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歌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备受语文教学工作者重视。其原因不仅在于诗歌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文学反映现实生活的重要样式,还在于通过诗歌我们可以走进诗人所处的那个时代和社会,感受诗人在那个时代和社会中所呈现的某种生命律动,进而把握诗人的生命特质,真正实现对诗歌的深入解读和赏析。
中国本有诗乐一体的传统,在古代,诗歌和音乐紧密相连。《尚书·尧典》中说:“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诗和歌名为二而实不可分,后来诗与乐逐渐分开,然而由于诗和乐的天然渊源,诗歌在持续的发展过程中依然具备着“乐”的特征。《毛诗序》中“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的阐述,历来被视为对诗歌“赋诗言志”的经典解读,因此理解和把握一首诗歌中诗人的情志,有必要对诗歌文本中的“言”进行充分的分析和深入的解读。但是我们似乎忽略了紧承《毛诗序》这句话之后“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的表述,其实这里的“咏歌”就是“歌咏”“咏叹”“唱诵”之意。由此看来“咏歌”甚至“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这些肢体语言都是诗歌表情传意的重要方式,那么我们在常规诗歌教学中,对于诗歌的“咏歌”这一形式又怎能轻易地弃之不顾呢?
传颂千古的诗歌名篇《将进酒》以其深沉的悲慨和恣肆勃发的豪情展示了诗人李白特定时空里特有的生命体验。开篇“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诗人登高远眺,在阔大的空间视角中,选取奔腾汹涌的黄河之水这一壮阔的动态景象。既写出了大河的来势不可阻挡,又写出了大河的去势不可挽回,一涨一消之间自形成一种舒卷往复的咏叹味,一咏一叹之间自有诗人急于表达的生命之深沉体验。紧随其后,诗人似乎不愿有片刻的休止,随口又呼出“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恰似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由开篇高昂壮阔的气势一转为低沉短促的人生悲叹。试想诗人从青年时期“仗剑东游”到天宝年间44岁被“赐金放还”,再到此番52岁的光景,一腔抱负,满腹悲酸,半生追逐,怎奈世事难遂人愿,人生又几多烦扰。悲感虽然难免,但在生性放达洒脱的李白看来,只要“人生得意”便无所遗憾,当纵情欢乐。诗歌节奏倏然急转,唱出了“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这样节奏轻快,充满痛快豪情的语句。随着这种狂放之情渐趋高潮,诗的旋律也明显加快。“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几个短句忽然加入,不但使诗歌形式节奏富于变化,同时也暗合了诗歌表达情感的节奏需要。这种狂放的情感节奏更是发展为一种认为“钟鼓馔玉”的富贵“不足贵”和对“圣贤皆寂寞”的深深愤慨,节奏也随之低沉延缓。但生性爱酒的李白在刚表达出内心之痛时,又回到了眼前的酒席之上。诗情也再入狂放节奏,“径须沽取”,“同销万古愁”,诗情至此狂放至极,令人嗟叹咏歌,直欲“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同时诗歌中韵脚“回”“杯”和“停”“听”“醒”“名”,以及“雪”“月”“谑”自由交替使用,灵活自然,不拘格套,足见诗人洒脱狂放之情感。
早年的杜甫仗剑远游积极进取,对未来生活充满希望。这阶段的代表作《望岳》充满了诗人青年时代的浪漫与激情。“岱宗夫如何?”开篇发问,用语平凡,语气平淡,“齐鲁青未了”随声应答,意境倏然开朗,遥望东岳泰山,横跨齐鲁两地,轻缓的节奏契合诗人如流水汩汩的情感。接下来二、三两联,诗人目光所及山河壮美,境界顿然开阔,那种对祖国山河之爱溢于言表。面对此景,诗人豪情万丈,那种乐观自信、积极进取的生命感受瞬间激活,有感而发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叹。全诗有开篇轻缓平淡的节奏和情感酝酿,中间有壮美山河引起的格调昂扬的情感积蓄,最后再示以慷慨激昂的情感喷发,意气风发之中自有一份青年的踌躇满志。整首诗压“了”“晓”“鸟”“小”这样的开口韵,舒缓自然,自有轻快高昂相交织的诗歌节奏。
对于杜甫的诗歌风格评价,历来都以“沉郁顿挫”来概括。其实这里的“沉”有深刻、深广、深厚之意,“郁”有郁结、凝重之意;“顿挫”更多的是指艺术形式,主要表现为词句的停顿转折、节奏的徐疾相间、旋律的跌宕起落,杜甫的“沉郁”情感往往通过“顿挫”这一艺术形式加以呈现,两者相得益彰。
《登高》中诗人的情感表达不是平铺直叙,而是有明显的起伏回旋、缓急涨落。“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句,上联以悲秋起势,“秋风、秋天、哀猿”传达的悲凉,在“急、高”两个形容词的渲染下显得秋意袭人、悲情顿生,节奏也因多个意象的直接组合变得急促;下联“清、白、回”几个平声调的词,使得悲情暂时消失,语势舒缓。“无边”和“不尽”两个词将诗人的“悲秋”心境推向一个深沉层次的同时,“萧萧”和“滚滚”这两个叠音词又丰富了悲秋的意境,表面上似乎紧承首联的舒缓节奏,实际上是诗人内心情绪的缓冲,就似静海深流,声调压抑低沉,一股更大的悲情正在积蓄。在“万里悲秋”“百年多病”的阔大时空中,诗人那种漂泊异地、思家念亲、年老体迈诸般悲怆情感集中表达,在“艰难苦恨”“潦倒新停”的深沉哀叹中,时局动荡、人事沧桑、晚景凄凉诸般感受袭上心头。后两联中诗人郁结难舒的爱国情感和排遣不开的羁旅愁思终于喷涌而出,使一度舒缓的情感顿起波澜。
将深厚郁结的“沉郁”之情寓于跌宕有致的“顿挫”之中,杜甫在诗歌上的最大贡献在于推动了律诗的发展和成熟,在晚年的《登高》中,律诗所追求的各种格律节奏得到近乎完美的呈现。比如“繁霜鬓”“浊酒杯”对仗工整;“艰难苦恨”四字,恰为阴阳上去四声,抑扬顿挫节奏鲜明;“潦倒”“新停”四字,仄平交错,有为叠韵。晚年的杜甫历经理想破灭、时局动荡以及漂泊零落,生命状态大不如青年时期的昂扬激越,在诗歌表达的选择上有更多的节制,这种节制更多的表现为一种生命的节制。诗人往往将充沛的感情隐藏于心灵深处,九曲回肠冲撞旋转,并不恣情宣泄倾泻无遗。作品中读到的是一个兀立高台的穷儒形象。诗人的情感,悲郁深沉而并不过分,凄苦冷落而不见消沉。因此,在读他那些深厚郁结的诗歌时,不能不为他迂回顿挫之美的外表下郁结难舒的生命状态所打动。当我们被诗人这种生命状态打动时,就是我们正在读懂杜甫的时刻。
总之,无论是李白的胸怀天下却壮志难酬,杜甫年青时期的意气风发,还是晚年时期的沉郁悲慨,诗歌的韵律节奏都是诗人特定时代生命律动的呈现,更是诗人在特定时代中生命特质的表达。抓住诗歌与生俱来的韵律节奏,加强吟咏诵读,应该成为诗歌教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作者单位:安徽省合肥市第六中学(230000)
中国本有诗乐一体的传统,在古代,诗歌和音乐紧密相连。《尚书·尧典》中说:“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诗和歌名为二而实不可分,后来诗与乐逐渐分开,然而由于诗和乐的天然渊源,诗歌在持续的发展过程中依然具备着“乐”的特征。《毛诗序》中“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的阐述,历来被视为对诗歌“赋诗言志”的经典解读,因此理解和把握一首诗歌中诗人的情志,有必要对诗歌文本中的“言”进行充分的分析和深入的解读。但是我们似乎忽略了紧承《毛诗序》这句话之后“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的表述,其实这里的“咏歌”就是“歌咏”“咏叹”“唱诵”之意。由此看来“咏歌”甚至“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这些肢体语言都是诗歌表情传意的重要方式,那么我们在常规诗歌教学中,对于诗歌的“咏歌”这一形式又怎能轻易地弃之不顾呢?
传颂千古的诗歌名篇《将进酒》以其深沉的悲慨和恣肆勃发的豪情展示了诗人李白特定时空里特有的生命体验。开篇“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诗人登高远眺,在阔大的空间视角中,选取奔腾汹涌的黄河之水这一壮阔的动态景象。既写出了大河的来势不可阻挡,又写出了大河的去势不可挽回,一涨一消之间自形成一种舒卷往复的咏叹味,一咏一叹之间自有诗人急于表达的生命之深沉体验。紧随其后,诗人似乎不愿有片刻的休止,随口又呼出“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恰似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由开篇高昂壮阔的气势一转为低沉短促的人生悲叹。试想诗人从青年时期“仗剑东游”到天宝年间44岁被“赐金放还”,再到此番52岁的光景,一腔抱负,满腹悲酸,半生追逐,怎奈世事难遂人愿,人生又几多烦扰。悲感虽然难免,但在生性放达洒脱的李白看来,只要“人生得意”便无所遗憾,当纵情欢乐。诗歌节奏倏然急转,唱出了“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这样节奏轻快,充满痛快豪情的语句。随着这种狂放之情渐趋高潮,诗的旋律也明显加快。“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几个短句忽然加入,不但使诗歌形式节奏富于变化,同时也暗合了诗歌表达情感的节奏需要。这种狂放的情感节奏更是发展为一种认为“钟鼓馔玉”的富贵“不足贵”和对“圣贤皆寂寞”的深深愤慨,节奏也随之低沉延缓。但生性爱酒的李白在刚表达出内心之痛时,又回到了眼前的酒席之上。诗情也再入狂放节奏,“径须沽取”,“同销万古愁”,诗情至此狂放至极,令人嗟叹咏歌,直欲“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同时诗歌中韵脚“回”“杯”和“停”“听”“醒”“名”,以及“雪”“月”“谑”自由交替使用,灵活自然,不拘格套,足见诗人洒脱狂放之情感。
早年的杜甫仗剑远游积极进取,对未来生活充满希望。这阶段的代表作《望岳》充满了诗人青年时代的浪漫与激情。“岱宗夫如何?”开篇发问,用语平凡,语气平淡,“齐鲁青未了”随声应答,意境倏然开朗,遥望东岳泰山,横跨齐鲁两地,轻缓的节奏契合诗人如流水汩汩的情感。接下来二、三两联,诗人目光所及山河壮美,境界顿然开阔,那种对祖国山河之爱溢于言表。面对此景,诗人豪情万丈,那种乐观自信、积极进取的生命感受瞬间激活,有感而发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叹。全诗有开篇轻缓平淡的节奏和情感酝酿,中间有壮美山河引起的格调昂扬的情感积蓄,最后再示以慷慨激昂的情感喷发,意气风发之中自有一份青年的踌躇满志。整首诗压“了”“晓”“鸟”“小”这样的开口韵,舒缓自然,自有轻快高昂相交织的诗歌节奏。
对于杜甫的诗歌风格评价,历来都以“沉郁顿挫”来概括。其实这里的“沉”有深刻、深广、深厚之意,“郁”有郁结、凝重之意;“顿挫”更多的是指艺术形式,主要表现为词句的停顿转折、节奏的徐疾相间、旋律的跌宕起落,杜甫的“沉郁”情感往往通过“顿挫”这一艺术形式加以呈现,两者相得益彰。
《登高》中诗人的情感表达不是平铺直叙,而是有明显的起伏回旋、缓急涨落。“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句,上联以悲秋起势,“秋风、秋天、哀猿”传达的悲凉,在“急、高”两个形容词的渲染下显得秋意袭人、悲情顿生,节奏也因多个意象的直接组合变得急促;下联“清、白、回”几个平声调的词,使得悲情暂时消失,语势舒缓。“无边”和“不尽”两个词将诗人的“悲秋”心境推向一个深沉层次的同时,“萧萧”和“滚滚”这两个叠音词又丰富了悲秋的意境,表面上似乎紧承首联的舒缓节奏,实际上是诗人内心情绪的缓冲,就似静海深流,声调压抑低沉,一股更大的悲情正在积蓄。在“万里悲秋”“百年多病”的阔大时空中,诗人那种漂泊异地、思家念亲、年老体迈诸般悲怆情感集中表达,在“艰难苦恨”“潦倒新停”的深沉哀叹中,时局动荡、人事沧桑、晚景凄凉诸般感受袭上心头。后两联中诗人郁结难舒的爱国情感和排遣不开的羁旅愁思终于喷涌而出,使一度舒缓的情感顿起波澜。
将深厚郁结的“沉郁”之情寓于跌宕有致的“顿挫”之中,杜甫在诗歌上的最大贡献在于推动了律诗的发展和成熟,在晚年的《登高》中,律诗所追求的各种格律节奏得到近乎完美的呈现。比如“繁霜鬓”“浊酒杯”对仗工整;“艰难苦恨”四字,恰为阴阳上去四声,抑扬顿挫节奏鲜明;“潦倒”“新停”四字,仄平交错,有为叠韵。晚年的杜甫历经理想破灭、时局动荡以及漂泊零落,生命状态大不如青年时期的昂扬激越,在诗歌表达的选择上有更多的节制,这种节制更多的表现为一种生命的节制。诗人往往将充沛的感情隐藏于心灵深处,九曲回肠冲撞旋转,并不恣情宣泄倾泻无遗。作品中读到的是一个兀立高台的穷儒形象。诗人的情感,悲郁深沉而并不过分,凄苦冷落而不见消沉。因此,在读他那些深厚郁结的诗歌时,不能不为他迂回顿挫之美的外表下郁结难舒的生命状态所打动。当我们被诗人这种生命状态打动时,就是我们正在读懂杜甫的时刻。
总之,无论是李白的胸怀天下却壮志难酬,杜甫年青时期的意气风发,还是晚年时期的沉郁悲慨,诗歌的韵律节奏都是诗人特定时代生命律动的呈现,更是诗人在特定时代中生命特质的表达。抓住诗歌与生俱来的韵律节奏,加强吟咏诵读,应该成为诗歌教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作者单位:安徽省合肥市第六中学(23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