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几天,在教究网上看了薛法根老师的一节课《猴子种树》,深受启发。薛老师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面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的地方。
教学片断一:词串导入整体感知
薛老师先后出现了四组词语:
第一组:梨树 桃树 杏树 樱桃树
第二组:梨五杏四 杏四桃三 桃三樱二
第三组:乌鸦 喜鹊 杜鹃
第四组:哇哇 喳喳 咕咕
第一组果树名称,学生读完后,教师追问,你还知道哪些果树?--指向生活经验,注重语言积累。
第二组农谚,学生反复读后,教师的追问转变了方向,你读懂了吗?--指向农谚意义的理解。
第三组鸟类名称,教师的问题是“你喜欢乌鸦吗?”--调动学生生活经验,了解故事中的人物形象。
第四组词语则是三种鸟类的叫声,学着叫一叫。
四组词语都呈现后,薛老师让孩子们反反复复地读,多种形式地读,横着读,竖着读。
【案例分析】:
这个环节,看似没有技术含量的“读词语”,但是在读中,孩子们把最关键的,故事中的变化因素熟记于心了。薛老师发现了这篇课文构段上的特点,挑选出这些词语进行巧妙的归类。竖着读分别是关于果树名、鸟名、鸟的叫声、农谚的四类词语,而横着读,则每一行巧妙对应着相关的段落内容,对段落内容有提示作用。通过朗读这些分成类,串成串的语词,就能很轻松地发现规律,建立语词的类别概念,激发孩子们阅读的兴趣,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读准梨树、杏树、桃树、樱桃树的音,又在老师的引导下知道了这些是果树名称,这是认知;读乌鸦、喜鹊、杜鹃,知道这三个词表示鸟的名称,这是认知;知道鸦、鹊、鹃都表示鸟,所以,字里面都有一个鸟字,这是认知;读哇哇、喳喳、咕咕,知道这三个词表示鸟的叫声,这是认知;读梨五杏四、杏四桃三、桃三樱二、樱桃好吃树难栽知道这几个短语是农谚,这也是认知。学生由读到在心里建立起果树的名称、鸟的名称、鸟的叫声、农谚等几个概念后,实际上学生完成了一次认知的过程,这是心理的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而同时,边读边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理解和形象记忆来培养学生的记忆力;凭借生活经历来想象,词语与画面一一对应,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又训练了学生理解词语、归纳词语的能力。正如薛老师让孩子们读词语时所言:“每一行里都有一个故事。”而学生的思维能力就在这简单的读中得到训练和提升。教学片断二:识字写字启发思维
1、师:在读熟、记住词串的基础上,老师绘声绘色讲故事的第一部分--小猴子听了乌鸦的话,拔掉梨树改种杏树。这次范讲,薛老师讲得很细致,很生动。
2、第一自然段讲完后,老师引导孩子们发现:猴子种了梨树后,天天就干两件事:第一件是--(浇水),第二件叫--(施肥)。伸出手,和老师一起写“浇水”,边写边提醒学生:浇水浇水,一定有水。右边是“尧”。换成“扌”,还认识吗?“火”字旁呢?你看,我们的汉字绝大部分是形声字,形旁表义意思,声旁表读音。汉字绝大部分是形声字,形旁表义意思,声旁表读音。再接着写“施肥”,演示古代“月”字的写法,说像一块挂着的排骨肉,告诉学生以后看到“月”字旁,就知道和肉有关系。
3、猴子天天就做了这两件事,所以,中间用了一个什么号?(引导学生注意中间的顿号)
【案例分析】: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薛老师注重了学生听故事捕捉信息和识字写字能力的训练。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渗透识字写字指导,又巧妙地抓住了形声字的特点进行指导,运用“换偏旁”、“画图画”、“组词语”等方法,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激发学生丰富的想像力,达到了学一个,带一串的良好识字效果,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可谓是用心良苦。学生思维能力在识字活动中得到提升。
教学片断三:学讲故事探寻秘妙
1、薛老师继续讲课文第二、三自然段,让孩子们说说这回猴子又做了哪两件事?--拔掉梨树,改种杏树。来,拿出手指,和老师一起书写“拔掉”“改种”,写“改”这个易错字时,薛老师一笔一划写,一边书空一边说笔画名称。
2、自己读一读这一部分,练一练,学着讲一讲。指名读乌鸦的话,提醒学生注意心里想的话和嘴里说的话,语气不同。想一想,乌鸦说这话时,心情怎么样?会是怎样的语气?孩子们自由读讲,跃跃欲试。薛老师指名一位学生讲这段故事后,大赞其讲得好,堪称“优秀”。然后开始“煽风点火”,“刚才这位小朋友讲得很优秀,想不想更优秀?比优秀更优秀叫--了不起,想不想自己变得了不起?想的话,应当这样讲。”适时出示:
正当( )的时候,一只( )地对猴子说:“猴哥,猴哥,你怎么种( )呢?有句农谚,'( )'。( )要等( )年才能结果,你有这个耐心吗?”
猴子一想:“对呀,( )年太长,我可等不及。”于是就拔掉( ),改种( )。
学生挑战成功后,薛老师开始加大“风力”,增加“柴火”: “比了不起更了不起叫--不得了,想不想自己变得不得了?想的话,自己讲一讲。”出示:
正当( )的时候,一只( )地对猴子说:“( )。”
猴子一想:“( )。”于是就( )。
孩子们在不知不觉间,把故事熟读成诵了。
3、我们接着来讲下面的两段故事。老师不教,你们能讲下来吗?有什么秘诀吗?孩子们在老师的启发和引导下发现:下面两段故事,基本只要把乌鸦的名称,果树的名称,还有农谚换一换,就可以讲了。
“老师给你们三分钟时间,自己讲一讲,那你们就是不得了的不得了。”有了自己的规律发现,孩子们很快就轻松完成任务。4、故事还有一个结尾,谁会讲?猴子一连几年都没有种成果树,它心里怎么样?就没有什么想法吗?(学生纷纷回答:很不高兴,很难过,很后悔。老师适时引导:为什么?)刚才有同学讲这只鸟骗它,对不对?(引导学生读鸟说过的话)人家说的话对,该不该听?(该听)那猴子为什么没种成果树?我们思考问题应当从自己找原因,鸟是好鸟,树是好树,为什么猴子最后还是没有种成呢?(生:是他自己没主见。老师板书“主见”。)是啊,别人讲什么,他就听什么,听什么就改什么,不断地拔掉,改种;拔掉,改种,结果好像是没种过一样。那说说看,猴子应该怎么做呢?
(教师小结:别人正确的话要听,但一定要有自己的主见。)
【案例分析】: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薛老师紧紧抓住讲故事这个有效的手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发现文章相同的构段秘妙,重复的表达方式。由读文到填空,由积累语言表达形式到自主练习复述,方法的渗透自然无痕。长此以往,学生就会从中寻找到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增加对文本的理解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
在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一个环节,老师巧妙地设计一个小问题:人家讲得对的话该不该听?既然人家讲得对,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懂得思考问题找原因不要怨别人,别人正确的话要听,但要有主见。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感悟出来,并从中得到有意的启示,水到渠成,润物无痕,真正达到了苏霍姆林斯基说的 :“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 ,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 ,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 ,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 ,也就是说 ,进行生动的创造。”
教学片断四:续编故事启智思辩
1.故事讲到这里完了吗?下面我们来续编故事。
出示:正当猴子伤心的时候,一只( )对猴子说:“( )。”猴子一想:“( )。”于是就( )。
学生思考准备,练习后指名发言。
生1:正当猴子伤心的时候,一只乌鸦(又是乌鸦,大概学生觉得乌鸦是最聪明的鸟了。)“哇哇”地对猴子说:“猴哥,猴哥,你怎么种樱桃树呢?我知道你最喜欢吃桃子(大概是《西游记》的影响),你就种桃树吧!”猴子一想:“对!我最喜欢吃桃子,当然要种桃树啦!”于是拔掉樱桃树,改种桃树。
生2:正当猴子伤心的时候,一只兔子跑过来对猴子说:“猴哥,猴哥,你怎么这么伤心啊?樱桃树很难种,但是你要有耐心啊,没有耐心怎么种得活呢?”猴子一想:“对!我要有耐心,一定要种活樱桃树。”于是,猴子继续种樱桃树。
生3:正当猴子伤心的时候,一只大象对猴子说:“猴哥,猴哥,你怎么一棵树都没种成呢?你不如先把梨树、杏树、桃树都种好了,再慢慢种樱桃树吧!”猴子一想:“对,我应该把所有的果树都种上,这样一年四季就有果子吃了。”于是,猴子就种了起来。
……
2.想不想听老师的故事?正当猴子伤心地时候,一只狐狸对猴子说:“猴哥猴哥,俗话说'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这些鸟看似在帮你,其实都是在害你的。”猴子一想----
生1:猴子一想:“不对!狐狸最狡猾了,我才不上它的当呢。”
生2:猴子一想:“对!我就是听了它们的话,改了又改,最后一棵树也没有种成。”
……3.每一个故事的结局都是不同的,每一个人对故事都有自己的理解,但《猴子种树》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指名说:别人的话说得再正确,也要有自己的主见。
4.我们今天学的课文叫--,这个故事会讲了吗?回去讲给你们的爸爸妈妈听。下课。
案例分析:
本节课的重点在讲述,故事是用来讲的,而不是朗读的。让孩子们讲故事,要让他们发现语言的秘密。讲故事讲的是语言的结构,本课设计采用了三个环节:听故事,知结构;讲故事,用结构;续故事,化结构。结构的重复运用,可内化为孩子语言表达的能力。
而续编故事这个环节,更有助于学生思维的训练和想象的能力的培养。想象是拓宽学生思维空间的最好途径。鲁迅先生早就说过,孩子的想象力是值得敬服的。凭借想象,学生可以上天,可以入海;凭借想象,孩子可以到达小鸟到达不了的地方。激起孩子的想象并不是什么玄妙之事,薛老师巧妙地创设情境,先求同,再求异,进一步积累内化语言表达形式的基础上,借用“狐狸”的出现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文本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孩子们续编的情节之中折射出他们对文本不同的理解:做事要有耐心;听取符合自己心愿的建议;采纳别人正确的建议;把失败归于别人……猴子听了别人的话,就改变了自己的主意,便一事无成。通过思辨,孩子的认知从一元走向多元,薛老师在孩子们的心田播撒下了辩证思维的种子。学生能化用课文的段落结构,续编故事,这属于语文能力的实践活动;而所续编的故事内容,则属于对事物的价值判断,体现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思维水平。学生的思维能力就是这样在揣度、表达中提高。
教学片断一:词串导入整体感知
薛老师先后出现了四组词语:
第一组:梨树 桃树 杏树 樱桃树
第二组:梨五杏四 杏四桃三 桃三樱二
第三组:乌鸦 喜鹊 杜鹃
第四组:哇哇 喳喳 咕咕
第一组果树名称,学生读完后,教师追问,你还知道哪些果树?--指向生活经验,注重语言积累。
第二组农谚,学生反复读后,教师的追问转变了方向,你读懂了吗?--指向农谚意义的理解。
第三组鸟类名称,教师的问题是“你喜欢乌鸦吗?”--调动学生生活经验,了解故事中的人物形象。
第四组词语则是三种鸟类的叫声,学着叫一叫。
四组词语都呈现后,薛老师让孩子们反反复复地读,多种形式地读,横着读,竖着读。
【案例分析】:
这个环节,看似没有技术含量的“读词语”,但是在读中,孩子们把最关键的,故事中的变化因素熟记于心了。薛老师发现了这篇课文构段上的特点,挑选出这些词语进行巧妙的归类。竖着读分别是关于果树名、鸟名、鸟的叫声、农谚的四类词语,而横着读,则每一行巧妙对应着相关的段落内容,对段落内容有提示作用。通过朗读这些分成类,串成串的语词,就能很轻松地发现规律,建立语词的类别概念,激发孩子们阅读的兴趣,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读准梨树、杏树、桃树、樱桃树的音,又在老师的引导下知道了这些是果树名称,这是认知;读乌鸦、喜鹊、杜鹃,知道这三个词表示鸟的名称,这是认知;知道鸦、鹊、鹃都表示鸟,所以,字里面都有一个鸟字,这是认知;读哇哇、喳喳、咕咕,知道这三个词表示鸟的叫声,这是认知;读梨五杏四、杏四桃三、桃三樱二、樱桃好吃树难栽知道这几个短语是农谚,这也是认知。学生由读到在心里建立起果树的名称、鸟的名称、鸟的叫声、农谚等几个概念后,实际上学生完成了一次认知的过程,这是心理的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而同时,边读边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理解和形象记忆来培养学生的记忆力;凭借生活经历来想象,词语与画面一一对应,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又训练了学生理解词语、归纳词语的能力。正如薛老师让孩子们读词语时所言:“每一行里都有一个故事。”而学生的思维能力就在这简单的读中得到训练和提升。教学片断二:识字写字启发思维
1、师:在读熟、记住词串的基础上,老师绘声绘色讲故事的第一部分--小猴子听了乌鸦的话,拔掉梨树改种杏树。这次范讲,薛老师讲得很细致,很生动。
2、第一自然段讲完后,老师引导孩子们发现:猴子种了梨树后,天天就干两件事:第一件是--(浇水),第二件叫--(施肥)。伸出手,和老师一起写“浇水”,边写边提醒学生:浇水浇水,一定有水。右边是“尧”。换成“扌”,还认识吗?“火”字旁呢?你看,我们的汉字绝大部分是形声字,形旁表义意思,声旁表读音。汉字绝大部分是形声字,形旁表义意思,声旁表读音。再接着写“施肥”,演示古代“月”字的写法,说像一块挂着的排骨肉,告诉学生以后看到“月”字旁,就知道和肉有关系。
3、猴子天天就做了这两件事,所以,中间用了一个什么号?(引导学生注意中间的顿号)
【案例分析】: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薛老师注重了学生听故事捕捉信息和识字写字能力的训练。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渗透识字写字指导,又巧妙地抓住了形声字的特点进行指导,运用“换偏旁”、“画图画”、“组词语”等方法,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激发学生丰富的想像力,达到了学一个,带一串的良好识字效果,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可谓是用心良苦。学生思维能力在识字活动中得到提升。
教学片断三:学讲故事探寻秘妙
1、薛老师继续讲课文第二、三自然段,让孩子们说说这回猴子又做了哪两件事?--拔掉梨树,改种杏树。来,拿出手指,和老师一起书写“拔掉”“改种”,写“改”这个易错字时,薛老师一笔一划写,一边书空一边说笔画名称。
2、自己读一读这一部分,练一练,学着讲一讲。指名读乌鸦的话,提醒学生注意心里想的话和嘴里说的话,语气不同。想一想,乌鸦说这话时,心情怎么样?会是怎样的语气?孩子们自由读讲,跃跃欲试。薛老师指名一位学生讲这段故事后,大赞其讲得好,堪称“优秀”。然后开始“煽风点火”,“刚才这位小朋友讲得很优秀,想不想更优秀?比优秀更优秀叫--了不起,想不想自己变得了不起?想的话,应当这样讲。”适时出示:
正当( )的时候,一只( )地对猴子说:“猴哥,猴哥,你怎么种( )呢?有句农谚,'( )'。( )要等( )年才能结果,你有这个耐心吗?”
猴子一想:“对呀,( )年太长,我可等不及。”于是就拔掉( ),改种( )。
学生挑战成功后,薛老师开始加大“风力”,增加“柴火”: “比了不起更了不起叫--不得了,想不想自己变得不得了?想的话,自己讲一讲。”出示:
正当( )的时候,一只( )地对猴子说:“( )。”
猴子一想:“( )。”于是就( )。
孩子们在不知不觉间,把故事熟读成诵了。
3、我们接着来讲下面的两段故事。老师不教,你们能讲下来吗?有什么秘诀吗?孩子们在老师的启发和引导下发现:下面两段故事,基本只要把乌鸦的名称,果树的名称,还有农谚换一换,就可以讲了。
“老师给你们三分钟时间,自己讲一讲,那你们就是不得了的不得了。”有了自己的规律发现,孩子们很快就轻松完成任务。4、故事还有一个结尾,谁会讲?猴子一连几年都没有种成果树,它心里怎么样?就没有什么想法吗?(学生纷纷回答:很不高兴,很难过,很后悔。老师适时引导:为什么?)刚才有同学讲这只鸟骗它,对不对?(引导学生读鸟说过的话)人家说的话对,该不该听?(该听)那猴子为什么没种成果树?我们思考问题应当从自己找原因,鸟是好鸟,树是好树,为什么猴子最后还是没有种成呢?(生:是他自己没主见。老师板书“主见”。)是啊,别人讲什么,他就听什么,听什么就改什么,不断地拔掉,改种;拔掉,改种,结果好像是没种过一样。那说说看,猴子应该怎么做呢?
(教师小结:别人正确的话要听,但一定要有自己的主见。)
【案例分析】: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薛老师紧紧抓住讲故事这个有效的手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发现文章相同的构段秘妙,重复的表达方式。由读文到填空,由积累语言表达形式到自主练习复述,方法的渗透自然无痕。长此以往,学生就会从中寻找到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增加对文本的理解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
在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一个环节,老师巧妙地设计一个小问题:人家讲得对的话该不该听?既然人家讲得对,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懂得思考问题找原因不要怨别人,别人正确的话要听,但要有主见。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感悟出来,并从中得到有意的启示,水到渠成,润物无痕,真正达到了苏霍姆林斯基说的 :“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 ,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 ,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 ,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 ,也就是说 ,进行生动的创造。”
教学片断四:续编故事启智思辩
1.故事讲到这里完了吗?下面我们来续编故事。
出示:正当猴子伤心的时候,一只( )对猴子说:“( )。”猴子一想:“( )。”于是就( )。
学生思考准备,练习后指名发言。
生1:正当猴子伤心的时候,一只乌鸦(又是乌鸦,大概学生觉得乌鸦是最聪明的鸟了。)“哇哇”地对猴子说:“猴哥,猴哥,你怎么种樱桃树呢?我知道你最喜欢吃桃子(大概是《西游记》的影响),你就种桃树吧!”猴子一想:“对!我最喜欢吃桃子,当然要种桃树啦!”于是拔掉樱桃树,改种桃树。
生2:正当猴子伤心的时候,一只兔子跑过来对猴子说:“猴哥,猴哥,你怎么这么伤心啊?樱桃树很难种,但是你要有耐心啊,没有耐心怎么种得活呢?”猴子一想:“对!我要有耐心,一定要种活樱桃树。”于是,猴子继续种樱桃树。
生3:正当猴子伤心的时候,一只大象对猴子说:“猴哥,猴哥,你怎么一棵树都没种成呢?你不如先把梨树、杏树、桃树都种好了,再慢慢种樱桃树吧!”猴子一想:“对,我应该把所有的果树都种上,这样一年四季就有果子吃了。”于是,猴子就种了起来。
……
2.想不想听老师的故事?正当猴子伤心地时候,一只狐狸对猴子说:“猴哥猴哥,俗话说'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这些鸟看似在帮你,其实都是在害你的。”猴子一想----
生1:猴子一想:“不对!狐狸最狡猾了,我才不上它的当呢。”
生2:猴子一想:“对!我就是听了它们的话,改了又改,最后一棵树也没有种成。”
……3.每一个故事的结局都是不同的,每一个人对故事都有自己的理解,但《猴子种树》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指名说:别人的话说得再正确,也要有自己的主见。
4.我们今天学的课文叫--,这个故事会讲了吗?回去讲给你们的爸爸妈妈听。下课。
案例分析:
本节课的重点在讲述,故事是用来讲的,而不是朗读的。让孩子们讲故事,要让他们发现语言的秘密。讲故事讲的是语言的结构,本课设计采用了三个环节:听故事,知结构;讲故事,用结构;续故事,化结构。结构的重复运用,可内化为孩子语言表达的能力。
而续编故事这个环节,更有助于学生思维的训练和想象的能力的培养。想象是拓宽学生思维空间的最好途径。鲁迅先生早就说过,孩子的想象力是值得敬服的。凭借想象,学生可以上天,可以入海;凭借想象,孩子可以到达小鸟到达不了的地方。激起孩子的想象并不是什么玄妙之事,薛老师巧妙地创设情境,先求同,再求异,进一步积累内化语言表达形式的基础上,借用“狐狸”的出现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文本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孩子们续编的情节之中折射出他们对文本不同的理解:做事要有耐心;听取符合自己心愿的建议;采纳别人正确的建议;把失败归于别人……猴子听了别人的话,就改变了自己的主意,便一事无成。通过思辨,孩子的认知从一元走向多元,薛老师在孩子们的心田播撒下了辩证思维的种子。学生能化用课文的段落结构,续编故事,这属于语文能力的实践活动;而所续编的故事内容,则属于对事物的价值判断,体现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思维水平。学生的思维能力就是这样在揣度、表达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