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也是最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教学形式,会带给幼儿无尽的乐趣。而游戏的价值在于幼儿通过游戏实现了认知、情感和人格的发展,它具有顺应幼儿发展的价值;教学的价值则在于将幼儿的发展纳入有目的、有计划的过程,它具有促进幼儿发展的价值。它们在幼儿发展的过程中同样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我们在每一个教育活动中应充分考虑使游戏与教学得到优化结合,充分认识游戏和教学这两类活动各自的性质及其价值,并根据幼儿的个性发展和社会化发展等因素来确定教育方案的价值趋向。
幼儿期是各种感知觉发展的敏感期,是人生一个相对独立的成长阶段,在这个特定的阶段进行美术活动,对幼儿的审美、个性等方面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幼儿园美术教学不仅仅是一种活动,而应成为幼儿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过程。新《纲要》在总则中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游戏是幼儿乐意主动参加的活动,在活动中又有充分的自由,在游戏中学习美术,幼儿自然感到没有压力,会产生自豪感,享受到成功的快乐。因此,在美术活动中,应更加注重以游戏的形式来开展活动,培养幼儿的绘画兴趣。通过开展游戏化的美术活动,能引发幼儿自主能动地参与美术活动,从而激发幼儿对美的敏感性,提升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兴趣和积极性。通过日积月累不断地学习与实践,我尝试把绘画的内容或主题转化为具体的游戏内容、规则、目标,使游戏与绘画融合为一种活动、一个过程,通过游戏与绘画相结合来满足幼儿的愿望和需要,体验美术活动的快乐,激发幼儿参与美术活动的兴趣。
一、以游戏的口吻导入美术活动,激发幼儿对绘画活动的兴趣
幼儿好动、好模仿,行为受情绪的支配,因此在活动中首先要从激发幼儿的兴趣入手,赋予幼儿适当的角色,即运用游戏、故事等形式引题,以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比如在绘画活动“小兔过生日”中,请小朋友扮演小动物,“小兔” 邀请“小动物”参加自己的生日聚会……游戏的参与一下子就吸引了每一个幼儿,并在“小兔”的要求下,耳朵长在头顶上的“小动物”站在“小兔”的右边,耳朵长在头两边的“小动物”站在“小兔”的左边。这时,在幼儿讨论与“排队”中了解并绘画出各种小动物头部的不同特征。还有在绘画活动“帮妈妈绕绒线”中,我在活动的开始就和幼儿一起玩绕绒线的模仿游戏,在体验绕线的手臂绕环动作后,再让幼儿在纸上为妈妈“绕绒线”,学习画圆圈线。依据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注重在美术活动的各个环节体现游戏性和趣味性,从激发幼儿兴趣入手,赋予幼儿适当的角色,引导幼儿在美术活动中大胆地自我表现和创造,培养了幼儿的审美情趣。
二、创设游戏化的绘画情境,提供丰富的材料,激发幼儿展开想象
1.同样的材料,不同的呈现方式,激发幼儿的创造潜力
绘画纸是我们美术活动中使用最多的材料,而以往我们总是让孩子将图画画在一张16K或8K等统一规格的纸张里,这样的作品也大体上有着几分相同之处。而尝试变化绘画纸的规格、或形式让幼儿尝试创造,孩子会给你另一番惊喜。如美术活动《洞洞里的故事》,活动中为幼儿每人提供了一本用绘画纸装订成的小画本,并将画本从首页起至倒数第二页的同一个地方刻出一个大洞,在画本末页画上一幅图画,并将末页封好。从画本正面的洞里我们可以发现末页图画留下的一段波浪线,请幼儿想象这段波浪线会是什么图画的一部分,并请幼儿用简笔画的形式将自己的猜想记录在画本内。其中最多的一个孩子一个活动就记录下了七种猜想。孩子的答案五花八门:有孩子觉得那是毛毛虫身体的一部分,于是利用洞洞里那段波浪线画了在树上爬的毛毛虫;有孩子觉得那是小姑娘裙子的下摆,于是利用洞洞里那段波浪线画了正在跳舞的小姑娘裙角飞扬;有孩子觉得那是海水的一部分,于是利用洞洞里那段波浪线画了汪洋的大海;有孩子觉得那是妈妈头发的一部分,于是利用洞洞里那段波浪线画了一位烫了卷发的漂亮妈妈……在这里,游戏和教学融合在一起,幼儿在自己想象的世界里驰骋。
2.提供一些废旧材料触动幼儿创造的灵感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发现幼儿非常喜欢这种创作美术作品的方式。在提供给幼儿丰富的材料的同时,也要给幼儿提供一个无压力、无忧虑的心理环境,使每个幼儿获得情感的满足,增强学习的信心。
三、在示范讲解的过程中体现游戏化
恰当的示范能帮助幼儿较好地掌握绘画的技巧,在绘画活动中尝试采用生动有趣的游戏化语言提示、指导或鼓励幼儿,能使幼儿在活动中始终保持积极的情绪状态,进一步帮幼儿了解对象、降低难度,增加整个活动的趣味性。
四、指导过程体现游戏化
采用生动有趣的游戏化语言或借助教具对幼儿进行提示、指导和鼓励。
五、活动评价体现游戏化
要教师对活动评价的态度、标准、方法,直接影响着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
总之,游戏化了的美术活动,对幼儿健康个性的形成、创新意识的培养具有深远的意义。幼儿在活动中自由地选择自己喜爱的学习方式,自在地表现和创造,给予了幼儿一个自由的时间和空间,使幼儿获得了更大的乐趣和满足。
幼儿期是各种感知觉发展的敏感期,是人生一个相对独立的成长阶段,在这个特定的阶段进行美术活动,对幼儿的审美、个性等方面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幼儿园美术教学不仅仅是一种活动,而应成为幼儿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过程。新《纲要》在总则中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游戏是幼儿乐意主动参加的活动,在活动中又有充分的自由,在游戏中学习美术,幼儿自然感到没有压力,会产生自豪感,享受到成功的快乐。因此,在美术活动中,应更加注重以游戏的形式来开展活动,培养幼儿的绘画兴趣。通过开展游戏化的美术活动,能引发幼儿自主能动地参与美术活动,从而激发幼儿对美的敏感性,提升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兴趣和积极性。通过日积月累不断地学习与实践,我尝试把绘画的内容或主题转化为具体的游戏内容、规则、目标,使游戏与绘画融合为一种活动、一个过程,通过游戏与绘画相结合来满足幼儿的愿望和需要,体验美术活动的快乐,激发幼儿参与美术活动的兴趣。
一、以游戏的口吻导入美术活动,激发幼儿对绘画活动的兴趣
幼儿好动、好模仿,行为受情绪的支配,因此在活动中首先要从激发幼儿的兴趣入手,赋予幼儿适当的角色,即运用游戏、故事等形式引题,以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比如在绘画活动“小兔过生日”中,请小朋友扮演小动物,“小兔” 邀请“小动物”参加自己的生日聚会……游戏的参与一下子就吸引了每一个幼儿,并在“小兔”的要求下,耳朵长在头顶上的“小动物”站在“小兔”的右边,耳朵长在头两边的“小动物”站在“小兔”的左边。这时,在幼儿讨论与“排队”中了解并绘画出各种小动物头部的不同特征。还有在绘画活动“帮妈妈绕绒线”中,我在活动的开始就和幼儿一起玩绕绒线的模仿游戏,在体验绕线的手臂绕环动作后,再让幼儿在纸上为妈妈“绕绒线”,学习画圆圈线。依据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注重在美术活动的各个环节体现游戏性和趣味性,从激发幼儿兴趣入手,赋予幼儿适当的角色,引导幼儿在美术活动中大胆地自我表现和创造,培养了幼儿的审美情趣。
二、创设游戏化的绘画情境,提供丰富的材料,激发幼儿展开想象
1.同样的材料,不同的呈现方式,激发幼儿的创造潜力
绘画纸是我们美术活动中使用最多的材料,而以往我们总是让孩子将图画画在一张16K或8K等统一规格的纸张里,这样的作品也大体上有着几分相同之处。而尝试变化绘画纸的规格、或形式让幼儿尝试创造,孩子会给你另一番惊喜。如美术活动《洞洞里的故事》,活动中为幼儿每人提供了一本用绘画纸装订成的小画本,并将画本从首页起至倒数第二页的同一个地方刻出一个大洞,在画本末页画上一幅图画,并将末页封好。从画本正面的洞里我们可以发现末页图画留下的一段波浪线,请幼儿想象这段波浪线会是什么图画的一部分,并请幼儿用简笔画的形式将自己的猜想记录在画本内。其中最多的一个孩子一个活动就记录下了七种猜想。孩子的答案五花八门:有孩子觉得那是毛毛虫身体的一部分,于是利用洞洞里那段波浪线画了在树上爬的毛毛虫;有孩子觉得那是小姑娘裙子的下摆,于是利用洞洞里那段波浪线画了正在跳舞的小姑娘裙角飞扬;有孩子觉得那是海水的一部分,于是利用洞洞里那段波浪线画了汪洋的大海;有孩子觉得那是妈妈头发的一部分,于是利用洞洞里那段波浪线画了一位烫了卷发的漂亮妈妈……在这里,游戏和教学融合在一起,幼儿在自己想象的世界里驰骋。
2.提供一些废旧材料触动幼儿创造的灵感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发现幼儿非常喜欢这种创作美术作品的方式。在提供给幼儿丰富的材料的同时,也要给幼儿提供一个无压力、无忧虑的心理环境,使每个幼儿获得情感的满足,增强学习的信心。
三、在示范讲解的过程中体现游戏化
恰当的示范能帮助幼儿较好地掌握绘画的技巧,在绘画活动中尝试采用生动有趣的游戏化语言提示、指导或鼓励幼儿,能使幼儿在活动中始终保持积极的情绪状态,进一步帮幼儿了解对象、降低难度,增加整个活动的趣味性。
四、指导过程体现游戏化
采用生动有趣的游戏化语言或借助教具对幼儿进行提示、指导和鼓励。
五、活动评价体现游戏化
要教师对活动评价的态度、标准、方法,直接影响着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
总之,游戏化了的美术活动,对幼儿健康个性的形成、创新意识的培养具有深远的意义。幼儿在活动中自由地选择自己喜爱的学习方式,自在地表现和创造,给予了幼儿一个自由的时间和空间,使幼儿获得了更大的乐趣和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