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节目总导演,姚小莹希望,《音乐大师课》第二季可以在保持第一季好口碑的基础上,实现收视上的突破。
如她所愿,自2月13日节目第二季在北京卫视与四川卫视同时开播以来,两个平台收视率共达1.5%,持续名列35城晚间同时段综艺节目前三位,节目播出至第8期视频点击量近7亿。
这股热风也刮到了4月戛纳春季电视节模式日上。《音乐大师课》受到欧洲电视数据公司的特别推荐,被称作少儿类节目的成功案例。
更幸运的是,节目第二季在网络传播力上也有意外收获,“爆款”歌曲频出。据节目组工作人员介绍,2月13日《音乐大师课》的开学典礼上,11岁的王奕程以一曲《贝加尔湖畔》爆红网络,其现场视频短短两周点击量就超过3000万,在美国某视频网站上的点击量超过500万。
从第一季的好口碑,到第二季的收视与口碑双赢,《音乐大师课》完成了其作为一档音乐教育公益节目的品牌升级。在姚小莹看来,这背后是制作团队在节目内核上的坚持和在电视表达手法上的创新。
不变的是音乐教育的内核
姚小莹认为,收视率的提高依然要建立在特有的模式和内核上去完成,“《音乐大师课》是一档音乐教育公益节目,通过音乐让参与者在人格、修养上得到成长,节目第二季能延续第一季的好口碑,是因为其始终坚持音乐教育的内核不变。”
令她自豪的是,在良莠不齐的音乐节目中,《音乐大师课》独树一帜,且收视率飙升。“《音乐大师课》不用孩子作秀,认真传唱我们国家的经典歌曲,具有较强的公益性质,北京卫视和四川卫视其实是在自发地做音乐教育的工作,这跟别的节目是完全不一样的。”
对于姚小莹而言,能连续两季制作这样一档节目是幸运的。她之前是教育专业出身,这在课堂教育形式、与孩子们的沟通以及节目内容把控上都得到了充分发挥。虽然是电视节目,但她认为音乐教育的过程来不得半点马虎,必须专业。
这种专业性首先体现在音乐老师的选择上。节目组依然坚持第一季的标准,首先要有爱心;其次要有很高的音乐素养;第三是各位老师要在节目的目标观众群中有一定影响力。除了最基本的三点要求,四位老师的配比也非常讲究。
从各位老师的表现来看,韩磊依然是节目的定海神针,音乐素养高、懂得因材施教、且善于跟孩子沟通;而田震真性情,与孩子们产生了很好的化学效果;萨顶顶老师将民族与国际化完美融合,在民族音乐故事、文化和内涵的传递上功不可没;“孩子王”古巨基最容易和学生们打成一片,示范了活泼轻松的课堂形式。
在对孩子的教育方面,除了经典音乐之外,节目组也在思考如何将中国经典的音乐文化传递给大家。因此,第二季节目中观众可以看到华阴老腔、复古派对等音乐元素。
让所有人意外
然而,随着节目一期期的录制,大家对于音乐教育的认知也在不断提高和完善。
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爱的奉献》这首歌背后的意义,节目组特意组织全班同学前往儿童福利院传递爱心,这堂课让所有人意外。
姚小莹回忆,“当我们带着‘给予弱者爱和同情’的心情去看这些孩子的时候,发现他们根本不需要这些,他们像天使一样,很快乐,很正能量,他们需要的是平等对待。”
一堂实践课后节目组发现,汇报演出的主题需要换方向,“给予爱”变为“相互传递爱”。而彩排时也发现,原定的演出形式需要调整。八个福利院的孩子和四个田震班的孩子由原来的分两排站位改为融合为一个方阵,田震班的四个孩子也换下了节目组原本准备的华丽演出服,穿上了校服,“十二个人变成一个融洽的集体,现场超级震撼,”姚小莹激动地说。
“希望第三季可以让这样的孩子也加入《音乐大师课》,他们虽然在身体上有一点不完美,但不自卑很快乐。只要处理得当,观众看到的就不会是博取同情,而是满满的正能量。”
和姚小莹一起摸索音乐教育方式的是一支年轻的队伍,虽然是电视节目,但教育需要专业、严肃,深度的思考需要有生活阅历的人挖掘和把控,因此,年轻的导演组一度受到质疑。
姚小莹告诉记者,第一季的时候,很多环节都需要她亲自把关,但当明确了节目要传递的方向和情怀后,用什么样的方式表达则需要年轻、有创意的头脑。“我很满意现在的团队,他们会在画好的圈里产生无尽的创意,敢想敢做,有朝气。在音乐教育上,我们都是认真的。”
除了电视节目的呈现,《音乐大师课》作为一个品牌,其产业链的开发和延续也已初见端倪。据节目组介绍,第一季播出后,很多老师想要节目中演唱歌曲的伴奏。姚小莹也表示,“今年,我们会把节目中的音乐、伴奏、教案进行线下的分享,让更多人享受音乐教育,感受音乐魅力。”
记者粗略的收集了一些节目评论专家对《音乐大师课》的点评,比较一致的说法是,“她瞄准了‘市场空白+现实需求+公益性’,通过教唱经典音乐以推进孩子们的人格修养,进而实现音乐教育的最大价值。节目所带来的社会、家庭和音乐教育的感动与思考,满足了中国家庭观众的某种关切,具有强烈的社会意义。”
对家长的启发
《音乐大师课》第二季在收视上的突破离不开节目内容和表现手法的创新升级。
这种升级首先体现在参演人数和形式上。观众可以发现,与第一季的“个人唱”不同,第二季不是一个小孩在舞台上唱歌,根据节目需要,会有个别甚至全班同学、老师加入进来,表现形式上融合了朗诵、舞蹈、表演等多种形式,更加多样化。
“这样的融合一方面可以让老师和同学、同学之间的关系得到延展,另一方面,更加多样、艺术化的教学、表现手段更容易让孩子们理解音乐背后的故事。当然,这也锻炼和培养了孩子们音乐之外的艺术能力。”姚小莹告诉记者,上一季的孩子回到《音乐大师课》感叹第二季中学得更多,也更辛苦。
从节目最初的设想和第一季的收视数据来看,《音乐大师课》最高收视人群是家长,因此第二季的第二个突破出现在对家长的启发上。 据节目组工作人员介绍,《音乐大师课》在音乐教育上始终坚持明暗两条线,让孩子们学到音乐知识,培养其人格和修养是显而易见的,此外,还隐藏着对家长、家庭关系的启发。第二季试图实现家庭关系之外的另一种尝试——社会教育,“例如,我们希望通过《亲爱的小孩》这首歌让大家关注到拐卖儿童的社会话题。”
目标受众群的延伸
相较第一季倾向于选择性格外化的孩子,第二季的孩子性格更加多元。姚小莹坦言,按照原有的考虑,像宋亚轩一样性格内向的孩子在镜头呈现上需要把握的尺度很难,但他一唱歌就很吸引人,形成了极度反差,“我想,在生活中不善于交流但具有音乐天赋的孩子也应该出现在节目中。”
而在孩子们的家庭背景上,节目组也希望覆盖得更加宽泛。“音乐的培养不在于上了多少节专业课,而在于孩子们的天性,希望更多有音乐天赋但家庭条件一般的孩子也能来到《音乐大师课》,快乐地去唱歌。”节目组表示。
据节目组介绍,在目标受众群上第二季也做了升级,由原来的家长群体延伸到即将结婚或者婚后还没有孩子的年轻观众,因此,第二季除了教育之外,内容上还加入了怀旧的部分。
然而,这却在歌曲的选择上让播出平台和导演组产生了分歧。姚小莹举例,“播出平台认为《黑猫警长》《葫芦娃》这样的歌曲过于低幼,但我们认为这是好几代人的童年回忆,”好在,播出平台最终尊重了节目组的意见,节目播出后也得到了观众的认可。
此外,第二季中导演组还有意将音乐和孩子们的现实生活进行嫁接。例如在爱国歌曲这一期就有明显设计,八首歌都是表达爱国主题,但导演组根据每个演唱者的实际生活选择了不同的切入点。
关于第三季如何再升级,导演组已有规划。“场景可以更多变,教育空间可以更广阔一些。音乐的表现和教育不仅局限于舞台,应该和孩子们的实际生活结合得更紧密,”姚小莹初步设想,节目组可以融入到孩子们的生活中去,进入到家庭、室外,让孩子们根据生活体验去创作歌曲,表达他们此时此刻的内心世界。
铭记价值导向,巧用综艺手段
“做好这档节目最大的压力来源于哪里?”记者问。
“价值导向和综艺手段的融合。”姚小莹说得很坦白。
当“综艺”遇上“教育”,“有意思”和“有意义”的标准似乎更加显眼,也更加考验制作团队的把控力。
一个国外的纪录片导演曾说过,不管是写一个故事,拍一个电影还是做一档节目,其内核都是人,关乎精神、价值观,传递的是导演的情怀。这句话也是姚小莹在做节目时对自己提出的要求。
从最初在湖南卫视做《绝对男人》,到东方卫视的《加油好男儿》《中国梦之声》《中国达人秀》,再到如今的《音乐大师课》,不管播出平台、节目类型如何改变,传递正确的价值导向是姚小莹作为一个电视人始终铭记的准则。
在她看来,做节目的价值观是真实真诚,也正是这种思维方式的积累,“让我们遇到真实、干净的孩子时,才能把这档节目做好。”
当然,价值观和综艺手段并不冲突。姚小莹强调,做导演时不要在潜意识里认为做正能量就没有综艺的手段。“如何用娱乐的方式呈现正能量的内核?我不认为娱乐可以没有底线,也不认为夺取眼球是唯一的娱乐方式,我们想用一些大众喜欢的、有底线的方式。”
姚小莹举例,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80年代的音乐,节目组特意举办了“复古派对”,要求四位老师都穿上80年代的服装,这个环节是一个非常有看点的综艺手段,但姚小莹再三跟节目组强调,要还原真实,这不是一场老师们的服装秀,而是让孩子们感知那个年代父辈们的生活,让观众回忆自己的青春。“搞怪和正能量就在一线之间,一定要把握好其中的度,否则会影响节目的整体气质。”
“市场竞争激烈,对于电视人来说,既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坚持电视人的情怀,又要用好综艺手段,使节目有意思、有看点,着实不易,这很考验导演的能力,但越难、越有挑战性的事情,我们越乐意尝试。”姚小莹很认真地说。
如她所愿,自2月13日节目第二季在北京卫视与四川卫视同时开播以来,两个平台收视率共达1.5%,持续名列35城晚间同时段综艺节目前三位,节目播出至第8期视频点击量近7亿。
这股热风也刮到了4月戛纳春季电视节模式日上。《音乐大师课》受到欧洲电视数据公司的特别推荐,被称作少儿类节目的成功案例。
更幸运的是,节目第二季在网络传播力上也有意外收获,“爆款”歌曲频出。据节目组工作人员介绍,2月13日《音乐大师课》的开学典礼上,11岁的王奕程以一曲《贝加尔湖畔》爆红网络,其现场视频短短两周点击量就超过3000万,在美国某视频网站上的点击量超过500万。
从第一季的好口碑,到第二季的收视与口碑双赢,《音乐大师课》完成了其作为一档音乐教育公益节目的品牌升级。在姚小莹看来,这背后是制作团队在节目内核上的坚持和在电视表达手法上的创新。
不变的是音乐教育的内核
姚小莹认为,收视率的提高依然要建立在特有的模式和内核上去完成,“《音乐大师课》是一档音乐教育公益节目,通过音乐让参与者在人格、修养上得到成长,节目第二季能延续第一季的好口碑,是因为其始终坚持音乐教育的内核不变。”
令她自豪的是,在良莠不齐的音乐节目中,《音乐大师课》独树一帜,且收视率飙升。“《音乐大师课》不用孩子作秀,认真传唱我们国家的经典歌曲,具有较强的公益性质,北京卫视和四川卫视其实是在自发地做音乐教育的工作,这跟别的节目是完全不一样的。”
对于姚小莹而言,能连续两季制作这样一档节目是幸运的。她之前是教育专业出身,这在课堂教育形式、与孩子们的沟通以及节目内容把控上都得到了充分发挥。虽然是电视节目,但她认为音乐教育的过程来不得半点马虎,必须专业。
这种专业性首先体现在音乐老师的选择上。节目组依然坚持第一季的标准,首先要有爱心;其次要有很高的音乐素养;第三是各位老师要在节目的目标观众群中有一定影响力。除了最基本的三点要求,四位老师的配比也非常讲究。
从各位老师的表现来看,韩磊依然是节目的定海神针,音乐素养高、懂得因材施教、且善于跟孩子沟通;而田震真性情,与孩子们产生了很好的化学效果;萨顶顶老师将民族与国际化完美融合,在民族音乐故事、文化和内涵的传递上功不可没;“孩子王”古巨基最容易和学生们打成一片,示范了活泼轻松的课堂形式。
在对孩子的教育方面,除了经典音乐之外,节目组也在思考如何将中国经典的音乐文化传递给大家。因此,第二季节目中观众可以看到华阴老腔、复古派对等音乐元素。
让所有人意外
然而,随着节目一期期的录制,大家对于音乐教育的认知也在不断提高和完善。
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爱的奉献》这首歌背后的意义,节目组特意组织全班同学前往儿童福利院传递爱心,这堂课让所有人意外。
姚小莹回忆,“当我们带着‘给予弱者爱和同情’的心情去看这些孩子的时候,发现他们根本不需要这些,他们像天使一样,很快乐,很正能量,他们需要的是平等对待。”
一堂实践课后节目组发现,汇报演出的主题需要换方向,“给予爱”变为“相互传递爱”。而彩排时也发现,原定的演出形式需要调整。八个福利院的孩子和四个田震班的孩子由原来的分两排站位改为融合为一个方阵,田震班的四个孩子也换下了节目组原本准备的华丽演出服,穿上了校服,“十二个人变成一个融洽的集体,现场超级震撼,”姚小莹激动地说。
“希望第三季可以让这样的孩子也加入《音乐大师课》,他们虽然在身体上有一点不完美,但不自卑很快乐。只要处理得当,观众看到的就不会是博取同情,而是满满的正能量。”
和姚小莹一起摸索音乐教育方式的是一支年轻的队伍,虽然是电视节目,但教育需要专业、严肃,深度的思考需要有生活阅历的人挖掘和把控,因此,年轻的导演组一度受到质疑。
姚小莹告诉记者,第一季的时候,很多环节都需要她亲自把关,但当明确了节目要传递的方向和情怀后,用什么样的方式表达则需要年轻、有创意的头脑。“我很满意现在的团队,他们会在画好的圈里产生无尽的创意,敢想敢做,有朝气。在音乐教育上,我们都是认真的。”
除了电视节目的呈现,《音乐大师课》作为一个品牌,其产业链的开发和延续也已初见端倪。据节目组介绍,第一季播出后,很多老师想要节目中演唱歌曲的伴奏。姚小莹也表示,“今年,我们会把节目中的音乐、伴奏、教案进行线下的分享,让更多人享受音乐教育,感受音乐魅力。”
记者粗略的收集了一些节目评论专家对《音乐大师课》的点评,比较一致的说法是,“她瞄准了‘市场空白+现实需求+公益性’,通过教唱经典音乐以推进孩子们的人格修养,进而实现音乐教育的最大价值。节目所带来的社会、家庭和音乐教育的感动与思考,满足了中国家庭观众的某种关切,具有强烈的社会意义。”
对家长的启发
《音乐大师课》第二季在收视上的突破离不开节目内容和表现手法的创新升级。
这种升级首先体现在参演人数和形式上。观众可以发现,与第一季的“个人唱”不同,第二季不是一个小孩在舞台上唱歌,根据节目需要,会有个别甚至全班同学、老师加入进来,表现形式上融合了朗诵、舞蹈、表演等多种形式,更加多样化。
“这样的融合一方面可以让老师和同学、同学之间的关系得到延展,另一方面,更加多样、艺术化的教学、表现手段更容易让孩子们理解音乐背后的故事。当然,这也锻炼和培养了孩子们音乐之外的艺术能力。”姚小莹告诉记者,上一季的孩子回到《音乐大师课》感叹第二季中学得更多,也更辛苦。
从节目最初的设想和第一季的收视数据来看,《音乐大师课》最高收视人群是家长,因此第二季的第二个突破出现在对家长的启发上。 据节目组工作人员介绍,《音乐大师课》在音乐教育上始终坚持明暗两条线,让孩子们学到音乐知识,培养其人格和修养是显而易见的,此外,还隐藏着对家长、家庭关系的启发。第二季试图实现家庭关系之外的另一种尝试——社会教育,“例如,我们希望通过《亲爱的小孩》这首歌让大家关注到拐卖儿童的社会话题。”
目标受众群的延伸
相较第一季倾向于选择性格外化的孩子,第二季的孩子性格更加多元。姚小莹坦言,按照原有的考虑,像宋亚轩一样性格内向的孩子在镜头呈现上需要把握的尺度很难,但他一唱歌就很吸引人,形成了极度反差,“我想,在生活中不善于交流但具有音乐天赋的孩子也应该出现在节目中。”
而在孩子们的家庭背景上,节目组也希望覆盖得更加宽泛。“音乐的培养不在于上了多少节专业课,而在于孩子们的天性,希望更多有音乐天赋但家庭条件一般的孩子也能来到《音乐大师课》,快乐地去唱歌。”节目组表示。
据节目组介绍,在目标受众群上第二季也做了升级,由原来的家长群体延伸到即将结婚或者婚后还没有孩子的年轻观众,因此,第二季除了教育之外,内容上还加入了怀旧的部分。
然而,这却在歌曲的选择上让播出平台和导演组产生了分歧。姚小莹举例,“播出平台认为《黑猫警长》《葫芦娃》这样的歌曲过于低幼,但我们认为这是好几代人的童年回忆,”好在,播出平台最终尊重了节目组的意见,节目播出后也得到了观众的认可。
此外,第二季中导演组还有意将音乐和孩子们的现实生活进行嫁接。例如在爱国歌曲这一期就有明显设计,八首歌都是表达爱国主题,但导演组根据每个演唱者的实际生活选择了不同的切入点。
关于第三季如何再升级,导演组已有规划。“场景可以更多变,教育空间可以更广阔一些。音乐的表现和教育不仅局限于舞台,应该和孩子们的实际生活结合得更紧密,”姚小莹初步设想,节目组可以融入到孩子们的生活中去,进入到家庭、室外,让孩子们根据生活体验去创作歌曲,表达他们此时此刻的内心世界。
铭记价值导向,巧用综艺手段
“做好这档节目最大的压力来源于哪里?”记者问。
“价值导向和综艺手段的融合。”姚小莹说得很坦白。
当“综艺”遇上“教育”,“有意思”和“有意义”的标准似乎更加显眼,也更加考验制作团队的把控力。
一个国外的纪录片导演曾说过,不管是写一个故事,拍一个电影还是做一档节目,其内核都是人,关乎精神、价值观,传递的是导演的情怀。这句话也是姚小莹在做节目时对自己提出的要求。
从最初在湖南卫视做《绝对男人》,到东方卫视的《加油好男儿》《中国梦之声》《中国达人秀》,再到如今的《音乐大师课》,不管播出平台、节目类型如何改变,传递正确的价值导向是姚小莹作为一个电视人始终铭记的准则。
在她看来,做节目的价值观是真实真诚,也正是这种思维方式的积累,“让我们遇到真实、干净的孩子时,才能把这档节目做好。”
当然,价值观和综艺手段并不冲突。姚小莹强调,做导演时不要在潜意识里认为做正能量就没有综艺的手段。“如何用娱乐的方式呈现正能量的内核?我不认为娱乐可以没有底线,也不认为夺取眼球是唯一的娱乐方式,我们想用一些大众喜欢的、有底线的方式。”
姚小莹举例,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80年代的音乐,节目组特意举办了“复古派对”,要求四位老师都穿上80年代的服装,这个环节是一个非常有看点的综艺手段,但姚小莹再三跟节目组强调,要还原真实,这不是一场老师们的服装秀,而是让孩子们感知那个年代父辈们的生活,让观众回忆自己的青春。“搞怪和正能量就在一线之间,一定要把握好其中的度,否则会影响节目的整体气质。”
“市场竞争激烈,对于电视人来说,既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坚持电视人的情怀,又要用好综艺手段,使节目有意思、有看点,着实不易,这很考验导演的能力,但越难、越有挑战性的事情,我们越乐意尝试。”姚小莹很认真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