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粉墙黛瓦、亭台楼阁、小桥流水……近六年的精雕细刻后,黄山市屯溪郊区出现了一个明清吉建筑保护村落——“黎阳故邸”。这个“古村”,不是政府投资,而是当地热爱徽文化的商入本着传承吉宅文化的情怀,在一片荒山坡建起来的。很多濒临毁弃的古老旧宅被保护性移居到这里,成为黄山脚下徽派民居较为集中的著名古邸建筑群。
这一次我们来到黄山屯溪,当然少不了想要一睹徽宅的风采的心情。毕竟,在中国古建筑的历史中,徽派建筑的地位不容小觑,一句“半生痴绝是徽宅”,足以证明这一点。
在徽州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观念的影响下,徽派传统民居显示出了鲜明的区域特色,在造型、功能、装饰、结构等诸方面自成一格。其注重内采光:以木梁承重,以砖、石、土砌护墙:以堂屋为中心,以雕梁画栋和装饰屋顶、檐口见长,集中地反映了徽州的山地特征、风水意愿和地域美饰倾向。甚至对村落选址的地形、地貌、水流风向等因素都有周到的考虑,往往都是依山傍水,环境优美,布局合理,交通顺畅,建筑融汇于山水之间。这些也正是徽宅独特的魅力所在。
徽州的大型古民居沿袭《宋营造法》官式作法,采用大屋顶脊吻,有正吻、蹲脊兽、垂脊吻、角戗、套兽等。而徽式宅居结体则多为多进院落式集居形式(小型者以三合院式为多),一般坐南朝北,倚山面水,讲求风水价值。布局以中轴线对称分列,面阔三间,中为厅堂,两侧为室,厅堂前方称天井,采光通风,院落相套,造就出纵深自足型家族生存空间。民居外观整体性和美感很强,高墙封闭,马头翘角,墙线错落有致,黑瓦白墙,色彩典雅大方。
徽州宅居的“三雕”之美令人叹为观止,青砖门罩、石雕漏窗、木雕楹柱与建筑物融为一体,堪称徽式宅居的一大特色。徽州民居也沿天井一周回廊采用木格窗间隔空间,其功能有采光、通风、防尘、保温、分割室内外空间等作用。门楼重檐飞角,各进皆开天井,通风透光,雨水通过水枧流入阴沟。俗称“四水归堂”,意为“财不外流”。
同样,徽州的祠堂和牌坊在微式建筑中份量也颇重:祠有总祠、支祠之分,一般规模均较宏大,由山门、享堂、寝殿等多进集组而成,梁架雄伟,“三雕”绝妙,富丽堂皇。牌坊则以石质为主,有四柱五楼式、四柱冲天式、八柱式、口字形式等多種,造型雅致,散缀于各乡镇,是古代微州人文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个传统建筑流派,融古雅、简洁与富丽于一身的徽式建筑仍然保持着独有的艺术风采。
而黄山市作为徽州文化的主要发源地,一直以来古村落、古建筑星罗棋布。斑驳的白墙记录着时光的年轮,孕育出别样的徽州风情,这里古宅的每一片砖砖瓦瓦,似乎都雕刻着属于古徽州的独特记忆。然而,几百年的时光如白骏过隙,坐落在这里的徽州民宅也避免不了损毁的命运。于是,位于屯溪路边的黎阳故邸诞生了。粉墙黛瓦、亭台楼阁、小桥流水、雕梁画栋的“大夫第”、胡氏老宅、程氏老宅、徽州官邸、徽州驿站等31幢古民居单体建设,最大限度地修旧如旧、还原旧貌。再不局限于精美的静态古建,而是更融合了动态的民俗及民间艺术的展示,不仅仅是“徽州民间民俗生态园”,更是名副其实的“徽州民俗博物馆”。
说到黎阳故邸的由来,还有这么一个故事,我们暂且可以称之为“由一块石头引发的微宅情怀”:生在屯溪长于屯溪的陈晓荣因为工作的性质,经常能看见各种古建筑因为年久失修或是住房改造而遭到破坏,这也让他心痛不已。一直喜欢徽州旧宅的他,觉得应该为它们做点什么。直到有一天,他看见了一块雕满了祥云的古宅石头,这让他产生了留下它们的欲望,“不去保护,很多老宅肯定就没了,我先去收来,开始没考虑怎么保护的。”陈晓荣如是说道。就这样,从2005年开始,陈晓荣到各地收集破败古民居和老宅构建,聘请老手工艺人对破损部件进行修复。
随着收集的古建筑及构件越来越多,陈晓荣在和一些懂徽文化的朋友交流后,集中兴建一个微州民俗村的想法,也慢慢浮现。于是就慢慢变成了如今的黎阳故邸,不仅保护了古建筑本身,也可用于旅游文化利用,可以说是意义非凡。
进入黎阳故邸,木雕门楼古朴大气,清代民居粉墙黛瓦。古水井、石槽,廊桥等,能让人感受到明清时期徽州人生活和休闲的气息。祠堂、闺阁、绣楼映入眼帘,过去的场景仿佛浮现在眼前。据说,这里本来都是黄山坡,做了这个古村之后,便对周边环境进行了修整,还在村内建了排水系统和石坝群,一次性配备了防火设施,大大提升了古村落的防火级别。而平时也有工作人员生活在里面,因为老房子只有有人住进去,才能有生气,易于更好地保存。
陈晓荣还说,以后他想邀请一些著名的画家、书法家和非遗文化项目入驻,把黎阳故邸真正打造成徽州文化的集聚地、动态的徽州文化博物馆。希望以后,艺术家来了可以写生创作,市民可以游览体验,还可以作为影视基地。
黄山屯溪,古宅似乎随处可见,可是对于外来的旅客们,想要一睹其风采却往往没有头绪。而黎阳故邸正是将这些险些在风雨飘摇中湮灭的徽州文化集中向我们展现了出来。跟随着收集者的脚步,读取这雕刻在一砖一瓦间的徽州记忆,追逐这一场美轮美奂的古宅之梦……
这一次我们来到黄山屯溪,当然少不了想要一睹徽宅的风采的心情。毕竟,在中国古建筑的历史中,徽派建筑的地位不容小觑,一句“半生痴绝是徽宅”,足以证明这一点。
在徽州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观念的影响下,徽派传统民居显示出了鲜明的区域特色,在造型、功能、装饰、结构等诸方面自成一格。其注重内采光:以木梁承重,以砖、石、土砌护墙:以堂屋为中心,以雕梁画栋和装饰屋顶、檐口见长,集中地反映了徽州的山地特征、风水意愿和地域美饰倾向。甚至对村落选址的地形、地貌、水流风向等因素都有周到的考虑,往往都是依山傍水,环境优美,布局合理,交通顺畅,建筑融汇于山水之间。这些也正是徽宅独特的魅力所在。
徽州的大型古民居沿袭《宋营造法》官式作法,采用大屋顶脊吻,有正吻、蹲脊兽、垂脊吻、角戗、套兽等。而徽式宅居结体则多为多进院落式集居形式(小型者以三合院式为多),一般坐南朝北,倚山面水,讲求风水价值。布局以中轴线对称分列,面阔三间,中为厅堂,两侧为室,厅堂前方称天井,采光通风,院落相套,造就出纵深自足型家族生存空间。民居外观整体性和美感很强,高墙封闭,马头翘角,墙线错落有致,黑瓦白墙,色彩典雅大方。
徽州宅居的“三雕”之美令人叹为观止,青砖门罩、石雕漏窗、木雕楹柱与建筑物融为一体,堪称徽式宅居的一大特色。徽州民居也沿天井一周回廊采用木格窗间隔空间,其功能有采光、通风、防尘、保温、分割室内外空间等作用。门楼重檐飞角,各进皆开天井,通风透光,雨水通过水枧流入阴沟。俗称“四水归堂”,意为“财不外流”。
同样,徽州的祠堂和牌坊在微式建筑中份量也颇重:祠有总祠、支祠之分,一般规模均较宏大,由山门、享堂、寝殿等多进集组而成,梁架雄伟,“三雕”绝妙,富丽堂皇。牌坊则以石质为主,有四柱五楼式、四柱冲天式、八柱式、口字形式等多種,造型雅致,散缀于各乡镇,是古代微州人文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个传统建筑流派,融古雅、简洁与富丽于一身的徽式建筑仍然保持着独有的艺术风采。
而黄山市作为徽州文化的主要发源地,一直以来古村落、古建筑星罗棋布。斑驳的白墙记录着时光的年轮,孕育出别样的徽州风情,这里古宅的每一片砖砖瓦瓦,似乎都雕刻着属于古徽州的独特记忆。然而,几百年的时光如白骏过隙,坐落在这里的徽州民宅也避免不了损毁的命运。于是,位于屯溪路边的黎阳故邸诞生了。粉墙黛瓦、亭台楼阁、小桥流水、雕梁画栋的“大夫第”、胡氏老宅、程氏老宅、徽州官邸、徽州驿站等31幢古民居单体建设,最大限度地修旧如旧、还原旧貌。再不局限于精美的静态古建,而是更融合了动态的民俗及民间艺术的展示,不仅仅是“徽州民间民俗生态园”,更是名副其实的“徽州民俗博物馆”。
说到黎阳故邸的由来,还有这么一个故事,我们暂且可以称之为“由一块石头引发的微宅情怀”:生在屯溪长于屯溪的陈晓荣因为工作的性质,经常能看见各种古建筑因为年久失修或是住房改造而遭到破坏,这也让他心痛不已。一直喜欢徽州旧宅的他,觉得应该为它们做点什么。直到有一天,他看见了一块雕满了祥云的古宅石头,这让他产生了留下它们的欲望,“不去保护,很多老宅肯定就没了,我先去收来,开始没考虑怎么保护的。”陈晓荣如是说道。就这样,从2005年开始,陈晓荣到各地收集破败古民居和老宅构建,聘请老手工艺人对破损部件进行修复。
随着收集的古建筑及构件越来越多,陈晓荣在和一些懂徽文化的朋友交流后,集中兴建一个微州民俗村的想法,也慢慢浮现。于是就慢慢变成了如今的黎阳故邸,不仅保护了古建筑本身,也可用于旅游文化利用,可以说是意义非凡。
进入黎阳故邸,木雕门楼古朴大气,清代民居粉墙黛瓦。古水井、石槽,廊桥等,能让人感受到明清时期徽州人生活和休闲的气息。祠堂、闺阁、绣楼映入眼帘,过去的场景仿佛浮现在眼前。据说,这里本来都是黄山坡,做了这个古村之后,便对周边环境进行了修整,还在村内建了排水系统和石坝群,一次性配备了防火设施,大大提升了古村落的防火级别。而平时也有工作人员生活在里面,因为老房子只有有人住进去,才能有生气,易于更好地保存。
陈晓荣还说,以后他想邀请一些著名的画家、书法家和非遗文化项目入驻,把黎阳故邸真正打造成徽州文化的集聚地、动态的徽州文化博物馆。希望以后,艺术家来了可以写生创作,市民可以游览体验,还可以作为影视基地。
黄山屯溪,古宅似乎随处可见,可是对于外来的旅客们,想要一睹其风采却往往没有头绪。而黎阳故邸正是将这些险些在风雨飘摇中湮灭的徽州文化集中向我们展现了出来。跟随着收集者的脚步,读取这雕刻在一砖一瓦间的徽州记忆,追逐这一场美轮美奂的古宅之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