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志勇:亦师亦长 且学且智

来源 :北京教育·普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ly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物简介
  袁志勇,从教33年,分为两个阶段:1982.1-1991.9,北京育才学校中学部教中学语文课、同步研究小学语文教学。1991.9至今,在北京教育学院宣武分院,负责中小学语文教师培训、同时继续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
  1993年破格获得中学高级职称,2005年获得特级教师称号,2009年被聘为北京教育学院兼职教授,2013年获得北京市中小学首批正高级职称。自1982年起一直进行中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的探索,曾经出版论著百余部、数千万字,多家报刊、电台、电视台曾经报道过其教学、科研成果。
  
  北京师范大学有一个门,叫做小西门。在小西门的附近当初有几座楼,其中一座叫做西南楼。1982年,踌躇满志的袁志勇从这里走出,成为了北京基础教育队伍中的一员;1993年,袁志勇被破格晋升为中学高级教师;2005年,当选为北京市语文特级教师。2013年年底,北京首批18名正高级教师名单出炉,袁志勇荣列其中……
  也许,袁志勇从迈出北京师范大学的那一刻起,便牢牢奠定了其日后“师者”的位置。
  
  师者袁志勇
  
  翻开袁志勇的从教履历,基本可以划分为两段:前十年在北京育才学校中学部工作,后22年在北京教育学院宣武分院专门从事教师培训工作。在北京育才学校,他不仅挥洒了自己的青春岁月,更留下了踏实的成长脚印。在这十年左右的时间里,他不仅奠定了日后成功的基础,更坚定了日后成长的方向。
  袁志勇说:“我从1982年起就进行中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的探索,此后执教于北京教育学院宣武分院,成为北京教育学院兼职教授,成为教育部‘跨世纪园丁工程’首批国家级中青年骨干教师,此后获得的大大小小的荣誉,应该都与一线十年经历直接相关。”
  从教学生的老师到教教师的老师,教育的对象变了,但袁志勇的“师者”身份却没有变。
  北京市大兴区黄村镇一中心狼各庄民族小学何昕老师回忆说,2010年2月,他非常幸运地得到了去宣武分院为期半年的脱产进修的机会,因此得到袁先生的亲自教导。还未开始学习,他便在邮箱中收到了袁老师的一封信,其间除了对学员表示欢迎之外,还附带了去宣武分院的路线图。袁老师的热情与认真,在还未见面时便深深地刻在了何老师的脑海中。
  何老师还记得这样一件事。有一次是袁老师受邀给北京远郊区县一个学校六年级的学生讲作文构思课。当袁老师走进教室的时候,孩子们都欢呼起来。因为这是孩子们第二次听袁老师的课了。孩子们非常喜欢听袁老师讲课。
  一节课下来,学生收获很多,听课的老师也收获颇丰。下课之后,本来要请袁老师休息一下,但孩子们拿着本子围了上来,争着让袁老师签名。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袁老师非但没有推辞,他还让孩子们在自己的座位上坐好,亲自到每个孩子的座位上给他们签名。他的举动让在场的每一位教师深深感动。
  北京市农村中小学研修工作站学员董光利老师回忆起自己的导师仍然无限感慨:“那还是刚参加培训不久的一天晚上,我完成了一份研修作业,心情十分愉快。急不可耐地把文件给袁老师发了过去,看了看表,已经接近深夜了。猜想袁老师怎么着也得明天回复我才有可能。但大约过了40分钟,当我再次回到电脑前时,竟然发现袁老师居然给我批复了文件,从头到尾写着满满的批注,结尾还不忘鼓励我一番……”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10年的中学执教,23年的教师培训工作,33年的风雨,33年的奋斗,其间有多少令人难忘的师生交往的镜头呢!
  
  长者袁志勇
  
  很多学员都对袁志勇留给他们的第一印象记忆深刻,从内心里把他当长辈对待,尽管他实际的年龄并不太大。袁志勇的真诚、朴实、细致、认真,往往通过一两次的交往就显露无遗。这应该是专属于他的人格特质,别人可以学习,但注定无法取代。
  学员朱军对第一次见袁老师时的情景可谓印象深刻:由于朱老师的家在怀柔,距离远又加上城里堵车,所以第一次报到他便迟到了,朱老师原本想轻轻推开教室的门,悄悄地坐在后排,谁知被袁老师看个正着。只见袁老师马上从讲台快步走下来,大步走到朱老师面前并伸出右手,说:“我是袁志勇,欢迎你!”声音洪亮而充满自信。弄得朱老师有些不知所措,赶紧迎了上去,说:“不好意思!我迟到了。”“没关系!知道你路远,下面欢迎来自怀柔的朱军老师。”
  下课了,朱老师很纳闷:怎么第一次见面他就对自己的情况那么清楚?后来在聊天的过程中才知道,原来早在半个月前,袁老师就详细了解了每个学员的个人情况,按袁老师自己的话说,“就差没和本人对上了”。
  接下来的几天里,袁老师和他的学员之间开展了一个有趣的比赛:看谁先记住全班学员的名字。课上每次叫学员回答问题时,袁老师都叫学员的名字,课下也在楼道里天南海北地聊天,很快他们就相互熟悉得像一家人一样。短短几天的交往,让朱老师体会到:袁老师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特级教师,而是一位亲切、爽朗的长者。
  这种长者的身份和角色有时也会带到课堂上,起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朱军回忆说:“有一次他给我们上开门课时,让我们每个学员随意出一个句子,由他现场以这个句子为中心句写一个段落,不但如此,每天还要续写。当时我有点不太相信,觉得有些夸张,于是就想试试袁老师有没有真本事。于是,轮到我时,就说了一句歇后语——猫吃柿子色眯眯。袁老师先是一愣,可能看出了我的心思,于是略加思索,就写下了下面的段落:猫吃柿子色眯眯。他坐在她的对面,阅览室里几乎没有别人。他,就那样坐在那里,用那样一种说酸不酸、说失神不是失神、说迷离也不是迷离的眼神,直勾勾地看,看,看……写完后还问我:‘你看还行不?’”
  作为长者,袁志勇的细心可谓体现在方方面面。据他自己说,但凡学员上交的作业,只要说出文件名,甚至只要说出文件类型,他马上就能找出来放到学员的面前!原来,他分别在家里和单位电脑都为学员建立了详细的档案,结果,这就成为了学员作业的保险箱。
  袁志勇说:“我和我的学员一起搞研究,我们到底贪图什么?其实我们什么都没有贪图,如果说我们贪图的话,那只有一个:让我们的培训确有所获!我本人才疏学浅,但是我尽力了。我在尽力不让大家荒废培训的时间,我在尽力不让大家荒废参与培训的名声……”
  
  学者袁志勇
  
  智慧不会凭空得来,获得智慧唯一的途径就是学习。这是袁志勇的成功秘诀,也是他的研究不断有所突破的关键所在。
  袁志勇的学习有着他自己独有的特点:一是专注;二是坚持。
  曾有人问他,一名教师如何才能成功。对此,袁志勇给出的答案是:专注。
  他说,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若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到无限的研究内容之中,得到的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一事无成!相反,倘若自己为自己设定一个明确而又聚焦的目标,情况或许恰恰就可以发生变化。别人研究此点,因为目标散乱,只能拿出自己力量的N分之一,你却不同:你目标专一,于是你就是在用几倍于别人的力量在研究它,结果自然是——你的研究要强于别人。
  当然,任何人都不是活在真空中,教师作为一个复杂的社会人,不仅是社会的一分子,在学校里往往也有“多重身份”。但袁志勇强调的是一个拿捏恰当的“度”。有些事不能不去顾及,不去顾及则会漏洞百出,但又确实不能顾及过多,否则必然会影响研究的专注。
  他说:“我们都是肉眼凡胎,你绝对不会比别人聪明出半个小时,不专注的结果,是你永远与成功无缘!专注第一,顾及第二。拿捏尺度,终生不已——此乃获取成功之道!”
  除了专一,要想学有所成,还必须具备坚持精神。
  也曾有人问袁志勇,为什么他能够收获那么多的果实,他说,坚持应该在其间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
  30多年来,他成功过,也失败过,但幸运的是,他坚持了下来,始终醉心于语文有效教学的研究。因为他觉得,只要方向不错,成败都需要拥有坚持!这或许就是袁志勇能够走到今天的原因吧。
  
  
  智者袁志勇
  
  有人问过袁志勇,学生、学员为什么那么喜欢你的课程,袁志勇的回答十分简单:教师需要保证自己的教学确有实效,这是课程受到学生、学员喜爱的基本条件。至于如何才能保证自己的教学确有实效,必须仰仗智慧的协助!
  袁志勇力求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之中,从教学元点做起,从思维训练做起。
  思维训练,听起来抽象,做起来更难,不仅要做到,还要让老师和学生举一反三,肯定更是难上加难。然而,“天下无难事,只要敢登攀”,袁志勇还硬是做到了。
  袁志勇研究的对象是思维对于教学的真实支持,包括作文的思维台阶和对阅读思维路径。其中,想什么,怎么想,怎么答,这贯穿整个思维过程的三个元素,在面对任意一个读写问题时,何其难哉!
  一堂培训课结束了,几个学员对课上的内容不太明白,趁着大课间休息时间,他们凑到袁志勇身边:“老师,实践知识属于例子,学科知识属于学问、规律、真理,这些我们结合自己的教学情况还能理解,而概念知识理解起来就比较困难,这到底需要怎么办?”
  袁老师微微一笑:“大家日常的教学教的,一般都是实践知识、学科知识,例子什么样就什么样给学生,教材上怎么写就怎么教,这当然容易,但是,这样却不能支持学生日后独立完成学习任务。若想真正给学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的强劲支持,教师则必须深入挖掘概念知识,或者说深入挖掘学会知识的知识。”
  袁志勇告诉记者,要找到概念知识和学会知识的知识,教师要深入挖掘、深入思考。写作教学如此,阅读教学如此,所有学习过程,都是如此!在教学实践中,袁志勇经常鼓励学员找学会知识的知识,经常动员大家和自己一起去找学会知识的知识。
  这一找就是30多年。30多年来,袁志勇不仅自己竭力寻找用于语文教学的学会知识的知识,还带出了一批批的寻找学会知识的知识的团队。
  袁志勇说:“真正了解学生缺少什么,切实明白教师该教什么,准确把握课上该怎么教,确实能够支持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这应当是所有职业教师的终生追求!”
  话语不多,智慧充盈其间。
  
  记者手记
  好人,并不人云亦云
  
  
  袁志勇说,成为好教师的前提是做一个好人。
  怎样就算是一个好人?按袁志勇的学生所说,是“热情、认真、负责,善于为他人着想”。用袁志勇自己的话说,则是“首先要有良知,诚实不欺”。于是,和学员见面第一天,他给不曾谋面的学员通过电子邮件发欢迎信,并给出路线图;当有学员迟到,他第一个想到的是给予理解,并表示欢迎。
  然而,好人袁志勇并不是没有原则,也并不迂腐。他有自己的智慧和判断力。比如,一旦他认准了一件事情,就会坚持30年而不悔,即使不被理解,哪怕遇到挫折!
  再比如,在谈及个人价值时,他坚持对人有用的价值观:说一千道一万,学生和老师感到有用、受到启发、得到提升才是硬道理。这正如一幅精美的书法作品,你说它价值连城没用,有用没用得靠市场说了算,市场不认可,等于一分钱不值。
  既能处处替人着想,又有自己为人处事的原则,关键时刻还有不人云亦云的思考能力和不为人所随便动摇的毅力和精神。
  这,就是袁志勇。
  ■ 编辑江泓 ■
  
其他文献
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检测法(HPLC-ELSD)同时测定盐酸大观霉素中糖的新方法.乙腈-水为流动相,流速1.0 mL/min,柱温25℃,蒸发光散射检测器漂移管温度80℃,氮气作载气
期刊
雅典人的宗教在雅典人的社会生活(包括政治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发挥着重大的作用。雅典人的宗教与其民主政治的形成具有密切的关系:一方面民主政治的形成是以打破宗教、氏族势
编者按:北京市“来京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同行教育’计划研究与实践”项目,是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委托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持续推进的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创新项目。项目是落实十八大“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要求,践行北京精神及《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财政局关于进一步做好来京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京接受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的重要内容。  三年来,“同行教育”研究立足实际问题,注重调查
旅游是一项文化活动,文化是旅游的支柱和精髓.随着旅游市场的日益火爆,旅游资源的开发越发受到重视,而旅游纪念品不仅作为纪念、欣赏、馈赠的商品,更是在推广和宣传旅游城市
编者按:  教师不是雕塑家,却雕琢着世界上最为珍贵的艺术品。天下大道,殊遽难下,唯有心知天下者,方可驰行大道,教育让人智慧、让人勇敢和有所坚守。传道授业解惑之人都是人生之师,他们赋予知识力量,使人类的智慧生生不息,传承不止,师者传天下。他们为自己坚守的精神、崇尚的职业而荣耀。  外面的世界万千变幻,讲台上的天地于无声处有惊雷。今天,在教师的节日里,我们走近12位一线教师,静静地倾听他们的心里话……
“潞河精神”首见于1930年《潞河半月刊》中的《潞河精神》一文,文中强调“潞河精神是没有疆域的,所以凡有潞河精神都是潞河的一体;潞河精神也是不分师长与学生的,师长与学生各在各的地位上表现潞河精神”。百余年来,潞河中学人格教育的旗帜历久弥新,不仅是因其薪火相传的教育理念,更是因为在潞河教育中形成的“潞河精神”涵养造就了一支具有高度专业素质和道德修养的教师队伍。  潞河精神的内涵之一是“共勉中追求高尚
编者按: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探索省际教育协作改革试点,建立跨地区教育协作机制”的重要思想。统筹城乡教育和区域教育协调发展,促进更大范围内的教育公平和学校均衡发展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选择。华北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素有良好的交流传统和合作基础,兄弟省市教育部门的高度合作、密切交往,为莘莘学子带来了实惠。不久前北京市教委举办的华北地区教育论
进入21世纪以来,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加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合作,已成为我们共同的愿望和要求。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和先导性的战略地位和作用。当前,加强华北地区教育合作,无论从教育自身发展,还是从服务经济建设来讲,都具有重要意义。  从教育自身发展来讲,华北地区的教育合作适应国家总体教育发展战略和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需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
每每看到国外唐人街的场面,我就感到在其中乐融融的平等之中既热闹、繁华,又嘈杂、混乱。再将其与国内的很多场合相比较,就感到那无疑是中国社会的一个缩影。而我的这种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