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株洲市是解放后国家确定的全国8个重点建设的新兴城市之一。1961年3月23日,邓小平在广州开完会后回北京途中,特意在株洲停留一天,视察了三三一厂和六〇一厂。历史的车轮虽已过去50多载,但邓小平的株洲之行永远烙印在株洲人民的心坎上,他的谆谆教导永远回荡在株洲大地。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委员会总书记邓小平,今天上午到你厂视察。”
1961年3月23早晨,三三一厂厂长郭固邦接到中共湖南省委的电话通知,立即行动起来。
9时许,郭固邦与厂党委书记王正、副厂长罗振坤和专程来迎接邓小平的省委书记李瑞山、市委书记马壮昆,在工厂的东大门候迎。
这里,由五里墩通向工厂的铁路专用线入厂处,已习惯性地成了来厂视察的中央首长专列的停靠点。
邓小平的专列停稳后,李瑞山领着郭固邦上车,先向邓小平作简要汇报。邓小平的随行人员有夫人卓琳和中央办公厅主任杨尚昆、国家计委负责人谷牧、铁道部长吕正操等。
从广州出发前,邓小平听一位中央首长介绍,株洲三三一厂搞得不错,新中国的第一台航空发动机诞生在这里,去年又试制成功了空空导弹。厂长郭固邦,是出席党的“八大”的代表。全国群英会上,该厂荣获“跃进红旗”奖牌。邓小平决定借路过株洲的机会到这个厂看看。
邓小平听取郭固邦的简要汇报后,健步走出专列,进入厂区导弹生产线视察。这是我国的第一条空空导弹生产线,1958年底动工兴建,1960年3月第一枚空空导弹(代号7089)在这里诞生。
邓小平高兴地称赞该厂高速度取得的突出成绩,热切鼓励郭固邦不要气馁,要敢于战胜苏联专家撤走所造成的困难,细心查找导弹在打靶试验中的脱靶原因,争取早日定型投产,装备空军。
后来查明,导弹在打靶试验中脱靶的原因在于飞机雷达未校正,并非导弹质量欠佳。
邓小平接着参观了代号5081的舰对舰导弹,它是该厂准备仿制的新产品。
看了样弹,听了原理、性能介绍,他问郭固邦:“它的造价是多少?”
郭固邦说,估计是50万元一枚。
“嚯,那就划得来啊!”邓小平含笑说道,“一枚导弹可以击毁一艘军舰,合算,合算!”
“造这种导弹,你们有哪些困难?”邓小平关切地问道。
郭固邦回答,关键是液体燃料。
“这种燃料,我国现在能够解决了!”邓小平告诉郭固邦。
察看导弹生产线后,邓小平一行乘兴来到航空发动机生产现场。
在811号发动机旁,郭固邦介绍道:“试制这种喷气发动机的任务,是我厂向上级争取到的。”
“它的特点是通体薄壁,全身管子,满腔叶片;体积小,功率大,属当前的世界先进机种,制造的难度很大,全体职工鼓足干劲争上游,苦干7个半月将它试制成功了。”
邓小平颔首赞许,边看、边听、边问:“这种发动机装在什么飞机上?”
得到答复后,他又指着发动机尾喷口那圈鳞状片问道:“这起什么作用?”
听完设计员的讲解,他要求道:“请用最通俗易懂的话再说一下。”
设计员按气体流量,压力原理,又讲了一遍。
郭固邦估计邓小平尚未完全明白,就接过话题,打了个比方说:“我们站在这个厂房的中间,很难感觉到空气在流动;如果往那张小门的口上一站,就感到空气在流动,而且有压力。这些鳞片,是起调节作用的。”
邓小平高兴地点头:“哦,经你这么一说,我就懂啦!”
邓小平很兴奋,看得详细,问得具体。视察的时间,原定1个小时,结果翻了一番。
回到专列上,邓小平向随行人员说,“这个厂子搞得好哟!这位郭固邦同志,对产品很熟悉,讲解也不错,是个又红又专的干部!”
邓小平的关怀、鼓励,伴随着和煦的春風,在这家军工大厂播扬着。
六〇一厂花坛里,含苞待放的鹤顶红与盛开的迎春花,相映成趣;紫燕双飞,翩翩起舞,它们正在准备迎接贵宾呢!
3月23日上午,几辆小轿车鱼贯驶入工厂专家招待所。屋里,没有盛大的欢迎场面;厂区,也没有挥动的小红旗。与平时不同的,只是房里房外,打扫得干干净净,周围比过去宁静。
3月22日晚上,厂党委书记栗汇川,接到中共株洲市委的电话,通知他明天上午有中央首长来厂参观。是谁呢?电话里没有讲。栗汇川知道,这不是市委的疏忽,而是……。栗汇川放下话筒,马上找保卫、行政部门,布置打扫庭院,安排警卫准备迎接中央首长。23日早起床后,他又到厂门前至专家招待所一带巡视了一遍,才去吃早餐。
雨后初晴,金灿灿的阳光,洒满庭院。上午11时许,几辆小车徐徐驶进专家招待所大门,早已在这里迎候的厂党委书记栗汇川、厂长崔玉樊、厂党委委员苑洪波、吴绍钧等迎上前去。这时,陪同中共中央总书记邓小平前来视察的中共湖南省委书记李瑞山、中共株洲市委书记马壮昆,把工厂负责人向首长一一作了介绍。
栗汇川满面笑容地说:“总书记辛苦了!我代表全厂职工欢迎您!”邓小平与厂领导一一握手问好。
一行人在栗汇川等陪同下,走向贵宾室。年过半百的邓小平身着青色呢子中山装,脚穿布鞋,步履稳健。
栗汇川请邓小平到小会议室,稍微休息后,正准备作简要汇报,邓小平却连忙制止说:“看吧!我们边看边谈嘛!”陪同邓小平来的省公安厅厅长李强,知道邓小平工作很忙,先天深夜还在专列上办公,这次到株洲只看三三一厂、六〇一厂,在这里不可能有很多的时间,便催促栗汇川:“你作向导,边走边向总书记汇报。” 于是,一行人直接奔赴生产一线。按生产程序,要从一车间开始参观。去一车间有一段路坡度较陡,李瑞山考虑前不久邓小平扭伤了脚,上下坡不大方便,征得邓小平同意后,一行人便从二车间看起。栗汇川为使讲解详细具体,就将分管生产的崔玉璞和总工程师孙立叫到邓小平身边,随时听候询问。
硬质合金被称为“工业的牙齿”,广泛应用于冶金、机械、地质、煤炭、石油、化工、电子、轻纺及国防军工等领域。想要发展工业,必须先发展硬质合金产业。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的硬质合金产业可谓一片空白,只能高价进口硬质合金。为改变这种局面,国家将六〇一厂的建设列为“一五”计划的156个重点项目之一。1954年,一大批建设者从各地汇聚到株洲走马塘,在一片荒凉、野草丛生的土地上,开始了艰辛的创业历程,进军硬质合金。
邓小平边看边问,并伸手捏了捏那乌黑的粉末冶金产品,点头微笑说:“我们多么需要这些产品,来填补国家的空白。更需要很多管理人员都熟悉业务,成为红色专家。”孙立回答:“产品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我们技术人员也要努力学习,不然就跟不上大跃进的步伐。”邓小平接过话又对栗汇川说:“管理人员包括领导干部,都要认真学习技术,变外行为内行。只有熟悉生产,才能指挥生产,只有了解生产流程,增强质量意识,才能促进工厂腾飞。”
参观完二车间后,邓小平到了三车间。在车间里,他对生产的每个细小过程都刨根问底。孙立告诉邓小平:“这种产品在目前是最新产品,在世界上暂居领先地位。”邓小平点了点头,问道:“这些技术都是苏联支援的吗?” 孙立回答:“是的。”“苏联专家要是回去了,你们怎么办?”“我们会自力更生解决,抓紧学习技术,熟悉机器性能。”栗汇川上前回答了邓小平的提问。
三车间下面有个大型地下室,战时可转入地下生产。邓小平听闻后连声夸赞:“平战结合好!要有这样的思想准备。”
邓小平从三车间转到四车间,从产品原料到产品成品,都看得很细。当步出四车间时,围观的人群纷纷向邓小平鼓掌,邓小平不断地挥手致意,并大声说:“你们在短时间建成这样规模的工厂很了不起嘛!你们干得不错,为国家作出了贡献,我代表党中央感谢你们!希望你们作出更大贡献!”人群齐声高呼:“总书记辛苦了!”栗汇川说:“谢谢总书记亲临视察,我们一定按总书记指示办,使产品质量扬名全国,扬名世界。”
邓小平连声说:“好!好!好!谢谢你们!谢谢你们!”
在一片欢呼声中,省、市领导同志陪邓小平步入苏联专家用的小客厅。稍事休息后,栗汇川简单扼要介绍了工厂的创建经过。
邓小平问:“这是全国仅有的一家外援合金厂,技术要求很高,技术力量是怎么解决的?这么多职工是怎么调集的?
“来自四面八方,我们称之为‘四方面军’。”栗汇川诙谐地回答。
邓小平笑了。
栗汇川接着汇报,工厂投产时,得到党中央高度重视,组织了有关厂矿大力支持,要技术给技术,要物资给物资。哈尔滨一〇一厂、山东五〇一厂、抚顺三〇一厂、上海冶炼厂、沈阳冶炼厂、大冶钢厂、瑶岗仙钨矿等厂矿支援各种技术骨干352人、湘潭钢铁厂支援技工1000多人。这是一条渠道。
第二条渠道是从大专院校调进一批学冶金的大学生。其中,有24名是我们党委亲自去挑选的。我们还从水口山技校、北京冶金学校、株洲航校、湖南科技学校等单位调进1540名技术人员。
第三条渠道是吸收部队的转业人员。合计有500多人。建厂初期,有一个连的解放军驻厂搞保卫,工厂投产后,这个连成建制转业到厂里搞生产。
邓小平插话:“人民解放军是一支英雄部队,在战场上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转业到工厂,也一定能取得新的成绩。要帮助他们转过来,要很好地安排他们的生活。”
栗汇川回答道:“我们一定认真办好!”
“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人员,除少数引进的技术人员、调进的学生懂得冶金的知识,其余大部分是‘门外汉’。”栗汇川说。
邓小平非常关心这些“门外汉”,便问:“他们是怎样闯过技术关的?”
栗汇川说:“工厂是苏联设计的,机器是从苏联买来的,我们从调进的技术骨干中抽调百多人去苏联的莫斯科、高加索、乌拉尔等生产机器的厂家学习,先熟悉机器性能、操作方法,然后学习硬质合金生产、机械电气、仪表检查等。我们还抽调部分人到国内的知名老廠学习生产计划、人事、财务、基建等专业知识。工厂从多方面培养人才。外出学习回来后,厂里请他们办培训班,采取鸡生蛋再孵小鸡的办法带徒传艺。”
“还有一个办法,”栗汇川继续汇报,“就是请进来。建厂初期,先后请上海灯泡厂、大连冶金厂、中南矿冶学院、北京矿业学院的专家、教授来厂讲课。特别规定领导干部不得缺席,听了课要消化弄懂,不走过场。此外,领导干部每周两次到车间参加劳动,拜工人为老师,给工人当‘下手’,既使干部增长了技术知识,还密切了干群关系。”
邓小平边点头边说:“我们从事工业建设10多年了,对由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飞跃还没有完全认识,只是粗浅地认识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道理。要探索工业发展的规律,还要再实践,再认识。”
邓小平面对厂党委的一班人强调说:“像你们这样外国设计的工厂,目前国内仅此一家,厂领导又都是从战争年代过来的,没有搞工业的经验。搞工业是科学,蛮干不行。过去几年的教训,把老本吃光了。虽然跃进了,但不持久,坐飞机上去,坐电梯下来……在今后的日子里,要不断总结这方面的经验,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中央提出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在认识上来一个飞跃,工厂是大有前途的。”
栗汇川代表厂党委向邓小平表示:“总书记的指示给我们的工作拨正了航向,我们党委立即行动,贯彻执行,把您的指示变为全厂前进的动力。”
在热烈的掌声中,邓小平离开了六〇一厂。
邓小平的谆谆教诲,很快成为了每个职工的自觉行动。他们采取“从我做起,从领导干部做起”的办法,先举办领导干部学习班,学习《工业组织与计划》《生产技术设计》《硬质合金原理》《设备性能》等多门科学专著。在学习理论的同时,每个领导同志下车间熟悉生产,坚持向工人师傅学习,并把参加生产劳动作为一项制度固定下来。
领导干部放下架子,与工人一起摸爬滚打,都成为生产的行家。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领导带头学,群众后面跟,全厂学文化、学生产知识、学科技蔚然成风,干部职工各方面的素质大大提高。
视察三三一厂:“这个厂子搞得好哟”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委员会总书记邓小平,今天上午到你厂视察。”
1961年3月23早晨,三三一厂厂长郭固邦接到中共湖南省委的电话通知,立即行动起来。
9时许,郭固邦与厂党委书记王正、副厂长罗振坤和专程来迎接邓小平的省委书记李瑞山、市委书记马壮昆,在工厂的东大门候迎。
这里,由五里墩通向工厂的铁路专用线入厂处,已习惯性地成了来厂视察的中央首长专列的停靠点。
邓小平的专列停稳后,李瑞山领着郭固邦上车,先向邓小平作简要汇报。邓小平的随行人员有夫人卓琳和中央办公厅主任杨尚昆、国家计委负责人谷牧、铁道部长吕正操等。
从广州出发前,邓小平听一位中央首长介绍,株洲三三一厂搞得不错,新中国的第一台航空发动机诞生在这里,去年又试制成功了空空导弹。厂长郭固邦,是出席党的“八大”的代表。全国群英会上,该厂荣获“跃进红旗”奖牌。邓小平决定借路过株洲的机会到这个厂看看。
邓小平听取郭固邦的简要汇报后,健步走出专列,进入厂区导弹生产线视察。这是我国的第一条空空导弹生产线,1958年底动工兴建,1960年3月第一枚空空导弹(代号7089)在这里诞生。
邓小平高兴地称赞该厂高速度取得的突出成绩,热切鼓励郭固邦不要气馁,要敢于战胜苏联专家撤走所造成的困难,细心查找导弹在打靶试验中的脱靶原因,争取早日定型投产,装备空军。
后来查明,导弹在打靶试验中脱靶的原因在于飞机雷达未校正,并非导弹质量欠佳。
邓小平接着参观了代号5081的舰对舰导弹,它是该厂准备仿制的新产品。
看了样弹,听了原理、性能介绍,他问郭固邦:“它的造价是多少?”
郭固邦说,估计是50万元一枚。
“嚯,那就划得来啊!”邓小平含笑说道,“一枚导弹可以击毁一艘军舰,合算,合算!”
“造这种导弹,你们有哪些困难?”邓小平关切地问道。
郭固邦回答,关键是液体燃料。
“这种燃料,我国现在能够解决了!”邓小平告诉郭固邦。
察看导弹生产线后,邓小平一行乘兴来到航空发动机生产现场。
在811号发动机旁,郭固邦介绍道:“试制这种喷气发动机的任务,是我厂向上级争取到的。”
“它的特点是通体薄壁,全身管子,满腔叶片;体积小,功率大,属当前的世界先进机种,制造的难度很大,全体职工鼓足干劲争上游,苦干7个半月将它试制成功了。”
邓小平颔首赞许,边看、边听、边问:“这种发动机装在什么飞机上?”
得到答复后,他又指着发动机尾喷口那圈鳞状片问道:“这起什么作用?”
听完设计员的讲解,他要求道:“请用最通俗易懂的话再说一下。”
设计员按气体流量,压力原理,又讲了一遍。
郭固邦估计邓小平尚未完全明白,就接过话题,打了个比方说:“我们站在这个厂房的中间,很难感觉到空气在流动;如果往那张小门的口上一站,就感到空气在流动,而且有压力。这些鳞片,是起调节作用的。”
邓小平高兴地点头:“哦,经你这么一说,我就懂啦!”
邓小平很兴奋,看得详细,问得具体。视察的时间,原定1个小时,结果翻了一番。
回到专列上,邓小平向随行人员说,“这个厂子搞得好哟!这位郭固邦同志,对产品很熟悉,讲解也不错,是个又红又专的干部!”
邓小平的关怀、鼓励,伴随着和煦的春風,在这家军工大厂播扬着。
视察六〇一厂:“工厂是大有前途的”
六〇一厂花坛里,含苞待放的鹤顶红与盛开的迎春花,相映成趣;紫燕双飞,翩翩起舞,它们正在准备迎接贵宾呢!
3月23日上午,几辆小轿车鱼贯驶入工厂专家招待所。屋里,没有盛大的欢迎场面;厂区,也没有挥动的小红旗。与平时不同的,只是房里房外,打扫得干干净净,周围比过去宁静。
3月22日晚上,厂党委书记栗汇川,接到中共株洲市委的电话,通知他明天上午有中央首长来厂参观。是谁呢?电话里没有讲。栗汇川知道,这不是市委的疏忽,而是……。栗汇川放下话筒,马上找保卫、行政部门,布置打扫庭院,安排警卫准备迎接中央首长。23日早起床后,他又到厂门前至专家招待所一带巡视了一遍,才去吃早餐。
雨后初晴,金灿灿的阳光,洒满庭院。上午11时许,几辆小车徐徐驶进专家招待所大门,早已在这里迎候的厂党委书记栗汇川、厂长崔玉樊、厂党委委员苑洪波、吴绍钧等迎上前去。这时,陪同中共中央总书记邓小平前来视察的中共湖南省委书记李瑞山、中共株洲市委书记马壮昆,把工厂负责人向首长一一作了介绍。
栗汇川满面笑容地说:“总书记辛苦了!我代表全厂职工欢迎您!”邓小平与厂领导一一握手问好。
一行人在栗汇川等陪同下,走向贵宾室。年过半百的邓小平身着青色呢子中山装,脚穿布鞋,步履稳健。
栗汇川请邓小平到小会议室,稍微休息后,正准备作简要汇报,邓小平却连忙制止说:“看吧!我们边看边谈嘛!”陪同邓小平来的省公安厅厅长李强,知道邓小平工作很忙,先天深夜还在专列上办公,这次到株洲只看三三一厂、六〇一厂,在这里不可能有很多的时间,便催促栗汇川:“你作向导,边走边向总书记汇报。” 于是,一行人直接奔赴生产一线。按生产程序,要从一车间开始参观。去一车间有一段路坡度较陡,李瑞山考虑前不久邓小平扭伤了脚,上下坡不大方便,征得邓小平同意后,一行人便从二车间看起。栗汇川为使讲解详细具体,就将分管生产的崔玉璞和总工程师孙立叫到邓小平身边,随时听候询问。
硬质合金被称为“工业的牙齿”,广泛应用于冶金、机械、地质、煤炭、石油、化工、电子、轻纺及国防军工等领域。想要发展工业,必须先发展硬质合金产业。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的硬质合金产业可谓一片空白,只能高价进口硬质合金。为改变这种局面,国家将六〇一厂的建设列为“一五”计划的156个重点项目之一。1954年,一大批建设者从各地汇聚到株洲走马塘,在一片荒凉、野草丛生的土地上,开始了艰辛的创业历程,进军硬质合金。
邓小平边看边问,并伸手捏了捏那乌黑的粉末冶金产品,点头微笑说:“我们多么需要这些产品,来填补国家的空白。更需要很多管理人员都熟悉业务,成为红色专家。”孙立回答:“产品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我们技术人员也要努力学习,不然就跟不上大跃进的步伐。”邓小平接过话又对栗汇川说:“管理人员包括领导干部,都要认真学习技术,变外行为内行。只有熟悉生产,才能指挥生产,只有了解生产流程,增强质量意识,才能促进工厂腾飞。”
参观完二车间后,邓小平到了三车间。在车间里,他对生产的每个细小过程都刨根问底。孙立告诉邓小平:“这种产品在目前是最新产品,在世界上暂居领先地位。”邓小平点了点头,问道:“这些技术都是苏联支援的吗?” 孙立回答:“是的。”“苏联专家要是回去了,你们怎么办?”“我们会自力更生解决,抓紧学习技术,熟悉机器性能。”栗汇川上前回答了邓小平的提问。
三车间下面有个大型地下室,战时可转入地下生产。邓小平听闻后连声夸赞:“平战结合好!要有这样的思想准备。”
邓小平从三车间转到四车间,从产品原料到产品成品,都看得很细。当步出四车间时,围观的人群纷纷向邓小平鼓掌,邓小平不断地挥手致意,并大声说:“你们在短时间建成这样规模的工厂很了不起嘛!你们干得不错,为国家作出了贡献,我代表党中央感谢你们!希望你们作出更大贡献!”人群齐声高呼:“总书记辛苦了!”栗汇川说:“谢谢总书记亲临视察,我们一定按总书记指示办,使产品质量扬名全国,扬名世界。”
邓小平连声说:“好!好!好!谢谢你们!谢谢你们!”
在一片欢呼声中,省、市领导同志陪邓小平步入苏联专家用的小客厅。稍事休息后,栗汇川简单扼要介绍了工厂的创建经过。
邓小平问:“这是全国仅有的一家外援合金厂,技术要求很高,技术力量是怎么解决的?这么多职工是怎么调集的?
“来自四面八方,我们称之为‘四方面军’。”栗汇川诙谐地回答。
邓小平笑了。
栗汇川接着汇报,工厂投产时,得到党中央高度重视,组织了有关厂矿大力支持,要技术给技术,要物资给物资。哈尔滨一〇一厂、山东五〇一厂、抚顺三〇一厂、上海冶炼厂、沈阳冶炼厂、大冶钢厂、瑶岗仙钨矿等厂矿支援各种技术骨干352人、湘潭钢铁厂支援技工1000多人。这是一条渠道。
第二条渠道是从大专院校调进一批学冶金的大学生。其中,有24名是我们党委亲自去挑选的。我们还从水口山技校、北京冶金学校、株洲航校、湖南科技学校等单位调进1540名技术人员。
第三条渠道是吸收部队的转业人员。合计有500多人。建厂初期,有一个连的解放军驻厂搞保卫,工厂投产后,这个连成建制转业到厂里搞生产。
邓小平插话:“人民解放军是一支英雄部队,在战场上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转业到工厂,也一定能取得新的成绩。要帮助他们转过来,要很好地安排他们的生活。”
栗汇川回答道:“我们一定认真办好!”
“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人员,除少数引进的技术人员、调进的学生懂得冶金的知识,其余大部分是‘门外汉’。”栗汇川说。
邓小平非常关心这些“门外汉”,便问:“他们是怎样闯过技术关的?”
栗汇川说:“工厂是苏联设计的,机器是从苏联买来的,我们从调进的技术骨干中抽调百多人去苏联的莫斯科、高加索、乌拉尔等生产机器的厂家学习,先熟悉机器性能、操作方法,然后学习硬质合金生产、机械电气、仪表检查等。我们还抽调部分人到国内的知名老廠学习生产计划、人事、财务、基建等专业知识。工厂从多方面培养人才。外出学习回来后,厂里请他们办培训班,采取鸡生蛋再孵小鸡的办法带徒传艺。”
“还有一个办法,”栗汇川继续汇报,“就是请进来。建厂初期,先后请上海灯泡厂、大连冶金厂、中南矿冶学院、北京矿业学院的专家、教授来厂讲课。特别规定领导干部不得缺席,听了课要消化弄懂,不走过场。此外,领导干部每周两次到车间参加劳动,拜工人为老师,给工人当‘下手’,既使干部增长了技术知识,还密切了干群关系。”
邓小平边点头边说:“我们从事工业建设10多年了,对由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飞跃还没有完全认识,只是粗浅地认识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道理。要探索工业发展的规律,还要再实践,再认识。”
邓小平面对厂党委的一班人强调说:“像你们这样外国设计的工厂,目前国内仅此一家,厂领导又都是从战争年代过来的,没有搞工业的经验。搞工业是科学,蛮干不行。过去几年的教训,把老本吃光了。虽然跃进了,但不持久,坐飞机上去,坐电梯下来……在今后的日子里,要不断总结这方面的经验,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中央提出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在认识上来一个飞跃,工厂是大有前途的。”
栗汇川代表厂党委向邓小平表示:“总书记的指示给我们的工作拨正了航向,我们党委立即行动,贯彻执行,把您的指示变为全厂前进的动力。”
在热烈的掌声中,邓小平离开了六〇一厂。
邓小平的谆谆教诲,很快成为了每个职工的自觉行动。他们采取“从我做起,从领导干部做起”的办法,先举办领导干部学习班,学习《工业组织与计划》《生产技术设计》《硬质合金原理》《设备性能》等多门科学专著。在学习理论的同时,每个领导同志下车间熟悉生产,坚持向工人师傅学习,并把参加生产劳动作为一项制度固定下来。
领导干部放下架子,与工人一起摸爬滚打,都成为生产的行家。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领导带头学,群众后面跟,全厂学文化、学生产知识、学科技蔚然成风,干部职工各方面的素质大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