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5年夏,海拔3900米的青海玉树,空气清冽,游人如织,几乎看不出五年前这里曾发生过一场震动世界的大地震。
地震之后,时任青海省委领导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计划用三年时间完成恢复重建的主要任务,然后再用两年时间,进一步把州政府所在地建设成为“高原生态型商贸旅游城市、三江源地区中心城市和青海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先行地区”。
这五年,玉树人是怎么过来的?五年重建目标完成得怎么样?这个称为三江源头、唐蕃古道、虫草之乡的资源得天独厚的地方,下一步又打算怎么发展?
本刊记者就此独家专访了现任玉树藏族自治州州委书记吴德军。
重建效果超出预期
《瞭望东方周刊》:玉树地震已过五年,重建过程中你也是地方主要负责人之一,感觉这个目标完成得如何?
吴德军:关于重建,青海省委书记骆惠宁曾说“事非经过不知难”。对此,我感触颇深——如果没有亲身经历过玉树灾后重建,就很难体会到它的艰辛和艰难。
玉树集中了中国西部贫困地区、高寒缺氧地区、边远民族地区的所有特征,是迄今为止人类高海拔地区救灾史上条件最苦、困难最多、情况最复杂的庞大工程。
除了自然环境严酷以外,玉树的土地权益关系也很复杂,且处在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生态环境脆弱。
地震发生后,国家高度重视,立即成立国家抗震救灾总指挥部,在灾区聚集了最优秀的规划力量、最能攻坚的施工力量,共商怎样建设一个新玉树。最后明确的定位是,重建后的玉树,应该是高原生态型商贸旅游城市、三江源地区的中心城市、青海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先行地区。
如今,玉树重建已经完成,效果超出预期,尽管过程充满了艰辛、矛盾和困难。商贸旅游城市、中心城市和先行地区也即将建成。
《瞭望东方周刊》:你最满意之处和不满意之处在哪里?
吴德军:我最欣慰和满意之处,是在中央的关心支持和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在极度浓缩的三年时间里,完成了投资447.54亿元的1248项重建项目。
来自全国各地的援建者们,跟玉树人同吃同住、艰苦奋斗,特别要向他们致敬。
比如,来自中国规划设计院的技术专家,很多是北京来的年轻研究生和博士生,在常年寒冷、没有暖气的帐篷里住了三年,他们硬是凭着毅力扛了下来,还有些干部甚至劳累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每每回想起这些,我都感到无比悲痛和内疚。
另一个满意之处,是玉树人自己对重建的认可度很高。这里说的认可度,很大一部分来自民间自媒体——玉树的年轻一代,现在在社交媒体上说起家乡,都很自豪。让有文化的年轻人认可自己家乡美,是一种纯粹的认可。
不够满意之处,是硬件建设好了,“软件”还没跟上。比如人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文明程度等,与玉树未来的发展目标还有较大差距,还需要时间的积淀。
《瞭望东方周刊》:上述各种困难中,最难的是什么?
吴德军:在诸多问题和困难中,最难攻、最费时、最复杂、最突出的,还是征地拆迁和重新协调土地权益关系。
玉树重建是原址重建。震前结古镇区用地宗数中,商住房、商住办公一体房、院落住宅,以及寺院房地产并存,个人宅基地宗数占97%以上,面积占69%以上。由于历史原因,绝大多数居民的土地确权不明,土地权益关系非常复杂。
震后,“一宅多证、一宅多户”的现象充分暴露,给规划调整用地、居民住房建设和回迁安置增加了相当大的难度,成为当时制约灾后重建顺利推进的最大瓶颈。
让人人都满意,服从重建的拆迁计划,非常之难。难到什么程度?我们有一位干部,到一户老百姓家里做工作,一年不到的时间里,去了76次。
我们坚持 “科学规划论证”与“尊重民族情感”相结合,在兼顾大多数群众利益的情况下,开展细致的宣传动员,逐步使群众由不理解、不支持转变为理解、配合和支持,最终在结古镇区约12平方公里的有限规划重建区内,安置了10万以上的原有居民。
这期间,难能可贵的是得到了绝大多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特别是一些群众“舍小家、顾大家”,作出了很大牺牲,非常让人感动。
《瞭望东方周刊》:玉树重建的另一个口号是“苦干三年,跨越20年”。 “跨越20年”具体指什么?
吴德军:这个口号是省委省政府针对玉树灾后重建的特殊性提出的。它包括了生态环境、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建设管理、人民生活水平以及人的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全面跨越。
重建总投资447亿元,这是玉树建政60年来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8倍,因此从居民住房、学校、医院,到事关长远发展的交通、能源、通信和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都全面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举个例子,重建给玉树带来的一个革命性变化,是冬天有了暖气,这是当地老人们最开心的一点。
以前,玉树人冬天都是烧牛粪取暖的——一天之中,人们不断要用簸箕揽牛粪到火炉里,还要掏烟灰,整个城市也会被一片蓝色的炊烟笼罩。那也许听起来很美好,但真的是太累了。现在我们也有了暖气,冬天不再冷了。
结古镇还设计了全新的下水道系统。在城市功能的设计上,我们也考虑进了长期发展的要素,现代化的商场、游客到访中心和宾馆一应俱全。现在虽然经济下行压力大,但玉树的游客人数却在大幅增长。 房子要像是“从地里长出来的一样”
《瞭望东方周刊》:玉树州是藏族自治州,藏族人口占98%,在重建过程中,是否特别考虑了对藏族民族文化的尊重和对其文化遗产的保护?
吴德军:文化重建是玉树灾后重建的重要内容。对于地震中可能受到损坏的文物,青海省成立了文物保护工作领导小组,聘请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敦煌研究院等为玉树震后文物修复进行全面规划。
有一组数字:国家累计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拨付修复经费2.14亿元,对玉树灾后文博设施投入9664万元,对宗教文化活动场所投入1亿元,对少数民族“非遗”抢救投入948万元,这在玉树民族文化传承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重建初期,深圳市规划院院长曾提醒:“一定要保留、保存、提升当地的文化”。玉树的文化是辉煌的藏族文化,当规划师、工程师都是外来的情况下,特别要注重当地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所以,重建中我们一直把“风貌打造”当成头等大事,因为这是一种乡愁,一种民族记忆。
玉树是四大康巴地区之一,为了在最大程度上保留康巴风貌,我们组织了一个由省委常委、州委书记带队的考察团,加上中国规划设计院和中国建筑设计院的专家学者,花了半个月时间在海拔3700米以上的其他康巴地区如迪庆、甘孜、阿坝等地考察,取人之长并加以升华。
我们的要求是,房子要像是“从地里长出来的一样”,从木头、涂料、藏文化符号等细节上都有所体现。我们要建的,是玉树人自己的家,不是其他哪个城市的翻版。今天你们看到的玉树的风貌打造,可能是藏区最完整的。
怎样讲好玉树的故事
《瞭望东方周刊》:重建基本完成之后,玉树的下一步工作重心是什么?
吴德军:无论是从玉树所处的发展阶段还是从长远考虑,发展生态文化旅游都是玉树下一步的工作重心。
玉树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前来考察的专家学者都认为是世界级的。这里是青藏高原的屋脊,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有全世界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可可西里,是文成公主进藏的重要驿站,还有非常深厚的藏文化和康巴文化的传承。“帐篷文化” “赛马文化”“康巴服饰文化”“唐蕃文化”“歌舞文化”在全中国都是最有独特性的。
最关键的是,玉树的这些资源的文化基本没有破坏,保存得还比较好。打个比方,玉树如同一个还没长大的美女,有一个非常美好的前景。
《瞭望东方周刊》:玉树有这么多独特的资源,又是地震后举世瞩目的地方,打算怎么向世界讲好玉树的故事?
吴德军:确实,我们先要把玉树的故事讲好——为什么要到玉树来?来了以后能做什么?能看到什么?能给人留下点什么?
尽管海拔高、路途远,但如果能体验到一些“独一无二”的话,很多人可能还是愿意长途跋涉来一次。
目前,我们定位的主要是中高端游客。要吸引更多的中端游客,必须建立便捷的交通网络。这方面,州委、州政府加强衔接,已经开通了玉树至西宁、拉萨和成都的航线,下一步将加速构建连接国内大城市的旅游“空中通道”和联通州内各市县的旅游快速通道。
与此同时,世界级的旅游资源,需要有世界级的理念来推介。我们希望同全国乃至世界级的旅游策划团队合作,进行一些顶层设计。
其中一个重要原则是:保持我们文化的原生态,可以进化,但不能退化和变质,不要庸俗化和同质化。
《瞭望东方周刊》:如果用一句话来吸引内地的游客来玉树,你们说什么?
吴德军:玉树是亚洲和世界的生态屏障——这里横贯着喜马拉雅山脉、唐古拉山脉、巴颜喀拉山脉,拥有全世界近10%的湿地、5%的冰川。
这里蓝蓝的天空、悠悠的白云、清清的河水、绿绿的草地,也是中东部地区最稀缺的资源,“不用戴口罩的旅游”也许就是我们最大的“卖点”。
此外,我们还有大城市人很向往的“慢生活”。
举个例子,我曾经在玉树州囊谦县工作,那里有个公保寺,寺里的才旺活佛一直计划着盖一座新寺。他盖寺,不是用钢筋混凝土,而是从山里挖石头,再把石头凿成需要的样式,一块块垒起来。
为此,他找了一帮亲戚和兄弟,从2001年开始,在山里一块块挖石头,然后叮叮咣咣凿石头,这样一直忙到2005年,才开始建大殿。大殿一盖又是3年,到2008年才基本完工。主体建筑完工之后,内部还有各种雕刻细活,到现在快15年了,一座寺庙还没盖完。
现在有多少人肯花这么多时间干这么一件事?玉树人,还肯这样不功利、“慢生活”。
“挖虫草破坏生态”吗
《瞭望东方周刊》:玉树重建的目标之一,是保护脆弱的生态环境。冬虫夏草是玉树最著名的特产之一,但也有人批评过度采挖、破坏草场。虫草产业的下一步,怎么走?
吴德军:作为一种稀缺的保健品,冬虫夏草长期以来是玉树的一大特色产品,也是大自然赐给玉树人的恩惠。
有一种说法,认为采挖冬虫夏草破坏生态,我觉得不是很科学。挖虫草本身对生态影响并不大,采挖虫草的过程中人为乱扔垃圾、破坏草场的行为才会直接对生态产生影响。
前苏联植物专家米丘林有一个理论——根系非常紧密、不透水不透气的草场,应该有一些适度的松翻。人工挖戳一些洞,松松土,水和肥反而能进去。而且,草原的修复能力完全能够承受人工的适度采挖,凡是挖过的洞里新长出的草,常常又壮又健康。
玉树还是要大力发展虫草产业,因为虫草是人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但是会朝着科学化的方向迈进。
我们会进一步研究和求证:应该怎样采挖,采挖多少最恰如其分,如何实现采挖的同时保护草原植被。今后,我们会从资源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兼顾开采与保护,让玉树人切实受益。
《瞭望东方周刊》:很多人可能会关心:虫草的价格,以后会降下来吗?
吴德军:冬虫夏草是世界上珍贵的中药材之一,特别是随着人们保健意识的增强,它的价值是永远存在的。
我在上海发现一个现象,虫草原来是少数人才消费得起的高端保健品,现在随着中产阶级的壮大富裕和健康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亲友之间也开始互相赠送虫草作为礼物。
影响虫草价格的因素很多,既有来自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影响,也有虫草产量、消费水平、自我保健意识的影响。我想,随着虫草消费人群的增长,它的价格也会更加市场化,居于一个比较合理的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