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5年,她主演的《孔雀》获得柏林“银熊奖”,七月份,她主演的徐克导演的电影《七剑》将要上映,好莱坞大导演吴宇森的《赤壁大战》的女主角小乔的角色也钟情于她。有人说,她是继章子怡之后,又一位即将在国际舞台上大展身手的中国女孩。
她的名字叫张静初,一个有着优雅气质的美丽女子。
《孔雀》开屏了,“姐姐”张静初在2005年的春天里,也张开了丰盈的翅膀,一飞冲天。
初当演员是“玩票”
先锋:据说“静初”这个名字是你自己后来改的,它的意思是什么呢?
张静初:我希望自己的名字雅致一点,中性一点。“静初”这个名字比较大方,很像三十年代文人的笔名。“静”是指安静,没有世俗的干扰,让我的内心变得更加的清沏;“初”则有许多禅机在里面,代表“本初”,“清醒”,一切都从头开始。
先锋:1999年, 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毕业后,为什么没有走导演的路呢?
张静初:快毕业了才明白,读导演跟干导演是两回事,读了导演系未必能做导演。我心目中的导演是个哲学家,对生活有自己的态度和观点,有想表达的东西,可我自己不容易冲动去写点什么或者想表达什么。
先锋:好像那段时间也并没有想当演员。
张静初:当时毕业就想考研、出国,我一直在二外和新东方上课,中间拍了一些广告,还有电视剧,包括赵宝刚导演拍摄的《你的生命如此多情》,那只是玩票,勤工俭学,给自己将来考研、出国赚足学费。一直到拍《孔雀》,我才开始比较认真来对待演员这个行当了,因为不是每个人都这么幸运演这么好的角色。
先锋:很多人已经开始把你期待成像章子怡那样的国际影星了,你自己怎么看待这种期待?
张静初:很正常。是因为《孔雀》得奖了,另外,《赤壁》、《七剑》都是国际合作的电影,所以大家觉得我有这样的潜力,我想将来自己也并不放弃走向国际化的道路。
先锋:你是导演系毕业的,将来会不会考虑再重新执导筒?
张静初:演戏是自己“歪打正着”找到的一个恰好喜欢的职业。不过演员是一个靠运气的职业,做幕后是迟早的事情。
《孔雀》拍给所有人
先锋:《孔雀》得奖后,很多人都认为你非常幸运。但是后来我看了你在网上写的日记,才知道你其实付出很多。
张静初:我记得第一次读《孔雀》的剧本时,就像被施了魔咒一样无法入睡,毫无疑问这是一个所有的演员期待的一个经典角色。我以前从来没有过这种感觉,觉得“姐姐”小小的灵魂钻进了我的身体,不由分说地就开始发展壮大。我一向自认为是一个万事随缘,对得失比较淡漠的人,可这次我真的感到了压力。所以,特别努力想争取到这个角色。
先锋:当时的经历有点像参加魔鬼训练营。
张静初:是啊,我在两个月的时间里,每天七点起床——九点到郭杨老师那儿学手风琴——十二点半到剧组学河南话——下午两点到什刹海体校跟李教练学打乒乓球——傍晚六点再回剧组学河南话——晚上九点半到家后再加班练习一个半小时琴。简直像个上足发条的玩偶一样疯狂地转动。为了练风琴,我的尾椎受伤了,差点起不了床。
先锋:我们后来在影片中看到你拉手风琴、打球都挺棒的。
张静初:我打球教练说你应该去演运动员,眼睛里很有杀气,而且体力很好——我可以连续三盘球不停地扣杀,是拼命三郎那种。
先锋:你怎样理解姐姐这个角色?你觉得自己与姐姐有什么不同?
张静初:她是一个理想的圣徒,为了理想燃烧成灰烬,她太勇敢,太纯粹了。平时我看上去很随和,比较注意别人对我的看法。我不能完全像姐姐那样不管不顾,跟生活和自己不妥协。
先锋:有人评论说《孔雀》是一部拍给七十年代人的影片,因为里面有许多七十年代人熟悉的场景,比如说做西红柿酱、造煤球,你怎么看呢?
张静初:刚开始听到这种评论时,我也比较认同。但是后来到了柏林节上,听到、看到德国观众对电影的反应,我才发现,其实这是一部适合所有人的影片,无论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德国观众对这部电影的反应,比中国观众的反应更细腻。这部电影反映出的人性是全世界相通的,它不是纯粹的本土化电影。它不像以往的中国电影,表现的是极端的生存状态,它不靠政治,也不靠其他的偏门左道到国际上投机取巧,它是靠平民化的真挚、有质感的生活,最真实的人性来打动人,它进入了人的生活本质中去,这一点非常难得。
惊艳红绣裙
先锋:在柏林电影展上,你穿的那件像孔雀一样的红绣裙令人惊艳。
张静初:是啊,几乎所有的人看到我穿的这件衣服,都在赞美“你今天真漂亮”、“太优雅了”!其实我在柏林电影节上穿的三套衣服,大家都非常喜欢,它们都是同一个设计师设计的,他的名字叫劳伦斯·许,是法国著名的服装设计师、艺术家弗兰西斯·德洛克郎的得意门生。对了,他还是你们山东人呢。这件礼服上的绣片,是劳伦斯·许用自己珍藏的清代一位王爷家的精品刺绣重新设计拼合成的。 我们过去在《花腰新娘》中合作过,现在已经成了朋友。
先锋:平时喜欢穿什么风格的衣服?
张静初:生活中我喜欢设计简洁,色彩不太张扬的衣服。因为我觉得如果服装过于繁琐,会破坏穿衣者的气质。不过,在隆重的场合,特别是国际性场合,就应该展示自己时尚、华丽、优雅的风采。
她的名字叫张静初,一个有着优雅气质的美丽女子。
《孔雀》开屏了,“姐姐”张静初在2005年的春天里,也张开了丰盈的翅膀,一飞冲天。
初当演员是“玩票”
先锋:据说“静初”这个名字是你自己后来改的,它的意思是什么呢?
张静初:我希望自己的名字雅致一点,中性一点。“静初”这个名字比较大方,很像三十年代文人的笔名。“静”是指安静,没有世俗的干扰,让我的内心变得更加的清沏;“初”则有许多禅机在里面,代表“本初”,“清醒”,一切都从头开始。
先锋:1999年, 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毕业后,为什么没有走导演的路呢?
张静初:快毕业了才明白,读导演跟干导演是两回事,读了导演系未必能做导演。我心目中的导演是个哲学家,对生活有自己的态度和观点,有想表达的东西,可我自己不容易冲动去写点什么或者想表达什么。
先锋:好像那段时间也并没有想当演员。
张静初:当时毕业就想考研、出国,我一直在二外和新东方上课,中间拍了一些广告,还有电视剧,包括赵宝刚导演拍摄的《你的生命如此多情》,那只是玩票,勤工俭学,给自己将来考研、出国赚足学费。一直到拍《孔雀》,我才开始比较认真来对待演员这个行当了,因为不是每个人都这么幸运演这么好的角色。
先锋:很多人已经开始把你期待成像章子怡那样的国际影星了,你自己怎么看待这种期待?
张静初:很正常。是因为《孔雀》得奖了,另外,《赤壁》、《七剑》都是国际合作的电影,所以大家觉得我有这样的潜力,我想将来自己也并不放弃走向国际化的道路。
先锋:你是导演系毕业的,将来会不会考虑再重新执导筒?
张静初:演戏是自己“歪打正着”找到的一个恰好喜欢的职业。不过演员是一个靠运气的职业,做幕后是迟早的事情。
《孔雀》拍给所有人
先锋:《孔雀》得奖后,很多人都认为你非常幸运。但是后来我看了你在网上写的日记,才知道你其实付出很多。
张静初:我记得第一次读《孔雀》的剧本时,就像被施了魔咒一样无法入睡,毫无疑问这是一个所有的演员期待的一个经典角色。我以前从来没有过这种感觉,觉得“姐姐”小小的灵魂钻进了我的身体,不由分说地就开始发展壮大。我一向自认为是一个万事随缘,对得失比较淡漠的人,可这次我真的感到了压力。所以,特别努力想争取到这个角色。
先锋:当时的经历有点像参加魔鬼训练营。
张静初:是啊,我在两个月的时间里,每天七点起床——九点到郭杨老师那儿学手风琴——十二点半到剧组学河南话——下午两点到什刹海体校跟李教练学打乒乓球——傍晚六点再回剧组学河南话——晚上九点半到家后再加班练习一个半小时琴。简直像个上足发条的玩偶一样疯狂地转动。为了练风琴,我的尾椎受伤了,差点起不了床。
先锋:我们后来在影片中看到你拉手风琴、打球都挺棒的。
张静初:我打球教练说你应该去演运动员,眼睛里很有杀气,而且体力很好——我可以连续三盘球不停地扣杀,是拼命三郎那种。
先锋:你怎样理解姐姐这个角色?你觉得自己与姐姐有什么不同?
张静初:她是一个理想的圣徒,为了理想燃烧成灰烬,她太勇敢,太纯粹了。平时我看上去很随和,比较注意别人对我的看法。我不能完全像姐姐那样不管不顾,跟生活和自己不妥协。
先锋:有人评论说《孔雀》是一部拍给七十年代人的影片,因为里面有许多七十年代人熟悉的场景,比如说做西红柿酱、造煤球,你怎么看呢?
张静初:刚开始听到这种评论时,我也比较认同。但是后来到了柏林节上,听到、看到德国观众对电影的反应,我才发现,其实这是一部适合所有人的影片,无论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德国观众对这部电影的反应,比中国观众的反应更细腻。这部电影反映出的人性是全世界相通的,它不是纯粹的本土化电影。它不像以往的中国电影,表现的是极端的生存状态,它不靠政治,也不靠其他的偏门左道到国际上投机取巧,它是靠平民化的真挚、有质感的生活,最真实的人性来打动人,它进入了人的生活本质中去,这一点非常难得。
惊艳红绣裙
先锋:在柏林电影展上,你穿的那件像孔雀一样的红绣裙令人惊艳。
张静初:是啊,几乎所有的人看到我穿的这件衣服,都在赞美“你今天真漂亮”、“太优雅了”!其实我在柏林电影节上穿的三套衣服,大家都非常喜欢,它们都是同一个设计师设计的,他的名字叫劳伦斯·许,是法国著名的服装设计师、艺术家弗兰西斯·德洛克郎的得意门生。对了,他还是你们山东人呢。这件礼服上的绣片,是劳伦斯·许用自己珍藏的清代一位王爷家的精品刺绣重新设计拼合成的。 我们过去在《花腰新娘》中合作过,现在已经成了朋友。
先锋:平时喜欢穿什么风格的衣服?
张静初:生活中我喜欢设计简洁,色彩不太张扬的衣服。因为我觉得如果服装过于繁琐,会破坏穿衣者的气质。不过,在隆重的场合,特别是国际性场合,就应该展示自己时尚、华丽、优雅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