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阅读教学的目标就是教会学生阅读,如此简单而明了,因而应让阅读教学返朴归真,做到简简单单教阅读,扎扎实实教技能,还原其阅读教学的本来面目。本文从激活想像、比较品评、拓展留白等方面入手探索实现阅读教学还原的路径。
关键词:还原 感悟 想像 品评 留白
新一轮课程改革在小学已经走完了一个轮回。时下,小语阅读教学“虚、闹、杂、碎、偏”的流弊十分盛行。浮躁的阅读课越来越背离了阅读的本色。语文教学被抹去了本色,拧干了原汁,使语文教学错位、变形、变味、变质”。 综观现在的语文课堂可知:语文教学还在做表面文章,缺乏深度。为此,2010年我市组织进行“你还原了吗?阅读教学生态之回归”课题研究。在这几年的实践研究中,我对还原教学有了自己的思考:
一、在“激活想像”中还原感悟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尖锐地批评语文教学:本国的学生学习本国语文,花了几十年时间,花了二千个学时,到头来却是大多数人过不了关,岂非咄咄怪事,所以我们的语文教学是少、慢、差、废。事实上,老师们个个教得累,学生们也学得苦不堪言。我认为这跟我们的教学方法有很大的关系。由言到意,由意到言,我们过去是直来直去,由言直奔意,由意直奔言。看似捷径,其实是走弯路。我们应该让课文中的重点词语,还原其生命色彩,激活孩子对词语的感悟能力,这样教学效果就不一样了。
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饱经风霜”,不同的老师就有很不相同的教法:有的老师上得干净利落:解释带点词语的意思,还会用上工具书。但这并不是扎扎实实学语文,这样教学,学生对“饱经风霜”不出几天就会忘掉。也有的老师把抽象的成语,一次又一次还原于生活,一次又一次激活,引领学生看到这四个字背后的东西,这就是还原。
同样的一个成语的教学,一个让人感到沉闷;一个却是那样的鲜活。这样一来,“饱经风霜”这个词语就不再是一个平面的符号了,它被学生的经验和想象还原成了一种丰富的、立体的、多姿多彩的生活场景。这样一个还原的过程,学生才能学到活的语言。
二、在“比较品味”中还原感悟
古话说得好,有比较才有鉴别。只有学生在不同语序、不同语词、不同句式的比较当中,才能发现所学语言的妙处,从而更好地品评语言的意蕴和情味,对语言和语境才有更深层次的感悟。比较品味,是感悟的有效策略。
教学过《荷花》一课的老师都知道,这一课中的“冒”字内涵丰富,但学生却不容易感悟到“冒”字背后的丰富内涵。教学时,我们可以这样设计教学,引导学生对“冒”的内涵进行深入感悟。
(1)换一换。师:你觉得“冒”字还可以换成别的什么字吗?(冲、长、露、伸、钻、探)
(2)品一品。請好好读读这段课文,体会体会,怎样的“长”才可以称之为“冒”出来(争先恐后、使劲、痛痛快快、生机勃勃、拼命、用力、急切……),此时,我就在“冒”前加上这些词让孩子再读这个句子,从而去体会“冒”字的妙处。
(3)想一想。通过课件播放荷花的录像,引导学生想像冒出来的白荷花们仿佛在说些什么、干些什么?
虽说只是一个 “冒”字,但我通过引导学生去比较品味,感悟其描写的形象感、用词的分寸感、蕴含的情味感,这就是还原。
三、在“留白拓展”中还原感悟
教材在许多地方都会有留白,如果我们能抓好这些留白之处,进行适当的拓展,也就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了教材,积极地开发了课程资源,从而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如果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能善于挖掘教材,挖掘课文言而未尽之处,从而进行还原,学生就能更好地感悟文本。
1、利用标点留白,还原出想象之美
因为感情抒发、详略安排等的需要,课文中常常会出现一些标点的留白,它们会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思维空间和想象余地。大家都知道: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文字相配合,成为文章不可缺少的细胞。如果我们能很好地利用这些留白,就能还原出课文背后的美丽。
只要读过《生命生命》一课,你就会被课文中标点的留白之美所吸引。教学这课时,在学生深刻地体会到生命的价值后,让他在课题的留白处“生命_____生命_____”填标点的时候,就会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2、利用插图留白,还原出语言之美
现行教材中,许多文章都配有生动的插图。这些丰富多彩的插图除了有直观性、教育性、趣味性等作用外,还能为学生的习作提供素材。我们在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利用插图进行想象,从而把静止的画面变成鲜活灵动的形象。
《穷人》一课插图的留白之处,就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美。我们就可以充分利用插图,激发孩子去还原出语言之美。
“留白”的填补,能让孩子们在想象、填补的过程中加入自己的心情和感受,让他们和主人公的感情融为一体,仿佛进入了角色,这样的阅读才是学生和文本的对话,才是孩子们纯洁心灵与文中同龄的主人公的对话,这样的阅读带动的是孩子们真实的感悟和思考。只有这样,孩子们才能在阅读中还原。
3、利用结尾留白,还原出人性之美
一篇好的文章,结尾处往往会使读者有余音绕梁之感,意犹未尽之意。我们可利用这一留白让学生去玩味,去遐想,从而达到意犹未尽之效。
如《凡卡》一课的结尾,只写道凡卡在邮筒里投送他写给爷爷的信,回来后睡觉时做了一个甜蜜的美梦,还留下了一串省略号。这就给学生留下了一大片想象的空间,引发学生的想象。通过想象,孩子也就更深入地明白了作者的写作意图,从而激发学生对小凡卡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
阅读教学的还原,就是每天都能让学生在课文与生活之间“走上几个来回”。 就是透过语言文字,把文章还原成自然的、社会的、生活的、情感的、方法的等等生态的内容,从中进行听说读写等语文综合素养的训练。让我们共同完成语文教师这项神圣使命,让还原使阅读教学更加美丽!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2]《诗意语文——王崧舟语文教育七讲》 王崧舟
[3]《小学语文教师》
关键词:还原 感悟 想像 品评 留白
新一轮课程改革在小学已经走完了一个轮回。时下,小语阅读教学“虚、闹、杂、碎、偏”的流弊十分盛行。浮躁的阅读课越来越背离了阅读的本色。语文教学被抹去了本色,拧干了原汁,使语文教学错位、变形、变味、变质”。 综观现在的语文课堂可知:语文教学还在做表面文章,缺乏深度。为此,2010年我市组织进行“你还原了吗?阅读教学生态之回归”课题研究。在这几年的实践研究中,我对还原教学有了自己的思考:
一、在“激活想像”中还原感悟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尖锐地批评语文教学:本国的学生学习本国语文,花了几十年时间,花了二千个学时,到头来却是大多数人过不了关,岂非咄咄怪事,所以我们的语文教学是少、慢、差、废。事实上,老师们个个教得累,学生们也学得苦不堪言。我认为这跟我们的教学方法有很大的关系。由言到意,由意到言,我们过去是直来直去,由言直奔意,由意直奔言。看似捷径,其实是走弯路。我们应该让课文中的重点词语,还原其生命色彩,激活孩子对词语的感悟能力,这样教学效果就不一样了。
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饱经风霜”,不同的老师就有很不相同的教法:有的老师上得干净利落:解释带点词语的意思,还会用上工具书。但这并不是扎扎实实学语文,这样教学,学生对“饱经风霜”不出几天就会忘掉。也有的老师把抽象的成语,一次又一次还原于生活,一次又一次激活,引领学生看到这四个字背后的东西,这就是还原。
同样的一个成语的教学,一个让人感到沉闷;一个却是那样的鲜活。这样一来,“饱经风霜”这个词语就不再是一个平面的符号了,它被学生的经验和想象还原成了一种丰富的、立体的、多姿多彩的生活场景。这样一个还原的过程,学生才能学到活的语言。
二、在“比较品味”中还原感悟
古话说得好,有比较才有鉴别。只有学生在不同语序、不同语词、不同句式的比较当中,才能发现所学语言的妙处,从而更好地品评语言的意蕴和情味,对语言和语境才有更深层次的感悟。比较品味,是感悟的有效策略。
教学过《荷花》一课的老师都知道,这一课中的“冒”字内涵丰富,但学生却不容易感悟到“冒”字背后的丰富内涵。教学时,我们可以这样设计教学,引导学生对“冒”的内涵进行深入感悟。
(1)换一换。师:你觉得“冒”字还可以换成别的什么字吗?(冲、长、露、伸、钻、探)
(2)品一品。請好好读读这段课文,体会体会,怎样的“长”才可以称之为“冒”出来(争先恐后、使劲、痛痛快快、生机勃勃、拼命、用力、急切……),此时,我就在“冒”前加上这些词让孩子再读这个句子,从而去体会“冒”字的妙处。
(3)想一想。通过课件播放荷花的录像,引导学生想像冒出来的白荷花们仿佛在说些什么、干些什么?
虽说只是一个 “冒”字,但我通过引导学生去比较品味,感悟其描写的形象感、用词的分寸感、蕴含的情味感,这就是还原。
三、在“留白拓展”中还原感悟
教材在许多地方都会有留白,如果我们能抓好这些留白之处,进行适当的拓展,也就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了教材,积极地开发了课程资源,从而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如果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能善于挖掘教材,挖掘课文言而未尽之处,从而进行还原,学生就能更好地感悟文本。
1、利用标点留白,还原出想象之美
因为感情抒发、详略安排等的需要,课文中常常会出现一些标点的留白,它们会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思维空间和想象余地。大家都知道: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文字相配合,成为文章不可缺少的细胞。如果我们能很好地利用这些留白,就能还原出课文背后的美丽。
只要读过《生命生命》一课,你就会被课文中标点的留白之美所吸引。教学这课时,在学生深刻地体会到生命的价值后,让他在课题的留白处“生命_____生命_____”填标点的时候,就会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2、利用插图留白,还原出语言之美
现行教材中,许多文章都配有生动的插图。这些丰富多彩的插图除了有直观性、教育性、趣味性等作用外,还能为学生的习作提供素材。我们在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利用插图进行想象,从而把静止的画面变成鲜活灵动的形象。
《穷人》一课插图的留白之处,就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美。我们就可以充分利用插图,激发孩子去还原出语言之美。
“留白”的填补,能让孩子们在想象、填补的过程中加入自己的心情和感受,让他们和主人公的感情融为一体,仿佛进入了角色,这样的阅读才是学生和文本的对话,才是孩子们纯洁心灵与文中同龄的主人公的对话,这样的阅读带动的是孩子们真实的感悟和思考。只有这样,孩子们才能在阅读中还原。
3、利用结尾留白,还原出人性之美
一篇好的文章,结尾处往往会使读者有余音绕梁之感,意犹未尽之意。我们可利用这一留白让学生去玩味,去遐想,从而达到意犹未尽之效。
如《凡卡》一课的结尾,只写道凡卡在邮筒里投送他写给爷爷的信,回来后睡觉时做了一个甜蜜的美梦,还留下了一串省略号。这就给学生留下了一大片想象的空间,引发学生的想象。通过想象,孩子也就更深入地明白了作者的写作意图,从而激发学生对小凡卡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
阅读教学的还原,就是每天都能让学生在课文与生活之间“走上几个来回”。 就是透过语言文字,把文章还原成自然的、社会的、生活的、情感的、方法的等等生态的内容,从中进行听说读写等语文综合素养的训练。让我们共同完成语文教师这项神圣使命,让还原使阅读教学更加美丽!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2]《诗意语文——王崧舟语文教育七讲》 王崧舟
[3]《小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