅读课没有足够的时间在阅读,就是错位的。即使在课程改革十来年后的今天,我们仍然常常看到有些阅读教学,依然是教师牵着学生阅读。即使学生的阅读时间有保证,但也是完全被动地按照教师指令机械地完成一个个阅读任务,那并不是真正的学生阅读。我们所强调的自主阅读,学生应该有宽松的阅读环境,和文本之间有最近距离的接触和直接的对话,有主动的体验和感受,有自己的思考和认识。阅读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理解、感觉、体验、察悟,包括语感,主要靠大量阅读中去“涵咏”,逐步习得。小学阶段的阅读教学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对学生的引导训练: 一是培养自然正确的朗读能力。新版课标在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宋代学者朱熹就说过:“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培养学生朗读自然,正确无误是小学阶段的重要任务。
二是培养学生在阅读中学会感悟积累。曾听过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巢宗祺教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研制与修订工作组负责人)《关于语文课程改革主要内容的思考》的讲座,他提到:我们国家正在做语文水平考试。考虑要有听说读写,但听说读写是水面以上的,水面以下看不到的冰山是积累和语言内部机制。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高低很重要的是靠积累。语文要积累什么?首先是语言。其次是范例。古人下笔千言,立马可待,这是多读范例所起的作用。第三是知识,语言运用的知识,如何使语言准确、生动、形象、得体。第四是经验,知识与经验结合才好。如何加强积累?阅读、诵读、实践。积累还要靠笔记,要让学生养成做笔记的习惯,不时拿出来翻翻。看别人的文章用了很多好词佳句,自己发现能灵活运用的词汇量少,老师就鼓励学生将平时积累的词语用到自己的文章里来。一个词用过两三次之后才是自己的。
三是培养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的习惯。温儒敏指出2011年版课标有几点增删值得注意:其中在听说读写中格外突出“读”,强调“读书”在语文学习和思想文化修养中的关键作用,要求扩大阅读量,重视阅读的“兴趣、习惯、品位、方法和能力”。课改十年来,许多学生依然只习惯完成老师布置的书面作业,不读书、少读书的现象仍较为普遍存在。我们学校、老师需要创造条件,增添图书室存书,大力推荐,提高学生的借阅量,办好班级图书角,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在各楼层设立开放式图书长廊,供学生自由借阅。开设校本阅读指导课,从一年级起就引导学生课外多读有益的童书,推广儿童阅读。这样“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的目标就能达到了。
三、持之以恒,适度多写
“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而“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阅读与习作应“相伴而行”,但由于语文教材一直是以阅读为主线安排的,“教语文就是教课文”的观念根深蒂固,因此“写”被弱化了。
2011年版课标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提出“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如今,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办学条件的改善、父母对子女教育的重视,学生借阅、购买适合阅读的书籍越来越方便,还有借助互联网上经典电子书库等途径,只要老师转变观念,让学生不做“机械、粗糙、繁琐的作业”,加强家校联系,引导学生“多读”完全是有可能达到的,但是“多写”则需要处理好多方面问题:其一,如何让学生“对写话有兴趣”“乐于书面表达”,不畏惧多写;其二,如何解决“多写”与“减负”的矛盾,让学生将写话、习作融入学习生活之中;其三,如何持之以恒地做到适当“多写”,其中怎样把握练的量……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研究探讨。
笔者以为首先教师要提高自身的文化底蕴、文学素养,勤于笔耕,热心指导学生写话、习作。试想如果老师自己都怕教作文、改作文,怎么有热情指导学生多写习作呢?其次,教师要认真领会课程标准的精神,如“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生活实际,平时多与孩子们交流沟通,在指导学生写好课内规定的写话或习作的同时,结合课文和学生的生活,适当地增加课外练笔。题目以半命题或自由练笔为主,不设太多限制,评价以鼓励为主,表扬善于观察,选材独特,说真话、实话、心里话和表达有创意的同学。第三,要有全局观,根据各学段的要求,采取各种措施激发学生书面表达的欲望,由写句子、写话到习作,再到根据需要随时练写,使习作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一部分。第四,现在多数学生都能用上电脑网络,我们教师要“积极合理利用信息技术与网络的优势,丰富写作形式,激发写作兴趣”,如引导鼓励学生写微博、日志,踊跃参加有益的征文比赛等活动,让学生体会用文字表达自己的见闻感受,与他人交流的乐趣。第五,期待着依据2011年版课标修订或重编的小学语文教科书,能改变“文选型”教材的编法,切实把语文教科书编成以课文为例子,以能力培养和方法习得为核心,每组、每课贯穿听、说、读、写、书等语文实践活动的“训练型”教材,真正做到“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
总之,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获得全面的语言文字运用经历,发展听说读写的综合语文能力。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滨东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