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基本思路上讲,要想保障广大农民收入的可持续性增长,要依靠农村的经济发展和农业的振兴;从重要途径上讲,要想快速提高广大农民的的收入分配,要依靠农民自身能力的提升。但无论如何,政府都必须发挥好“组织员”、“协调员”以及“监督员”的功能,从制度上保障广大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和居民收入的提高。
关键词:农村;收入;保障
客观的说,我国的财政资金投入农村的较少、投入农业的不足、补贴农民的不够。但我们也要看到,由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以及国家战略布局的安排,国家财政资金的总额投入是受限的,因而国家在加大政策投入的基础上,要依靠各种政策,激活广大农民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农业现代化、产业化的规模水平,进而实现农村经济的跨越式进步和可持续性发展,从而惠及广大的农民。
一、实现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各级政府要夯实农村的各项基础建设。各级政府要逐步加大对农村地区交通、通信以及民生保障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切实做好广大农村的基础教育;各级政府要重视对农村居民的职业技能教育。
其一、在交通运输方面,“要想富,先修路”,要通过“村村通”、“村镇通”以及“村县通”等工程建设,保障农民以及农产品能走出来。在网络信息方面,信息网络化快速发展和普及应用,能够及时链接普通村民与外界的联系,要及时将网络、通信以及文化传媒的平台延伸到广大的农村地区。在民生工程方面,水、电、暖、气等基本保障设施要逐步走向农村、遍及群众,切实解决我国广大农村居民的民生难题。
其二、毋庸置疑,教育是成功的关键之一,也是打破贫困代际积累的重要方式,教育投资是广大农村地区最“奢侈”、也是最“需要”的基础投资。因为财富的不足家庭无力提供自己和孩子的学习和再学习费用,而政府所能提供的教育机会又很有限时,农村的人力资本投入数量和质量会双重下降。在缺少良好的公共教育体系时,家长的财富的受教育程度和收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孩子未来的走向,社会将成为欠缺机会平等的社会。正如威廉·汤姆逊认为,“教育只是获得和传播是提高生产和增加享受以及使分配的自然法则得到获得巩固的一种手段。”
其三,各级政府要重视对农村居民的职业技能教育,因为通常农村的贫穷源自于劳动力素质的低下,因其受教育程度有限,缺少技术能力,在市场中可替代性强,无法适应市场化发展的要求,因此正如日常所言“农村劳动力不值钱”。根据市场化机制下的收入分配规律,能够适应市场化发展的需要的人,能夠在劳动力资源配置中优胜的人,也就是说,能够具备“可行能力”的人,才可以在现代化市场经济中大展身手,获得较高的收入回报。
二、落实农村地区居民的社会保障措施
社会保障是居民生活的必需品,从正面的角度说,拥有一份社会保障,人民群众就可以积极工作、舒心生活;从负面的角度说,没有未来的、可预期的生活保障,人民群众的生活积极性和创造性就得不到高效促发。大体上讲,广大农村地区的居民就基本处在没有未来的养老保障、没有足够的医疗费用、没有全面的社会救助的境况。具体的讲,各级政府囿于财政资金的限制,在政策层面上无法在农村地区直接推行全面的社会保障,但可以从低起点、各层面、多渠道入手,逐步扩大农村居民社会保障的覆盖面,逐步加大农村居民救助的资金投入,进而提高广大农村社会保障的服务水平。
三、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
李克强总理在201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持续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这一要求,明确了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的基本方略,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配正义的当代要求,各级政府部门、特别是基层政府部门要认真贯彻执行,以确保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落实到实处。
其一,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扎实开展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是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的基础。其中的关键是依据市场需求发展农业生产,不能盲目扩大农作物产量,而是要根据新时期人民群众的新需求,切实通过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绿色产品供给。
其二、加强现代农业建设。现代农业建设并不是简单的机械化作业,关键是要做好传统农业的现代化培育和管理。我们要通过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形成我国的农产品生产基地,特色农产品种植基地,以及现代农业服务基地。进而夯实农产品品牌创建工作。我们要开展土地的规划化经营,服务的规划化程度,打造农业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我们要健全农业产品险种,为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提供必要的支撑。
四、深化农村创业改革
我们要拓展农村地区“双创”的空间。近年来,随着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的开展,出现了农民工返乡创业的趋向。我们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让广大农村地区成为朝气蓬勃的新“双创”空间。创造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据2016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国内旅游人次中30%是到乡村,乡村旅游的收入超过4000亿,带动约4000万人就业。我们要推进电商、互联网+、网购等新产业逐渐深入农村,促进农家乐等旅游新业态成为农村发展的产业增长点。
作者简介:朱丽莉(1979.10—),女,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副教授。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
关键词:农村;收入;保障
客观的说,我国的财政资金投入农村的较少、投入农业的不足、补贴农民的不够。但我们也要看到,由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以及国家战略布局的安排,国家财政资金的总额投入是受限的,因而国家在加大政策投入的基础上,要依靠各种政策,激活广大农民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农业现代化、产业化的规模水平,进而实现农村经济的跨越式进步和可持续性发展,从而惠及广大的农民。
一、实现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各级政府要夯实农村的各项基础建设。各级政府要逐步加大对农村地区交通、通信以及民生保障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切实做好广大农村的基础教育;各级政府要重视对农村居民的职业技能教育。
其一、在交通运输方面,“要想富,先修路”,要通过“村村通”、“村镇通”以及“村县通”等工程建设,保障农民以及农产品能走出来。在网络信息方面,信息网络化快速发展和普及应用,能够及时链接普通村民与外界的联系,要及时将网络、通信以及文化传媒的平台延伸到广大的农村地区。在民生工程方面,水、电、暖、气等基本保障设施要逐步走向农村、遍及群众,切实解决我国广大农村居民的民生难题。
其二、毋庸置疑,教育是成功的关键之一,也是打破贫困代际积累的重要方式,教育投资是广大农村地区最“奢侈”、也是最“需要”的基础投资。因为财富的不足家庭无力提供自己和孩子的学习和再学习费用,而政府所能提供的教育机会又很有限时,农村的人力资本投入数量和质量会双重下降。在缺少良好的公共教育体系时,家长的财富的受教育程度和收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孩子未来的走向,社会将成为欠缺机会平等的社会。正如威廉·汤姆逊认为,“教育只是获得和传播是提高生产和增加享受以及使分配的自然法则得到获得巩固的一种手段。”
其三,各级政府要重视对农村居民的职业技能教育,因为通常农村的贫穷源自于劳动力素质的低下,因其受教育程度有限,缺少技术能力,在市场中可替代性强,无法适应市场化发展的要求,因此正如日常所言“农村劳动力不值钱”。根据市场化机制下的收入分配规律,能够适应市场化发展的需要的人,能夠在劳动力资源配置中优胜的人,也就是说,能够具备“可行能力”的人,才可以在现代化市场经济中大展身手,获得较高的收入回报。
二、落实农村地区居民的社会保障措施
社会保障是居民生活的必需品,从正面的角度说,拥有一份社会保障,人民群众就可以积极工作、舒心生活;从负面的角度说,没有未来的、可预期的生活保障,人民群众的生活积极性和创造性就得不到高效促发。大体上讲,广大农村地区的居民就基本处在没有未来的养老保障、没有足够的医疗费用、没有全面的社会救助的境况。具体的讲,各级政府囿于财政资金的限制,在政策层面上无法在农村地区直接推行全面的社会保障,但可以从低起点、各层面、多渠道入手,逐步扩大农村居民社会保障的覆盖面,逐步加大农村居民救助的资金投入,进而提高广大农村社会保障的服务水平。
三、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
李克强总理在201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持续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这一要求,明确了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的基本方略,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配正义的当代要求,各级政府部门、特别是基层政府部门要认真贯彻执行,以确保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落实到实处。
其一,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扎实开展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是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的基础。其中的关键是依据市场需求发展农业生产,不能盲目扩大农作物产量,而是要根据新时期人民群众的新需求,切实通过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绿色产品供给。
其二、加强现代农业建设。现代农业建设并不是简单的机械化作业,关键是要做好传统农业的现代化培育和管理。我们要通过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形成我国的农产品生产基地,特色农产品种植基地,以及现代农业服务基地。进而夯实农产品品牌创建工作。我们要开展土地的规划化经营,服务的规划化程度,打造农业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我们要健全农业产品险种,为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提供必要的支撑。
四、深化农村创业改革
我们要拓展农村地区“双创”的空间。近年来,随着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的开展,出现了农民工返乡创业的趋向。我们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让广大农村地区成为朝气蓬勃的新“双创”空间。创造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据2016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国内旅游人次中30%是到乡村,乡村旅游的收入超过4000亿,带动约4000万人就业。我们要推进电商、互联网+、网购等新产业逐渐深入农村,促进农家乐等旅游新业态成为农村发展的产业增长点。
作者简介:朱丽莉(1979.10—),女,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副教授。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