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长期以来水稻栽培技术以高产为目的,研究不同栽插密度对产量的影响。而本试验是以提高稻米品质为宗旨,通过不同的栽插行距和不同的栽插株数,调控不同的群体,研究不同群体质量对郑稻18品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适宜的范围内,适当扩大栽插行距和减少栽插穴数,有利提高稻米的外观品质、蒸煮品质和营养品质,对加工品质影响不大。
[关键词] 水稻;栽插株数;稻米品质
一、材料与方法
1.供试品种
中粳郑稻18。
2.试验地点
2008年、2009年两年在南阳市西峡县农科所基地上进行,土质为白土。
3.试验处理
设定3个栽插行距,分别为23.33cm、26.67cm、30.00cm,株距均为13.33cm。每个栽插密度设2个栽插株数,即单株和双株。
4.试验设计
试验采用二因素随机排列,重复3次,小区面积2008年为40m2,2009年为24m2。处理间、区组间均留50cm走道,四周设保护行。
5.试验用肥
每亩总用肥量N 17.5kg、P2O5 8.75kg、K2O 8.75kg。其中磷肥全部用作基面肥。钾肥4.0kg作基面肥、4.75kg作长粗肥。氮肥:基蘖肥和穗肥的比例为5.5:4.5,穗肥中促花肥和保花肥的比例为6:4。
6.观察、记载、测定项目
每小区定点20穴调查基本苗,每隔5d调查一次茎蘖动态;在拔节期,齐穗期和齐穗后20d,每小区各取代表样3数,计算单位穗数,并取代表样5穴考查穗粒结构;成熟后,后核准实产;每小区取稻谷样1.0kg,送南阳市农产品质量监测中心统一测定稻米品质。所有资料都进行统计分析。
二、试验结果
1.对产量的影响
在栽插行距处理间、行距为23.33cm、26.67cm、30.00cm,2008年实收单产分别为596.5kg/亩、589.67kg/亩和590.25kg/亩,产量差异不显著。2009年实收单产分别为687.38kg/亩、685.71kg/畝和668.29kg/亩,行距为30.00cm的比其他两处理减产明显,主要是因为2009年5月14日播种的秧苗受损,5月28日补种,插栽期比2007年推迟12d,栽插行距大的由于基本苗少,迟播、迟栽、有效分蘖期缩短,难以争到足够的苗数和穗数,造成产量降低。在栽插穴数处理间,两年产量差异不显著。
2.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1)加工品质。从表1可以看出,栽插行距和栽插穴数加工品质的出糙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影响甚微,差异不显著。
(2)外观品质。从栽插行距看,两年都是行距为30.00cm的垩白粒率最低,行距为26.67cm的垩白粒最高,2009年差异达显著水平,2008年差异不显著。从栽插本数看,两年的垩白粒各有上下,但差异不显著(见表2)。从表2可以看出,两年都是随栽插行距的扩大,垩白度下降,2009年达显著明差异,2008年差异不显著。单株栽的比双株栽的垩白度低。说明在适宜的栽插行距范围内,适当扩大行距,养活栽插本数有利于提高稻米的外观品质。
三、讨论与小结
1.郑稻18穗、粒互补能力很强,正常情况下株距为13.33cm,行距23.33cm到30.00cm,单株、双株栽以对产量无明显影响。在迟播、迟栽的情况下,栽插密度过低,栽插本数过少,由于有效分蘖期缩短,穗数明显不足,产量会明显下降。
2.适当扩大栽插行距,减少栽插本数,对加工品质影响不大,但有利于提高外观品质,能明显提高蒸煮品质和营养品质。因此,郑稻18优质栽培技术应在适宜的密度范围内,适当扩大行距,减少栽插株数。
[关键词] 水稻;栽插株数;稻米品质
一、材料与方法
1.供试品种
中粳郑稻18。
2.试验地点
2008年、2009年两年在南阳市西峡县农科所基地上进行,土质为白土。
3.试验处理
设定3个栽插行距,分别为23.33cm、26.67cm、30.00cm,株距均为13.33cm。每个栽插密度设2个栽插株数,即单株和双株。
4.试验设计
试验采用二因素随机排列,重复3次,小区面积2008年为40m2,2009年为24m2。处理间、区组间均留50cm走道,四周设保护行。
5.试验用肥
每亩总用肥量N 17.5kg、P2O5 8.75kg、K2O 8.75kg。其中磷肥全部用作基面肥。钾肥4.0kg作基面肥、4.75kg作长粗肥。氮肥:基蘖肥和穗肥的比例为5.5:4.5,穗肥中促花肥和保花肥的比例为6:4。
6.观察、记载、测定项目
每小区定点20穴调查基本苗,每隔5d调查一次茎蘖动态;在拔节期,齐穗期和齐穗后20d,每小区各取代表样3数,计算单位穗数,并取代表样5穴考查穗粒结构;成熟后,后核准实产;每小区取稻谷样1.0kg,送南阳市农产品质量监测中心统一测定稻米品质。所有资料都进行统计分析。
二、试验结果
1.对产量的影响
在栽插行距处理间、行距为23.33cm、26.67cm、30.00cm,2008年实收单产分别为596.5kg/亩、589.67kg/亩和590.25kg/亩,产量差异不显著。2009年实收单产分别为687.38kg/亩、685.71kg/畝和668.29kg/亩,行距为30.00cm的比其他两处理减产明显,主要是因为2009年5月14日播种的秧苗受损,5月28日补种,插栽期比2007年推迟12d,栽插行距大的由于基本苗少,迟播、迟栽、有效分蘖期缩短,难以争到足够的苗数和穗数,造成产量降低。在栽插穴数处理间,两年产量差异不显著。
2.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1)加工品质。从表1可以看出,栽插行距和栽插穴数加工品质的出糙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影响甚微,差异不显著。
(2)外观品质。从栽插行距看,两年都是行距为30.00cm的垩白粒率最低,行距为26.67cm的垩白粒最高,2009年差异达显著水平,2008年差异不显著。从栽插本数看,两年的垩白粒各有上下,但差异不显著(见表2)。从表2可以看出,两年都是随栽插行距的扩大,垩白度下降,2009年达显著明差异,2008年差异不显著。单株栽的比双株栽的垩白度低。说明在适宜的栽插行距范围内,适当扩大行距,养活栽插本数有利于提高稻米的外观品质。
三、讨论与小结
1.郑稻18穗、粒互补能力很强,正常情况下株距为13.33cm,行距23.33cm到30.00cm,单株、双株栽以对产量无明显影响。在迟播、迟栽的情况下,栽插密度过低,栽插本数过少,由于有效分蘖期缩短,穗数明显不足,产量会明显下降。
2.适当扩大栽插行距,减少栽插本数,对加工品质影响不大,但有利于提高外观品质,能明显提高蒸煮品质和营养品质。因此,郑稻18优质栽培技术应在适宜的密度范围内,适当扩大行距,减少栽插株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