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羟基壬稀酸刺激人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定量蛋白质组学研究

来源 :中华眼底病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aoy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4-羟基壬稀酸(4-HNE)刺激人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hRMECs)增生后蛋白表达变化。

方法

培养对数生长期hRMECs,并将其分为4-HNE刺激组和阴性对照组。4-HNE刺激组加入浓度分别为5、10、20、50 μmol/L的4-HNE培养基,并据此再分为不同浓度亚组;阴性对照组加入等体积无水乙醇(4-HNE的溶剂)培养基。刺激细胞24 h后加入CCK-8孵育4 h,检测吸光度[A,旧称光密度(OD )]值。采用基于超滤辅助样品制备酶切方法进行蛋白质谱样本制备,非数据依赖的采集模式采集数据,并对差异表达蛋白结果进行基因注释分析和通路富集分析。

结果

CCK-8增生分析法结果显示,10、20 μmol/L 4-HNE刺激组A值均高于阴性对照组和5 μmol/L 4-HNE刺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5.42,P<0.05);10、20 μmol/L 4-HNE刺激组之间A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0 μmol/L 4-HNE刺激组A值较阴性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5.42,P<0.05 )。质谱共鉴定出2710个可定量蛋白。与阴性对照组比较,10 μmol/L 4-HNE刺激组差异表达倍数大于1.5倍的蛋白118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其中,上调蛋白72个,下调蛋白46个。10 μmol/L 4-HNE刺激组血红素氧合酶1、磺胺嘧啶1、热休克蛋白A1B、硫氧还蛋白还原酶1、谷胱甘肽还原酶、三磷酸腺苷(ATP)酶和凝血酶原等蛋白表达增加;载脂蛋白A1和程序性细胞凋亡因子4等表达降低。差异蛋白主要参与氧化应激、细胞解毒、ATP偶联的膜转运等生物学进程。

结论

4-HNE刺激hRMECs时通过改变氧化应激、细胞解毒相关蛋白、ATP膜偶联等蛋白的表达,共同调控细胞氧化应激和生长状态。

其他文献
视盘旁萎缩弧现通过不同的检查手段可以分为α区、β区、γ区和δ区4种类型。每种类型的影像及组织学特征及相关性都有差异。视盘旁萎缩弧在人群中并不少见,受年龄等因素影响,还与近视、青光眼、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老年性黄斑变性等眼病有关。视盘旁萎缩弧因其形态多样和影响因素复杂对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工作带来困难,因此对视盘旁萎缩弧进行正确分类与测量,评估视盘旁萎缩弧变化程度,有助于揭示近视、青光眼等
目的观察小鼠形觉剥夺对不同类型RGC形态的影响。方法实验研究。60只B6.Cg-Tg (Thy1-YFP)HJrs/J转基因小鼠随机分为形觉剥夺组及对照组,分别为28、32只。形觉剥夺组小鼠右眼通过遮盖片进行单眼遮盖2周作为剥夺眼,同时纳入对侧眼进行分析。对照组小鼠不作任何处理,取右眼作为对照眼。形觉剥夺前及形觉剥夺后2周,测量两组小鼠屈光度及眼轴相关参数;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视网膜上表达黄色荧
目的对比观察高度近视继发脉络膜新生血管(mCNV)、单纯高度近视患眼以及正常眼黄斑区血流参数的改变情况。方法回顾性研究。2016年6月至2018年11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杭州院区确诊为mCNV的40例40只眼(mCNV组),年龄、性别及屈光度与之匹配的单纯高度近视患者40例40只眼(高度近视组)以及年龄和性别与之匹配的正常健康者40名40只眼(正常组)纳入本研究。比较3组间OCT血管成像
眼内炎症性疾病病因繁多且诊断过程复杂繁琐。现有和新出现的系统性和眼部辅助检查和(或)检验对眼内炎症性疾病的病因确定虽有重要价值,但其临床应用也同时存在诸多误区,对其应用策略不清,甚至过度夸大其作用。"大包围"、无原则性的选择检查和(或)检验不但不能提高病因确定效率,还会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和经济负担。构建眼内炎症性疾病的一般诊断思维,规范临床医师对该类疾病的诊断过程,提高诊断效率并减轻患者因接受
目的观察视网膜母细胞瘤(RB)综合治疗后发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2013年7月至2017年5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进行保眼综合治疗的RB患儿456例573只眼,其中治疗期间出现RRD的20例20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1例11只眼,女性9例9只眼。双眼RB 13例,单眼RB 7例。RB平均诊断年龄为25个月。RB分期中,C、D、E期分别为1、
目的观察分析炫彩多色共焦眼底层析激光成像联合扫频OCT (SS-OCT)成像对病理性近视漆裂纹及牵拉条纹(MSL)的诊断价值。方法观察性研究。2017年5月至2018年1月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高度近视专科门诊就诊的病理性近视患者58例83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20例30只眼,女性38例53只眼。年龄24~70岁,平均年龄(50.65±12.02)岁。患眼平均BCVA0.37±0.
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为目前治疗病理性近视(PM)继发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一线治疗方案。但因PM发展程度、人口学特征以及治疗过程等因素的差异,治疗后预后情况不尽相同。完整的椭圆体带、较小的基线病灶直径与较好的基线视力是抗VEGF药物治疗预后良好的重要预测因素,而发生脉络膜视网膜萎缩或PM相关并发症则预示预后较差。年龄、种族、光动力疗法治疗史以及治疗是否及时等因素对治疗预后的影响有待进一步
目的观察玻璃体切割(PPV)联合保留中心凹内界膜(ILM)剥除手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劈裂(MF)的长期临床疗效。方法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学院杭州院区检查确诊连续治疗的高度近视MF患者15例15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4例4只眼,女性11例11只眼;平均年龄(55.33±8.34)岁。患者均行BCVA、屈光度、频域OCT检查以及眼轴长度测量。患
目的观察分析成人血清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抗体阳性视神经炎(MOG-ON)与水通道蛋白4抗体阳性视神经炎(AQP4-ON)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研究。2015年12月至2018年2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眼科以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眼科诊治的视神经炎患者132例162只眼纳入研究。MOG-ON 42例49只眼,占例数的31.8%;AQP4-ON 90例113只眼,占例数的68.2%。