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际理解教育是以实现国际理解为目标,通过各种教育手段和措施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以及相互合作的教育;是通过对不同民族、国家和文化等差异的理解,消除隔阂、促进合作,最终培养出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理解能力、了解国际规则并能参与国际事务和竞争的国际化人才的教育。
国际理解教育的具体内容应涵盖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民族文化、精神的弘扬及传承教育;二是全球化的胸怀与视野教育;三是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相互依存关系的理解教育;四是对和平、人权、公正、开发、环境等重大国际问题的正确世界观教育;五是国际沟通与交往的实践能力教育。
国际理解教育的学科渗透是充分挖掘信息科技学科教育与国际理解教育内容的交集,它们既是信息科技教学的内容,也是国际理解教育要体现的理念,依托这样的材料进行渗透最自然最真实。我们应注重信息科技教学中国际理解教育渗透方法的探索与实践,通过日常学科教学予以贯彻实施。
国际理解教育(Education for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 )的目的是增进不同文化背景的、不同种族的、不同宗教信仰的和不同区域、国家、地区的人们相互了解和相互宽容;加强他们之间相互合作,以便共同认识和处理全球社会存在的重大共同问题。其核心思想是平等地对待不同文化,尊重、理解文化差异,促使每个人都能够通过对世界的进一步认识来了解自己和了解他人。
《上海市中小学信息科技教学标准》中规定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既承担着让中小学生了解、熟悉、掌握信息科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的任务,又承担着通过学习,学会利用信息技术发展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培养解决真实、开放问题能力的任务,同时,它还承担为学生在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主要载体的信息化学习平台上进行自主学习和个性发展提供必要的科学观念和科学方法的任务。学生通过对信息科技的学习、实践、应用和探究,要掌握信息科技的基本概念、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能够正确理解、正确选择并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习、研究、交流的效率,发展思维、学会学习,培养对信息科技和在信息化社会中生活的正确态度、情感、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
显而易见,在信息化日趋发展的现代社会, 小学信息科技教学是渗透国际理解教育的重要途径。
教育的对象是人,因此一切教育活动的主体都是学生。我们的国际理解教育培养的学生既要具有中国情怀,又要具有全球视野;既能用民族的眼光来看世界,又能用世界的眼光来弘扬我们民族的精神。
(一)以学生为本
学生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人,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間。比如人与生俱来的对世界的好奇心,还有丰富的想像力。不同的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是不一样的,比如这个同学他更关注“人”的发展,而这个同学更关注“事”的方面,也有同学对物的关注度更高。因此我们提供的素材可以囊括“人、事、物”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二)弘扬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支撑一个民族生存的基石。中华民族精神具有丰富的内涵,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从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开始,到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从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千古佳话至今仍被人们所传颂。民族精神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因此,弘扬民族精神是我们拥有国际视野的基础。
每个学科都有渗透民族文化的方式,比如语文课的语言表达、音乐课的民族音乐、美术课上不同风格画作的欣赏。我们信息技术课堂除了信息技术的教学外,也可以和民族文化进行渗透和整合:可以是画图版块中画一画中国的宏伟古建筑;可以是word版块中传统节日的电子小报的制作,也可以是 Powerpoint版块中“中国四大发明”等素材的搜集。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既有知识的学习掌握,又有了解民族文化的认同,发扬传统文化的意识与责任。
(三)具有全球的胸怀与视野
全球的胸怀与视野,是指以开阔、理性的全球视野来认识、对待中国和世界的历史与现实。这就要求老师和学生都要具有国际化的眼光。眼界决定高度,我们的视野开阔了,才能让我们]课堂更现代、更智慧;眼光可以近距离、也可以远距离,基于信息技术,我们既了解其他国家民族的风俗,同时也能尊重别人的风俗习惯。比如泰国人问好的时候双手合十、男女相见有“拥抱礼”等等。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国际化的教学形式已经非常丰富:比如电脑的使用、电子教材、微课视频、学习平台等等。其实网络拉近了我们“地球村”的距离,我们对信息技术的依赖显而易见,我们可以“借题发挥”!比如我们都是“低头族”,以前我们一个字不认识,想到的是问别人、查字典,而今天的第一反应肯定是找“度娘”。我们平常出去哪里玩,首先要做的是什么?肯定是上百度找攻略。我在以画图为内容的一系列课堂中就提供了一个类似“度娘”的资源包。学生是以他们选择喜欢的图片来组合一副旅游攻略图,把语文课上文字的描述转化为信息技术图片的展现。
(四)注重文化的比较与宽容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有关专业基础课的双语教学已经逐渐在很多高校开展。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信息技术手段的不断发展,现在双语课堂,国际学校、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已经形式多样。我以做攻略图为话题,要制作不同国家的旅游攻略图。不同的地方,就会有不同的文化、习俗、服饰、语言,通过“人、事、物”三个方面的不同组合、交流,学生感知的是不一样的国家,呈现出来的也是不一样的作品。有了感知、有了交流,学生立足于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加强与别国文化的交流,能够客观地看待自己文化,同时宽容和尊重其他国家的文化。
这节课是通过“一条主线,三个层面,四个环节”在贯穿知识点,体现国际理解教育的。
一条主线:围绕搜索国外节日这一知识点来展示学生熟悉的国家,通过“小眼睛”来看大世界。
三个层面: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及思维与创新。知识与技能层面——通过自学、探究等方法,学会搜索国外的节日以及用“复制粘贴”命令来下载图形和节日含义,感受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层面——在组合不同国家的有代表性的景点和人文图片时,感知不同地域的差异,学会尊重他们,以开放的心态对待差异;思维与创新层面——学生通过利用所提供的材料和自己的认知,制作电子小报并讲述自己的认识,培养知识迁移和语言表达能力,交流自己对某个国家的认识。这既是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又是思维方式的培养。
四个环节:激趣、自学、探索、交流。激趣——展示电子小报,激发学生用新方法来表达自己眼中的世界和熟悉的国家的兴趣。自学——电子小报是展示各国节日的载体,通过自学如何对电子小报的排版,为制作电子小报搭好舞台。探索——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学习制作电子小报的新方法來组合我们熟悉国家的样子,并感受不同国家的地理位置和人文风情的不同。交流——作为新时代的人,学会和别人交流分享已经是一个现代人具备的素质。在完成作品后,学生通过交流感知分享对这个世界的初步认识,可以是地理环境、自然景观,也可以是服饰、语言或者人文景观。通过电子小报、PPT等新方法交流我们感知到的各国风情、文化,打开一扇探索世界的小窗,用我们的小眼睛去看大世界;讲述分享我眼中的世界,激发学生不断学习,继续探索世界的欲望。通过自学、探索、交流这一过程,学生不仅学会了“组合图形的新方法”这一技术,更重要的是对世界有了初步的感知,并且学会了如何选择自己需要的素材,如何和人分享自己的想法。这样既学习了信息技术,又锻炼了交流、表达、思维等多方面的能力与素养,更提升了国际理解的意识与修养。
在信息科技教学中渗透国际理解教育,就是通过一系列教与学的活动,使学生在获得信息科技的基本概念、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同时,能更清楚地了解各个地区人们生活的环境和习俗,并在与外国人交流中尊重理解彼此的文化差异。当然我们既要了解学习外来的东西,又不能“崇洋媚外”。只有两种文化的交融和碰撞,才能达到交流与沟通的目的。作为信息科技教师,我们既要介绍国外的先进的科学文化遗产,贯彻和平精神,着眼于未来;同时也要让学生知道和平、人权、民主还是我们要努力的目标。世界上还有种族歧视,还有贫富差距,还有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矛盾。也就是,教学实践中要让学生理解与尊重异域文化,并在渗透异域文化的同时,进行文化对比,帮助学生加深对本国优秀文化的认识和理解;要让学生以开阔的视野和多元文化共存的态度,成为具有国际视野的“地球市民”。
国际理解教育的具体内容应涵盖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民族文化、精神的弘扬及传承教育;二是全球化的胸怀与视野教育;三是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相互依存关系的理解教育;四是对和平、人权、公正、开发、环境等重大国际问题的正确世界观教育;五是国际沟通与交往的实践能力教育。
国际理解教育的学科渗透是充分挖掘信息科技学科教育与国际理解教育内容的交集,它们既是信息科技教学的内容,也是国际理解教育要体现的理念,依托这样的材料进行渗透最自然最真实。我们应注重信息科技教学中国际理解教育渗透方法的探索与实践,通过日常学科教学予以贯彻实施。
一、国际理解教育与小学信息科技教学
国际理解教育(Education for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 )的目的是增进不同文化背景的、不同种族的、不同宗教信仰的和不同区域、国家、地区的人们相互了解和相互宽容;加强他们之间相互合作,以便共同认识和处理全球社会存在的重大共同问题。其核心思想是平等地对待不同文化,尊重、理解文化差异,促使每个人都能够通过对世界的进一步认识来了解自己和了解他人。
《上海市中小学信息科技教学标准》中规定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既承担着让中小学生了解、熟悉、掌握信息科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的任务,又承担着通过学习,学会利用信息技术发展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培养解决真实、开放问题能力的任务,同时,它还承担为学生在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主要载体的信息化学习平台上进行自主学习和个性发展提供必要的科学观念和科学方法的任务。学生通过对信息科技的学习、实践、应用和探究,要掌握信息科技的基本概念、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能够正确理解、正确选择并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习、研究、交流的效率,发展思维、学会学习,培养对信息科技和在信息化社会中生活的正确态度、情感、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
显而易见,在信息化日趋发展的现代社会, 小学信息科技教学是渗透国际理解教育的重要途径。
二、国际理解教育在信息科技学科中渗透的策略
教育的对象是人,因此一切教育活动的主体都是学生。我们的国际理解教育培养的学生既要具有中国情怀,又要具有全球视野;既能用民族的眼光来看世界,又能用世界的眼光来弘扬我们民族的精神。
(一)以学生为本
学生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人,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間。比如人与生俱来的对世界的好奇心,还有丰富的想像力。不同的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是不一样的,比如这个同学他更关注“人”的发展,而这个同学更关注“事”的方面,也有同学对物的关注度更高。因此我们提供的素材可以囊括“人、事、物”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二)弘扬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支撑一个民族生存的基石。中华民族精神具有丰富的内涵,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从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开始,到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从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千古佳话至今仍被人们所传颂。民族精神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因此,弘扬民族精神是我们拥有国际视野的基础。
每个学科都有渗透民族文化的方式,比如语文课的语言表达、音乐课的民族音乐、美术课上不同风格画作的欣赏。我们信息技术课堂除了信息技术的教学外,也可以和民族文化进行渗透和整合:可以是画图版块中画一画中国的宏伟古建筑;可以是word版块中传统节日的电子小报的制作,也可以是 Powerpoint版块中“中国四大发明”等素材的搜集。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既有知识的学习掌握,又有了解民族文化的认同,发扬传统文化的意识与责任。
(三)具有全球的胸怀与视野
全球的胸怀与视野,是指以开阔、理性的全球视野来认识、对待中国和世界的历史与现实。这就要求老师和学生都要具有国际化的眼光。眼界决定高度,我们的视野开阔了,才能让我们]课堂更现代、更智慧;眼光可以近距离、也可以远距离,基于信息技术,我们既了解其他国家民族的风俗,同时也能尊重别人的风俗习惯。比如泰国人问好的时候双手合十、男女相见有“拥抱礼”等等。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国际化的教学形式已经非常丰富:比如电脑的使用、电子教材、微课视频、学习平台等等。其实网络拉近了我们“地球村”的距离,我们对信息技术的依赖显而易见,我们可以“借题发挥”!比如我们都是“低头族”,以前我们一个字不认识,想到的是问别人、查字典,而今天的第一反应肯定是找“度娘”。我们平常出去哪里玩,首先要做的是什么?肯定是上百度找攻略。我在以画图为内容的一系列课堂中就提供了一个类似“度娘”的资源包。学生是以他们选择喜欢的图片来组合一副旅游攻略图,把语文课上文字的描述转化为信息技术图片的展现。
(四)注重文化的比较与宽容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有关专业基础课的双语教学已经逐渐在很多高校开展。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信息技术手段的不断发展,现在双语课堂,国际学校、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已经形式多样。我以做攻略图为话题,要制作不同国家的旅游攻略图。不同的地方,就会有不同的文化、习俗、服饰、语言,通过“人、事、物”三个方面的不同组合、交流,学生感知的是不一样的国家,呈现出来的也是不一样的作品。有了感知、有了交流,学生立足于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加强与别国文化的交流,能够客观地看待自己文化,同时宽容和尊重其他国家的文化。
三、信息科技教学中渗透国际理解教育的方法
《把宝贝藏起来》是华东师范大学版信息科技(上册)内容,它是建立在学生学完浏览器操作方法,利用搜索网站搜索的内容。国际理解教育需要切身的体验,课堂中学生们通过搜索各国风情,让学生组合图形、讲故事等途径体验各国的景点、人文风情,结合日常生活中的旅游经历或者电视节目对这些国家的认识,从而能够有自己对世界的印象,由感知世界到探索这个世界。这节课是通过“一条主线,三个层面,四个环节”在贯穿知识点,体现国际理解教育的。
一条主线:围绕搜索国外节日这一知识点来展示学生熟悉的国家,通过“小眼睛”来看大世界。
三个层面: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及思维与创新。知识与技能层面——通过自学、探究等方法,学会搜索国外的节日以及用“复制粘贴”命令来下载图形和节日含义,感受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层面——在组合不同国家的有代表性的景点和人文图片时,感知不同地域的差异,学会尊重他们,以开放的心态对待差异;思维与创新层面——学生通过利用所提供的材料和自己的认知,制作电子小报并讲述自己的认识,培养知识迁移和语言表达能力,交流自己对某个国家的认识。这既是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又是思维方式的培养。
四个环节:激趣、自学、探索、交流。激趣——展示电子小报,激发学生用新方法来表达自己眼中的世界和熟悉的国家的兴趣。自学——电子小报是展示各国节日的载体,通过自学如何对电子小报的排版,为制作电子小报搭好舞台。探索——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学习制作电子小报的新方法來组合我们熟悉国家的样子,并感受不同国家的地理位置和人文风情的不同。交流——作为新时代的人,学会和别人交流分享已经是一个现代人具备的素质。在完成作品后,学生通过交流感知分享对这个世界的初步认识,可以是地理环境、自然景观,也可以是服饰、语言或者人文景观。通过电子小报、PPT等新方法交流我们感知到的各国风情、文化,打开一扇探索世界的小窗,用我们的小眼睛去看大世界;讲述分享我眼中的世界,激发学生不断学习,继续探索世界的欲望。通过自学、探索、交流这一过程,学生不仅学会了“组合图形的新方法”这一技术,更重要的是对世界有了初步的感知,并且学会了如何选择自己需要的素材,如何和人分享自己的想法。这样既学习了信息技术,又锻炼了交流、表达、思维等多方面的能力与素养,更提升了国际理解的意识与修养。
四、信息科技教学中渗透国际理解教育的注意点
在信息科技教学中渗透国际理解教育,就是通过一系列教与学的活动,使学生在获得信息科技的基本概念、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同时,能更清楚地了解各个地区人们生活的环境和习俗,并在与外国人交流中尊重理解彼此的文化差异。当然我们既要了解学习外来的东西,又不能“崇洋媚外”。只有两种文化的交融和碰撞,才能达到交流与沟通的目的。作为信息科技教师,我们既要介绍国外的先进的科学文化遗产,贯彻和平精神,着眼于未来;同时也要让学生知道和平、人权、民主还是我们要努力的目标。世界上还有种族歧视,还有贫富差距,还有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矛盾。也就是,教学实践中要让学生理解与尊重异域文化,并在渗透异域文化的同时,进行文化对比,帮助学生加深对本国优秀文化的认识和理解;要让学生以开阔的视野和多元文化共存的态度,成为具有国际视野的“地球市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